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古油藏

古油藏

古油藏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72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地质学、地球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2篇、会议论文20篇、专利文献6882篇;相关期刊59种,包括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国地质、地质学报等; 相关会议16种,包括第七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第十四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等;古油藏的相关文献由593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树根、黄文明、李葆华等。

古油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2 占比:2.02%

会议论文>

论文:20 占比:0.28%

专利文献>

论文:6882 占比:97.70%

总计:7044篇

古油藏—发文趋势图

古油藏

-研究学者

  • 刘树根
  • 黄文明
  • 李葆华
  • 马文辛
  • 张长俊
  • 董树义
  • 顾雪祥
  • 王国芝
  • 付绍洪
  • 刘洛夫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郭泽清; 梁坤; 吴培红; 冉启贵; 孔凡志; 余华琪; 孔骅; 邢娅; 胡俊文
    • 摘要: 在古油藏石油储量计算过程中,一般是根据沥青的分布面积确定古油藏面积或者根据古圈闭面积确定古油藏面积,这些方法存在局限性。针对现有确定古油藏石油地质储量方法的缺陷和不足,本文以四川盆地安岳气田震旦系灯影组气藏为例,创建了古油藏储量计算公式,同时建立了古油藏面积与现今气藏面积之间的关系式以及古油藏孔隙度与现今气藏孔隙度之间的关系式。依据现今气藏的各项参数:包括含气面积、储层物性、含气饱和度、原始气体偏差系数、地层温度、天然气密度、气藏地层压力以及与之相似的油藏的石油密度、石油体积系数和沥青密度,根据物质守恒定律,定量计算古油藏的地质储量,提高了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这将为中国海相高—过成熟地区古油藏的储量恢复提供新的思路,同时古油藏的储量恢复对再现成藏动态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 邱林飞; 丁波; 刘红旭; 胡宝群; 王战永; 肖柯相
    • 摘要: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在四川盆地西北部广元市青川县田坝子剖面发现了多处具铀异常(≈70×10^(-6))的含铀沥青脉。对含铀沥青脉开展了矿物学、元素地球化学、光谱学研究,并与研究区典型砂岩型铀矿床(303矿床)中的“有机质”开展了对比研究。研究表明,含铀沥青脉中含有大量的微粒状矿物,包括微米级的石英、重晶石、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及呈微—纳米结构的草莓状黄铁矿,沥青脉中的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十分富集,主要富集Mo、Re、Cd、U、Ba元素,次要富集Sc、V、Ni、Cu、Zn、Rb、Tl等。川北303砂岩型铀矿床的矿石中也发现了铀矿物与沥青脉共生的现象,同时也具有重晶石—黄铁矿—闪锌矿等的矿物组合,其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与田坝子剖面沥青脉具有相似性,表明川北地区的铀矿化可能与古油气藏的裂解破坏具有成因上的联系,在四川盆地的构造活动区,或许具有寻找与构造油气作用相关的铀矿床的潜力。川北沥青脉在灰化之后,其中的铀、钼、铼元素都富集到了可综合利用的程度,建议在未来的研究中,可适当关注川北沥青脉的伴生元素的综合利用。
    • 唐友军; 张欣越; 季长军; 王霆; 何大祥; 杨易卓; 孙鹏; 李博偲; 裴冰冰
    • 摘要: 近些年关于南羌塘盆地侏罗系砂糖状白云岩古油藏的油源问题一直存在着较大的争议,主要原因是降解作用对常规的饱和烃化合物以及参数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芳烃和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抗生物降解能力强,且蕴藏反映油藏的成烃母质来源、成烃环境以及热成熟度等多方面地质地球化学信息。对砂糖状白云岩古油藏以及油源可能性较高的上三叠统与中下侏罗统烃源岩样品抽提物中的芳烃馏分进行了GC-MS分析,并且采用GC-IRMS仪器对其中的正构烷烃单体碳、氢同位素进行测定,旨在揭示古油藏以及相关烃源岩芳烃化合物和单体碳同位素的组成与分布特征。研究表明,南羌塘盆地古油藏可分为2类:Ⅰ类古油藏,甲基菲指数相对较高、高硫芴低氧芴以及单体碳同位素相对较重,表征以高等植物碎屑贡献为主,且形成于还原沉积环境下的成熟有机质,为上三叠统扎那组烃源岩;Ⅱ类古油藏,甲基菲指数相对较小,三芴系列具有高氧芴低硫芴的分布特征和相对较轻的单体烃碳同位素特征,表明其来源于有机质以低等水生藻类和细菌为主,并沉积于弱还原条件下的低熟成熟下侏罗统曲色组的烃源岩。上述研究进一步证实了南羌塘盆地上三叠统扎那组和下侏罗统曲色组具备良好的油气资源前景。
    • 高永宝; 李侃; 张江伟; 郭望; 韩一筱; 刘天航; 朝银银
    • 摘要: 近年来,有机质与金属成矿关系研究备受关注。扬子板块北缘马元矿床铅锌矿体分布与古油藏、沥青在空间上叠置,是探索有机质与铅锌成矿关系的理想地区。矿区发育分散有机质、沥青、气态烃类等不同赋存形式的有机质,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明显,以低碳数正构烷烃为主,具浅海环境藻类来源特征,均处于过成熟演化程度。沥青^(206) Pb/^(204) Pb值为17.946~18.071,207 Pb/204 Pb值为15.593~15.703,^(208) Pb/^(204) Pb值为37.812~38.072,Pb模式年龄为612~478 Ma,结合油-源对比结果,沥青主要来源于下寒武统郭家坝组烃源岩,郭家坝组烃源岩经历了较强的还原环境和缺氧的高盐度环境。各类有机质C同位素组成一致,δ^(13) C值为-35.3‰~-31.4‰,与区内闪锌矿流体包裹体中甲烷、乙烷等C同位素一致,显示有机成因碳典型特征。综上所述,马元铅锌矿床成矿与有机质关系密切,古油藏热裂解和热化学硫酸盐还原(TSR)作用提供了还原硫,富含Pb、Zn的盆地卤水与富含CH_(4)、H_(2)S的有机还原性流体混合是其重要成矿机制。
    • 李安琪; 叶绮; 胡德胜; 盖永浩; 徐雪丰
    • 摘要: 为揭示涠西南凹陷南部斜坡次生油藏的成藏规律及成藏模式,通过油气来源对比、油藏特征及构造演化过程研究,对南部斜坡次生油藏初次聚集及晚期改造调整过程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南部斜坡晚中新世之前为西高东低形态,在西部披覆背斜圈闭中形成油气初次成藏,油水界面附近碎屑岩水化作用与有机质脱羧基作用共同形成的"底钙层"为确定古油藏含油范围的有效标志.晚中新世晚期东沙运动使南部斜坡西部古油藏受到破坏,溢出油气向东部上倾方向挤压反转背斜构造中再次聚集形成次生油藏,南部斜坡东部角尾组、下洋组低幅背斜圈闭为下一步油气勘探重点.
    • 曹自成; 徐勤琪; 余腾孝; 秦华; 耿锋; 郝建龙; 邓尚
    • 摘要: 为了解析巴楚—麦盖提地区寒武系烃源岩热演化史与油气成藏的关系,通过磷灰石裂变径迹年代学方法完善了巴楚—麦盖提地区海西运动期—喜马拉雅运动期的热演化史与不整合剥蚀量的恢复.结果表明,西南坳陷寒武系烃源岩在喜马拉雅运动晚期发生二次生烃,生烃动力为古近纪以来的快速埋藏升温;而受喜马拉雅运动期持续隆升的影响,巴楚隆起寒武系烃源岩多不具备二次生烃的条件.寒武系烃源岩在加里东运动中期—海西运动早期生成的原油,可能在和田古隆起规模聚集,形成古油藏,而古油藏在喜马拉雅运动早期快速深埋,进入高温环境,具备发生原油裂解的有利条件.巴楚—麦盖提地区已发现气藏的高成熟天然气,应主要来源于寒武系烃源岩二次生烃产生的过成熟干酪根裂解气与和田古隆起古油藏因深埋增温生成的原油裂解气.因此,巴楚—麦盖提地区海西运动晚期演化程度相对较低且目前正处于二次生烃阶段的寒武系烃源岩,与前期相对低地温但近期具备高温裂解条件的古油藏是巴楚—麦盖提地区天然气成藏的重要烃源保障;二次生烃、古油藏原油裂解产物与新圈闭的匹配则是巴楚—麦盖提地区晚期油气成藏的关键.
    • 高永宝; 李侃; 张江伟; 郭望; 韩一筱; 刘天航; 朝银银
    • 摘要: 近年来,有机质与金属成矿关系研究备受关注.扬子板块北缘马元矿床铅锌矿体分布与古油藏、沥青在空间上叠置,是探索有机质与铅锌成矿关系的理想地区.矿区发育分散有机质、沥青、气态烃类等不同赋存形式的有机质,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明显,以低碳数正构烷烃为主,具浅海环境藻类来源特征,均处于过成熟演化程度.沥青206Pb/204Pb值为17.946~18.071,207 Pb/204 Pb值为 15.593~15.703,208Pb/204Pb 值为37.812~38.072,Pb 模式年龄为612~478 Ma,结合油-源对比结果,沥青主要来源于下寒武统郭家坝组烃源岩,郭家坝组烃源岩经历了较强的还原环境和缺氧的高盐度环境.各类有机质C同位素组成一致,δ13C值为-35.3‰~-31.4‰,与区内闪锌矿流体包裹体中甲烷、乙烷等C同位素一致,显示有机成因碳典型特征.综上所述,马元铅锌矿床成矿与有机质关系密切,古油藏热裂解和热化学硫酸盐还原(TSR)作用提供了还原硫,富含Pb、Zn的盆地卤水与富含CH4、H2S的有机还原性流体混合是其重要成矿机制.
    • 郝鹏; 杨纪磊; 张旭东; 臧春艳; 陈容涛; 王波; 税蕾蕾; 王思惠; 蔡涛
    • 摘要: 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西北缘陡坡带油气分布"西贫东富",成藏条件复杂.利用储层定量荧光技术、傅立叶红外光谱技术、原油地球化学参数、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结合埋藏史、热史及构造演化,从古流体和现代流体特征角度进行系统定时定量化成藏过程恢复,研究差异成藏原因.研究表明,陡坡带经历了两期油气充注过程,第一期开始于明化镇组沉积早期(距今7 Ma),来自东南部沙河街组烃源岩的低熟油经历短距离运移在东区古近系成藏,该期原油充注量较少.第二期发生在明化镇组沉积中期(距今5.3 Ma),较高成熟度的烃类由东向西,由深向浅运移,在东、西区古近系形成大规模古油藏.明化镇组沉积晚期(距今3.7 Ma),边界断层活动性增强,西区断层活动速率强于东区,断层作用由封闭作用转为输导作用,西区古近系古油藏大规模破坏,东区东三段古油藏油水界面向上迁移,油气向浅层聚集成藏.第四纪沉积期(距今2.2 Ma),断层活动性减弱,逐步形成现今油藏.距离供烃源岩的远近、经历成藏期次的不同以及控藏断裂活动的强弱差异共同导致了渤中凹陷西北缘陡坡带油气差异分布的格局.
    • 郭旭升; 胡东风; 黄仁春; 段金宝; 姜智利; 朱祥
    • 摘要: 四川盆地东北缘米仓山前带胡家坝灯影组古油藏主要分布于灯影组四段,越靠近顶部丰度越高,储层沥青主要为油层沥青和运移沥青.油源对比分析表明,胡家坝灯影组古油藏油气主要来自于侧向的优质筇竹寺组烃源岩,不排除灯影组三段泥质烃源岩供烃的可能.川东北地区筇竹寺组烃源岩在晚志留世进入初期生油阶段;在二叠纪末进入生油高峰,此时油气侧向运移至胡家坝灯影组储层中形成古油藏;在中三叠世有机质演化进入高成熟阶段,古油藏中原油裂解;晚白垩世至今,构造抬升剥蚀使得古油藏遭到破坏,形成现今残留古油藏.胡家坝灯影组古油藏的发现对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油气勘探有重大意义.灯影组四段主要为一套台缘丘滩相沉积,优质储层发育,以一、二类储层为主,灯影组四段上覆筇竹寺组作为区域和直接盖层,封盖条件好,表明川东北地区震旦系灯影组具有较好的勘探潜力.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