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双差定位法

双差定位法

双差定位法的相关文献在2005年到2022年内共计77篇,主要集中在地球物理学、地质学、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4篇、会议论文13篇、专利文献861626篇;相关期刊27种,包括防灾减灾学报、地震、地震学报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九届年会、新丰江水库地震50周年研讨会等;双差定位法的相关文献由262位作者贡献,包括陈翰林、张广伟、蔡一川等。

双差定位法—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4 占比:0.01%

会议论文>

论文:1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861626 占比:99.99%

总计:861703篇

双差定位法—发文趋势图

双差定位法

-研究学者

  • 陈翰林
  • 张广伟
  • 蔡一川
  • 赵翠萍
  • 陈阳
  • 丁志峰
  • 刘杰
  • 吕悦军
  • 周新民
  • 崔华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余占洋; 沈旭章; 梁浩; 郑文俊; 刘旭宙
    • 摘要: 文中选取2009年1月1日—2018年6月30日渭河-运城盆地地区的震相报告资料,共包括14381个地震事件,剔除其中地震信息不完整和台站记录过少的地震事件,剩余11856个地震事件。由于研究区域较大,为减少不同区域结构影响,将渭河-运城盆地划分成3个较小的区域,分别使用双差定位法进行重定位,定位过程中使用52个台站的数据,得到了8106个地震事件的重定位结果。采用格点尝试法反演震源机制解,通过最小空间旋转角将其与前人使用其他方法得到的震源机制解结果进行定量比较,发现两者基本一致。此外,文中确定了区域内346个M_(L)≥2地震事件的震源机制解,经分析可知,正断型和走滑型地震事件分布广泛,占全部地震事件的60%以上,且大多集中在断裂带附近。根据震源机制解和应力张量阻尼反演方法使用MSATSI程序包反演得到了渭河-运城盆地地区1°×1°网格的地壳应力场,并垂直断层截取了一定数量的深度剖面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与定位前的分布相比,重定位后的地震事件分布更集中,在平面上基本沿断裂走向分布,在垂向上沿断层面密集分布。山西地堑带内部及周边地震活动频繁,但震级普遍较小;而渭河断陷带内地震活动性相对较弱。重定位前震源深度集中分布在5~10km,重定位后震源深度的分布发生了明显改变,集中分布在10~25km范围内,总体上震源深度集中在20km以内,小部分地震发生在25~35km深度处。盆地内部的震源深度相对较浅,以5~15km为主,盆地两端震源深度有加深的趋势,最深约达30km,与前人的研究结果较为一致。对截取的深度剖面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域内大部分断层面的倾角较大,与地表产状相近,有的断层面甚至接近直立状态。断裂构造的运动性质和震源机制解指示研究区内断层性质以正断和走滑为主;应力场反演结果显示,除东南缘部分地区的R值较大外,其余地区的R值均<0.5;渭河-运城盆地地区的应力状态偏向于拉张,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在渭河断陷带呈近EW向,在山西断陷带南部呈NNE和NEE向,与前人研究基本一致。
    • 高方鸿; 刘志坤; 耿传涛
    • 摘要: 利用云南东川地区10个宽频带流动台站的连续波形数据,采用基于深度学习的自动震相拾取方法和震相关联技术,对2020年东川M_(L)4.2地震序列分别进行绝对定位和相对定位,获得了该地震序列的高精度地震定位结果,得到东川M_(L)4.2地震序列的212个余震事件,约为中国地震台网目录给出的余震数目的5倍,丰富了M_(L)≤3.0余震;精定位结果表明东川M_(L)4.2主震震源深度为5.19 km,余震震源深度集中在3~6 km,余震序列分布长轴呈NNE向展布;此次地震发生在小江断裂带西支,发震构造与乌龙拉分盆地的构造演化有关。
    • 王光明; 吴中海; 刘昌伟; 张天宇; 彭关灵
    • 摘要: 2022年1月2日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县发生M_(S)5.5地震。采用地震编目系统提供的此次地震的震相到时数据,使用双差定位方法对此次宁蒗M_(S)5.5地震序列进行重新定位,获得了694次地震的高精度相对位置。重定位后的地震空间分布显示:此次地震序列呈NNE至近NS向分布,与震源机制解的节面Ⅱ走向(191°)一致,主震位于地震序列南段;地震序列主体活动区长约11 km,宽约6 km,余震主要分布在4—11 km的深度范围内;地震序列在深度剖面上呈现出两组倾向不同的活动分支,其中东侧分支与震源机制解节面Ⅱ的倾角(81°)一致。此外,本次地震还可能触发了邻区的局部断裂活动。综合分析认为,2022年宁蒗M_(S)5.5地震的发震构造应该是NNE至近NS向兼具正断层分量的左旋走滑断层,倾向为WNW,倾角约为81°,其活动性质与震源区已知的活动断层均不一致。尽管本次宁蒗M_(S)5.5地震序列发生在2012年宁蒗—盐源M_(S)5.7地震序列的北侧,但是两次地震序列的发震断层并不相同。库仑应力反演结果显示,2012年宁蒗—盐源M_(S)5.7地震对本次宁蒗M_(S)5.5地震的发生具有促进作用。
    • 郭伟; 刘甜甜; 范玲玲; 李贵明
    • 摘要: 针对鄂尔多斯块体西北缘地震活动的复杂性及目前台网定位方法存在偏差的问题,采用双差定位法对2009—2019年发生在鄂尔多斯块体西北缘的地震事件进行重新定位.经研究表明,双差定位之后地震分布更集中,鄂尔多斯块体西缘的地震沿银川吉兰泰断陷带分布,北缘的地震沿河套断陷带分布,地震定位精度明显提高,这与块体周缘复杂的地质构造背景和动力学过程密切相关.定位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该区域的地震活动性等提供参考.
    • 孙庆山; 焦明若; 王亮; 张志宏; 李梦莹
    • 摘要: cqvip:作为中国东部的一条巨型走滑型断裂带,郯庐断裂带具有漫长的发育历史,对我国东部矿产资源分布、地质灾害的形成与发生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作为辽宁地区主要区域性活动构造断裂,郯庐断裂沈阳段与周围其他构造体系相互作用,共同控制着该地区强震活动。2013年灯塔M_(S)5.1地震打破了辽宁地区长达13年的5级地震平静,标志着该区进入新一轮地震活跃期,郯庐断裂带沈阳段的地震危险性备受关注。开展郯庐断裂带沈阳段的小震精定位工作,获取地震事件的空间分布图像,有利于分析地震活动与断裂构造的关系,进而深入研究断裂带几何展布,为辽宁地区的断裂带活动性与地震危险性研究提供新的地震学依据。
    • 崔华伟; 郑建常; 赵金花; 赵瑞
    • 摘要: cqvip:2020年2月18日,在山东济南长清区发生了M_(S)4.1(M_(L)4.6)地震(116.620°E,36.478°N),震源深度5 km,震源区附近震感强烈,社会影响较大,受到广大群众及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此次地震发生之后,山东省地震局布置4个流动地震监测台站,为地震的重定位研究提供有效的台站约束条件。主震后陆续记录到一系列余震活动,构成主震-余震序列,截至5月18日,长清地震序列共记录地震活动46次,其中M_(L)>4.0地震1次(主震),ML 3.0-3.9地震3次,M_(L)2.0-2.9地震6次,M_(L)1.0-1.9地震21次,小于M_(L)0.9地震15次。文中拟使用双差定位法对该地震序列重新进行定位,使用P波极性数据计算地震震源机制解,并对震源区构造应力场进行反演,分析发震构造。
    • 黄小梅; 陈强; 张一君; 杨莹辉; 靳鑫; 蒋子琴
    • 摘要: 选取加州理工学院(Caltech)、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及南加州地震数据中心(SCEDC)的震相观测报告和数字波形数据,结合波形互相关技术,利用双差定位方法单独和联合反演Ridgecrest Mw6.4前震、Mw7.1主震及震后1个月内Mw≥2.5余震的震源参数.精定位结果显示,2 098次地震事件形成4个事件簇,得到高达97%重定位率的震源参数;地震序列走时残差为65 ms,互相关走时残差为57 ms.精定位后震中位置线性特征更为显著,震群空间分布呈L 型和T型特征,余震展布长约90 km,宽约25 km.定量分析地震活动与断层构造的关系,结果表明,Ridgecrest地震序列始于深部并向浅部区域传播,震源深度主要分布在4~8 km范围,呈分段条带特征,揭示Ridgecrest地震序列对该处规模不一的多断层构造组成的复杂断层系造成破坏,小湖断裂带为地震序列的发震断层.
    • 李炎臻; 李红谊; 张力方; 黄雅芬; 刘敏; 葛慧颖; 吕悦军
    • 摘要: 利用基于GPU加速的匹配定位法和双差定位法,对江苏盐城及邻区18个台站记录的2009~2018年共10年的连续地震资料进行分析.首先从台网目录中挑选211个地震事件作为模板事件,使用匹配定位技术对江苏盐城附近连续10年的地震进行检测和识别,共识别出1349个地震事件,约为台网目录地震事件的3倍,最小完备震级由台网目录的ML1.9降为ML1.2.然后利用双差定位法对检测到的地震事件进行精定位,精定位的结果揭示:建湖地区的地震密集带与洪泽-沟墩断裂有关,震源深度优势分布为5~20km,断裂两侧震源深度有显著差异,断裂带倾向NW;射阳震群震源深度比建湖震群有所加深,优势分布为10~ 25km,震源深度由南东向西北逐渐变浅;宝应地区地震丛集分布;东台地区由于模板事件相对较少,扫描定位后,地震事件在陈家堡-小海断裂带附近零星分布.研究结果为研究盐城地区的地震活动性、发震断层的深部构造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撑.
    • 王亚飞; 柴文革; 宋义敏
    • 摘要: 开展红砂岩试件的单轴压缩试验,研究双差定位法在岩石声发射定位中的应用.通过CCD相机采集加载过程中的散斑图像,采用数字散斑相关方法计算得到岩石变形场,同时采集岩石声发射信号,并由岩石双差定位法计算得到声发射定位图,对岩石变形场演化及声发射的时空演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岩石双差定位法在声发射定位中的应用效果良好,定位得到的声发射事件区域与岩石变形场的变形集中区域的走向基本一致,且在加载过程中声发射事件区域的演变与变形场的演化契合良好.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