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用旁侧声纳、浅地层剖面仪,多普勒流速仪(ADP),对长江中下游(武汉到河口段)河床进行了走航式的勘测工作,获得了底床沙波形态的空间分布数据.根据波高参数可将底床沙波分成4类(Ⅰ,Ⅱ,Ⅲ和Ⅳ),并剖析了与水面坡降-过水面积的关系.据沙波分布特征,并结合100个断面沉积物采集数据,以及水文实测和模拟参数,可将河床分为5段(A,B,C,D和E段).A河段属中游蛇曲河型向下游分汊河型过渡,受到下游B段—黄石基岩河床的影响,堆积搬运明显,大型沙波发育,不对称性强;基岩控制的B河段上方,沙波由小变大,但随着向下游能量释放,迅速变小,床底呈明显的冲刷搬运的特点.C河段是本区典型的分汊河型,曲率高,心滩发育.随着上游能量的释放,床底堆积搬运显著,大型复合沙波发育,波长可达150~260m以上,波高5~7m,上覆小型沙波,反映季节性搬运的特点.D河段的沙波总体规模小于AC,对称性指数变小,床底呈较弱堆积搬运特点,并逐渐演变至河口区E段的、以小型沙波为主的河床;受双向流的影响沙波对称性强.研究还揭示了本区大型沙波多出现在水面坡降为0.2×10-5~2.0×10-5和过水面积为10×103~35×103m2的河床区间,底床沉积物多为中沙.沿程模拟流速(流量为60000m3·s-1下)表明形成A,B河段大沙波的流速需要2~3m·s-1以上,而下游C,D河段则只需要1.2~2.0m·s-1.研究成果为流域管理和环境工程研究提供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