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滑动速率

滑动速率

滑动速率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33篇,主要集中在地球物理学、地质学、测绘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7篇、会议论文36篇、专利文献52077篇;相关期刊43种,包括地震、地震学报、中国地震等; 相关会议13种,包括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学会大地测量与导航专业委员会2015年学术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五次学术大会、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等;滑动速率的相关文献由610位作者贡献,包括袁道阳、何文贵、刘兴旺等。

滑动速率—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7 占比:0.38%

会议论文>

论文:36 占比:0.07%

专利文献>

论文:52077 占比:99.55%

总计:52310篇

滑动速率—发文趋势图

滑动速率

-研究学者

  • 袁道阳
  • 何文贵
  • 刘兴旺
  • 郑文俊
  • 邵延秀
  • 张波
  • 徐锡伟
  • 张培震
  • 李传友
  • 任金卫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君毅; 许才军; 温扬茂; 臧建飞; 肖卓辉
    • 摘要: 红河断裂带是川滇地区重要的活动边界断裂之一,了解红河断裂带不同段落的活动特性对理解川滇地区以及青藏高原东南缘的运动特征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利用2014—2018年红河断裂带加密的GPS站点,结合1999—2016年中国大陆GPS速度场数据,获取了红河断裂带附近的现今GPS速度场.本文首先采用F检验法将研究区域划分为5个相对独立的块体:华南块体、大凉山块体、川西北块体、滇中块体和滇西南块体;再通过GPS速度场的剖面投影分析,将红河断裂带分为三个段落:北段由洱源至弥渡、中段由弥渡至元江、南段由元江至元阳.在此基础上,本文顾及红河断裂带近场的丽江—小金河断裂带、小江断裂带、无量山断裂带和楚雄—建水断裂带的影响,采用三维弹性块体模型和负位错理论,反演得到了红河断裂带、丽江—小金河断裂带和小江断裂带的滑动速率、震间闭锁程度,并分别对建模断裂带进行了模型分辨率检测.结果表明:(1)红河断裂带北段地表以下16 km深度为完全闭锁状态,中段地表以下8 km深度为完全闭锁状态,南段闭锁程度显著弱于北段、中段;红河断裂带北段仍然具有较高的地震危险性;(2)红河断裂带中南段可能不再独立的作为滇中块体的西南边界,而是与两侧的无量山断裂带和楚雄—建水断裂带一起承担了块体边界的作用,尤其是在红河断裂带南段;(3)红河断裂带南段位于滇中块体到华南块体的转换区内,运动性质发生了转变,由中段、北段的右旋走滑运动变为左旋走滑运动.
    • 张驰; 李智敏; 任治坤; 刘金瑞; 张志亮; 武登云
    • 摘要: 青藏高原东北缘是青藏高原向NE扩展的最前缘,是理解高原扩张的最佳场所。日月山断裂是青藏高原东北缘一条NNW走向的右旋走滑断裂,对其开展活动性研究对于理解高原扩张有重要意义。目前对该断裂南段的晚第四纪活动性质研究较少,对其晚第四纪的活动特征认识尚且不足。文中基于日月山断裂南段的野外考察资料,通过高精度遥感影像解译并结合典型位错点无人机摄影测量等方法获得其精细的几何展布,根据断裂的展布特征自北向南将日月山断裂南段分为贵德和多禾茂2段。结合年代学研究,初步确定日月山断裂南段存在全新世活动,结合典型位错点多级地貌面定年与蒙特卡洛方法,厘定了贵德段和多禾茂段全新世以来的水平滑动速率分别为(3.37+0.55/-0.68)mm/a和(2.69+0.41/-0.38)mm/a。结合前人的研究资料分析认为,在NE向主应力下,鄂拉山和日月山等断裂发生右旋走滑和NE向压扁,共同吸收青藏高原东北缘块体NE向的地壳缩短。
    • 邵延秀; 刘静; 高云鹏; 王文鑫; 姚文倩; 韩龙飞; 刘志军; 邹小波; 王焱; 李云帅; 刘璐
    • 摘要: 同震位移作为量化地震破裂特征的基本参数,可为探究断裂活动机制和预测未来地震危险性提供重要的约束条件。尽管大地测量技术能够快速刻画地震在时空上的破裂特征,然而详细的野外实地调查与测量仍然是获得可靠同震位移和提取弥散变形特征最有效的方法。文中以2021年青海玛多M_(W)7.4地震为例,基于无人机正射影像,对破裂带进行了详细的解译,并结合国外震例的研究结果探讨了走滑地震的弥散变形特征及其意义。玛多地震的发震断裂为左旋走滑性质的昆仑山口-江错断裂的东南段,其地表破裂带在西段整体沿山前或山麓地带展布,主要是由挤压鼓包、张剪裂缝和断层陡坎等沿近EW向雁列组合而成的左旋剪切破裂带。结合震前卫星影像,对该破裂带西段较大位移点的鄂陵湖南侧断错车轮印迹线进行了震前和震后的精细填绘与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段同震变形在主破裂带南侧存在弥散变形现象,重新恢复获得的总左旋位移量约为3.6m,其中主变形位移量约为2.7m,弥散变形量约为0.9m,占主变形位移量的33%。综合分析后认为,弥散变形在走滑型同震破裂带上可能普遍存在,而且往往具有不对称性。新的研究结果指示,在走滑断层的滑动速率研究中,观测点应尽量选在几何结构简单的区段,从而减少弥散变形的影响。
    • 闫小兵; 周永胜; 李自红; 扈桂让; 任瑞国; 郝雪景
    • 摘要: 金大定9年(1209年)浮山县城附近发生过6½级地震,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许多专家学者推测浮山断裂可能是其发震构造,但均未进行深入研究。浮山断裂位于山西断陷带临汾断陷盆地东侧,为临汾断陷盆地和太行山断块隆起区的分界断裂,前人对其研究较少。文中针对浮山断裂的晚第四纪活动和位移速率开展定量研究。首先,对浮山断裂前交村一带进行遥感解译、开挖断裂面、采集并测试断错地貌年代学样品,获取地质地貌体的形成时代,确定该断裂最新一期的地层错断事件晚于距今7ka,为全新世活动断裂,具备发生7级及以上地震的能力。浮山断裂距今17ka(晚第四纪)以来共发生2期较为明显地层错断事件:第1期发生于距今17~7ka期间,造成了2.04m的地层错断量,平均位移速率为0.2mm/a;第2期发生于距今7ka以来,造成了3.93m的地层错断量,平均位移速率为0.56mm/a。晚更新世以来,浮山断裂的位移速率有增大的趋势,未来的地震危害性值得关注。之后使用陆基LiDAR扫描获取浮山断裂乔家坡村基岩断面(与前交村断面相距4.5km)的形貌数据,采用各向同性变差函数法计算了断层面形貌的分维值并划分了形貌风化条带,确定浮山断裂晚第四纪以来的2期地层错断事件造成的断错量由老到新分别为3.18m和2.51m。研究表明,基岩断层面分形法是研究基岩区古地震事件期次的有效方法,其地层错断事件划分和第四系断裂面错断事件的划分结果一致。最后,文中对1209年浮山6½级地震的发震构造进行了探讨,认为浮山地震的发震构造为浮山断裂的可能性最大。但由于缺少年代下限且仅有的上限年代与历史地震时间相距甚远,需要对该断层开展更为详细的调查研究,以确定是否存在年代更新、震级相当的古地震事件。
    • 周琳; 季灵运; 李长军; 李君
    • 摘要: 利用小震资料对冷龙岭地区主要断裂的几何结构进行了研究,结合利用震源机制解反演的区域构造应力场和利用GPS资料计算的应变率场,分析探讨冷龙岭地区的地壳变形特征。结果表明:①冷龙岭地区的主压应力方向为NE向,与GPS主压应变率方向一致。应变率场峰值位于冷龙岭断裂以北的民乐—大马营断裂附近,然而该区域小震活动弱。②皇城—双塔断裂西段和东段地震基本上发生在15 km深度以内,倾向SW,浅部倾角较大,随着深度增加倾角逐渐变缓;皇城—双塔断裂中段存在一个近乎垂直的地震条带,震源深度明显大于其西段和东段。③冷龙岭断裂以左旋走滑运动为主,断裂南侧存在明显的挤压缩短变形。平行于冷龙岭断裂的GPS速度分量减小,呈现出明显的震间“S”型变形特征。利用反正切法计算得到该断裂的滑动速率和闭锁深度分别为3.9 mm/a和7.9 km,估算得到该断裂存在M_(0)=7.21×10^(19)N·m的地震矩亏损,表明冷龙岭断裂未来存在发生M_(W)7.2地震的危险性。
    • 朱爽; 占伟; 梁洪宝; 李经纬
    • 摘要: 北京时间2022年1月8日1点45分,在我国青海省门源县发生了6.9级地震。通过震中附近陆态网络GNSS连续观测数据得到的同震位移场显示,距离震中最近的QHME站同震位移最大,EW向达到20.31 mm,SW向达到-35.45 mm,震中附近五个站的同震位移反映出此次地震的左旋同震破裂特征;GNSS站间基线时间序列结果及区域应变时间序列结果表明冷龙岭断裂带北段的地壳运动相对南段较强,对应了地震发生的区域在冷龙岭断裂带北段;震前动态GNSS应变场结果显示,该区域的剪应变量值较小,有微弱的减小趋势,且始终在应变高值区的边缘;发震断层的滑动速度变化不大,量值上先增加后减弱,断层闭锁程度在震前有所增加,可能存在孕震的情况。
    • 陈长云; 占伟; 郑智江; 唐毅
    • 摘要: 基于1999—2016年GPS数据和1980—2010年区域精密水准数据,获取了东昆仑断裂带东部及其邻区主要断裂的滑动速率和区域构造变形特征。结果表示:东昆仑断裂带自西向东的走滑速率衰减非常明显,走滑速率从西大滩—东大滩和阿拉克湖段的约10 mm/a向东到塔藏段衰减至约2 mm/a,速率自西向东每100 km下降梯度约1 mm/a;东昆仑断裂带阿拉克湖段、托索湖段、下大武段和塔藏段均表现出一定的弱挤压特征。跨岷江断裂剖面显示区域挤压变形自西向东由龙日坝断裂至龙门山断裂带有逐渐减弱的特征。区域最大主应变方向为E-NEE向,最大剪切应变高值区位于阿拉克湖段和托索湖段交汇区域以及巴颜喀拉块体的龙日坝断裂中段区域。分析东昆仑断裂带东部及其邻区主要断裂间的构造转换关系认为,岷山地区的隆起变形主要是因为巴颜喀拉块体自西向东的运动受到了华南块体的阻挡,而非东昆仑断裂带向东延展引起的构造转换。
    • 瞿伟; 高源; 陈海禄; 梁世川; 韩亚茜; 张勤; 王庆良; 郝明
    • 摘要: 青藏高原由于所处大陆构造位置的特殊性,造就其成为全球现今地壳构造运动最为强烈的区域之一。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发育有多条深大活动断裂带,是强震易发区,同时也是研究大陆内板块构造运动机制的天然试验场。GPS以其时空分辨率高、覆盖范围广、观测精度高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地壳形变监测研究中。目前,通过已建立的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CMONOC-Ⅰ)与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CMONOC-Ⅱ)获得的GPS高精度地壳运动速度场,能够清晰地揭示青藏高原近20年来地壳构造运动与形变现状。通过系统总结利用GPS监测数据开展青藏高原现今地壳运动与形变特征的研究进展,回顾了用于监测青藏高原地壳运动的GPS数据来源与高精度数据处理方法及策略,探讨了不同参考基准对GPS速度场处理结果的影响,并分别从动力学和运动学两方面全面阐述了当前用于青藏高原地壳运动与形变分析模型。综合模型计算结果从浅部与深部两方面深入剖析了青藏高原现今地壳运动与形变特征,并从板块运动构造动力学机制角度详细解译了青藏高原现今区域动力学背景及其影响下的珠穆朗玛峰隆升机制。最后对利用GPS技术开展青藏高原地壳运动与形变监测成果作了概述总结,并进一步展望了未来青藏高原地壳形变监测研究的重要发展趋势。
    • 张波; 田勤俭; 王爱国; 李文巧; 徐岳仁; 高泽民
    • 摘要: 临潭-宕昌断裂是西秦岭造山带内一条重要的分支断裂,其最新活动特征是分析西秦岭构造变形的重要依据.临潭-宕昌断裂的新构造活动强烈,中强地震频繁,但目前对于断裂的新活动特征研究程度较低,未见有其全新世活动地质地貌证据的报道.文中基于遥感解译、宏观地貌分析研究断裂的长期活动表现和分段性;同时通过地质地貌考察、无人机摄影测量、差分GPS和放射性碳测年等方法定量研究断裂的新活动特征;最后基于研究结果探讨了断裂及附近区域的地震危险性和区域构造变形.结果表明:根据断层迹线收敛程度和宏观地貌差异,可将临潭-宕昌断裂分为西、中、东3段;断裂的运动性质以左旋走滑为主,兼具逆冲分量,左旋走滑使洮河及其支流、冲沟和山脊等发生同步左旋拐弯,最大左旋位移可达3km,逆冲分量使新近纪盆地边缘和内部形成300~500m的垂向位移;断裂的最新活动时代为全新世,限定了1次2090~7745a BP(置信度为2σ)的全新世古地震事件;全新世早期以来,临潭-宕昌断裂东段主干断裂的左旋走滑速率为0.86~1.65mm/a,垂直滑动速率为0.05~0.10mm/a.临潭-宕昌断裂分配了约2mm/a的左旋走滑分量,是东昆仑-西秦岭阶区变形分配的关键断裂之一.
    • 朱爽; 梁洪宝; 魏文薪; 李经纬
    • 摘要: 文中收集了1999—2015年天山地震带及其周边地区的GNSS数据,计算得到了速度场结果,并利用弹性块体模型计算了研究区域内各块体的闭锁深度和主要断层的滑动速率.研究结果表明:南天山断裂带西段的迈丹断裂的缩短速率处于高值状态,达(-6.3±1.9)mm/a,高于南天山东段;北天山断裂带西段的缩短速率同样高于东段.利用主要断裂带的滑动速率计算出各地震带的地震矩积累变化及1900年以来的地震矩释放变化量,以分析地震矩亏损分布,结果显示北天山山前断裂、迈丹断裂、额尔齐斯断裂带北段和喀什河断裂西段存在较大的地震矩亏损,具有孕育7级以上地震的潜能,而北轮台断裂、柯坪断裂带中段则呈现地震矩盈余状态,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不具备发生强震的可能.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