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震旦系

震旦系

震旦系的相关文献在1976年到2022年内共计379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石油、天然气工业、古生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58篇、会议论文21篇、专利文献41325篇;相关期刊141种,包括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沉积学报、地质学报等; 相关会议20种,包括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第四届全国地层会议、中国石油学会天然气专业委员会2012年天然气学术年会等;震旦系的相关文献由1018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树根、徐国盛、王国芝等。

震旦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58 占比:0.86%

会议论文>

论文:21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41325 占比:99.09%

总计:41704篇

震旦系—发文趋势图

震旦系

-研究学者

  • 刘树根
  • 徐国盛
  • 王国芝
  • 高林志
  • 孙玮
  • 尹崇玉
  • 魏国齐
  • 谢增业
  • 袁海锋
  • 谢武仁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郭泽清; 梁坤; 吴培红; 冉启贵; 孔凡志; 余华琪; 孔骅; 邢娅; 胡俊文
    • 摘要: 在古油藏石油储量计算过程中,一般是根据沥青的分布面积确定古油藏面积或者根据古圈闭面积确定古油藏面积,这些方法存在局限性。针对现有确定古油藏石油地质储量方法的缺陷和不足,本文以四川盆地安岳气田震旦系灯影组气藏为例,创建了古油藏储量计算公式,同时建立了古油藏面积与现今气藏面积之间的关系式以及古油藏孔隙度与现今气藏孔隙度之间的关系式。依据现今气藏的各项参数:包括含气面积、储层物性、含气饱和度、原始气体偏差系数、地层温度、天然气密度、气藏地层压力以及与之相似的油藏的石油密度、石油体积系数和沥青密度,根据物质守恒定律,定量计算古油藏的地质储量,提高了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这将为中国海相高—过成熟地区古油藏的储量恢复提供新的思路,同时古油藏的储量恢复对再现成藏动态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 李纯泉; 陈红汉; 肖雪薇; 汪泽成; 姜华
    • 摘要: 拉曼光谱分析是刻画有机质成熟度的一种有效技术方法。通过对四川盆地中部高石梯-磨溪地区21块震旦系灯影组储层样品中的沥青开展系统的拉曼光谱分析,并用经验公式获取沥青的等效镜质体反射率,表征了沥青所处的成熟阶段,进而探讨了储层经历的热演化及改造作用。结果表明,高石梯-磨溪地区震旦系灯影组储层溶蚀孔洞及裂缝充填沥青绝大多数都处于高-过成熟阶段,占比达81.1%;沥青拉曼光谱参数在等效镜质体反射率3.0%处存在明显的转折点,构成两段式变化趋势特征。沥青等效镜质体反射率偏离正常演化趋势的异常高值,记录了储层经历的热异常,是明显的高温热流体活动响应,其空间上的分布特征反映了热流体活动的多期性,表明储层经历了多期热液蚀变改造,佐证了原油裂解成气而构成现今全是气藏分布的格局。
    • 杨光亮
    • 摘要: 贵州省开阳地区矿产资源丰富,尤以磷矿最为著名。其中“平安磷矿二矿(扩界)”主要产于震旦系下统陡山沱组中,属中型磷块岩矿床。矿石中的矿物主要以碳氟磷灰石居多,其矿床的成因类型为浅-滨海相沉积的磷块岩矿床类型亚种。本文通过对矿区的成矿地质条件(矿区地层、构造)进行探讨,分析了平安磷矿二矿(扩界)的矿床地质特征(含矿岩系、矿石组构、矿物成分、矿石类型等),不仅为该地区磷矿资源勘查提供相对可靠的参考依据,还可以服务于矿区周边的有利找矿靶区。
    • 李浩涵; 包书景; 张焱林; 段轲; 陈科; 周志; 宋腾; 李飞
    • 摘要: 随着黄陵背斜南翼下震旦统陡山沱组全球最古老页岩气的首次发现,该层系暗色页岩的含气性已获得证实。陡山沱组二段作为主力含气页岩层段分布广、沉积厚度大、页岩质量好。在鄂西地区选取典型的三斗坪镇头顶石村早震旦世剖面进行了地质测量,并针对陡山沱组二段开展小层划分和特征描述工作,证实该地区陡山沱组二段是一套具备生气潜力的白云质岩性组合。结合临近地质调查井秭地2井岩心资料及其测试分析数据,综合探讨了鄂西地区陡山沱组二段沉积特征、生烃条件和储层条件。认为该层段含气性受高演化程度的有机质丰度控制,依赖纳米级孔隙和微裂缝的吸附气是该常压层段页岩气的主要组成部分。
    • 施春华; 山述娇; 郝靖; 罗冰; 曹剑
    • 摘要: 高演化烃源岩评价因有机质的损耗而使得传统有机地球化学参数逐渐失效,而烃源岩中的无机元素不易受成熟度的影响。为探索无机地球化学方法在高演化烃源岩评价中的应用,以四川盆地震旦—寒武系为例,基于无机(主量、微量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方法,从烃源岩发育的三大控制因素(古生产力、沉积环境和沉积速率)分析入手,开展了烃源岩无机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综合运用Ba和Ni元素丰度确定烃源岩古生产力,Mo_(EF)、U_(EF)Ce异常特征确定沉积水体氧化—还原条件,TiO_(2)/Al_(2)O_(3)比值确定沉积速率,揭示研究区烃源岩有机质富集主要受控于沉积环境与古生产力,而受沉积速率的影响相对较小;川中与威远—资阳地区下寒武统筇竹寺组烃源岩古生产力高、沉积环境最为还原,烃源岩质量最好,属于高生产力和好保存模式。无机地球化学方法是高演化烃源岩评价的一种有效途径。
    • 余果; 李海涛; 陈艳茹; 郑姝; 刘鑫
    • 摘要: 科学预测油气产量变化趋势对制定能源开采计划及调整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四川盆地中部古隆起震旦系气藏勘探开发潜力巨大,目前已成为四川盆地继磨溪地区下寒武统龙王庙组气藏后又一重要上产领域,成为盆地常规天然气产量增长的主体和天然气上游业务效益贡献的关键,合理的产量规模预测对实现其高质量开发意义重大。因此,从四川盆地中部古隆起震旦系气藏天然气资源地质与开发特点出发,将最终可采储量作为影响产量增长趋势的边界条件,引入到峰值预测产量增长趋势理论的Hubbert与Gauss两种非线性时间序列峰值预测模型中,开展不同探明率条件下的四川盆地中部古隆起震旦系气藏产量预测研究,进一步明确未来勘探开发潜力。模型预测结果表明:①2种预测模型对四川盆地中部古隆起震旦系气藏产量发展趋势都有着较乐观的预测结果,预测结果较为接近;②产量预测结果表明,Gauss模型的预测结果相关性更高;③四川盆地中部古隆起震旦系气藏将在未来20年继续保持产量快速增长趋势,将于2036年达到(140~285)×10^(8) m^(3)/a峰值产量,并在2032—2040年处于相对稳产期,稳产阶段结束时最终可采储量采出程度将超过60%。
    • 摘要: 资源勘探西南油气田作为国内天然气主力产区,“十四五”期间,已进入决胜500亿的历史阶段。《四川盆地中部古隆起震旦系气藏产量增长趋势预测》从资源禀赋特点出发,采用峰值预测理论,科学预测盆地主要产量增长区域的发展目标,明确该领域勘探开发潜力,未来该领域有望成为中国最大碳酸盐岩气藏群,为500亿目标的高效建成提供强力支撑。
    • 牛志军; 邓新; 刘浩; 李福林; 宋芳; 何垚砚; 杨文强
    • 摘要: 罗迪尼亚超大陆形成与演化是新元古代全球地质演化的重要事件。作为罗迪尼亚超大陆的重要组成部分,扬子陆块及周缘青白口纪早期经历了俯冲碰撞增生过程,青白口纪晚期至震旦纪则处于大规模裂解阶段。本文梳理了扬子陆块北缘、中部、东南缘新元古代火山-沉积岩系在地层序列、地质时限、构造背景等方面存在的不同认识,尽管存在争议,跨越扬子陆块北缘、南缘的新元古代火山-沉积岩系对区域性重大事件的响应是大致可以对比的,进而奠定了扬子陆块中间高南北低的古地理格局,制约了后期锰、铁、金、磷、页岩气等战略性矿产的产出层位和区域分布格局。扬子陆块南、北缘新元古代火山-沉积岩系精细对比、聚散过程和资源环境效应等研究还存在诸多问题,是下一步地质调查研究的重点。
    • 罗垚; 谭秀成; 赵东方; 罗文军; 刘耘; 肖笛; 乔占峰; 曾伟
    • 摘要: 四川盆地高石梯—磨溪地区埃迪卡拉系灯影组广泛发育一套微生物碳酸盐岩。以磨溪8井区灯影组四段(灯四段)为例,通过精细解析高频向上变浅序列的岩石学特征,发现灯四段微生物云岩及序列建造具有如下特征:(1)向上变浅序列主要由凝块石云岩、叠层石云岩和(含微生物)泥晶云岩3类构成,伴以少量微生物粘结颗粒云岩;(2)完整的典型向上变浅序列自下而上由(含微生物)泥晶云岩(A段)、平直状叠层石云岩(B段)、小型丘状叠层石云岩(C段)、分散状凝块石云岩(D段)、格架状凝块石云岩(E段)、微生物粘结颗粒云岩(F段)等6个岩性单元构成,但大量的序列由A-C-E、A-C-D、B-D、B-C-D-E等不完整的岩性单元构成,且序列顶底皆以凝块石云岩/(含微生物)泥晶云岩、叠层石云岩/(含微生物)泥晶云岩等不平整的岩性突变面或暴露面区分;(3)埃迪卡拉系微生物碳酸盐岩发育于浪基面之上至平均海平面附近的相对高能区域,且凝块石云岩较叠层石云岩形成的环境能量高。该研究结果不仅揭示出较高能的浅水环境控制了规模性微生物岩分布这一规律,而且对区域储集层预测具有指导意义,同时也因建立了有别于现代微生物的环境分布模式而具有重要的沉积学意义。
    • 王玉芳; 翟刚毅; 胡志方; 李娟; 张云枭; 康海霞; 张家政
    • 摘要: 鄂阳页2HF井是国内首口针对震旦系陡山沱组的页岩气水平井,该井钻遇的陡山沱组页岩厚度大,岩石脆性好,含气性好且天然裂缝发育,具备良好的压裂改造基础。针对陡山沱组储层“高云质、地层常压、水平应力差异大、隔夹层发育”等压裂改造难点,通过采用“密分切割、多簇射孔、转向压裂”等复杂裂缝体积压裂工艺,采取变排量、暂堵转向、停泵二次加砂等措施,提高裂缝复杂程度,并通过现场地面-井中微地震联合监测,实时监测压裂裂缝延伸规律,评价压裂改造效果。压后通过电潜泵排采工艺措施,最终获得了测试稳定产量5.53万m;/d的高产工业气流,进一步证实了该层系的勘探开发前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