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自由振荡
地球自由振荡的相关文献在1998年到2022年内共计76篇,主要集中在地球物理学、测绘学、地质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9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68996篇;相关期刊25种,包括知识经济、防灾减灾学报、地震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八届年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一届年会、2004年重力学与固体潮学术研讨会暨祝贺许厚泽院士70寿辰研讨会等;地球自由振荡的相关文献由207位作者贡献,包括任佳、孙和平、刘子维等。
地球自由振荡—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68996篇
占比:99.89%
总计:69072篇
地球自由振荡
-研究学者
- 任佳
- 孙和平
- 刘子维
- 蒋翠荣
- 李辉
- 江颖
- 温超
- 雷湘鄂
- 韦进
- 万永革
- 严珍珍
- 刘伟
- 张怀
- 张晓彤
- 成娜
- 李金
- 杨耀文
- 王妍
- 符泽宇
- 胡久常
- 胡小刚
- 郝洪涛
- 郭明瑞
- 郭昱琴
- 周江林
- 李小凡
- 杨跃文
- 樊春燕
- 沈萍
- 王松
- 王长江
- 石耀霖
- 袁曲
- 许厚泽
- 赵建明
- 陈华静
- 丁建国
- 刘冬冬
- 刘冰冰
- 刘正华
- 刘燕翔
- 卞根发
- 周公威
- 宫猛
- 崔小明
- 张欢
- 徐建桥
- 方燕勋
- 李瑞东
- 李细顺
-
-
孙和平;
陈晓东;
危自根;
张苗苗;
张赓;
倪四道;
储日升;
徐建桥;
崔小明;
邢乐林
-
-
摘要:
深部地下环境的“超静”特点对认识地球内部结构及演变规律具有重要意义.联合淮南深地实验室宽频带地震仪与弹簧重力仪观测资料,利用两种仪器的频率互补优势,初次探究了实验室地表与地下(-848 m)超宽频带(0.0001~50 Hz)的背景噪声水平.研究结果表明,除0.01~0.1 Hz频带内可能由于巷道内的空气流动导致地下噪声高于地表外,其余频带范围地下噪声均低于地表观测,且低频段(0.0001~0.01 Hz)差异较小而高频段(0.1~50 Hz)差异显著.此外,地下地震仪检测到更高信噪比的地球自由振荡简正振型,进一步验证了深部地下环境的“超静”特点.由于淮南深地实验室尚处于基础建设阶段,因此深部地下观测环境的“超静”特点有望随着观测条件的完善更加突显,实验结果可为深地实验室的后续建设和相关地学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
-
胡澜缤;
李继业;
张彦吉;
王海涛;
岳力;
贾秀玲
-
-
摘要:
选用通河地震台体应变观测数据,采用功率谱密度估计方法,获得2015年5月30日日本小笠原群岛地区8.0级大地震和2017年9月8日墨西哥沿岸近海8.2级大地震激发的0S4—0S35基频球型自由振荡频率,并与地球初步参考模型(PREM)的理论自由振荡频率进行对比,结果发现:前者共被检测到11个基频信号,有7个信号与理论值存在偏差,1个存在频谱分裂现象;后者共被检测到17个基频信号,有9个信号与理论值存在偏差,1个存在频谱分裂现象.
-
-
李冰非;
李小凡;
李峰;
龚飞
-
-
摘要:
对大地震激发的全球自由振荡的研究是探查地球内部结构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以地球自由振荡数值模拟高精度、长时程、全球模拟的需求为导向,本文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地球自由振荡高精度模拟的辛格式-谱元保弥散数值模拟方法.真实地球介质中弹性波能量的衰减成因复杂,对于甚低频情形,地球自由振荡的弥散衰减不容忽视.本文将保结构数值方法拓展至非保守动力学系统,发展了适用于弥散-黏弹阻尼介质弹性波方程的保弥散低阶辛格式数值模拟方法,将其应用于全球尺度地球自由振荡衰减效应数值模拟.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等效弥散衰减为地球深部(地核)自由振荡衰减的重要成分,并得出地球外核的等效弥散衰减系数.本文提出的方法为通过自由振荡研究探索地核非均匀性提供了一条的新途径.
-
-
钱文杰;
狄樑;
刘冬冬;
陆德明;
丁建国
-
-
摘要:
利用常熟地震台同场地观测的洞体应变仪、体应变仪、水管倾斜仪、垂直摆倾斜仪记录数据,采用小波变换与功率谱密度估计方法,检测2011年3月11日日本9.0级大地震激发的地球自由振荡信号,其中检测到47个球型基频振型(0S3—0S49)、15个环型基频振型(0T5—0T25)以及部分球型谐频振型,与地球初步参考模型(PREM)理论频率值基本符合,表明检测结果较好.对比结果显示:水管倾斜仪检测球型振荡振型能力最强,垂直摆倾斜仪检测环型振荡振型能力最强;体应变仪可检测到清晰的环型基频振型,且信噪比较高;倾斜仪对自由振荡信号的检测能力优于应变仪.
-
-
江颖;
刘子维;
张晓彤
-
-
摘要:
根据2015-09-16智利Illapel地震现有的14个不同震源机制解模拟计算其激发的自由振荡信号,并与拉萨站和武汉站超导重力观测结果进行比对.基于1.5~5.3 mHz的球型简正模分析和约束Illapel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并参考最佳震源机制解,将观测值与模拟值进行对比,搜索更为准确的标量地震矩和断层倾角.计算得出,该地震标量地震矩为(3.0±0.2)×1021 Nm,相应矩震级为Mw8.3,最优断层倾角为19°.研究结果表明,利用超导重力观测可对Iilapel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进行总体评估,基于长周期地震波信号或联合多种观测资料可反演得到可靠震级.
-
-
李金;
符泽宇;
刘燕翔;
王妍;
宫猛;
赵建明;
任佳
-
-
摘要:
在保证低频自由振荡信号分辨率,又不对高频自由振荡信号产生抑制效应的前提下,利用张家口地震台体应变观测资料,采用功率谱密度估计方法,获得2011年3月11日日本9.0级大地震激发的0S2—0S74基频球型振荡和17个谐频球型振荡(3S2、5S3、2S10、2S12、3S9、11S1、7S10、5S13、4S18、5S14、14S4、4S24、1S38、7S18、14S8、9S19、5S30),并与地球初步参考模型(PREM)的理论自由振荡周期进行对比,发现与实测振荡周期基本一致.
-
-
-
孟方杰;
张燕
-
-
摘要:
2011年日本东北部太平洋海域发生Mw9.0特大地震,国际上很多著名地震科研机构和学者发布了不同的震源机制解,很多学者也对这些震源机制解进行了评价.选取其中较优的GCMT震源机制解计算模拟日本大地震激发的自由振荡信号,并与湖北地震台网的1 5个地震仪观测结果进行对比,进而评价各个地震仪在低频段的观测情况以及分析地震仪在不同频段的观测能力.结果表明,总体来说,在1.5~4.5 mHz频段,地震仪观测到的自由振荡信号与理论模拟值符合度较高;在小于1.5 mHz频段,地震仪整体的观测能力不佳;而在大于4.5 mHz频段,观测值振幅明显要低于模拟信号的振幅,表明在该频段信号的实际衰减要比PREM地球模型中衰减快.另外,基于1.5~4.5 mHz频段的球型简正模评估15个地震仪的观测状况,结果表明,大部分的地震仪观测情况较好,有10个台站的观测值与模拟值的符合度在90%以上;而YC、NZH、DJI等台站的符合度较差,其中DJI符合度最差,为0.358.
-
-
-
程威;
胡小刚
-
-
摘要:
2012年发生的苏门答腊大地震激起了强烈的环形地球自由振荡,本文利用南极26个地震台站记录的此次大地震激发的0T10简正模,分析南极上地幔结构异常对长周期自由振荡的影响,我们将震后20 h的自由振荡观测数据与利用PREM地球模型模拟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震后较短时间内区域性(区域的范围远远小于简正模的波长)上地幔结构异常能显著影响长周期自由振荡质点的偏振,引起简正模强烈的偏振异常.以往研究主要关注地球自转和全球范围的上地幔结构异常对长周期自由振荡简正模的影响,局部范围的上地幔结构异常对长周期自由振荡的影响并未被重视.对南极地区0T10垂向偏振异常的进一步分析表明:南极大陆上地幔存在方位各向异性,上地幔各向异性主要分布在横贯南极山脉下方,深度范围约为70~660 km.利用震后较短时间内的长周期地球自由振荡观测资料可以对局部区域上地幔的各向异性及其深度范围提供约束,可作为剪切波分裂和面波层析成像技术的补充.
-
-
Zhou Jianglin;
周江林;
Shen Ping;
沈萍
-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地球物理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应用”研究论坛》
| 2017年
-
摘要:
地球自由振荡是指地球局部受到某种因素激发时,地球整体产生的连续振动,如在受到大地震、火山爆发或地下核爆炸的激发后,会发生整体的振动,并能持续一段时间.利用大地震产生的地球的自由振荡可以进一步研究地球内部的结构,还可以反推地震的震源破裂参数,以及搜索慢地震、静地震的发震位置和时间等,从而对不同地震的特征进行研究.因此提取地球自由振荡振型信息在地球物理的研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研究未对观测数据进行去重力潮汐和气压改正的处理,而是直接提取地球自由振荡的信息。结果表明在整个研究的频率范围噪音很微弱情况下,这样的处理方法在一定条件下是成功的。随着对地球自由振荡问题的探讨正在逐渐深入,除为地球内部结构问题研究提供约束条件外,还可以利用自由振荡观测资料研究震源过程、鉴别慢地震等。至于如何为建立更精确的地球模型等提供新信息,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