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层间氧化带

层间氧化带

层间氧化带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300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工业经济、地球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53篇、会议论文37篇、专利文献969594篇;相关期刊63种,包括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地质学报、地质论评等; 相关会议21种,包括中国地质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全国铀矿大基地建设学术研讨会、第四届全国应用地球化学学术会议等;层间氧化带的相关文献由475位作者贡献,包括乔海明、权志高、李保侠等。

层间氧化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53 占比:0.03%

会议论文>

论文:37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969594 占比:99.97%

总计:969884篇

层间氧化带—发文趋势图

层间氧化带

-研究学者

  • 乔海明
  • 权志高
  • 李保侠
  • 宋哲
  • 贾恒
  • 尚高峰
  • 王金平
  • 李胜祥
  • 刘治国
  • 秦明宽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杨彦波; 陈虹; 王毛毛; 毛广振; 蒲小晨; 李承龙
    • 摘要: 通过对布尔津盆地西部凹陷铀源、构造、古气候、水文地质、目的层岩性岩相、还原介质、后生蚀变及铀矿化特征进行分析,认为西部凹陷南部铀源条件丰富,目的层乌伦古河组发育多层砂体,泥-砂-泥结构稳定,构造掀斜作用形成有利的单斜带,地下水补径排体系完整,发育多层层间氧化带,总体具较好的铀成矿条件。西部凹陷南部铀成矿主要受构造演化、目的层结构、铀源、古气候及后生蚀变等因素控制。目前揭露的铀矿化线索,证实该区具有成矿潜力及找矿空间。
    • 王海涛
    • 摘要: 开鲁坳陷位于松辽盆地西南部,随着近年来铀矿勘查工作的持续深入,相继发现了一批大中型砂岩型铀矿床,铀矿体主要产于辫状河相砂体中。通过镜下鉴定、岩芯解译、剖面对比、粒度分析和环境地球化学分析等手段,研究了姚家组下段砂体特征及其与铀成矿关系。结果显示,砂岩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分选和磨圆较好,胶结疏松,具有良好的渗透性。姚家组下段主要为冲积扇辫状河相沉积体系,砂体连通性好,为含铀含氧流体由蚀源区向盆地内部运移提供了先决条件,其中,分支河道交汇部位及河漫亚相与河道亚相过渡部位是铀成矿的有利部位。砂岩中Fe3+/Fe2+、Th/U、C有、S全等指标指示U迁移、富集规律明显,表明氧化还原作用是该地区铀沉淀富集的主要控制因素。该研究成果为该区铀资源勘查提供了理论支持。
    • 罗星刚; 王守玉; 王芳霞; 刘富强
    • 摘要: 通过野外钻孔编录、室内测试分析、钻孔数据统计,结合砂体结构、垂向岩性序列、平面展布形态等特征研究,总结了洪海沟铀矿床主要含矿层头屯河组下段的沉积特征及展布样式,恢复了目的层构造展布形态。目的层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亚相分流河沉积,分流河道发育有利容矿砂体;北西向缓倾单斜结合南部小型褶皱的构造格局控制了层间氧化带展布形态;通过对砂体结构类型、空间展布形态特征的研究,讨论了其与层间氧化带发育及铀富集关系,认为砂体垂向岩性序列组合样式、平面展布形态共同决定了铀矿化类型及富集部位,层间氧化带前锋线及铀矿化主要发育在岩性-岩相变化部位。
    • 郝以泽; 贾智勇; 王守玉
    • 摘要: 伊犁盆地南缘是我国重要的可地浸砂岩型铀矿基地,前人针对盆地内含煤层系铀成矿理论研究较多,而对三叠系小泉沟群探索不足。通过对小泉沟群上段砂体、隔水层的统计,结合室内测试分析,研究了砂体垂向、平面与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总结了伊犁盆地南缘西段小泉沟群上段岩性、岩相及其层间氧化带发育特征,探讨了砂体粒度、厚度及其空间构形特征与铀富集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研究区内小泉沟群上段平面上自西向东发育洪海沟、克其克博拉、琼博拉3个规模较大的冲积扇,垂向上可划分为4个稳定的沉积旋回。在克其克博拉地段小泉沟群上段第Ⅱ旋回砂体成矿条件最好,但砂体粒度粗、缺乏煤或炭屑等有机质及吸附介质,铀矿化以翼部为主,还原介质的缺乏是铀富集成矿的不利因素。层间氧化带与铀矿化密切相关,为控矿的最关键因素,库捷尔太微凸使地下水存在侧流现象,导致含氧含铀水流动受阻,增加了水岩作用时间及效果,为铀矿化富集的有利条件。层间氧化带前锋线发育受砂体中泥质含量变化影响,精准划分各旋回砂体沉积微相是下一步找矿突破的关键因素。
    • 李吉庆; 陈建洲; 晁海德; 蔡廷俊; 刘立波; 赵洪岳
    • 摘要: 为查明共和盆地西缘临夏组地层砂岩型铀矿成藏特征,以区内已发现的铀矿化点为依托,对该区铀源、赋矿地层、构造演化、水文地质、古气候及铀矿化信息等条件进行系统分析,认为区内第三系临夏组具备砂岩型铀矿成矿的基本地质条件。研究表明区内铀源充足,成矿期区内为少雨干旱气候,湖泊三角洲相、辫状河相的沉积层广泛分布,“补-径-排”水动力系统发育完整,矿化点附近临夏组地层层间氧化带发育、铀元素含量可达工业品位。综合来看,共和盆地临夏组砂岩型铀矿成矿前景良好,值得进一步深入调查。
    • 王守玉; 罗星刚; 刘富强
    • 摘要: 文章以沉积相分析入手,结合砂体平面、剖面特征,总结了伊犁盆地南缘中下侏罗统水西沟群、中侏罗统头屯河组及中上三叠统小泉沟群等不同含矿层位的岩性、岩相特征,探讨了不同沉积相、砂体的发育特征及其与铀富集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三角洲分流河道砂体为区内有利铀成矿砂体,铀矿化集中在厚10~35 m的砂砾岩、含砾粗砂岩中;不同沉积亚(微)相类型与构造产出样式控制了研究区含矿砂体的空间展布形态及垂向组合类型,不同类型的含矿砂体及地下水径流方式则制约了层间氧化带尖灭方式及铀矿体产出的形态与位置.
    • 王元元; 王强强; 王国荣; 善曹特; 李书海; 吕俊维; 陈瑞
    • 摘要: 库车组为库车坳陷重要的铀赋矿层位,其层间氧化带研究程度较为薄弱,影响对其成矿预测.文章在对库车组氧化砂体及矿化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相关矿化砂岩铀镭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分析层间氧化带形成过程,并浅析其铀找矿方向.库车组主要赋矿层位为其下段,氧化砂岩可分为广布于直线褶皱带中西段和秋里塔格复背斜西段的褐红色氧化岩系、秋里塔格复背斜带中西段的褐黄色氧化岩系、秋里塔格复背斜带中东段的浅黄色氧化岩系,相关矿化砂岩分别偏镭(Ra/U为6.25~20.00)、偏铀(Ra/U为0.07~1.69、一般0.37~0.93)、偏铀(Ra/U为0.34~0.38).结合岩性岩相特征及秋里塔格复背斜带隆升过程,将3类氧化岩系形成依次归于准同生氧化阶段、层间氧化阶段、后生叠加氧化阶段,判断秋里塔格复背斜带西段玉尔滚一带、中段日达里克-温巴什一带、中东段墩买里-温巴什一带分别为各氧化岩系相关铀矿化的有利探索部位.
    • 封志兵; 聂冰锋; 聂逢君; 江丽; 夏菲; 李满根; 严兆彬; 何剑锋; 程若丹
    • 摘要: 砂岩型铀矿是当今我国铀矿勘探的主要类型.地球物理方法在沉积盆地油气、煤等能源矿产勘查中得到广泛应用,其在同盆产出的砂岩型铀矿找矿与勘探中理应担当重任.文章从砂岩型铀矿成矿理论和控矿因素出发,结合勘探实际情况,探讨各地球物理方法的应用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在实际应用中,地球物理测井在直接定位铀矿和定量计算平米铀含量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地面地球物理方法在查明沉积建造、断裂、地质体岩性和基底起伏等铀成矿环境方面有优势.为确保地球物理方法的应用效果,需要在方法选择、测线布置、数据处理和解释等全过程紧密结合已有地质信息,还需根据勘探实际情况选择相适应的地球物理方法(组合).文章强调,重磁勘探可为盆地内部有利勘探区的优选和后期地质、地球物理勘探工作的布置提供依据,应在此类铀矿找矿与勘探前期工作中得到足够的重视.
    • 宁强强
    • 摘要: 本文以哈密烟墩地区中侏罗统西山窑组第二岩性段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含矿目的层的岩石地球化学基本特征和层间氧化带分带情况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层间氧化带发育特征明显,可划分为氧化带、过渡带和还原带,各分带地球化学指标变化特征与铀成矿关系密切,其中ΣS含量及Al_(2)O_(3)、K_(2)O、CaO、MnO、Na_(2)O等均表现为在过渡带中富集的地球化学现象,因长石矿物在层间氧化发育过程中在水岩作用下遭受溶蚀作用而发生粘土化,在铀成矿过程中吸附铀元素,使铀富集沉淀。
    • 封志兵; 聂逢君; 夏菲; 李满根; 江丽; 张虎军; 严兆彬; 张成勇; 张鑫
    • 摘要: 中国多数砂岩型铀矿床的矿体形态多样,并非仅呈卷状、板状,这有别于典型的砂岩型铀矿成矿模式成因.文章基于铀矿体形态特征,结合地质背景和铀矿床特征,深入地分析了不同形态铀矿体的成因.卷状铀矿体多形成于相对稳定的构造抬升环境,赋矿砂体具有厚度大、致矿物质(有机质、黏土矿物等)分布相对均匀等特点,而板状及其他形状的铀矿体多形成于多因素耦合且多变的成矿环境中.多期次、多源性的构造活动及其衍生效应、赋矿层位的非均质性和多因素叠加成矿作用等都会对铀矿体形态产生深刻影响.另外,人为因素对铀矿体形态的确定也不可忽略.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