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陡山沱组

陡山沱组

陡山沱组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70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古生物学、石油、天然气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3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122381篇;相关期刊76种,包括沉积学报、沉积与特提斯地质、中国地质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第三届煤层气、页岩气勘探开发与井筒技术推介交流会、第四届全国地层会议、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7届学术年会等;陡山沱组的相关文献由418位作者贡献,包括尹崇玉、刘鹏举、唐烽等。

陡山沱组—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3 占比:0.13%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22381 占比:99.86%

总计:122551篇

陡山沱组—发文趋势图

陡山沱组

-研究学者

  • 尹崇玉
  • 刘鹏举
  • 唐烽
  • 高林志
  • 周传明
  • 密文天
  • 袁训来
  • 肖书海
  • 陈寿铭
  • 王约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群; 曾文武; 唐龙
    • 摘要: 贵州瓮(安)福(泉)磷矿(以下简称瓮福磷矿)展布范围约120 km^(2),按照一定密度在全矿区选取227个工程,通过编制矿层厚度和P_(2)O_(5)含量等值线图,综合分析了a、b两层磷矿层的分布和厚度、品位变化特征。a矿层主要分布在新桥矿段以北区域,在白岩背斜东翼北斗山南东侧和白岩背斜北倾伏端翁招坝、高白溪、转背岩围限区域形成两个大厚度区,厚度大于20 m。b矿层分布于瓮福磷矿区大部分区域,在白岩背斜北倾伏端西部翁招坝-高白溪一带形成大厚度区,厚度大于25 m。根据矿层延伸趋势、厚度变化和地质特征综合分析,白岩复背斜东翼延伸区域、北倾伏端北西方向延伸区域、大湾磷矿以西延伸区域具较好的找矿潜力。
    • 李浩涵; 包书景; 张焱林; 段轲; 陈科; 周志; 宋腾; 李飞
    • 摘要: 随着黄陵背斜南翼下震旦统陡山沱组全球最古老页岩气的首次发现,该层系暗色页岩的含气性已获得证实。陡山沱组二段作为主力含气页岩层段分布广、沉积厚度大、页岩质量好。在鄂西地区选取典型的三斗坪镇头顶石村早震旦世剖面进行了地质测量,并针对陡山沱组二段开展小层划分和特征描述工作,证实该地区陡山沱组二段是一套具备生气潜力的白云质岩性组合。结合临近地质调查井秭地2井岩心资料及其测试分析数据,综合探讨了鄂西地区陡山沱组二段沉积特征、生烃条件和储层条件。认为该层段含气性受高演化程度的有机质丰度控制,依赖纳米级孔隙和微裂缝的吸附气是该常压层段页岩气的主要组成部分。
    • 王玉芳; 翟刚毅; 胡志方; 李娟; 张云枭; 康海霞; 张家政
    • 摘要: 鄂阳页2HF井是国内首口针对震旦系陡山沱组的页岩气水平井,该井钻遇的陡山沱组页岩厚度大,岩石脆性好,含气性好且天然裂缝发育,具备良好的压裂改造基础。针对陡山沱组储层“高云质、地层常压、水平应力差异大、隔夹层发育”等压裂改造难点,通过采用“密分切割、多簇射孔、转向压裂”等复杂裂缝体积压裂工艺,采取变排量、暂堵转向、停泵二次加砂等措施,提高裂缝复杂程度,并通过现场地面-井中微地震联合监测,实时监测压裂裂缝延伸规律,评价压裂改造效果。压后通过电潜泵排采工艺措施,最终获得了测试稳定产量5.53万m;/d的高产工业气流,进一步证实了该层系的勘探开发前景。
    • 解祎恬; 印森林; 冯凯玥; 汪佩霖; 范佳琳; 袁文杰; 席晓东
    • 摘要: 页岩是一类重要的非常规油气储层,而海相沉积环境是发育巨厚富有机质页岩最有利的沉积环境。宜昌青林口剖面深层震旦系陡山沱组发育良好的海相页岩。针对当前对海相露头页岩表征方法存在的不足,利用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结合人工考察,对野外研究区露头数据进行了采集、处理与地质解释,建立了页岩定量地质知识库,并开展了典型剖面解剖分析。研究表明1)无人机倾斜摄影数据体拍摄的高精度图像信息与三维坐标体系耦合良好,宜昌青林口露头剖面陡山沱组二、三、四段可划分18个层,其中陡山沱组二段主要以浅海低能沉积相为主,根据岩性组合将其划分9个旋回,总厚度约为131.1 m;2)陡山沱组发育深水盆地和碳酸盐台地沉积。陡三段以发育碳酸盐台地沉积为特征,陡二段和陡四段主要为深水海盆沉积。陡山沱组主要为海相页岩与白云岩的3种不同比例组合,即页岩与白云岩互层比例大于1、等于1和小于1;3)陡山沱组海相3类组合中,页岩与白云岩比例等于1的组合是勘探开发的优质储层,对后续页岩气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曾雄伟; 王志宏
    • 摘要: 通过分析湖北宜昌樟村坪万家沟剖面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二段岩石样品的主量、微量元素,对该区域埃迪卡拉纪海洋的氧化还原状态进行了制约。氧化还原敏感元素的富集系数以及U/Th比值存在着明显的演化趋势,这些趋势显示陡山沱组二段沉积时期海水至少经历了3次含氧量明显减少的过程,并与磷含量显著增加相对应,分别沉积磷质条带、磷块岩和硅质结核白云岩。樟村坪地区下磷矿层沉积于水体由氧化快速转变为缺氧的环境之中。本文研究表明水体的氧化还原状态是影响埃迪卡拉纪成磷的关键因素之一。
    • 李宣孛; 王瑞敏; 黄天正; 帅歌伟; 沈冰
    • 摘要: 贵州地区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磷矿床沉积是新元古代晚期全球性成磷事件的典型代表,与气候突变及生命演化等存在密切联系。然而,目前对磷矿床沉积的研究仅局限于成磷机制和磷质来源等问题,而通过同位素地球化学指标研究该矿床成磷过程及与同期古海洋环境的关联研究较为薄弱。本文以贵州省息烽地区陡山沱组磷块岩为研究对象,在野外剖面观察和镜下岩石学特征研究基础上,利用元素分析仪-同位素质谱(EA-IRMS)连续流分析技术精确测得陡山沱组磷块岩的硫酸根硫同位素变化范围为32.7‰~36.9‰(n=32,平均值34.1‰),比同时期海水的硫同位素值低11‰,两者的差异表明磷块岩中的硫并不全部来自表层海水。理想化早期海洋(>520Ma)化学分带模型指示同时期海水中存在相对亏损^(34)S的H_(2)S带,结合磷块岩中磷质来源与上升流关系密切的认识,可以认为陡山沱组磷块岩的硫酸根硫同位素组成代表了表层海水和上升流的混合信号。
    • 陆卓; 朱煜翔; 陶璐; 殷科; 刘振东
    • 摘要: 华南埃迪卡拉纪陡山沱组沉积于原始地球-生命系统向现代地球-生命系统过渡的关键时期,该套地层记录了地质历史时期一次大规模成磷事件,但关于该次成磷事件中磷元素的来源仍存在诸多争议。浅海区磷元素主要来源于由河流搬运的陆表含磷矿物风化产物及上升流作用所带来的其他海域含磷水体,这两种来源可以通过全岩碎屑元素(Al、Fe、Th等)和稀土元素的含量及其分布特征进行区分。本文通过对上扬子地区乡党坪剖面和四斗坪剖面的陡山沱组主、微量元素特征的综合分析,恢复了该地区的物源体系及其风化作用过程。较高的P_(2)O_(5)-Al_(2)O_(3)、P_(2)O_(5)-Fe_(2)O_(3)相关性,表明该时期磷来源于陆地风化而非上升流;较低的Th/Co、La/Sc、Th/Cr等比值,TiO_(2)-Zr相关性以及Th-Hf-Co、La-Th-Sc三角图分布关系,表明研究区内陡山沱组的物源体系主要为玄武岩;较高的化学蚀变指数(CIA)和较低的Sr/Cu值,表明物源区当时以温暖湿润气候为主,经历了中等程度的化学风化作用。对不同类型火山岩中磷含量的大数据分析结果表明,镁铁质火山岩中的磷含量远高于长英质火山岩,故陡山沱组沉积期间较为强烈的玄武岩风化作用大大提高了浅海陆架区的磷沉积通量以及海水磷浓度水平,为磷块岩的大规模形成提供了丰富磷质来源,并改善了早期海洋的磷循环,促进了全球规模的成磷事件以及大型后生动物的辐射。
    • 杨志; 韦轶
    • 摘要: 城口锰矿是我国著名的锰矿产出基地,近年来探矿成果突出,复杂的地质构造制约了其深部探矿进展。本文研究了城口县修齐锰矿地质特征及构造特征。结果表明,陡山沱组锰矿体走向展布均以北西-南东向为主,与区内构造线一致。矿体在垂直构造线方向重复出露于次级断层断面附近,结合钻孔施工结果及深部矿体展布形态分析,认为陡山沱组锰矿体产出主要受逆冲推覆体系控制。基于逆冲推覆模型,推断修齐矿区9号、7号矿体深部及其之间的区块为潜力勘探区域。
    • 吴从文
    • 摘要: 牛角塘铅锌矿是湘西黔东成矿带内低温热液型铅锌矿床的典型代表,成矿极具特色。文章从矿床地质特征入手,深入剖析湘西—黔东地区铅锌成矿特点,把握控矿因素,同时结合近年来牛角塘地区地质找矿新成果,探讨进一步找矿的方向。通过对比研究认为,牛角塘地区早楼断裂存在一定的含矿性,与邻区老东寨锌矿控矿构造特征类似,在牛角塘矿集区早楼断裂深部震旦系地层当中,存在铅锌隐伏矿体的可能性较大,具有良好的找矿潜力。
    • 陈群; 田维红; 曾文武
    • 摘要: 陡山沱组含磷岩系在瓮福磷矿全区分布,露头带围绕着白岩复背斜核部呈环带状出露,往西、往北缓倾斜隐伏产出,往东陡倾斜隐伏产出。最小厚度5.05 m,最大厚度88.42 m,平均厚34.80 m。大致分为两个大厚度区、三个中厚度区、两个小厚度区,大厚度区位于北西部翁招坝、南东侧北斗山—铅厂—沙子冲一线两个区域。陡山沱早期,瓮福地区整体属台地浅滩潮坪环境,可分为北部台地浅滩、南部潮坪两大部分;陡山沱晚期,瓮福地区属台地边缘浅滩潮坪环境,整体展现为地势平缓开阔的海滩地貌景观。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