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吐哈盆地

吐哈盆地

吐哈盆地的相关文献在1993年到2022年内共计734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地质学、工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71篇、会议论文63篇、专利文献341篇;相关期刊183种,包括沉积学报、现代地质、新疆地质等; 相关会议48种,包括2014年全国天然气学术年会、2014年全国煤层气学术研讨会、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7届学术年会等;吐哈盆地的相关文献由1441位作者贡献,包括李新宁、王志勇、杨占龙等。

吐哈盆地—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71 占比:62.42%

会议论文>

论文:63 占比:5.86%

专利文献>

论文:341 占比:31.72%

总计:1075篇

吐哈盆地—发文趋势图

吐哈盆地

-研究学者

  • 李新宁
  • 王志勇
  • 杨占龙
  • 黄志龙
  • 李华明
  • 焦立新
  • 苏传国
  • 李成明
  • 梁浩
  • 王瑞英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倪良田; 钟建华; 王桂林; 孙宁亮; 刘选; 郝兵; 孙玉凯; 王劲松; 杨斌; 曲俊利
    • 摘要: 吐哈盆地侏罗系水西沟群是一套典型的地洼型沉积建造,以反映活动型沉积的分选、磨圆很差的长石岩屑砂岩为代表,广泛发育煤层、炭质泥岩和深灰色泥岩,煤系烃源岩的广泛发育为致密砂岩气藏的形成创造了条件。为明确吐哈盆地水西沟群致密砂岩气成藏模式,通过源储配置关系及气藏特征,提出了3种成藏模式:近生近储、自生自储和复合生储。近生近储指的是砂砾岩与煤层直接接触形成天然气藏,自生自储指的是砂砾岩中的碳屑排烃形成天然气藏,而复合生储指的是有前述2种作用叠加形成的天然气藏。研究区致密砂岩气藏甜点形成受控于源储三维空间的良好匹配,在源储配置成藏时间与构造圈闭形成时间上,两者具有“源-储-圈闭-藏”完美的对应关系。成藏物质体系在相同沉积体系下通过“近生近储”生排烃及短距离运移的成藏机制下运聚成藏,甜点区在决口扇发育的沉积区和构造活动强烈的北部山前带最为发育,分布在凹陷中心边缘优质砂体发育的构造高点或圈闭褶皱中心部位,揭示了构造活动对致密砂岩气成藏也有影响,形成地洼盆地天然气成藏的一个优势。“自生自储型”成藏机制在沉积不稳定的决口扇发育区广泛分布,也是一种重要的成藏机制。此外,在盆地尚有由上述两者叠合形成的复合成藏机制。这3种成藏机制是由地洼活动型构造沉积特点所决定的,反映了地洼在成藏上的独特性,非地台所能有。
    • 刘立航; 胡海燕; 王士跞; 王涛; 詹思媛
    • 摘要: 为进一步探究煤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对煤层气勘探开发的影响,以吐哈盆地沙尔湖煤田的煤样作为研究对象,基于显微组分分析、工业分析、低温液氮吸附实验和甲烷等温吸附实验的测试结果,利用Frenkel-Halsey-Hill(FHH)模型计算煤岩孔隙的分形维数,以期明确该地区煤岩的分形特征与含气性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吐哈盆地沙尔湖煤田煤岩的镜质组反射率(R_(o))小于0.65%,属于低阶煤;采用FHH模型在相对压力分别为0~0.5和0.5~1.0的吸附特征差异得到分维数D_(1)和D_(2),沙尔湖煤田煤岩的D_(1)为2.505~2.680(平均值为2.578),D_(2)为2.505~2.604(平均值为2.565),表明该煤田煤岩的孔隙表面较为粗糙,孔隙结构较复杂;D_(1)与兰氏体积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与兰氏压力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而D_(2)与兰氏体积、兰氏压力之间的相关性仍然不够明显。沙尔湖煤田煤岩孔隙结构的分布和孔隙类型同时影响着煤层气在煤体孔隙中的运移。
    • 缪欢; 王延斌; 麻振涛; 国建英; 张雨健
    • 摘要: 为精准预测吐哈盆地中二叠统桃东沟群烃源岩总有机碳含量,基于研究区内多口钻井测井参数与有机质丰度之间的关系,对广义Δlog R模型进行拓展,提出了一种考虑自然电位广义Δlog R模型。研究发现:研究区内烃源岩与电阻率密度呈弱正相关,与自然电位、自然伽马和密度呈弱负相关,与中子相关性不太明显。通过与其他方法对比,优选出考虑自然电位的广义Δlog R模型的相关系数(R^(2))为0.8042,平均误差率为15.58%,是预测区内中二叠统桃东沟群烃源岩总有机碳含量的最佳方法。该成果将为研究区烃源岩测井评价等工作提供依据。
    • 何建国; 张静; 马荣; 项歆璇
    • 摘要: 吐哈盆地大南湖矿区煤炭资源丰富,采用煤岩学、煤化学等研究方法,通过资料收集和煤层剖面采样测试,对研究区侏罗系中统西山窑组25号煤层煤质、煤岩及煤相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探讨了聚煤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大南湖矿区25号煤层属于特低灰、高挥发分、低硫煤;煤岩显微组分以富惰质组为主,其次为镜质组;煤层共经历了干燥森林沼泽及较干燥森林泥炭沼泽、较潮湿森林泥炭沼泽、干燥森林泥炭沼泽、潮湿草本沼泽、干燥森林泥炭沼泽5个演化阶段。
    • 梁世君; 钱峰; 肖冬生
    • 摘要: 吐哈盆地致密砂岩气资源丰富,前期勘探仅在台北凹陷周缘正向构造带发现巴喀、温吉桑和米登等小型油气藏。在对烃源岩、沉积体系、储层条件及源储盖组合特征综合分析基础上,构建了台北凹陷源内致密砂岩油气成藏模式。研究认为,台北凹陷水西沟群纵向发育八道湾组煤岩、三工河组泥岩及西山窑组二段煤岩3套两类优质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均达到成熟演化阶段,在凹陷区广泛发育;水西沟群发育西山窑组二段、西山窑组一段、三工河组和八道湾组一段多套储盖组合,西北部、北部和南部3个方向五大辫状河三角洲物源供给充足、满凹富砂,烃源岩层既生油气也可作为区域盖层,形成多层“三明治”式源储盖组合;凹陷区负向构造稳定、保存条件好、地层压力高、烃源岩成熟度高,具备形成源内大面积致密砂岩油气藏有利地质条件。按照“进源、进凹、水平井”思路钻探的吉7H水平井压裂后7mm油嘴放喷获得日产气51283m^(3)、日产油40.37m^(3)高产工业油气流,油藏类型为源内致密砂岩凝析气藏,开辟了吐哈盆地下凹勘探新领域,揭开了吐哈盆地二次勘探序幕。
    • 缪欢; 王延斌; 国建英; 韩文龙; 龚训
    • 摘要: 为评价吐哈盆地中二叠统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在调研现有测井评价方法的基础上,对比现有测井反演烃源岩地球化学方法的预测结果,优选出适合评价吐哈盆地中二叠统烃源岩地化特征的测井技术,进而完成对吐哈盆地中二叠统烃源岩的评价。评价结果显示:在研究区内,多元回归参数法预测总有机碳含量的应用效果远高于ΔlogR模型及其改进型;镜质体反射率(Ro)与深度和声波时差的拟合效果也优于镜质体反射率与深度之间的拟合;利用生烃潜量与有机碳含量建立的模型预测生烃潜量的效果略高于多元回归参数模型。利用上述模型得到的吐哈盆地中二叠统桃东沟群烃源岩总有机碳含量大于1%,生烃潜量PG主要分布范围为2~6mg/g,为较好—好烃源岩,镜质体反射率主要分布范围为0.5%~1.3%,处于低成熟成熟阶段,其中,台南凹陷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高于了墩隆起的烃源岩有机丰度。根据该成果以及研究区的实际情况优选出的烃源岩测井评价模型对类似地区的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 张磊
    • 摘要: 把青春投身于我国铀矿采冶事业的发展,从新疆的伊犁盆地到吐哈盆地,再到内蒙古的二连盆地、鄂尔多斯盆地,从技术员做起,近二十年如一日,扎根于祖国边陲,长年与风沙为伴,以铀矿床为家,他就是邢拥国,现任中核矿业科技(核四院)党委书记、董事长。
    • 陈旋; 王居峰; 肖冬生; 刘俊田; 苟红光; 张华; 林霖; 李宏伟
    • 摘要: 吐哈盆地下侏罗统油气资源潜力大,剩余资源量多,已发现的油气藏主要分布于台北凹陷胜北洼陷和丘东洼陷周边的正向构造带,以构造油气藏为主,洼陷腹部油气勘探研究程度低。基于对已知油气藏的解剖,对台北凹陷三大富烃洼陷的沉积体系、烃源岩、储集层和成藏条件开展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台北凹陷水西沟群煤系烃源岩广泛发育,与辫状河三角洲砂岩大面积接触,利于形成近源致密砂岩气藏。下侏罗统发育圈闭型和连续型2类致密砂岩气藏,其中洼陷腹部是连续型致密砂岩气成藏的有利区,勘探应由源边正向构造转向富烃洼陷,由源上常规油藏向近源(源内)致密砂岩气藏转变,胜北洼陷和丘东洼陷腹部具备形成大气藏的条件,是下侏罗统近源大面积致密砂岩气藏勘探的有利区域。
    • 郭旭东; 崔彦立; 高启轩; 康纪勇; 王祖刚; 李森木
    • 摘要: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烃源岩成熟度高,下侏罗三工河组储层砂体发育,在埋深大于5 000 m的凹陷负向构造区仍然发育有效储层,具备形成源内大面积致密砂岩油气藏的地质基础。前期勘探实践证明,三工河组深层致密砂岩油气藏直井常规改造能发现油气层,但试采递减快,累计产量低,影响对该领域的勘探潜力评价认识。2021年按照“进源、进凹、水平井大型压裂”的技术思路,通过地质工程一体化结合,采用“测井精细识别油气层、钻探超深层水平井、差异化分段、细分切割压裂改造”等技术手段,在凹陷区部署的J7H水平井压裂获得最高日产天然气53 076 m^(3),日产油40.7 m^(3)的高产工业油气流,自喷生产200 d以上,产量保持稳定。该井的成功实现了吐哈盆地由正向二级构造带向下洼勘探的历史性成功转变,拉开了凹陷区大型岩性油气藏勘探的序幕。
    • 张金发; 李亭; 吴警宇; 管英柱; 徐摩; 但植华; 周明秀
    • 摘要: 酸化是特低渗透砂岩油藏的重要增产措施,若酸液体系使用不当,会对储层造成敏感性伤害。为此,以吐哈盆地鄯善油田三间房组砂岩储层为例,通过XRD衍射分析、扫描电镜、储层敏感性评价实验及现场资料整理等方法,研究储层敏感性特征及损害机理,并研发一种酸化增产液,该酸化增产液可与土酸组合使用,提高酸化效果。研究表明:三间房组储层岩石类型以长石岩屑砂岩为主,黏土矿物以高岭石和蒙脱石为主,属于高黏土矿物储层;储层物性整体表现为低孔特低渗特征,原油为轻质原油,油藏为正常地层压力的未饱和油藏;储层具有中等偏弱速敏、碱敏、水敏、盐敏以及弱酸敏特性;增产液与土酸组合酸液体系可溶蚀大孔隙、微孔隙等多种尺度孔隙后形成孔隙网络系统,可使目标储层岩心渗透率最大提高至原有渗透率的2.68倍。现场应用效果显著,与酸化前相比,平均单井日产油量增加1.29 t/d。研究成果可为特低渗砂岩油藏酸化增产提供技术支持。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