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活动断裂带

活动断裂带

活动断裂带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177篇,主要集中在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公路运输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1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549398篇;相关期刊78种,包括防灾减灾学报、地震学报、中国地震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等;活动断裂带的相关文献由559位作者贡献,包括周辉、张传庆、朱国金等。

活动断裂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1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1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549398 占比:99.98%

总计:549530篇

活动断裂带—发文趋势图

活动断裂带

-研究学者

  • 周辉
  • 张传庆
  • 朱国金
  • 胡大伟
  • 王英学
  • 申玉生
  • 高波
  • 万炳宏
  • 尹厚继
  • 崔臻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高增增
    • 摘要: 针对高速铁路跨越活动断裂带特点,提出轨道结构选型原则;针对有砟轨道、无砟轨道和聚氨酯固化道床结构特点,以及活动断裂带的适应性进行分析,提出活动断裂带轨道结构选型建议。研究表明,设计时速250 km及以下线路,优先采用有砟轨道;设计时速300 km及以上线路,为保证全线无砟轨道结构形式统一,活动断裂带范围可采用单元式的无砟轨道结构。结合活动断裂带活动强度和特点,开展线路、桥梁、路基、地质和轨道多专业专题研究,采取相应措施对无砟轨道和下部基础结构进行特殊设计,保证线路运营期具备足够调整量。
    • 马亚丽娜; 舒恒; 崔庆龙; 盛谦; 崔臻
    • 摘要: 随着我国西部高烈度地区的隧道工程建设的持续深入发展,长大隧道将不可避免地穿越复杂不良地质区域,接近或跨越活动断裂带,面临严重的错断威胁。将温克尔弹性地基梁理论引入跨活断层隧道抗错断问题的研究中,从几何学和理论力学等角度,将隧道简化为作用在地层上的弹性地基梁;采用法向弹簧与切向弹簧模拟地层与结构的相互作用,并利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手段,建立跨活断层隧道围岩-衬砌体系数值模型。基于数值模型,探索了断层错动条件下围岩-衬砌体系位移变化规律,研究了跨断层隧道力学响应特征,同时,深入分析了断层破碎带关键参数对围岩-衬砌体系错断响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断层两盘错动影响范围主要集中在断层错动面两侧各30 m的范围内;在中心剪切带处,围岩上下两盘位移连续;衬砌在断层上下盘内受到相反的弯矩作用,在断层破碎带内隧道以受压为主,而在远离断层带处主要呈受拉状态。此外,不同的断层倾角、破碎带宽度、岩体质量等级均对围岩-衬砌体系错断响应有一定影响,跨断层隧道穿越活断层的最佳角度为正交;断层破碎带宽度较大的情况易避免衬砌发生应力集中的现象;断层破碎带岩体质量等级越高,隧道受到断层错动作用越显著。该研究成果可为跨断层隧道抗错断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与理论支持。
    • 韩玲; 李慧慧; 刘志恒
    • 摘要: 分析面积-高程积分值空间分布特征有助于理解流域地貌构造形态和发育特征。以ALOS-PALSAR合成孔径雷达干涉SAR生成的12.5 m分辨率DEM数据,对渭河中上游以南秦岭北麓之间区域的面积高程积分(HI)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对应的地貌构造形态差异和地表过程进行了研究。研究工作首先分析了面积高程积分地学含义及面积空间依赖性,根据分析结果,应分别选择[1600,10800),[10800,22000)集流阈值区间分析研究区域HI值对岩性、构造响应。结果表明:(1)秦岭北麓渭河中上游,HI值从SW向NE递减,表明区域构造活动在该方向上递减;(2)在小尺度空间上,HI值指示Ⅲ、Ⅳ区的岩性抗侵蚀能力与实际抗侵蚀能力不一致,分析表明在Ⅲ、Ⅳ区内可能存在NNE向的断裂,造成其东西两侧抬升幅度差异大;(3)清姜河和藩溪河流域面积高程积分曲线呈凸型,处于幼年发育阶段,其余呈S型,处于壮年发育阶段。研究区域构造抬升强度大于地表侵蚀强度,岩性对小空间尺度上HI值的影响较大,而构造对大空间尺度上HI值的影响较大。该研究结果对流域地貌构造运动程度反演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 刘文玲
    • 摘要: 隧道穿越活动断裂带,遭遇软弱破碎围岩,遇水软化,极易形成大变形段落,在软岩大变形段开挖支护施工中,通过对围岩松动圈监测分析,研究契合围岩变形时空效应的初支技术,提出了长短锚杆结合双层初支体系,形成群锚效应,实现了对围岩裂缝发展、膨胀挤压的快速控制;采用“分部预留、先让后抗”施工理念,在初支与开挖后通过监测数据掌握变形发展规律,准确施作二支形成初支控制变形的整体,从理念上彻底解决了初支破坏后另行拆换钢架的难题,保证了软岩大变形段隧道的顺利掘进,对今后的活动断裂带软岩大变形隧道施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乔道勇
    • 摘要: 本文利用区域地质资料研究乌海地区构造特征与新构造运动特征,明确其现代活动特征与应力场特征。通过采用工程地质调绘、综合物探与化学探测、地质钻探与槽探等勘察手段综合分析,查明断裂带为全新世活动断裂带;结合对活动断裂带垂直运动速率与滑动速率的分析,查明活动断裂带活动性。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包银高铁穿越活动断裂带的地质选线研究,经方案对比分析,提出了穿越活动断裂带线路建议方案并建议以易于修复的路基工程跨越活动断裂带,同时采用有砟轨道。
    • 李鹏伟
    • 摘要: 为解决隧洞内极软岩、破碎散体结构、泥质等地层在超前地质预报钻探取芯的技术难题,文章应用金刚石绳索取芯钻进工艺和无固相泥浆技术对狮子山隧洞穿越F活动断裂带进行水平深孔取芯钻探。结果表明:绳索取芯技术在破碎或极软岩地层隧洞的超前水平钻探中能够有效钻取岩芯,采取率大于80%;金刚石绳索取芯工艺和无固相泥浆钻探技术能够确保钻孔区域范围内的岩芯所包含的地质信息不失真,有利于提高特殊不良地质洞内钻探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研究结果对狮子山隧洞及类似工程的断层破碎带勘探或超前钻探地质预报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作用。
    • 田四明; 吴克非; 于丽; 黎旭; 巩江峰; 王新东
    • 摘要: 震害统计结果表明,当隧道穿越活动断裂带段时,结构震损尤为严重,尤其是位错量达到m级时,仅靠结构自身难以抵抗。为建立穿越活动断裂带铁路隧道抗震技术体系,通过现场调查对大梁隧道震害特征进行分析,采用模型试验及数值模拟方法研究穿越活动断裂带隧道变形破坏机制。研究表明:1)现有铁路隧道抗震技术及工程措施可保证洞口、浅埋及洞身非活动断裂带段的隧道结构在地震作用下保持结构稳定,但目前尚无可靠的隧道结构形式可以抵抗大尺度位错。2)基于震害调查结果,通过理论分析提出穿越活动断裂带隧道设防分区。3)穿越活动断裂带隧道的破坏主要集中在强烈影响段及其两侧一般影响段,应针对2种区段的不同震害机制分别进行抗震设防。4)通过理论分析及文献调研,提出穿越活动断裂带隧道新型多级减震可变结构设计体系、隧道震后快速抢通方案。
    • 伍纯昊; 崔鹏; 李渝生; 易树健
    • 摘要: 活动断裂带强烈复杂的构造运动会对地壳岩体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这些损伤能够显著影响地震破裂、地貌演化和地质灾害等地质过程,并对工程岩体稳定有较大影响,但目前鲜见对大型活动断裂地壳岩体构造损伤的深入研究.本文首次提出地壳岩体构造损伤的科学概念,揭示其具有不可逆性、累积性、非均匀性与愈合性.通过对青藏高原东缘鲜水河断裂带等6条主要活动断裂带大范围岩体露头的实测分析,采用构造结构面面密度作为表征构造损伤的定量指标,将断裂带地壳岩体划分为损伤带与围岩,测得最宽损伤带达3100 m.分析了地壳岩体损伤分布特征、变形破裂特征和损伤分布影响因素,取得如下认识:(1)损伤带主要沿活动性较强的主断裂分布,其内部具有高、低损伤区交替的分区损伤特征;(2)损伤带与围岩岩体分别表现为高应变速率与低应变速率状态下脆性损伤特征,损伤带的形成与断裂近期区域应力场密切相关;(3)表征断层发展阶段的累积位移量控制损伤带的总体规模,而其局部变化主要受控于断裂的几何展布与岩石性质;(4)提出了典型活动断裂带地壳岩体构造损伤模式.研究成果可为地震动力学、构造地貌、地质灾害和大型工程建设等提供约束地壳岩体结构的科学证据,有助于深化对活动断裂带地壳岩体力学环境的认识和理解.
    • 吴荣宝
    • 摘要: 根据跃龙门隧道穿越龙门山中央活动断裂段隧道施工中的工程地质特性,分析断层特性并进行方案选定,针对活动断裂核部、活动断裂延伸段组合模式设置,采用高强度圆形衬砌与宽变形缝组合模式的施工工装技术措施,并结合现场实际情况提出活动断裂带施工工装技术要点,总结形成相关工装应用技术经验,为同类隧道工程施工提供技术借鉴.
    • 张博阳; 雷军; 杨子汉; 马长江; 于广明; 刘振文
    • 摘要: 为探究双断面错动所诱发的隧道衬砌结构位移及其受力响应.文中基于MIDAS GTS NX有限元软件,分析了隧道衬砌结构在断裂带活动条件下的应力分布及其变形规律.结果 表明不同于单断裂错动,随着断裂带错动的发生隧道衬砌结构的轴应力将集中分布在断裂附近且拉、压应力成对出现,同时剪切应力则集中分布在断裂附近的左、右拱腰位置并呈对称分布.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工程设计和工后隧道衬砌结构的维护提供借鉴.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