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上地幔

上地幔

上地幔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457篇,主要集中在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天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42篇、会议论文115篇、专利文献258篇;相关期刊105种,包括地震学报、地球物理学报、地球学报等; 相关会议27种,包括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五次学术大会、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十五届学术年会等;上地幔的相关文献由923位作者贡献,包括林传勇、王椿镛、丁志峰等。

上地幔—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42 占比:47.83%

会议论文>

论文:115 占比:16.08%

专利文献>

论文:258 占比:36.08%

总计:715篇

上地幔—发文趋势图

上地幔

-研究学者

  • 林传勇
  • 王椿镛
  • 丁志峰
  • 张乐天
  • 胥颐
  • 高锐
  • 史兰斌
  • 叶高峰
  • 吴建平
  • 田小波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肖路毅; 杨晓志
    • 摘要: 氧逸度可以用于定量描述一个体系的氧化还原状态,是地球科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热力学指标。早期地球的氧逸度及其变化趋势的重建,对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乃至整个地球的起源和演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也是地球科学长期探索的重要目标。锆石提供了地球上已发现的最古老天然样品,几乎是目前研究早期(冥古宙)地球的唯一可靠对象。近年来的研究发现,锆石中Ce的含量对其母岩浆体系的氧逸度很敏感,并由此发展出了锆石的Ce氧逸度计。这一技术对认识早期地球的氧化还原状态十分关键。文章对锆石Ce氧逸度计进行了简单介绍,进而对早期地壳和地幔的氧化还原状态进行了综合评述。在此基础上,对早期地球几个重要圈层(大气圈、大陆地壳和上地幔)氧逸度的演化及相互间的耦合关系进行了讨论。
    • 贾若
    • 摘要: cqvip:地震体波走时层析成像是以地震体波到时作为观测数据,反演地下介质的地震波传播速度分布的一种反演技术方法。基于弱各向异性介质的假定,通过在走时反演方程中引入各向异性参数,可以同时进行介质的速度扰动和各向异性属性的联合反演。对三维介质的各向异性分析,有利于对区域结构构造演化、深部物质变形、动力学模式等问题的进一步解释。本文基于近年来体波各向异性层析成像的理论发展与数值实现方法,针对我国东北地区,开展了上地幔区域的远震三维P波各向异性层析成像研究,获得了该区上地幔三维速度结构及各向异性分布。
    • 震知卓见
    • 摘要: 其实,这些都是科学家利用地震波探测出来的。科学家通过地震计,记录下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途径、时间,反推出地球内部的具体结构。这就像人们在挑选西瓜时,拍一拍、听一听,就知道西瓜熟没熟一样。不过,地球内部的结构要复杂得多。例如,地幔还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地核分为内核和外核。
    • 摘要: 世界上最著名的两颗钻石可能都形成于靠近地核的地下超深处。当然,以人类的角度来看,地球上所有的天然钻石最初都形成于地下深处;但如果从地核的角度看,大部分钻石都形成于靠近地壳远离地核的上地幔。那里距离地表大约150-200千米。
    • 卫志杰; 张盛中; 杨晓瑜; 李世鑫; 王晨辰; 童琼
    • 摘要: 利用从IRIS上下载的青藏高原东北缘238个台站以及中国地震科学探测台阵喜马拉雅一期350个台站记录到的远震波形数据,通过采用剪切波分裂方法,获取各个台站下方各向异性分裂参数——快波偏振方向(Φ)和分裂时差(δt),从而得到青藏高原东北缘、东南缘上地幔的各向异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祁连块体、阿拉善块体和鄂尔多斯块体北部,快波方向为NNW-SSE,明显不同于GPS测量得到的近NE-SW的地表位移场方向,延迟时间平均~0.85 s;羌塘块体以及松潘—甘孜褶皱带的西部,快波方向呈现沿顺时针方向旋转的趋势,并且与GPS测量得到的地表位移场方向一致,延迟时间平均为~1.24 s;松潘—甘孜褶皱带东部、秦岭造山带与鄂尔多斯块体南部的交界处,快波方向呈现无序分布,与GPS方向表现出不一致的分布,延迟时间平均~1.08 s;川滇块体北部,快波方向近似N-S方向,与GPS测量得到的地表位移场方向相同,平均延迟时间为~0.925 s;位于北纬26°以南的川滇块体南部,快波方向近E-W方向分布,明显不同于GPS地表位移场方向,平均延迟时间~1.065 s.综合分析推测,羌塘块体、松潘—甘孜褶皱带的西部以及川滇块体北部,地表形变和深部之间的变形是相互耦合的;祁连块体、阿拉善块体和鄂尔多斯块体北部,松潘—甘孜褶皱带东部、秦岭造山带与鄂尔多斯块体南部的交界处以及川滇块体南部,壳幔之间可能存在解耦现象.
    • 顾勤平; 康清清; 丁志峰; 李细兵; 赵启光; 邢康; 李正楷
    • 摘要: 为着重探讨郯庐断裂带鲁苏皖段的分段特征及其深部结构特征,本研究搜集增加了研究区内近几年的Pn震相数据.经挑选后采用了由2163个地震和301个台站构成的9156条射线,重新反演构建了郯庐断裂带鲁苏皖段及邻区上地幔顶部Pn波速度及方位各向异性分布.尔后,将速度反演结果与地形地貌、大地热流、强震活动及地壳厚度等进行了综合对比和分析;此外,还将Pn波各向异性与地震各向异性其他观测手段的结果展开了对比和讨论.反演结果的可靠性和分辨能力较前文有所提高,研究区上地幔顶部的非均匀性特征揭露得更为清楚,尤其是由Pn波速度揭露的郯庐断裂带分段特征与地质构造特征吻合得更佳.结果表明:(1)Pn波高、低速的分布与地形地貌呈负相关的关系,即山地隆起区呈低速分布,而平原地区表现为高速异常.(2)Pn波速度沿郯庐断裂带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分段特征,本文的研究结果支持郯庐断裂带在研究范围内的上地幔顶部可细分为4个亚段.由上地幔顶部Pn波速度揭示的郯庐带分段特征与前人根据郯庐断裂带各段的地表地质构造特征给出的分段结果吻合,深、浅耦合的现象表明郯庐断裂带是一条贯穿地壳、深抵Moho面的幔源深大断裂带.(3)Pn波速度与大地热流呈负相关的关系.(4)Pn波速度的分布与强震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强震大部分发生在Pn波高、低速过渡地带或者低速区域的地壳内.(5)在南黄海海域新发现一条NNE SSW向展布的弱高波速异常带,该异常带被强震震中清晰地勾勒了出来,据此推测其下方存在一条切割Moho界面的幔源深大断裂.(6)Pn波各向异性的强弱与地质构造的活动性相关,活动性越强则各向异性强度越大.(7)由地震台站的时间延迟分布可以看出,研究区地壳厚度总体上自SE往NW逐渐增厚;最大厚度位于渤海湾盆地的北西部和西部.
    • 纪栋栋(文/图)
    • 摘要: 地球的表面被一层岩石覆盖着,那这些岩石是怎么形成的呢?其实,有一些岩石是火山喷发时,岩浆流到地球表面后冷却而成。那岩浆又从哪儿来呢?岩浆其实一直就在上地幔和地壳深处涌动着,当地壳激烈运动时,岩浆就会伺机涌出地表。同学们想看火山爆发时的场景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制造一场“火山爆发”吧!你做好准备了吗?
    • 卫志杰; 张盛中; 杨晓瑜; 李世鑫; 王晨辰; 童琼
    • 摘要: 利用从IRIS上下载的青藏高原东北缘238个台站以及中国地震科学探测台阵喜马拉雅一期350个台站记录到的远震波形数据,通过采用剪切波分裂方法,获取各个台站下方各向异性分裂参数——快波偏振方向(Φ)和分裂时差(δt),从而得到青藏高原东北缘、东南缘上地幔的各向异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祁连块体、阿拉善块体和鄂尔多斯块体北部,快波方向为NNW-SSE,明显不同于GPS测量得到的近NE-SW的地表位移场方向,延迟时间平均~0.85 s;羌塘块体以及松潘—甘孜褶皱带的西部,快波方向呈现沿顺时针方向旋转的趋势,并且与GPS测量得到的地表位移场方向一致,延迟时间平均为~1.24 s;松潘—甘孜褶皱带东部、秦岭造山带与鄂尔多斯块体南部的交界处,快波方向呈现无序分布,与GPS方向表现出不一致的分布,延迟时间平均~1.08 s;川滇块体北部,快波方向近似N-S方向,与GPS测量得到的地表位移场方向相同,平均延迟时间为~0.925 s;位于北纬26°以南的川滇块体南部,快波方向近E-W方向分布,明显不同于GPS地表位移场方向,平均延迟时间~1.065 s。综合分析推测,羌塘块体、松潘—甘孜褶皱带的西部以及川滇块体北部,地表形变和深部之间的变形是相互耦合的;祁连块体、阿拉善块体和鄂尔多斯块体北部,松潘—甘孜褶皱带东部、秦岭造山带与鄂尔多斯块体南部的交界处以及川滇块体南部,壳幔之间可能存在解耦现象。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