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地震活动

地震活动

地震活动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1480篇,主要集中在地球物理学、地质学、海洋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78篇、会议论文292篇、专利文献62273篇;相关期刊305种,包括地震、地震学报、四川地震等; 相关会议90种,包括中国地震学会历史地震、地震预报专业委员会2013学术研讨会、中国地震学会地震预报与历史地震专业委员会2011联合学术交流会、中国地震学会成立三十年学术研讨会等;地震活动的相关文献由2679位作者贡献,包括等、刘杰、陈培善等。

地震活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78 占比:1.85%

会议论文>

论文:292 占比:0.46%

专利文献>

论文:62273 占比:97.69%

总计:63743篇

地震活动—发文趋势图

地震活动

-研究学者

  • 刘杰
  • 陈培善
  • 李杰
  • 马禾青
  • 刘庆芳
  • 刘继录
  • 张永志
  • 宋治平
  • 张国民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郭红霞; 安容蒂; 韩艳; 杨昆; 刘子哲
    • 摘要: 对盘锦地震台盘一井溶解氢气观测数据的变化特征进行研究,对比分析1999年与2020年氢气异常特征与辽宁周边地球地震活动关系,分析井口周边300km范围内的地震活动与氢气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盘一井氢气在地震发生前能够较灵敏地反映出地震前兆变化,氢气异常幅度与震级呈正相关关系,与震中距呈负相关关系,异常多出现在震前三个月内。
    • 可以; 孙玮; 李泽奇; 邓宾; 汪玉贞; 何若玮
    • 摘要: 利用地球物理、遥感资料以及地震活动数据等,研究四川盆地西南部威远地区地震活动与地质条件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威远地区的地震活动,近5年来有增加的趋势,但小震次数较多。发震断层为倾向南东在地表出露于背斜核部的高角度逆冲断层,其受基底控制明显。古近纪之前,威远背斜未发生明显的褶皱,整体变形弱,构造发育不明显;古近纪-新近纪,威远背斜快速隆升,其结晶基底与变质基底之间的断层从深部向上发育并错断上覆地层。该断层总体稳定,发生超过6.5级地震的可能性不大。
    • 夏少红; 林江南; 曹敬贺
    • 摘要: 南海北部沿海地区位于华南陆块与南海的交接地带,经历了复杂的地质演化过程,形成了典型的板内地震活动带。本文通过收集研究区固定地震台网记录的地震数据,开展了双差走时地震重定位计算,获得了更为精确的地震震源参数。从地震活动的时空特征可知,南海北部沿海地区地震活动较为活跃,空间上主要形成了几个典型的集群型震群,如南澳岛外海地震群、阳江地震群、新丰江水库地震群以及海南岛岩浆活动地震群等。时间上,研究区每年地震活动的数量与分布模式基本稳定,主要集中在典型的震群区,其他地区零星分布较少的地震。典型震群区地震的分布主要集中在中上地壳(<20 km),下地壳也偶有地震发生。但不同震群区地震的分布形态存在一定差异,南澳岛外海地震分布呈“L”型,以NE向地震活动为主,也存在NW走向的地震分布趋势。阳江地区地震活动主要呈现南、北两个震群,其中南部震群主要呈近E-W向展布,地震活动比北部震群更强烈;北部震群覆盖面积较小,大体以S-N走向展布。新丰江水库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贮水盆地的西北部和东南部两个峡谷区,其中约78%的地震集中在水库大坝附近的峡谷区,总体呈NW-SE走向;西北部上游峡谷的震群在2010年以前很少被观测到,而2012年以后却呈明显增加趋势。海南岛地区地震活动主要呈现4个集群,所有集群的震源深度都具有近垂直状的通道分布特征,表明海南地区地震活动与岩浆流体活动存在紧密关联。同时,通过对比分析典型震群区地壳结构和发震构造,我们发现不同震群区发震构造差异性明显,南澳岛外海与珠江口地区的地震主要受NE向和NW向交错断裂以及地壳内部薄弱层和下地壳高速侵入体的控制和影响;新丰江水库地震主要受断裂带内部流体活动和水库静水压力的影响;海南地震活动可能与地幔柱造成的浅表岩浆流体活动有紧密关联。这些结果说明南海北部沿海地区发震构造与地壳结构的强烈非均质性有关,不能用统一模式给予解释,各震群主要受当地局部构造和流体作用的影响。
    • 杜方
    • 摘要: 本文归纳性综述了2021年的地震活动,从全球到局部尺度,呈现了全球、中国和四川的地震活动概况;讨论了全球、中国和四川地震活动的特征;记叙了四川区域内发生的突出地震事件;追踪了近年四川区域已发生强震的余震活动情况。结果显示:全球M_(S)≥7.0地震呈现年频次大致为一百多年以来的平均水平,震级强度略高,主体活动区为环太平洋地震带,表现出环太平洋地震带活跃而欧亚地震带相对平静,同时全球地震活动显示北半球弱、南半球强的活动特征;中国大陆M_(S)≥5.0地震活动年频次略偏高于一百多年来的平均水平,震级强度略高,主体活动区域集中在青藏和滇缅两个地块;台湾及其附近海域年频次略高于一百年以来的平均值,震级水平高于2020年实际水平;四川区域M_(L)≥2.0地震活动频次低于2008年以来的平均水平,震级强度呈现东强西弱特征,四川境内M_(L)4.0以上地震相对集中在华南地块的川东南区域、巴颜喀拉地块的龙门山断裂带和川北区域,华南地块的川东南区域发生泸县6.0级地震;近年四川区域的强震余震区持续活跃,汶川8.0级地震的整个余震区的余震持续活动,芦山7.0级地震余震区的余震强度和频次明显减弱,九寨沟7.0级地震余震区的余震的强度和频次均衰减明显,长宁6.0级震群区域余震强度减弱而频次依然较高。
    • 许振栋; 曹轶; 黎己余; 姚济棽
    • 摘要: 本文通过对福建及邻区历史地震、地震地质构造背景和1971年有测震仪器记录以来该区域地震活动特征进行分析,认为福建及邻区具有前-主-余震型和震群型的特点,近年来应变能积累获得有效释放后又处于低值,而且目前处于应力积累状态,应注意福建及邻区未来1-3年发生M≥5.0级地震可能。
    • 马禾青; 杨明芝; 丁风和; 罗国富
    • 摘要: 本文旨在讨论大地震前地震活动频次的非线性增长现象。首先研究了地震活动的累计增长模型,得到在平稳状态下,小地震的发生近似服从泊松分布的规律,大地震前地震累计频次会出现非线性行为;然后使用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提供的强震和弱震目录,给出了1970年以来中国大陆15次7级以上地震前地震累计次数呈现指数增长的震例,得到7级以上地震前小震累计次数存在数年尺度的非线性增长特性,部分7级以上地震前小震累计次数还存在几个月尺度的短期非线性特性,应当能够作为一种地震预测的中短期指标。
    • 李丽; 孟令媛; 吴昊昱; 李玉铰; 陈慧
    • 摘要: 对晋冀蒙交界地区1970年以来M_(S)≥5.5地震前的地震活动图像时空演化特征进行了梳理,结果表明,M_(S)≥5.5地震前地震活动图像,如地震空区、地震条带、地震活动显著增强、显著地震或震群等指标,均出现了异常。异常图像的空间演化基本上围绕主震震源区或在其附近发生,这些地震活动图像异常对未来主震的时、空、强预测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异常图像的时间演化特征在不同震例前也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符合非均匀介质中坚固体孕震模式。显著地震或震群基本上是在地震空区、地震条带、地震活动显著增强等图像异常的后期出现,表明地震活动图象异常对主震的时间和地点预测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 郭颖星; 朱涛
    • 摘要: 利用大地电磁测深方法(MT)探测了威远—荣县工业开采区的电性结构,并据此推断了穿过剖面的断层的位置和深部延伸状况,探讨了开采区地震活动性的控制因素.在探测中,在开采区的北部布设了2条长度约90 km的EW向展布以及1条穿越威远背斜的长度约100 km的NW-SE向展布的MT剖面.利用带地形的非线性共轭梯度法进行了反演,获得了这3条剖面的电阻率分布图.结果表明,开采区约5 km以浅区域的电阻率较低(10~30Ωm),且存在着电阻率很低(<5Ωm)的多个孤立的局部区域.在5 km以深,西/西北部为高阻区,且由西向东、由北向南存在变薄的趋势,东/东南部为低阻区,电性结构比较均匀.电阻率图像还揭示了3条剖面经过的区域内的主要断层的形态和延伸状况,除长山镇断层的下端埋深可能超过了20 km外,其他断层向下延伸深度可能不超过5 km.断层可能不是开采区内地震活动的主控因素.
    • 李莹甄; 姚运生; 秦维秉; 贾建鹏
    • 摘要: 采用地震活动性方法,在巴颜喀拉块体与三峡地区地震活动相关性分析基础上,重点研究2013年芦山7.0级地震前后三峡库首区地震活动的变化,探讨远场强震对三峡大坝的影响。研究认为,三峡地区地震活动一定程度受巴颜喀拉块体向东滑移与华南地块碰撞-俯冲动力作用影响,大震前后常伴有4级以上地震活动。大震前1~3月3级以上地震增强活动,震后活动减弱;或大震前地震活动增强一直持续到震后1~2月。芦山7.0级地震前三峡库首区微震频次上升,仙女山-九畹溪断裂深部构造运动增强;地震后库区微震频次下降,震源深度加深,高桥断层附近岩溶地区发生拉张正断型巴东5.1级地震。研究表明,远场大震引起的库区地震频次和强度的变化,对三峡大坝的安全不构成威胁,但大震前后库区4~5级地震活动可诱发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防范这类灾害是库区防灾的重点。
    • 李鸿儒; 白玲; 詹慧丽
    • 摘要: 嘉黎断裂是一条横贯青藏高原东南部的大型走滑断裂,在印度和欧亚板块碰撞前后通过调整应力平衡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根据前人对嘉黎断裂的研究成果,从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的角度,系统地总结分析嘉黎断裂带构造背景、壳幔结构、晚第四纪和现今的活动性质和速率.基于地质学方法,搜集前人在测年方面的研究结果,限定断裂的活动年限以及活动速率.同时在东段的北侧分支嘎龙寺附近,采用光释光测年法增加两个测年点,完善活动速度资料,并对断裂自西向东不同部位的走滑速率和错动断距进行对比分析.基于地球物理学观测资料,分析地震活动性和壳幔物质的速度结构、各向异性等参数,利用波形拟合方法,新增18个3~5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结果表明,嘉黎断裂现今的构造变形主要表现为右旋走滑运动,但是在不同的分段具有显著的差异性,新生的西兴拉—达木分支是地震最活跃的区域.在此基础上,探讨青藏高原的构造演化过程,分析东构造结地区构造运动的稳定性,为川藏铁路雅安—林芝段工程建设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提供必要参考资料.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