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砂岩型铀矿

砂岩型铀矿

砂岩型铀矿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376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矿业工程、原子能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70篇、会议论文187篇、专利文献920522篇;相关期刊166种,包括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国地质、地质学报等; 相关会议73种,包括中国核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全国铀矿大基地建设学术研讨会、中国核学会2011年年会等;砂岩型铀矿的相关文献由2215位作者贡献,包括秦明宽、何中波、刘章月等。

砂岩型铀矿—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70 占比:0.11%

会议论文>

论文:187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920522 占比:99.87%

总计:921679篇

砂岩型铀矿—发文趋势图

砂岩型铀矿

-研究学者

  • 秦明宽
  • 何中波
  • 刘章月
  • 聂逢君
  • 郭强
  • 刘武生
  • 刘红旭
  • 蔡煜琦
  • 许强
  • 张字龙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时志浩; 陈擎; 叶雷刚; 陈斌; 康利刚; 邵恒博; 王继斌; 张未; 白强
    • 摘要: 柴达木盆地西缘地区位于柴西坳陷构造带,断裂构造活动强烈,油气广泛分布,具有较大的铀成矿潜力。为研究砂岩型铀矿找矿目的层地球物理特征与铀成矿关系,先基于地球物理测井响应特征,查明区内砂体发育以及放射性异常范围,分析铀成矿环境;再结合能谱-地质剖面,研究不同地层岩性放射性特征;采用化学分析与伽玛测井,分析铀矿化段岩体中烃类含量与放射性关系。研究表明:区内目的层砂体发育较好,具有铀成矿有利的泥砂互层架构及氧化还原环境,且砂体(粗砂、含砾粗砂)放射性值较高;区内铀矿化受油气还原作用控制,为铀元素富集成矿提供有利还原障。目的层局部见有较高铀异常带(点),为推断铀矿体深部延伸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 赵龙; 陈浩; 蔡春芳; 金若时; 魏佳林
    • 摘要: 松辽盆地西南部钱家店铀矿床的形成与油气充注和微生物还原作用有关,但该铀矿床中油气的来源及其烃源岩类型、沉积环境、成熟度、潜在的充注多期次性等问题并没有深入研究。对该矿床富矿砂岩中吸附烃和包裹体烃进行离线破碎法抽提,通过色谱-质谱分析探讨烃类的地球化学特征。结果显示,吸附烃和包裹体烃具有相似的组成,均显示淡蓝色的荧光特征;含矿层中至少有2期石油充注混合,早期充注的石油发生了严重的生物降解作用,C_(15+)范围内存在很多未分离的复杂混合物(UCM),含C_(26)~C_(30)17α,21β25-降藿烷系列化合物;晚期充注的石油未发生或发生了轻微的生物降解,生物标志化合物指示其来源于下白垩统九佛堂组烃源岩,该烃源岩形成于半深湖—深湖局部水体分层的还原环境,有机质类型为腐殖-腐泥型,热演化程度已经达到成熟。作为研究油气和微生物参与砂岩型铀矿成矿作用系统性研究的一部分,对完善该研究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也可为油铀兼探、煤铀兼探等多矿种综合勘查提供帮助。
    • 邱林飞; 丁波; 刘红旭; 胡宝群; 王战永; 肖柯相
    • 摘要: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在四川盆地西北部广元市青川县田坝子剖面发现了多处具铀异常(≈70×10^(-6))的含铀沥青脉。对含铀沥青脉开展了矿物学、元素地球化学、光谱学研究,并与研究区典型砂岩型铀矿床(303矿床)中的“有机质”开展了对比研究。研究表明,含铀沥青脉中含有大量的微粒状矿物,包括微米级的石英、重晶石、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及呈微—纳米结构的草莓状黄铁矿,沥青脉中的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十分富集,主要富集Mo、Re、Cd、U、Ba元素,次要富集Sc、V、Ni、Cu、Zn、Rb、Tl等。川北303砂岩型铀矿床的矿石中也发现了铀矿物与沥青脉共生的现象,同时也具有重晶石—黄铁矿—闪锌矿等的矿物组合,其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与田坝子剖面沥青脉具有相似性,表明川北地区的铀矿化可能与古油气藏的裂解破坏具有成因上的联系,在四川盆地的构造活动区,或许具有寻找与构造油气作用相关的铀矿床的潜力。川北沥青脉在灰化之后,其中的铀、钼、铼元素都富集到了可综合利用的程度,建议在未来的研究中,可适当关注川北沥青脉的伴生元素的综合利用。
    • 肖菁; 秦明宽; 郭强; 蔡煜琦; 宁君; 贾立城; 刘鑫; 严张磊
    • 摘要: 上白垩统为松辽盆地南部含铀目标层位,前人大部分研究仅聚焦于铀矿带范围内的姚家组,对南部区域以及整个上白垩统研究程度较低,缺乏系统认识。文章通过系统梳理南部大量钻孔的岩心、测井资料,结合地质背景,对研究区晚白垩世主要含铀目的层特征(泉头组、青山口组和姚家组)及地层充填样式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运用沉积地层学及砂岩型铀矿成矿理论对研究区的地层结构以及主要含矿段地层结构进行了系统总结,认为:研究区晚白垩世时期地层受坳陷盆地结构及架玛吐隆起的影响,区域上地层厚度变化较大,呈现凹隆相间的格局;地层展布整体呈现西缘超覆东缘抬升剥蚀的特点;根据各个矿区及其外围含矿层位和矿化特点的不同,总结出研究区具有下红上灰式“泥-砂-泥”型、基底接触式“砂-泥”型、两红夹一灰式“泥-砂-泥”型、砂泥岩接触面型4种含铀地层结构。该研究首次全面系统的阐述了松辽盆地南部上白垩统的地层结构和含矿段地层结构,完善了该地区基础地质理论研究,可为南部砂岩型铀矿找矿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供指导。
    • 江文剑; 秦明宽; 范洪海; 黄少华; 郭强; 肖菁
    • 摘要: 碎屑岩成岩作用过程中铀元素迁移、聚集规律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文章通过对松辽盆地西南部含矿目的层姚家组碎屑岩成岩作用特征研究,探讨了成岩演化过程中板状铀矿床的形成机理。研究表明,研究区姚家组含矿砂岩主要以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为主,成岩作用强度达到中成岩A期,可划分为同生期、早成岩A和B期、中成岩A期和表生成岩期等4个成岩阶段,同时,将成岩演化过程中的铀成矿作用划分为预富集阶段(沉积-同生期)、排铀阶段(早成岩期)、叠加改造作用阶段(表生成岩期)等3个阶段。在沉积-同生期,含矿层段中暗色泥岩发生了铀的强烈预富集作用,其富集的铀可能是铀成矿过程中最主要的铀来源;在早成岩期,压实作用导致铀从高含量暗色泥岩中排泄到邻近砂岩中可能是最重要的成矿作用,铀主要富集在靠近铀源的灰色砂岩中,其成矿流体迁移方向主要是沿垂向上的;在后期表生作用阶段,地表氧化流体对铀矿体产状进行了改造,促使其形成板状矿体。砂岩型铀矿体的产状可能与其铀的来源有着十分密切关系。
    • 刘鑫扬; 贺锋; 剡鹏兵; 武正乾; 张字龙
    • 摘要: 在进一步厘定鄂尔多斯盆地下白垩统红杂色产铀层位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下白垩统砂岩型铀矿成矿条件,明确下白垩统找矿潜力和重点找矿方向,为盆地下白垩统砂岩型铀矿勘查部署提供依据。环河组和洛河组为盆地下白垩统志丹群主要产铀层位,马东山组和李洼峡组为盆地西南隅下白垩统六盘山群主要产铀层位。盆地西北部辫状河砂体和中西部、西南部辫状河三角洲砂体以及西南隅河流三角洲砂体是有利的容矿砂体。盆地周缘具有较优越的外部铀源条件,中西部和西南部下白垩统砂岩也可作为内部铀源,三叠系富铀烃源岩生成的含油气含铀流体也可能成为深部铀源。天环坳陷东西两翼斜坡带的铀成矿构造条件有利,底部断层沟通油气,有利于还原物质和深部铀流体的沟通。下白垩统铀矿化受天环坳陷构造控制,东西两翼的环河组、洛河组具有较大的砂岩型铀矿找矿前景。天环坳陷东西两翼斜坡带、有利沉积相带叠加沟通油气断裂发育区是下一步重点找矿方向。
    • 刘鑫扬; 贺锋; 剡鹏兵; 张字龙; 鲁超; 任志勇; 骆效能; 张艳
    • 摘要: 文章在充分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分别从铀源特征、构造特征、沉积特征、古水文特征、古气候特征和古层间氧化带特征等方面阐述了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区域铀成矿地质特征,归纳了赋矿砂岩的岩性特征和区域铀矿化特征,总结了区域铀成矿规律,认为在具备丰富的铀源条件和稳定成矿构造环境条件下,铀成矿主要与赋矿层沉积体系类型、砂体及其空间分布、砂体后生蚀变分带(古层间氧化-还原分带)、砂体中的还原性介质、水动力条件、地层结构及砂体的非均质性、岩石地球化学环境等因素息息相关。建议今后在铀矿地质勘查和科研工作中应重点关注这些与铀成矿相关的地质因素,但在不同的成矿地质环境中应有所侧重,厘定关键控矿要素,实现新的找矿突破。
    • 母海琳; 周义朋; 徐玲玲; 王廷健
    • 摘要: 采用定期补酸的方法开展了新疆某新开发铀矿床矿石的摇瓶浸出试验,研究稳定酸度条件下铀浸出特征及酸度、氧化剂对铀浸出的影响。结果表明,经96 h浸出,恒酸无氧化剂铀浸出率为67.75%~96.62%,有氧化剂铀浸出率为84.55%~97.84%;铀浸出率与浸出剂酸度正相关,但当酸度超过6 g/L时该相关关系显著减弱;与不补酸浸出相比,恒酸浸出效果并无提升;过氧化氢有一定助浸效果,6 g/L酸度体系铀浸出率可提高3~4个百分点;总体而言,6 g/L硫酸是相对经济有效的工艺条件。
    • 李立尧; 夏菲; 惠浩浩; 刘金辉; 王晓伟; 刘晓飞
    • 摘要: 随着当前国内砂岩型铀矿床的大规模开发,含矿含水层的非均质性对地浸采铀的影响逐步显现。针对砂岩型铀矿的矿层非均质性,应用岩心CT扫描、铸体薄片、SEM等分析手段,以国内两大典型砂岩型铀矿层为例,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剖析了含矿层的矿物成分非均质性及对地浸采铀的影响。研究表明,二连盆地赛汉组下段含矿层适合酸法地浸,地层胶结弱,孔隙性、渗透性好,有利于地浸液在矿层充分运移。鄂尔多斯盆地直罗组矿层的空间主要以连通性较好的粒间孔隙为主,由于埋藏较深,矿层较赛汉组致密,地层渗透性差于赛汉组。最后,总结了微观实验方法带来的非均质性分析局限性,对宏观非均质性分析手段进行了展望。
    • 陈诗峰; 魏学斌; 陈功新; 刘金辉; 孙占学; 杨梅; 刘媛媛; 高炳伦
    • 摘要: 为研究微酸中性浸出工艺对高碳酸盐型铀矿石的浸出性能,对某高碳酸盐砂岩型铀矿石进行了静态浸泡试验、多回次氧化浸出试验及柱浸试验。结果表明,高碳酸盐型铀矿应用传统酸法浸出容易产生气堵和CaSO_(4)沉淀,而应用微酸中性浸出虽然浸出强度小,但不容易产生沉淀,应用传统碱性浸出的浸出强度略高于应用微酸中性浸出,但容易产生CaCO_(3)沉淀;应用低浓度H_(2)O_(2)氧化浸出效率低,H_(2)O_(2)主要被矿石中其他还原性物质消耗,高浓度H_(2)O_(2)容易和溶液中的铀反应生成过氧化铀沉淀,而KMnO_(4)氧化浸出效果明显;在柱浸中,微酸浸出浸出率和碱性浸出浸出率分别为49.2%和41.7%,前者主要限制因素是矿柱酸化速率高于矿柱氧化速率,而后者主要限制因素是浸出后期矿层堵塞,渗透性下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