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震群

震群

震群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202篇,主要集中在地球物理学、社会学、世界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5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33034篇;相关期刊42种,包括防灾减灾学报、地震、中国地震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地震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等;震群的相关文献由455位作者贡献,包括郭培兰、阎春恒、曹凤娟等。

震群—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5 占比:0.59%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3034 占比:99.41%

总计:33230篇

震群—发文趋势图

震群

-研究学者

  • 郭培兰
  • 阎春恒
  • 曹凤娟
  • 杨马陵
  • 薛艳
  • 周斌
  • 姚宏
  • 张帆
  • 李丽
  • 杨欣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尚园程; 史保平
    • 摘要: 理解震群的成因机制是地震科学的重要挑战.本文基于速率-状态摩擦定律,利用Dieterich断层失稳模型探讨了流体运移、慢滑移和震群触发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断层内部或周边流体流动所导致的孔隙压力升高可诱发断层发生慢滑或非地震滑移,慢滑或非地震滑移可使区域内临近断层上库仑应力加载速率升高,进而导致震群产生;(2)基于Dieterich地震活动性模型所给出的慢滑或非地震滑移触发的震群的地震发生率表达式可定量描述时间域内震群发生率上升、平稳以及快速下降的过程;(3)活动断层可能在震群期间重复失稳.针对2013年前郭震群的分析表明,前郭震群序列的产生与序列中b值(古登堡-里克特定律)的降低可能同整个震源区域内库仑应力加载速率的突然上升相关,而孔隙压力上升所诱发的断层慢滑或非地震滑移则可能为导致该区域内库仑应力加载速率上升的关键原因之一.
    • 李丽; 孟令媛; 吴昊昱; 李玉铰; 陈慧
    • 摘要: 对晋冀蒙交界地区1970年以来M_(S)≥5.5地震前的地震活动图像时空演化特征进行了梳理,结果表明,M_(S)≥5.5地震前地震活动图像,如地震空区、地震条带、地震活动显著增强、显著地震或震群等指标,均出现了异常。异常图像的空间演化基本上围绕主震震源区或在其附近发生,这些地震活动图像异常对未来主震的时、空、强预测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异常图像的时间演化特征在不同震例前也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符合非均匀介质中坚固体孕震模式。显著地震或震群基本上是在地震空区、地震条带、地震活动显著增强等图像异常的后期出现,表明地震活动图象异常对主震的时间和地点预测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 赵瑞; 郑建常; 崔华伟; 张正帅
    • 摘要: 通过限定震群集中区范围,剔除同一台站记录的震中位置相近且具有相同路径的地震波,使用双差波速比两次差分的方法,对2017~2018年长岛地区发生的2个震群的波速比值开展特征分析。通过对震相数据敏感性分析得出,双差波速比方法对Pg波到时较为敏感,资料处理时需要将Pg、Sg波震相误差分别控制在0.02 s和0.20 s以内。最终分析结果显示,长岛震群波速比值在1.69~1.78范围内波动,波速比变化与震群活动过程密切相关;震群几次较大余震发生前,波速比呈现低值状态;主震和余震的波速比变化存在差异,可能反映二者发震机理有所不同。
    • 郭培兰; 黄惠宁; 李莎; 苏珊
    • 摘要: 通过系统研究华南西部地区震群活动与中强震的关系,发现华南西部地区震群活动主震震级在M_(L)3左右;震群活动与区域强震关系密切,小震群频度的起伏可以反映区域地震活动水平的强弱;华南西部地区震群频次超阈值2为异常,可做中短期预测,通过预测效能检验。区域震群对中强震地点的预测有积极意义:震前2年,震群呈条带状分布,中强震发生在震群条带上,震群时间和地点距中强震都是由远到近,时间跨度超1年,最远距离380 km,中强震震级比震群高2~3级。
    • 杜方
    • 摘要: 本文回顾总结了2020年地震活动,从全球到局部,呈现了全球、中国和四川的地震活动概况;分析了全球、中国和四川地震活动的特征;记叙了2020年四川区域内发生的突出地震事件;追踪了2008年汶川8.0级地震以来四川区域内发生的3次7级以上地震和2019年发生的长宁6.0级地震震群的余震活动.结果显示:2020年全球MS≥7.0地震活动特征呈现低频次、低强度,主体地区为环太平洋地震带;我国周边未发生MS≥7.0地震,表明影响我国地震活动的动力边界活动偏弱,我国大陆和邻区地震活动表现出频次低、强度弱的特点,地震分布总体显示强度西部强于东部,区域上显示MS≥5.0级地震分布于青藏地块、西域地块和华南地块;中国台湾及其附近海域地震活动频次和强度也明显偏低;四川区域地震活动强度继续呈现东部强于西部的特征,5级以上地震零散发生,5级以下地震活动相对集中在川东南部、龙门山断裂带和川滇菱形地块东边界三个区域;2008年汶川8.0级地震余震持续活跃;2013年芦山7.0级地震余震的强度和频次明显减弱;2017年九寨沟7.0级地震余震的强度和频次均衰减明显;2019年发生的长宁6.0级地震震群在2020年仍继续活动,强度明显减弱,小震频次依然密集.
    • 韩晓飞; 范雪芳; 陈永前; 董斌; 史双双
    • 摘要: cqvip:1研究背景2021年5月10日清徐县北云支村北发生M_(s)2.3地震,5月11日太原小店区刘家堡乡王吴村发生M_(s)2.3地震,5月13日清徐县北云支村北发生M_(s)2.5地震,5月19日太原小店区刘家堡乡王吴村发生M;1.7地震,6月30日小店区代家堡村北发生M_(s)3.0地震。
    • 阚宝祥; 沈钰; 戴陈兵; 曾利萍; 张震峰; 张帆; 于俊谊
    • 摘要: 在浙江省珊溪水库地区布设5条断层土壤气Rn和H2测线,并选取15个溶解水氡采样测点.测量结果显示,其中有3条土壤气测线上的Rn浓度均值超过70Bq/L,土壤H2测值最高达1377 ppm,水样中溶解氡浓度最高值为68.3 Bq/L.通过珊溪水库地区历史地震活动和地质构造情况分析,发现该地区土壤Rn、H2和溶解水氡的高值分布区均与双溪—焦溪垟断裂F11-3分支的空间位置密切相关,该断裂分支是珊溪水库地区小震活动的发震断裂.另外通过研究发现,历史震群活动距今时间以及震群活动的频度和强度是影响珊溪水库地区土壤气Rn和H2地球化学特征的重要因素.
    • 史水平; 周斌; 李细光; 文翔; 黄惠宁; 毛世榕
    • 摘要: 2010年6月28日至8月初,广西凌云与凤山交界地区出现一次罕见的震群活动。利用震区附近8个近距离台站所记录的数字地震波形,按照高信噪比和计算要求,挑选出此次震群中74次M_(L)>1.5地震可用于计算地震尾波的共179条三分向波形记录,采用Sato单次散射模型经滤波以及消除环境噪声后,计算了地震尾波传播过程途经区的品质因子Q(f)值;拟合Q(f)值与频率f之间的关系,得到研究区Q(f)=(44.32±23.56)f^(0.88±0.17);并对震中区及其邻区地震尾波衰减的时间与空间特征进行了探讨。通过分析震区及其附近尾波衰减参数与尾波采样体之间的关系,认为该区域可能存在浅部高衰减层。此次震群是在低应力水平条件下发生的,震中区Q_(0)值较其他台站高,其地震尾波衰减较慢,介质非均匀性水平相对较低,震中区为低衰减区域,介质较为稳定。
    • 阚宝祥; 沈钰; 戴陈兵; 曾利萍; 张震峰; 张帆; 于俊谊
    • 摘要: 在浙江省珊溪水库地区布设5条断层土壤气Rn和H_(2)测线,并选取15个溶解水氡采样测点。测量结果显示,其中有3条土壤气测线上的Rn浓度均值超过70 Bq/L,土壤H_(2)测值最高达1377 ppm,水样中溶解氡浓度最高值为68.3 Bq/L。通过珊溪水库地区历史地震活动和地质构造情况分析,发现该地区土壤Rn、H_(2)和溶解水氡的高值分布区均与双溪—焦溪垟断裂F11-3分支的空间位置密切相关,该断裂分支是珊溪水库地区小震活动的发震断裂。另外通过研究发现,历史震群活动距今时间以及震群活动的频度和强度是影响珊溪水库地区土壤气Rn和H_(2)地球化学特征的重要因素。
    • 李文君; 曾宪伟; 罗国富; 李国斌; 罗恒之; 司学芸
    • 摘要: 2016年1月21日青海门源M_(S) 6.4地震是甘青地区自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漳县6.6级地震后发生的最大震级地震,其震中距宁夏边界230 km。通过梳理震前宁夏地区地震活动异常和地球物理观测资料异常发现,震前存在测震学异常2项;地球物理观测资料异常6项,其中,形变异常4项,地下流体异常2项。5项异常为中长期异常,2项测震学异常和甘盐池井水温异常为短期异常,无临震异常出现。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