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大地震

大地震

大地震的相关文献在1976年到2022年内共计5939篇,主要集中在地球物理学、中国文学、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870篇、会议论文47篇、专利文献17263篇;相关期刊2151种,包括法律与生活、领导决策信息、南风窗等; 相关会议25种,包括2014天灾预测学术研讨会议、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2013天灾预测学术研讨会议等;大地震的相关文献由5141位作者贡献,包括本刊编辑部、沈宗丕、王新安等。

大地震—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870 占比:25.32%

会议论文>

论文:47 占比:0.20%

专利文献>

论文:17263 占比:74.47%

总计:23180篇

大地震—发文趋势图

大地震

-研究学者

  • 本刊编辑部
  • 沈宗丕
  • 王新安
  • 雍珊珊
  • 林科
  • 林命周
  • 冯晓星
  • 张国新
  • 王腾
  • 缪语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孙权; 裴顺平; 郭震; 陈永顺
    • 摘要: 大地震的发生不仅与断层几何形态、应力积累状态有关,更和周围介质结构存在密切关系.近年来,随着观测手段的不断丰富和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工作聚焦于大地震震源区的精细结构,并将观测结果与发震机制联系起来.目前,地震学家普遍用凹凸体(asperity)模式解释大地震的发震机制,即断层从闭锁到突然滑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断层深部几何形态和应力状态较难准确获取,而介质结构却可以通过地震层析成像和大地电磁探测等手段获得.本文将从大地震震源区介质结构的角度,系统总结已有的观测结果,探讨结构特征与凹凸体的关系.为此,我们对全球震级大于6级且震源区开展过凹凸体研究的地震事件进行了统计分析.本文共统计了123个不同震源机制的地震,包括54个板内地震和69个板间地震.这些地震研究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结构研究;另一类是震源破裂过程研究.在结构研究中,共有17个板内地震和14个板间地震.这些地震的结构研究表明,震源区发震断层附近均存在高强度(高地震波速或高电阻率)的异常体,这些异常体被认为是地震发生的凹凸体,对地震的发生起到控制作用.在这31个大地震中,有4个地震发生在俯冲的海山处,海山即为明显的结构异常体,且有效正应力较高,是孕育大地震的高强度凹凸体.研究结果可以作为凹凸体对大地震发生起到重要作用的直接证据.在震源破裂过程研究中,共有92个大地震,研究表明断层附近存在较大的同震滑移带,推测存在高强度的凹凸体.并且,大多数地震具有显著的单侧破裂特征,而这与结构不均匀展布密切相关.破裂过程研究结果可以作为凹凸体对地震发生起到关键作用的间接证据.结构和破裂过程研究均表明,结构控制的凹凸体在大地震孕育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凹凸体具有高速、高阻及高力学强度的特征,更容易在长期的断层闭锁期中积聚构造应力,进而导致大地震的发生.因此,我们可以通过结构研究,利用高速、高阻异常体识别潜在的大地震凹凸体,评估断层的发震能力,从而为防震减灾工作提供重要依据.同时,我们发现凹凸体与震源机制无关,在逆冲断层、正断层和走滑断层中发挥着同样重要的作用.
    • 胡澜缤; 李继业; 张彦吉; 王海涛; 岳力; 贾秀玲
    • 摘要: 选用通河地震台体应变观测数据,采用功率谱密度估计方法,获得2015年5月30日日本小笠原群岛地区8.0级大地震和2017年9月8日墨西哥沿岸近海8.2级大地震激发的0S4—0S35基频球型自由振荡频率,并与地球初步参考模型(PREM)的理论自由振荡频率进行对比,结果发现:前者共被检测到11个基频信号,有7个信号与理论值存在偏差,1个存在频谱分裂现象;后者共被检测到17个基频信号,有9个信号与理论值存在偏差,1个存在频谱分裂现象.
    • 李新平; 胡燕
    • 摘要: 21世纪中国出现了几次重大的灾难冲击,从2003年的非典到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从玉树大地震再到今年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每次都对我国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历次灾难,我们都能看到中央强有力的动员指挥对抗灾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举国体制下高效率的执行能力无不让世人感叹中国奇迹.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由于缺少相关经验和战略应急系统不完善,导致了应对灾难、抗击灾难和救济灾难时出现了碎片化、无序化和低效化,甚至出现了严重的官僚化问题.
    • 刘川琴; 李发; 裴红云; 孙鸿博; 葛计划
    • 摘要: 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遴选出4套精度较高的数据资料进行映震能力分析,通过对2015—2018年全球发生的60次MS≥7地震的同震效应和临震异常现象记录情况的统计分析,得到体应变对震中距为8000 km范围内的MS≥7地震的同震记录较好,约22%的地震前记录到了临震异常现象,同时对震前数据异常特征进行了分析总结,初步探讨了力学性质。
    • 刘川琴; 李发; 裴红云; 孙鸿博; 葛计划
    • 摘要: 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遴选出4套精度较高的数据资料进行映震能力分析,通过对2015—2018年全球发生的60次MS≥7地震的同震效应和临震异常现象记录情况的统计分析,得到体应变对震中距为8000 km范围内的MS≥7地震的同震记录较好,约22% 的地震前记录到了临震异常现象,同时对震前数据异常特征进行了分析总结,初步探讨了力学性质.
    • 庄庆祥; 郑霜高; 姜兆钧; 庄公勋
    • 摘要: 通过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2001年编著的福建省志、地震志的反复认真拜读,对公元287-1987年福建境内发生的645次≥3级地震和8处活动震群进行统计对比后,按划分的三个地震分区和每个分区中若干地震亚区内的地震强度、频度、密度进行综合分析与排序,从中遴选出深部高温岩体地震地质响应最剧烈的地震亚区作为备选的干热岩重点工作靶区,探索了干热岩天然地震初步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与手段.
    • 张艳; 符力耘; 陈学忠; 曹呈浩; 赵连锋; 马玉川
    • 摘要: Large earthquakes induced different co-seismic water-level responses in Zuojiazhuang and Baodi wells (~50km apart) .Barometric responses and tidal responses are used to explain this anomaly in this study.After analysis, shale was found in the aquifer lithology of well Baodi.The well is found to be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by fractures, and has a poor water confining ability.It is likely that the complex fractures or anisotropy of shale lead to a semi-confined aquifer, and as calculated, vertical drainage occurred in the aquifer stratum.Therefore, we separate the 2wells into 2models—the horizontal flow model, and the (pure) horizontal flow+ (pure) vertical flow model.Because of the influence of fractures, the aquifer medium of well Baodi has a good hydraulic connection with the outside field even before the occurrence of earthquakes, thus, the difference in pore pressure between the well aquifer and the outside field is small, leading to a tiny (or even none) co-seismic permeability increase, and those might be the reasons why the co-seismic water-level changes in Baodi well are always small and unclear.%大地震引起了左家庄和宝坻 (相距50km) 两井中截然不同的同震水位响应.我们用水位的气压和潮汐响应来分析解释此现象.结果表明, 宝坻井的观测含水层中存在页岩, 且此井受裂隙影响很大, 储水效应较差.页岩的复杂裂隙或者各向异性可能会导致此井观测含水层处于半封闭状态, 从而导致垂直向排水的发生.通过多方计算分析后, 我们将这两口井划分为两种模型—1.水平流动模型;2.水平流动+垂直流动的混合流动模型.由于裂隙影响, 宝坻井的观测含水层介质与外界的水力沟通性在震前就较强 (震前渗透率就比较大) , 所以宝坻井观测含水层与外界的孔隙压差异较小, 导致同震渗透率上升较小甚至没有变化, 这些因素是导致该井同震水位变化幅度总是非常微小的原因.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