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成矿模式

成矿模式

成矿模式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2657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矿业工程、工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43篇、会议论文507篇、专利文献61986篇;相关期刊335种,包括地球、地质找矿论丛、矿床地质等; 相关会议163种,包括第十三届全国矿床会议、第二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第十二届全国矿床会议等;成矿模式的相关文献由6137位作者贡献,包括牛树银、钟康惠、冯守忠等。

成矿模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143 占比:3.32%

会议论文>

论文:507 占比:0.78%

专利文献>

论文:61986 占比:95.90%

总计:64636篇

成矿模式—发文趋势图

成矿模式

-研究学者

  • 牛树银
  • 钟康惠
  • 冯守忠
  • 张磊
  • 刘建中
  • 孙爱群
  • 王瑞廷
  • 韩润生
  • 陈大经
  • 刘家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肖娥; 陈振宁; 居维伟; 龚斌; 肖晓牛; 刘小胡; 张悦秋
    • 摘要: 闽中梅仙铅锌钼多金属矿是武夷山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新近在矿区开展的地质工作,对梅仙矿区矿床矿体特征和矿石特征等进行了阐述。结果表明,铅锌矿体呈层状和似层状分布,矿石主要以块状、条带状和层纹状构造为主;钼矿体形态常受裂隙及岩体影响,矿石主要呈膜状构造、网脉状构造、脉状—细脉状构造和薄层状构造等。通过野外观察和实验室显微镜观察,综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矿区铅锌钼多金属矿系块状硫化物矿床与斑岩成矿系统耦合叠加的产物,成矿作用时代大概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即:1)初始火山喷流—同生沉积成矿阶段;2)区域变质及成矿作用阶段;3)岩浆热液叠加—改造成矿作用阶段,并据此建立了可能的成矿模式。所得成矿模式已得到近期勘探工作验证。
    • 文俊; 刘治成; 赵俊兴; 竹合林; 张航飞; 张金元; 陈东方; 钟海仁; 郭文彦; 游学军; 赵伟; 凌茂前; 李鹏程; 何永刚
    • 摘要: 云南、贵州地区对晚二叠世宣威组底部Nb-REE多金属富集层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但其成因还有较大争议。为厘清沐川地区宣威组底部Nb-REE多金属富集层成因机制及富集规律,本研究开展了野外实地调查、矿物学、岩相古地理与岩石地球化学等系统性研究,探讨其物源、富集规律,建立了成矿模式。结果表明,川南沐川地区宣威组底部Nb-REE多金属富集层产出于宣威组底部,厚度介于5.09~15.33 m之间,平均厚度10.10 m,铌氧化物(Nb;O;)含量为37.0~909μg/g,平均256μg/g,稀土总量为200~15500μg/g,平均1200μg/g;独立的稀土矿物极少,稀土元素的赋存状态可能是以类质同象替代的形式赋存于黏土矿物中为主,未发现独立的铌矿物,铌元素的富集可能主要与锐钛矿有关;下部紫红色铁质泥岩属于残积平原相,其上覆的灰白色、浅灰绿色铝质泥岩属于较平静的滨湖亚相环境,上部的灰色泥岩、深灰色碳质泥岩属于较平静的浅湖亚相环境;下部紫红色铁质泥岩Nb-REE多金属富集层的物源主要来源于峨眉山玄武岩,上部另外峨眉山地幔柱消亡阶段喷发的碱性火山灰也可能提供了部分物源;Nb-REE多金属富集层中的稀土总量及铌元素含量总体上呈"先增加、再降低"的变化规律,稀土元素在紫红色铁质泥岩中的富集程度比铌元素高,铌、稀土元素含量变化曲线在上部的灰白色、浅灰绿色、灰色、深灰色泥岩中表现出"同增同减"的规律;沐川地区Nb-REE多金属富集层的成矿模式可分为峨眉山玄武岩喷溢阶段、风化富集阶段、沉积富集阶段和盖层沉积阶段等4个阶段,成矿作用以风化淋滤和沉积作用为主;以上成果对西南地区关键金属找矿和补充完善峨眉山大火成岩成矿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 刘小凤
    • 摘要: 江山铅锌金矿位于蚌埠隆起东段、郯庐断裂带西侧。通过对江山地区开展1∶1万重力、高精度磁法、激电剖面测量,圈定重、磁、电异常,获取该地区重、磁、电异常的详细特征。通过对异常分析确定主要地质体,深入了解岩体、断裂构造、地层的空间分布特征。
    • 马小平; 冯京; 周继兵; 庄新国; 范旭东; 雷国民; 孙海怀
    • 摘要: 新疆具有丰富的油砂资源。在常规石油资源日益减少和超高对外依存度的大背景下,加强油砂资源研究十分必要。文章综合研究前人多年地质成果,从全国视角分析新疆油砂的分布特征、成矿条件及成矿模式,总结油砂研究进展,探讨新疆油砂找矿方向并提出勘查建议。研究认为新疆油砂主要分布于含油气盆地边缘,成矿主要受构造和沉积相控制,成矿模式可分为斜坡运移型、断裂运移型、抬升破坏型和古油藏破坏型。全疆可划分为10个油砂勘查有利区,建议按照“主攻北疆、加快南疆、推进东疆”的部署思路,开展新疆油砂找矿和勘查评价。
    • 杜显彪; 张瑞; 朱宁; 张英梅
    • 摘要: 山东平邑地区是鲁西重要的金矿产地,20世纪80年代末在该区发现了鲁西唯一的大型金矿——归来庄金矿。该矿床赋存于近东西向的F1构造蚀变带中,为一经历多期次活动的构造隐爆角砾岩型金矿床。该金矿自发现以来,不少科研机构对其进行了一系列专题研究,提出了不同的控矿见解。笔者对以往的控矿研究分析后,对该地区金成矿主要控矿因素进行了重新梳理,提出了中生代浅成侵入岩体和碳酸盐岩、断裂构造“三位一体”控矿特征;建立了共轭X剪切断裂控矿为特征的新的成矿模式。本次研究在控矿构造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发现金矿体主要赋存于共轭X形断裂中,共轭断裂的交汇部位和由共轭断裂形成的追踪张破碎带是最有利的成矿部位。
    • 刘倩
    • 摘要: 油气煤铀的共生过程伴随着复杂的有机-无机相互作用,对于加深理解油气煤铀共生/存机理及其能源矿产资源的综合勘探与合理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相关的环境质量评估与污染治理等方面也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本文总结了络合作用、还原作用、吸附作用、微生物作用以及铀的放射性作用在成矿(藏)过程中的意义及其进展,讨论了共生能源成矿模式的局限性。综合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共生能源形成过程中所涉及的相互作用及其对能源空间分布的控制。由此指出了有机-无机相互作用在能源勘探开发、地质构造及成岩环境评价、环境污染治理等方面的应用。
    • 王洪庆; 唐庆军
    • 摘要: 新疆哈密市黄山东铜镍矿位于黄山大断裂北侧,矿体产于超基性岩体底部与角闪辉长岩接触带附近,本文从矿区地质特征、地球化学等进行了综合分析,阐明了矿床的成矿模式,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黄少华; 秦明宽; 刘章月; 刘佳林; 郭强; 贾立城; 江文剑; 张亮亮
    • 摘要: 松辽盆地西南部钱家店矿田是上白垩统原生红杂色陆源碎屑建造中多重流体耦合叠加作用的产物。根据前人研究成果及最新勘探结果,文章重新系统地总结了该矿田的铀源、构造、沉积建造、水文地质、古气候、后生氧化及深部流体改造等关键铀成矿条件和特征,探讨了板状铀矿体的成因。区内矿床的主要含矿层为半干旱-干旱古气候条件下形成的青山口组和姚家组红杂色建造,内外部的铀源和还原剂均丰富,灰色层控制显著,深部热液和油气流体叠加改造作用明显,地下水具有多向补给,并沿构造剥蚀天窗或断裂统一方向排泄;含矿层中氧化带与矿体总体存在断陷中央“脱节”式和断陷边缘“两红夹一灰”式两种空间展布特征。基于断坳转换型叠合盆地“牛角式”构造-沉积演化特征,初步构建了上白垩统超覆式坳陷层的“基底角度不整合界面、辫状河道灰色砂体、后生氧化带、深部流体及天窗或断裂泄水构造”五位一体的板状铀矿体成矿模式:(1)下白垩统生油含煤断陷沉积建造形成期;(2)泉头期-嫩江期超覆式沉积建造形成和成岩期;(3)嫩江期末-古近纪多重流体耦合叠加层间氧化主成矿期;(4)新近纪表生流体潜水渗入叠加改造期。
    • 高任; 谢桂青; 查志强; 童继中; 樊涛; 章平; 罗建安
    • 摘要: 江西城门山铜矿床通过开展深边部找矿勘查,发现其探明的伴生稀散金属资源量达到大型甚至超大型规模,其中碲、铊、镉、硒等稀散金属已综合回收利用,但研究程度还很低。本文收集整理城门山矿床的编录及化验资料,总结该矿床稀散金属的矿化特征和空间分布规律,并探讨稀散金属富集机理和控制因素。结果表明,城门山矿床的稀散元素多倾向于富集在似层状硫化物型矿石中,赋存状态以独立稀散金属矿物和赋存于黄铁矿、黄铜矿和闪锌矿等硫化物晶格为主,具有随金属硫化物总量变化而变化的空间分带特征。矿石中的w(Cd)与w(Zn)具明显的正相关性(R^(2)=0.65),其他稀散元素的含量与Cu多呈弱正相关性。本文提出碲与铊与似层状硫化物矿石密切相关,镉的超常富集主要与锌的成矿作用有关,它们在热液流体萃取、运移、沉淀过程中元素分离相对较少,岩浆结晶分异导致热液流体中铟含量降低,铼主要赋存在辉钼矿中,与幔源物质参与密切相关。同时,还建立了城门山含稀散金属铜矿床的成矿模式
    • 马志鑫; 罗茂金; 师洪亮; 黄腾; 孙志明
    • 摘要: 石墨矿是重要的国家战略保护资源,为了深化对上扬子陆块北缘晶质石墨矿成因的认识,对研究区多个石墨矿床的含矿地层、矿体特征、矿石结构构造、矿石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发现,上扬子陆块石墨矿主要分布于四川南江—旺苍一带,形成一个南西—北东向延伸约60 km的矿化带。由南西至北东,石墨矿具有矿体厚度增加、结晶程度变高的趋势。主量和微量元素指标(SiO_(2)、Al_(2)O_(3)、V/Cr、Ni/Co等)反映出含矿岩系整体形成于相对局限缺氧的浅水碳酸盐台地环境,这种环境有利于炭质保存,从而为石墨成矿提供物质来源。石墨矿的δ^(13) C在-24.9‰~-14.2‰之间,与有机质的δ^(13) C分布范围一致,表明石墨矿的炭质来源于生物有机质。石墨矿围岩含有绢云母、黑云母、石榴子石、红柱石等特征变质矿物,指示其经历了低绿片岩相变质作用。在岩浆岩与石墨矿接触部位固定碳含量明显增加,并伴有石墨片径增大的现象,表明岩体热接触变质促进了石墨矿进一步富集。初步提出了研究区石墨矿三阶段成矿模式,即中元古代原生碳质沉积阶段、中新元古代区域变质石墨晶核形成阶段、新元古代岩体热变质晶体生长成矿阶段。研究结果为深入认识上扬子陆块北缘石墨矿形成机制和中国晶质石墨矿成因提供基础材料。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