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大地电磁测深

大地电磁测深

大地电磁测深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690篇,主要集中在地球物理学、地质学、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48篇、会议论文111篇、专利文献142062篇;相关期刊162种,包括地球物理学报、地震地质、物探化探计算技术等; 相关会议40种,包括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中国地质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等;大地电磁测深的相关文献由1360位作者贡献,包括魏文博、金胜、叶高峰等。

大地电磁测深—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48 占比:0.38%

会议论文>

论文:111 占比:0.08%

专利文献>

论文:142062 占比:99.54%

总计:142721篇

大地电磁测深—发文趋势图

大地电磁测深

-研究学者

  • 魏文博
  • 金胜
  • 叶高峰
  • 于鹏
  • 王家林
  • 吴健生
  • 赵国泽
  • 汤吉
  • 谢成良
  • 张乐天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王志耕
    • 摘要: 为解决传统沉积区隐伏断层探测速度慢的问题,实现沉积区隐伏断层的准确快速探测,本文以沉积区的基本构造方式和隐伏断层的形成方式为基础,利用大地电磁测深技术构建沉积区隐伏断层模型,采集沉积区隐伏断层数据,分析沉积区隐伏断层带电性结构特征,并按照其内部结构实现探测结果的可视化输出和对沉积区隐伏断层探测方法的优化设计。将设计的优化探测方法应用到实际工作试验区中,准确探测出研究区域中20号测线位置为沉积区隐伏断层位置。与传统探测方法进行对比试验,结果显示,使用设计探测方法能够节省约36 s的时间,有效提升了探测速度。
    • 赵文舟; 马钦忠; 李伟; 周江南
    • 摘要: 地震电信号的“选择性”现象是地电学中非常重要的特征.地电信号的“选择性”现象普遍存在:上海浦东张江台观测不到源自其西南方向三个接地极上千安培入地大电流的附加地电场,而能够观测到其正南方向接地极入地大电流的附加地电场;山东地区邹城台和乳山台无法接收到青州接地极上千安培入地大电流.通过大地电磁测深手段探明了张江台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其西南方向信号源至观测台之间地下存在着巨大的高阻体;其正南方向观测台至信号源之间地下以中低阻体和低阻体为主.上述大地电磁测深资料和断层解释为张江地电场台站观测特征的机理进行了很好阐释,解释了地震电信号在大区域范围传播过程中由于大尺度地下电性结构复杂性带来的影响,为深入认识地震电信号“选择性”现象提供了直接的勘探依据.
    • 李帅; 韩江涛; 刘立家; 孟凡文; 康建强; 吴懿豪; 辛中华
    • 摘要: 华南地区武夷隆起带及东南沿海陆缘带具备中高温地热的储藏条件,而深部热源及热通道对于揭示中高温地热的形成机制至关重要.本文对江西樟树—福建宁德包含37个宽频测点的一条410 km长大地电磁测深剖面,采用非线性共轭梯度二维及三维反演,获得了岩石圈电性结构模型.研究发现,扬子地块东缘、武夷隆起带以及东南沿海陆缘带的电性结构存在明显的横向差异性;武夷隆起带广泛存在地壳尺度的高导体,东南沿海陆缘带存在壳幔尺度的高导体.结合地表大地热流及华南地区构造演化特征,本文认为武夷隆起带和东南沿海陆缘带具有不同的热源机制,即武夷隆起带的热源主要分布在Moho以上,而东南沿海陆缘带热源来自岩石圈地幔,二者的热通道具有统一的形式,均受控于华南地区北东向深大断裂带.基于热源与热通道分析,本文认为华南地区高温地热的深层动力学机制与古太平洋板块西向俯冲的挤压环境及后撤作用下的伸展环境有关.
    • 徐坤; 常钰斌
    • 摘要: 大地电磁测深法(AMT)作为一种传统的频率域测深法,在地热调查中应用广泛。本文基于大地电磁测深和静电α卡测量两种物探手段,对陕北某工区进行地热勘查研究,基于大地电磁测深资料,以石炭系-侏罗系碎屑岩裂隙地热水为重点,通过反演地电模型,结合地质、物性等资料,推测地层的空间展布形态、构造特征以及富水状态,研究结果显示:勘查区地层在横向上的展布比较平稳,地质构造较简单,电性层分布情况较明显。推断测区有两层含水层,上层为侏罗系地层含水层,取水深度约为200 m;下层为三叠系地层含水层,埋深在1 000~1 800 m左右,可作为取用地下水的主要层位。利用勘查成果可在测区拟定钻孔深度为1 800 m,确定合理取水段为上层侏罗系含水层和下层三叠系含水层。研究结论证明大地电磁测深在该地区具有较好的勘查效果。
    • 董基恩; 叶高峰; 魏文博; 金胜; 李玉龙; 董小军; 魏有宁
    • 摘要: 通常认为,华南陆块在新元古代由扬子克拉通和华夏地块沿江南造山带碰撞拼合而成,之后经历了陆内造山、洋壳俯冲等多期岩浆—构造活动。但因华南陆块所处的特殊地质构造环境,就目前华南陆块各块体之间的接触关系、江南造山带深部构造特征及区域动力学意义等诸多地质问题争议颇多。本文依托地质调查项目和“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SinoProbe)”项目完成的8d和12g两条大地电磁测深剖面,经过精细的数据处理,使用非线性共轭梯度(NLCG)算法对TE+TM模式数据联合反演得到华南陆块东北部岩石圈尺度的二维电性剖面,并用ModEM三维反演代码对全阻抗张量数据反演获得了三维电性模型。对研究区内扬子地块东部、江南造山带以及华夏地块进行电性结构研究,发现研究区内的江南造山带西南段存在扬子地块和华夏地块碰撞镶嵌的构造表现,扬子地块已越过江南造山带,在江山—绍兴断裂位置与华夏地块挤压,形成江绍断裂等逆冲型深大断裂,从电性结构推测其现今仍然为活动断裂,但东北段块体之间的接触关系被上侵的地幔物质破坏,江绍、赣东北等断裂的深部结构已被剧烈改造,推测这种深部成矿热物质上涌是形成赣东北以金银矿种为主的岩浆热液型矿床的深部动力原因;研究区东部华夏地块电性特征为高阻的上地壳以及被岩浆底侵而破坏的中下地壳,发育其中的屯溪—鹰潭—安远和上虞—大浦—政和断裂切割深度超过了50 km,为深大断裂构造。结合前人地表侵入岩填图结果,认为由于中生代以来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的俯冲,华南陆块东部上地壳被严重破坏,从电性特征推断可能发生过大面积的板片重融,华夏地块东北部地壳相较于西南部厚度明显更小、后期改造严重,受到的太平洋板块俯冲导致的热扰动更剧烈。
    • 陈大磊; 王润生; 贺春艳; 王珣; 尹召凯; 于嘉宾
    • 摘要: 胶东地区作为我国主要的黄金产区,“攻深找盲”成为该区深部找矿重点研究方向。在“深部金矿资源评价理论、方法与预测”的工作基础之上,通过对莱州市金城镇—海阳市二十里店镇一带金矿集区开展高精度重力、高精度磁法、大地电磁测深综合物探剖面测量,综合前期已有成果对获取的重、磁、电资料进行综合研究分析,对区内太古宙至中生代侵入岩、前寒武纪变质基底、胶莱盆地地层的深部空间分布特征、相互关系及主要控矿构造的深部形态及特征进行了归纳总结,为后期深部金矿的找矿预测以及相关研究工作提供目标和依据。
    • 赵理芳; 李爱勇; 王导丽; 张明鹏; 周锡明
    • 摘要: 大地电磁测深曲线畸变的校正是大地电磁勘探中的重要问题。通过在D盆地的电阻率测井曲线与大地电磁测深平移方式校正前后的反演测深曲线相比较,构造变换函数,实现了测井曲线对大地电磁测深曲线的标定。经过该技术改进的大地电磁反演结果与验证钻孔极为吻合,结合钻井、地震、重力、磁法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有效地揭示了D盆地的构造特征。
    • 操聪; 赵凌强; 党昊; 郑勇
    • 摘要: 对一条穿过狼山山前断裂中段的宽频带大地电磁剖面进行精细化处理和二维反演,获得该断裂中段及其两侧地块的深部电性结构特征。结果表明,狼山山前断裂表现出明显的高低阻电性边界带,断裂西侧的狼山隆起上地壳表现出较为完整的高阻特征,中下地壳以低阻体为主;狼山山前断裂东侧的临河盆地浅部存在5 km厚的低阻沉积层,沉积层下方可能存在高阻基底。该分布特征表明狼山山前断裂是一条切割地壳尺度的深大断裂,同时具有孕育强震的风险。
    • 郭颖星; 朱涛
    • 摘要: 利用大地电磁测深方法(MT)探测了威远—荣县工业开采区的电性结构,并据此推断了穿过剖面的断层的位置和深部延伸状况,探讨了开采区地震活动性的控制因素.在探测中,在开采区的北部布设了2条长度约90 km的EW向展布以及1条穿越威远背斜的长度约100 km的NW-SE向展布的MT剖面.利用带地形的非线性共轭梯度法进行了反演,获得了这3条剖面的电阻率分布图.结果表明,开采区约5 km以浅区域的电阻率较低(10~30Ωm),且存在着电阻率很低(<5Ωm)的多个孤立的局部区域.在5 km以深,西/西北部为高阻区,且由西向东、由北向南存在变薄的趋势,东/东南部为低阻区,电性结构比较均匀.电阻率图像还揭示了3条剖面经过的区域内的主要断层的形态和延伸状况,除长山镇断层的下端埋深可能超过了20 km外,其他断层向下延伸深度可能不超过5 km.断层可能不是开采区内地震活动的主控因素.
    • 张振宇; 胡祥云; 王刚; 李永博
    • 摘要: 内蒙古狼山成矿带由于特殊的构造位置,地层出露较齐全、岩浆活动频繁、构造复杂。受自然条件等因素影响,狼山成矿带的深部地球物理勘查工作较少,对深部地质结构特征的总体研究程度较低,无法深入研究区域深部构造特征。为此,利用两条垂直于主要地质构造走向的大地电磁测深和重磁探测综合地球物理调查剖面成果,结合地质成果资料,深入研究了狼山成矿带的深部地质结构特征。获得以下认识:①共识别9条断裂(F1~F9),其中F1为乌拉特后旗—化德—赤峰深大断裂带与温都尔庙-西拉木伦河深大断裂带的交会处,为华北地块与西伯利亚板块两大一级单元的缝合带;②发现多处高阻、高磁性体,为岩浆岩或岩浆岩与古生代及元古代、太古代地层的综合反映;③在F7与F4之间、F2与剖面Ⅰ东南端点间及F1与F3之间呈低阻特征,为中、新生代断陷盆地的反映;④深部断裂F4与F5之间为宝音图隆起,隆起两端呈高密度体凸起,反演电阻率呈高阻两侧低阻的特征,宝音图隆起受F4与F5的影响,其内部次生断裂发育,有多期岩浆岩侵入;⑤在F1两侧出现明显的波浪起伏式密度异常特征,由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接触挤压、在板块缝合带两侧形成的褶皱构造引起;⑥在F1的大于10km深度、F1与F9的大于20km深度位置存在巨大的低阻异常体,呈“上部直立、下部向北倾”,向下可延伸至莫霍面以下,推断为从地幔上涌的岩浆软流体(或岩浆通道),为岩浆上溢及深部成矿提供了深部地质条件。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