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渤中凹陷

渤中凹陷

渤中凹陷的相关文献在2000年到2022年内共计144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地质学、海洋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8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552278篇;相关期刊64种,包括古地理学报、石油天然气学报、石油地质与工程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十五届学术年会、第四届中国石油地质年会、第四届全国特种油气藏技术研讨会等;渤中凹陷的相关文献由365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清斌、庞小军、徐长贵等。

渤中凹陷—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8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552278 占比:99.97%

总计:552422篇

渤中凹陷—发文趋势图

渤中凹陷

-研究学者

  • 王清斌
  • 庞小军
  • 徐长贵
  • 王冠民
  • 李慧勇
  • 牛成民
  • 王飞龙
  • 姜福杰
  • 代黎明
  • 刘晓健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黄谦; 陈容涛; 彭晓波; 李新琦; 王宁
    • 摘要: 渤中凹陷位于渤海湾盆地中东部,主要发育沙三、沙一和东三段烃源岩层,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前期对渤中凹陷有机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主要基于岩屑样品,对岩心样品生物标志物特征的研究比较薄弱。本次研究综合利用岩心和岩屑样品,通过有机碳、岩石热解、氯仿沥青“A”、族组分饱和烃色谱-质谱等有机地球化学分析测试,重点对渤中凹陷古近系东营组三段和沙河街组一段、三段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及母质来源与沉积环境进行研究,明确了渤中凹陷三套泥页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发育控制因素,并建立了区分3套烃源岩的典型生物标志化合物组合特征,以期望为进一步厘清该区域优质烃源岩发育模式及时空分布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进而有利于该区油气的勘探。研究结果表明:3套烃源岩的生烃潜力具有显著差异,沙三段>沙一段>东三段。沙三段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最高,为好-极好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为Ⅰ-Ⅱ_(1)型,处于成熟阶段;沙一段次之,为中等-好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为Ⅱ_(1)-Ⅱ_(2)型,整体处于成熟阶段;东三段稍差,为中等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以Ⅱ_(1)-Ⅱ_(2)型为主,处于低熟-成熟阶段。岩心样品的生物标志化合物中姥植比(Pr/Ph)、伽马蜡烷指数(Ga/C_(30)H)、C_(27)-C_(28)-C_(29)规则甾烷含量、4-甲基甾烷指数(4-MS/C_(29)甾烷)等参数表明母质输入和沉积环境是控制3套湖相烃源岩差异的主控因素,淡水藻源输入和良好的保存条件是沙三段优质烃源岩发育的关键,低等水生生物输入和强还原的保存条件是沙一段优质烃源岩发育的关键,混源输入和良好的保存条件是东三段优质烃源岩发育的关键。
    • 张振波; 郭明宇; 袁胜斌; 姬建飞; 杨毅; 黄小刚
    • 摘要: 渤海油田的渤中凹陷深层太古界潜山为重要的勘探目标之一,所揭示的储层流体分布状态复杂,流体识别难度大,对录井技术及评价方法提出了更高的需求。FLAIR气测资料具备较高的测量精度及检测范围,通过数据质量控制以及数据校正,可以更好地反映地层流体的真实性质,达到储层流体识别评价的目的。基于不同储层流体在烃组分类型和含量的特征,通过对渤中凹陷已钻井潜山地层FLAIR资料进行分析,确定了储层流体性质识别关键参数,建立了烃类组分比值图版法、流体指数法、星型图-条状图组分快速分析法三种流体性质识别方法,并在潜山流体性质识别及潜山储层含水性评价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从而为潜山复杂储层流体解释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 仝志刚; 李友川; 何将启; 姚爽
    • 摘要: 渤海海域渤中19-6大型凝析气田的发现为渤中凹陷寻找大气田带来了希望和信心,深入研究其天然气的来源和成因对今后渤海天然气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通过对开放和密闭体系热模拟实验结果分析,综合地球化学和数值模拟研究表明,渤海优质腐泥型湖相烃源岩[ω(TOC)=3.93%,I_(H)=727 mg/g(每克有机碳中干酪根热解烃量,下同)]干酪根热解累积生气的比例仅为10%,以排油为主;偏腐殖型湖相烃源岩热解生气比例也不大,I_(H)=100 mg/g时干酪根热解累积生气比例仅为30%,但由于干酪根的吸附作用,其中的残留烃在烃源岩中裂解成气,最后以排气为主。渤中19-6天然气为沙三段Ⅱ_(1)、Ⅱ_(2)和Ⅲ型混合烃源岩成熟到高成熟阶段的产物,是干酪根热解气与残留烃裂解气的混合物,且其供烃区为渤中凹陷西南的局部区域,供烃区古近系沙河街组沙三段烃源岩早期以排油为主,晚期(15 Ma以后)以排气为主,晚期排气量占总排气量的82%。下一步在渤中凹陷寻找大气田要选择供烃区烃源岩排烃气油比大、以排气为主的目标进行钻探。
    • 何玉; 周星; 李少轩; 丁洪波
    • 摘要: 通过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古近系的测压、测井数据建立全井段地层压力曲线,划分其垂向超压带,并根据垂直有效应力-速度交会图、烃源岩发育层段及镜质体反射率分析了超压成因和类型,完善了超压成因的识别方法。研究结果表明:(1)渤中凹陷古近系东二下段至沙三段均发育异常超压,超压成因主要为欠压实、有机质生烃、流体传导,随着地层年代变老,超压成因由欠压实向有机质生烃、流体传导等非欠压实成因变化。(2)欠压实超压多发生在厚泥岩段,声波速度变化小,岩石密度较小,垂直有效应力稳定;有机质生烃超压层段的声波速度低于正常压实地层的速度,但随深度增加略有增大,垂直有效应力较小;流体传导超压一般发生于不具备自源型超压生成条件的流体封存箱,声波速度及岩石密度均为正常压实趋势,实测压力纵向上随深度线性增加,表现为同一压力系统。
    • 盛达
    • 摘要: 低阻油层测井识别是常规测井评价的一大难点问题,其中油层低阻在很大程度上对测井解释符合率产生影响。为了进一步提高低阻油层的解释符合率,该文以测井资料为基础,结合录井、岩心实验分析、测试分析化验等资料,从沉积作用、成岩作用的角度针对渤中凹陷地区低阻油层的成因及测井识别方法开展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渤中凹陷低阻油层主要为薄层低阻油层和泥质引起的低阻油层。另外,采用纵向响应离散法对测井曲线进行处理,依据校正后数值的高低可以对薄层低阻油层进行识别;用双饱和度法可以对泥质引起的低阻油层进行识别。通过获取渤中凹陷低阻油层成因与两种方法对低阻油层的识别效果,为充分挖掘低阻油层潜力和油田高效可持续开发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 谢晓军; 吴克强; 张锦伟; 廖计华; 白海强; 刘子玉; 唐武
    • 摘要: 在全球异重流调研的基础上,总结异重流与经典浊流(鲍马序列)的鉴别标志是逆—正粒序组合、牵引流的沉积构造和水道化。前人基于大量钻井、岩心和地震等资料,在埕北低凸起东缘东三段识别出上述3个异重流鉴别标志,指出该层段发育异重流。本研究区与埕北低凸起东缘东三段具相似的构造位置,本文从古气候、古物源、古地貌、沉积构造及水道化特征等5方面开展类比,两者具相似性:①东营组气候偏湿热有利源区风化剥蚀;②物源面积与扇体面积的比值均为1∶2左右;③具相似坡度和三级阶梯式斜坡结构;④测井曲线呈逆—正粒序组合、岩心中见牵引流的沙纹层理;⑤地震剖面上,扇体具复合水道的外形,底部侵蚀下切,内部见多期水道相互叠置和水道内侧向加积,水道复合体呈“弯曲水道”的平面特征;综合认为,渤中凹陷东南缘东二下亚段扇体是异重流成因,提出了由近端复合水道和远端分支水道组成的沉积新模式。该研究成果以期为今后类似地质条件下的扇体研究提供更合理的成因解释。
    • 王国强; 张新涛; 吕振宇; 杨传超
    • 摘要: 石南一号断层是渤海海域渤中凹陷北部一条十分重要的控凹、控藏断层,弄清其静态构造特征及动态演化规律,对指导油气精细勘探具有重要意义。利用现有勘探资料,系统刻画了石南一号断层的构造特征,剖析了其形成演化过程及成因机制,并分析了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认为:石南一号断层平面上可分为三段两带,西段和西转换带为左旋走滑—伸展特征,伴生断层发育数量多,断层平面组合形式多样;中段为伸展特征,早期为单断模式,晚期伴生断层发育;东段和东转换带为右旋走滑—伸展特征,早期伸展断层,晚期右旋走滑作用明显。伸展和走滑作用在不同时期不同部位的强弱变化控制断层的发育,断层活动性和平衡剖面技术分析将断层演化过程划分为五个阶段,其中沙一二段沉积前受强伸展作用控制为主,东营组沉积期受强走滑—强伸展作用控制,新近纪受强走滑—弱伸展作用控制。石南一号断层控制了大量不同类型圈闭的发育,同时也是重要的油气运移断层。本研究成果深化了对石南一号断层的整体认识,对断裂带油气精细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 李威; 邓运华
    • 摘要: 渤海湾盆地是中国东部重要含油气盆地。2018年中国东部最大整装凝析气田—渤中19⁃6气田的发现,一举打开了渤海湾盆地深层天然气勘探的新领域,展现了油型盆地天然气勘探的巨大潜力。渤中19⁃6构造带具有上油下气的分布特征,为了研究该构造带油气的成藏机理,从烃源岩生排烃史、构造热演化史、岩浆活动、流体包裹体显微荧光与测温技术等方面系统分析渤中19⁃6构造带油气成藏史,深入研究其形成机理,认为:渤中19⁃6构造带凝析气田不同深度的包裹体具有相似的盐度和均一温度分布范围,且不同深度的均一温度主峰温度相同,均表现为高于地层的温度,显示了油气充注属于事件性成藏,具有穿层、瞬时、高温的特征;渤中19⁃6构造带岩浆活动发育,岩浆侵入加速了有机质的成熟,促进了烃源岩生排烃作用,烃源岩在短时间内大量形成凝析油气;渤中19⁃6潜山构造带早期形成的古油藏,受新构造运动的影响,向上调整为渤中19⁃4油田,同时构造活动造成岩浆上涌,伴随的超临界状态幔源CO_(2)液体,加速了油气运移过程,凝析油气快速充注进入渤中19⁃6潜山圈闭,形成现今的渤中19⁃6凝析气田。
    • 衣健; 李慧勇; 单玄龙; 郝国丽; 杨海风; 王清斌; 许鹏; 任淑悦
    • 摘要: 综合利用岩心、壁心、铸体薄片、储集层物性、常规和成像测井等资料,建立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暴露型和覆盖型两类太古宇变质岩潜山储集层垂向结构单元划分方案,明确不同储集层结构单元的地质特征和储集空间构成,并确立其常规测井和成像测井识别标志。太古宇变质岩潜山垂向上可分为风化壳和潜山内幕两个一级储集层结构单元。风化壳可进一步划分黏土带、风化砂砾岩带、淋蚀带和崩解带4个二级储集层结构单元;潜山内幕中可识别内幕裂缝带和致密带2个二级储集层结构单元,其中内幕裂缝带可进一步细分为碎裂段和裂缝密集段。暴露型潜山有利储集层主要发育在风化砂砾岩带、淋蚀带、崩解带叠加碎裂段和内幕裂缝带碎裂段4个部位,储集层的形成受风化和构造改造双重控制;覆盖型潜山有利储集层主要发育在风化壳叠加碎裂段和内幕裂缝带碎裂段中,有利储集层发育主要受构造控制。
    • 王祥; 马劲风; 王飞龙; 王震亮; 陈容涛; 闫昕宇
    • 摘要: 针对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西南部烃源岩层系多、非均质性较强等特点,开展了烃源岩干酪根显微组分、元素分析、岩石热解、气相色谱等地球化学分析测试,在沉积相的约束下对比了Δlog R系列方法、多元回归法、BP神经网络法预测有机质丰度参数的优劣,优选BP神经网络法进行烃源岩总有机碳含量、裂解烃含量的单井预测,进而计算得到氢指数预测曲线,结合总有机碳含量进行有机相分析,定量刻画各层系烃源岩的有机相,分析烃源岩的优劣和展布特征。结果表明,BP神经网络法的预测精度相对较高,东营组二段下亚段烃源岩主要为Ⅱ_(2)型干酪根,氢指数为125~400 mg/g,总有机碳含量基本小于3%,其有机相主要为BC相、C相和CD相;东营组三段烃源岩主要为Ⅱ_(1)—Ⅱ_(2)型干酪根,沙河街组沙一二段、沙三段烃源岩主要为Ⅰ—Ⅱ_(1)型干酪根,这三套烃源岩的氢指数为250~650 mg/g,总有机碳含量为3%左右或大于3%,其有机相主要为B相、BC相和C相。沙河街组优质烃源岩主要发育于研究区中南部,是下一步勘探的重点区域。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