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松辽盆地

松辽盆地

松辽盆地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2628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地质学、古生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40篇、会议论文287篇、专利文献348篇;相关期刊327种,包括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世界地质、东北石油大学学报等; 相关会议114种,包括第十四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7届学术年会、第十二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等;松辽盆地的相关文献由4560位作者贡献,包括王璞珺、冯子辉、卢双舫等。

松辽盆地—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340 占比:78.66%

会议论文>

论文:287 占比:9.65%

专利文献>

论文:348 占比:11.70%

总计:2975篇

松辽盆地—发文趋势图

松辽盆地

-研究学者

  • 王璞珺
  • 冯子辉
  • 卢双舫
  • 付广
  • 张顺
  • 程日辉
  • 黄清华
  • 高有峰
  • 唐华风
  • 霍秋立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王鹏; 单玄龙; 贺文同; 范代军; 时玉芹
    • 摘要: 在地质特征分析基础上,利用有机地球化学、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与微量元素等方法指示松辽盆地晚Aptian期沙河子组上段沉积物中有机质来源、沉积物在湖泊沉积时所处的氧化还原状态以及古气候变化。研究发现沙河子组上段黑色泥页岩中有机质来源主要为浮游微型藻类、沉水植物等湖泊生物,含部分的陆源有机质供给;当时气候为温暖湿润气候;水体沉积环境由正常水体逐渐转变为缺氧还原的湖泊沉积环境。
    • 李忠诚; 鲍志东; 魏兆胜; 张国一; 史燕青; 胡明毅; 邓庆杰
    • 摘要: 受侏罗纪—白垩纪区域构造拉张作用,松辽盆地形成一系列箕状断陷湖盆。勘探开发实践表明,箕状断陷湖盆形成较好的生-储-盖组合,具有较好的石油天然气勘探潜力。以松辽盆地南部梨南洼槽火石岭组二段(火二段)为研究对象,综合岩心、测井、录井以及三维地震资料,对断陷湖盆的层序地层、沉积体系以及充填演化规律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认为,梨南洼槽火二段可分为3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在沉积充填过程中,火二段主要发育扇三角洲和湖泊两种沉积相类型。箕状断陷湖盆与地堑式断陷湖盆不同,虽然在断裂发育早期,断阶带和斜坡带均发育扇三角洲,但发育规模存在较大差异。随着盆地范围的扩张,不同构造带上沉积相带分异特征明显,断阶带上往往以狭长式、厚层和粗粒孤立扇三角洲沉积为主;斜坡带以大面积叠置薄层和细粒扇三角洲群沉积为主。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了梨南洼槽火二段断阶带和斜坡带沉积差异主控因素,提出了早期箕状断陷湖盆的沉积模式。
    • 姚玉来; 李昂; 李士超; 杨建国; 肖飞; 王维红
    • 摘要: 地面微地震监测是评价水平井压裂效果的有效手段.采用矩形观测系统、高灵敏度检波器深浅结合埋置、覆土耦合压实的采集技术,在2000 m之下的松页油2HF井水平段泥页岩储层中获得明显的压裂微地震信号.利用数据归一化、噪声压制、速度建模、震源定位等关键处理技术,有效提高了泥页岩储层低频信号成像精度.采用高精度反演定位解释技术,客观真实地评价了松页油2HF井的压裂效果,并提出压裂优化建议.
    • 王向东; 王任; 石万忠; 唐大卿; 徐立涛; 冯芊
    • 摘要: 孤店断陷为松辽盆地南部深层天然气勘探的有利区带,同时也记录了中国东部中-新生代板块运动和盆地演化的丰富信息。利用钻测井资料及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并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对孤店断陷的地质结构及构造演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孤店断陷在纵向上可以划分为基底构造层、下构造层、中构造层及上构造层。由于受到晚中生代以来太平洋板块向东亚板块的俯冲作用及区域构造应力场的影响,孤店断陷的构造演化过程可以划分为断陷期、断坳转换期、稳定坳陷期及构造反转期。孤店断陷的边界大断层(孤店断层)在断陷初始发育期(火石岭组-沙河子沉积期)表现为6段走向各不相同的小型孤立断层,在断陷晚期(营城组沉积期)经过生长、连接而形成统一的断陷边界,并在断坳转换期(登娄库组-泉头组沉积期)和坳陷期(青山口组-嫩江组沉积期)发生广泛而强烈的张扭活动,以及在构造反转期(嫩江组沉积末期)发生强烈反转和分段差异逆冲活动。研究结果可以为松辽盆地以及中国东部地区的构造活动及演化研究提供参考,并进一步指导油气勘探。
    • 覃豪
    • 摘要: 针对松辽盆地北部古中央隆起带基岩储层物性差、岩性多样、孔隙结构复杂,岩性识别及储层参数解释精度低的问题,通过深入研究了基岩井响应机理,首先以岩心和薄片资料为基础,通过刻度测井曲线后选取关键参数,建立了基于“原岩+成分+结构”的岩性识别方法;再在M、N确定动态骨架参数基础上,采用中子、密度孔隙度计算有效孔隙度;最后通过分析基岩的孔-渗关系、岩电实验资料后,根据不同的特征,建立了渗透率及含气饱和度解释模型。通过新井取心及试气资料验证,岩性识别、孔隙度、渗透率及含气饱和度解释精度较高。该方法已应用到基岩储量估算中,为油田提交基岩储量提供了技术保障。
    • 胡素云; 白斌; 陶士振; 卞从胜; 张天舒; 陈燕燕; 梁晓伟; 王岚; 朱如凯; 贾进华; 潘哲君; 李思洋; 刘羽汐
    • 摘要: 基于页岩油基本地质条件和富集特征的对比研究,明确了中国陆相中高成熟度页岩油源储条件的非均质性与差异化富集特征。研究认为:①相比北美页岩油大面积分布的较为均质的源储等有利条件,中国陆相中高成熟度页岩油形成地质条件总体上差异明显,陆相多旋回构造演化形成了多期多类型湖盆,不仅为陆相页岩油规模发育提供场所,也形成了规模优质源岩、多类型储集体以及复杂多样的源储组合,呈现出显著的非均质特征;②不同沉积水体环境的差异导致源岩岩性、岩相和有机母质类型的非均质性,物源供应和沉积相带的差异形成泥质岩、过渡岩性、致密粉砂岩等多样的储集体以及复杂的源储组合类型;③源岩的非均质性控制了生排烃的差异化、储集类型的多样性决定了储集性能的差异化和源储匹配的复杂性,最终决定了富集规律的不同,优质源岩生排烃差异能力影响页岩油富集程度,淡水烃源岩TOC值大于2.5%、咸化烃源岩TOC值为2%~10%时,滞留烃量高,相对有利;④高丰度有机质泥页岩是源内页岩油富集的物质基础,液态烃除在页岩内滞留外,沿纹层、成岩缝、砂质薄层等多种运移路径运聚富集在源内泥质粉砂纹层、粉砂岩、泥质白云岩、白云质粉砂岩等低有机质丰度页岩层系,呈现出富集规律的差异化特征。
    • 李研; 聂逢君; 严兆彬; 卢胜军; 侯晓光
    • 摘要: 位于松辽盆地北部的依安地区,其铀矿含矿目的层主要为四方台组。从岩相学、地球化学等方面对四方台组砂岩进行系统分析,目的是探讨依安地区的砂岩源区特征及岩石成因意义。结果表明:四方台组碎屑岩主要以长石岩屑砂岩为主,具有高硅(SiO_(2)含量为78.09%~85.41%)、富钾(Na_(2)O/K_(2)O=0.98~1.28)、铝含量中等(Al_(2)O_(3)含量为7.34%~11.75%)、低镁钙(MgO含量为0.12%~0.20%、CaO含量为0.23%~0.78%)的特征。稀土元素总量较低(ΣREE=67.45×10^(-6)~116.03×10^(-6))、轻稀土分馏系数(La/Sm)_(N)为4.72~5.61,重稀土分馏系数(Gd/Yb)_(N)为1.99~3.39,Eu为中等负异常(δEu为0.70~1.06),具有明显壳源岩浆特征,在Fe_(2)O_(3)/TiO_(2)-Al_(2)O_(3)/(Al_(2)O_(3)+Fe_(2)O_(3))、Na_(2)O/K_(2)O-SiO_(2)构造图解上全部落入大陆边缘范围内,显示其四方台组母岩为活动大陆边缘相关的沉积盆地,结合区域演化,综合推断应为环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俯冲的产物。
    • 王跃文; 陈百军; 陈均亮; 曹维福; 牛文; 贾琼
    • 摘要: 松辽盆地古龙页岩油勘探取得了重大突破,但在大面积连续稳定分布的页岩油层中科学高效地寻找油气成藏有利区,断层的影响及作用不可忽视。古龙页岩油层顶底板断层两侧地层以泥岩和页岩为主,油气难以穿过断层进行大规模的侧向运移,因此从断层分类、分布及应力场入手,通过计算不同断层在烃源岩排烃期和现今的滑动稳定性来分析断层的垂向封闭性。结果表明:在没有构造运动发生时期多数断层在垂向上基本都是封闭的,在构造活动期间断层封闭性与构造应力的大小和方向密切相关;顶底板断层多数呈近南北向展布,与现今区域最大主应力方向近于垂直,垂向封闭性较好,生成的油气不易排出;在大规模排烃的明水组沉积末期,区域最大主应力方向与断裂走向近于平行,约半数断层不稳定,垂向封闭性较差,油气沿断层运移到上部的葡萄花、萨尔图油层或者下部的扶杨油层;现今相对稳定的断裂带附近和距离断裂带较远的区域受断层影响较小,有利于页岩油的保存,稳定性差的断裂带附近不利于页岩油的保存;排烃期稳定性好的断裂带附近不利于油气的排出,是有利目标区,排烃期稳定性差的断裂带附近部分油气已经排出,不是有利目标区。断裂和伴生的裂缝能提升页岩油层的储集物性,有利于后期开发建产。研究成果可为下一步页岩油勘探和开发提供依据。
    • 张辉; 王志章; 杨亮; 李忠诚; 邢济麟
    • 摘要: 松辽盆地南部青山口组一段页岩油资源丰富,多口井试油获得工业及高产油流,具有较大的勘探开发潜力.本文以青山口组一段下段为研究对象,以页岩油赋存状态为切入点,重点针对研究区页岩油富集优质岩相,即高有机质薄片状页岩和中有机质纹层状页岩中溶胀油、吸附油以及游离油量进行定量评价,揭示页岩油在地下页岩层系储层中的赋存特征.青山口组一段页岩油主要以干酪根溶胀态、干酪根吸附态、有机质孔隙游离态、无机矿物吸附态及无机孔隙游离态等5种赋存形式存在于页岩层系储层中.其中:高有机质薄片状页岩中页岩油赋存状态以干酪根溶胀油、干酪根吸附油和有机质孔隙游离油等有机赋存油为主,有机赋存油量可高达253.0mg/gTOC,以TY1井页岩油赋存量最大,其次为CY8井,H238井页岩油量最低;中有机质纹层状页岩中页岩油赋存状态以无机矿物吸附油、无机孔隙游离油等无机赋存油为主,可达167.0mg/gTOC,CY8井页岩油赋存量最大,H258井次之,H238井页岩油量最低.TY1井、CY8井位于半深湖—深湖区,发育大套泥页岩;H238井位于三角洲外前缘,离物源区较近,导致其页岩油赋存量明显低于半深湖—深湖区.因此,沉积环境是导致不同工区页岩油赋存量差异的主要原因.
    • 曾花森; 霍秋立; 张晓畅; 范庆华; 王雨生; 逯瑞敬; 庞龙
    • 摘要: 页岩油赋存状态对评价页岩油的可动性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不同演化阶段古龙页岩油赋存状态不清楚的问题,选取不同成熟度的页岩样品,综合应用岩石热解、氯仿抽提、热解气相色谱等地球化学分析技术,研究了古龙页岩干酪根生烃演化规律,结合页岩油组成特征分析,探讨了岩石和干酪根中游离态与吸附态页岩油的分布及演化规律。结果表明:当R_(o)=0.8%~1.2%时,古龙页岩干酪根处于生烃的主要窗口,R_(o)=1.0%左右处于生烃高峰期;页岩油形成早期,非烃、沥青质等重质组分含量高,进入生烃高峰后,重烃组分随R_(o)增大呈快速降低的趋势,饱和烃等轻质组分含量则呈现持续增加的趋势。干酪根生烃及产物组分演化特征决定了页岩油赋存状态的演化具有阶段性,可划分为3个阶段:(1)早期形成阶段,R_(o)1.2%,吸附油大量裂解转化,页岩油主要以游离态赋存于岩石矿物中,在高演化阶段(R_(o)>1.4%)游离油开始裂解,气和轻烃比例增大,油质变轻。研究成果为古龙页岩油可动性评价提供重要的理论技术支撑。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