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压裂效果

压裂效果

压裂效果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310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矿业工程、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0篇、会议论文23篇、专利文献374559篇;相关期刊111种,包括科学技术与工程、测井技术、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等; 相关会议18种,包括2015中国非常规油气论坛、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油田技术事业部2015年科技论文报告会、2014年出水气藏开发治理技术研讨会等;压裂效果的相关文献由881位作者贡献,包括刘长印、刘航、唐有彩等。

压裂效果—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20 占比:0.06%

会议论文>

论文:23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374559 占比:99.94%

总计:374802篇

压裂效果—发文趋势图

压裂效果

-研究学者

  • 刘长印
  • 刘航
  • 唐有彩
  • 孙志宇
  • 张凯文
  • 林鑫
  • 王丽华
  • 王昊
  • 贺甲元
  • 闵超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黄越
    • 摘要: 低品位储量具有油藏埋深大、储层物性差、储量丰度低、区块多分散等特点,目前压裂工艺主要是通过单一双翼对称缝为主,压裂改造效果有限,且部分储层压裂施工难度大,压裂成功率较低。针对压裂难点,开展了大排量低粘滑溜水造复杂缝工艺、纤维脉冲加砂、支撑剂优选、前置表面活性剂等关键技术研究,提高压裂改造效果,并在现场开展应用,效果较好。
    • 李仕钊; 陈贞龙
    • 摘要: 针对页岩气井的压裂效果受众多地质及工程影响因素联合作用的特点,为探究各影响因素的权重大小,分析影响压裂效果的主控因素,以四川盆地东部平桥南区页岩气井为研究对象,在常规单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使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对压裂效果影响因素进行权重分析,引入模糊综合评判法对压裂主控因素排序,建立一套新的压裂效果评价体系。应用结果表明:①压裂施工效果的影响因素权重由大到小依次为每米砂量、每米液量、埋深、曲率、应力夹角;②压后试气试采效果的影响因素权重由大到小依次为游离气、总含气、压裂效果、渗透率、试气段长、气测全烃;③通过模糊数学评判法建立的区块压裂改造评价体系与现有的压裂改造系数法以及单井EUR等评价结果较吻合。结论认为:模糊综合评判压裂改造评价体系对后续重复压裂施工具有重要参考意义,其中压裂施工效果对压后试气试采效果起着关键作用。
    • 王玉芳; 翟刚毅; 胡志方; 李娟; 张云枭; 康海霞; 张家政
    • 摘要: 鄂阳页2HF井是国内首口针对震旦系陡山沱组的页岩气水平井,该井钻遇的陡山沱组页岩厚度大,岩石脆性好,含气性好且天然裂缝发育,具备良好的压裂改造基础。针对陡山沱组储层“高云质、地层常压、水平应力差异大、隔夹层发育”等压裂改造难点,通过采用“密分切割、多簇射孔、转向压裂”等复杂裂缝体积压裂工艺,采取变排量、暂堵转向、停泵二次加砂等措施,提高裂缝复杂程度,并通过现场地面-井中微地震联合监测,实时监测压裂裂缝延伸规律,评价压裂改造效果。压后通过电潜泵排采工艺措施,最终获得了测试稳定产量5.53万m;/d的高产工业气流,进一步证实了该层系的勘探开发前景。
    • 闵超; 张馨慧; 杨兆中; 李小刚; 代博仁
    • 摘要: 准确识别煤层气井压裂效果的主控因素,进而有效指导重复压裂方案优化,是煤层气井提升重复压裂产能的关键。依托研究区块的地质及工程大数据,利用基于Copula互信息的特征选择和交叉验证算法(CBFS-CV)识别影响压裂效果的主控因素,并结合梯度提升回归模型进行产能预测检验,形成了一种改进的煤层气井压裂效果主控因素识别算法。该算法可有效减少冗余性特征且增大相关性,并确定最佳特征数目。结果表明:煤体结构、储层参数(含气量、含气饱和度和临储比)和施工排量参数(最大施工排量)是影响研究区块压裂效果的3个主控因素,通过梯度提升回归模型验证CBFS-CV算法所识别出的主控因素的预测符合率达88%,证明了该算法的有效性。利用结果对该区块典型井进行主控因素分析,采用氮气泡沫解堵方案解决煤体结构差、煤粉堵塞等问题,现场施工后日产气量由288 m^(3)/d增至805 m^(3)/d,压裂效果明显改善。
    • 余致理; 肖晖; 宋伟; 郭高峰; 徐吉; 梁朝阳; 刘辉; 胡志国
    • 摘要: 渝西深层页岩气H202井区H3平台有4口水平井压后测试产量较差,后期平台作业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为了确保平稳作业,针对H3平台进行压裂效果分析。首先,从物质基础、矿物脆性、天然裂缝发育和地应力特征等方面分析该井区页岩储层的可压性,并与典型中浅层和深层页岩气井区进行对比;其次,结合微地震监测技术分析压后裂缝的复杂性;最后,根据压后排采和示踪剂监测情况对比分析H3平台的返排情况和井间连通性。研究认为:H3平台物质基础较好、地层能量充足、矿物脆性较强,但天然裂缝欠发育、应力差较大,形成缝网的难度较大;此外,施工净压力偏低、工艺措施不足导致裂缝复杂程度偏低,小粒径石英砂占比过高、井距过小导致井间连通率偏高,进而降低了压裂效果。建议提高施工排量、采用组合暂堵方式提高裂缝复杂程度,适当加大井距并降低小粒径支撑剂的占比。
    • 于开勋; 刘明; 王九州
    • 摘要: 常规的聚能射孔一般采用螺旋布孔方式,压裂时,部分孔道产生转向缝,甚至在孔道以外的方向产生多条裂缝,一定程度上影响压裂效果。对水平井压裂施工中常用的89型射孔器的射孔弹与枪身不同夹角对穿深影响规律进行分析,排列了定面射孔布弹方式,结合地应力及射孔参数等影响因素,设计出结构合理的汇聚定面射孔器,经地面检测和现场试验,分析井下工艺适应性,形成汇聚定面射孔技术。该技术射孔后能够在择优裂缝面上形成多个稳定的射孔孔眼排布,压裂时能够产生更为有效的、单一的平整光滑裂缝;现场试验数据表明,与常规射孔相比,注入井平均注入强度提高14.75%,平均降低施工破裂压力6.4%,对提升压裂施工效果起到了较好作用。该技术为油田难采储量动用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手段。
    • 宋慧娟; 李硕; 李云迪; 牟川
    • 摘要: 运用水力压裂有效提高储层渗透率已经成为页岩气开发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根据压裂缝网的展布特征调整压裂参数,可达到规避压裂风险、提高储层改造效果的目的,因此实时获取缝网展布信息至关重要。微地震监测技术通过接收压裂过程中岩石破裂产生的震动,实现对压裂缝网发育过程的描述,是一种全面评价压裂效果的手段。采用地面微地震监测方法对泸州地区4口井的压裂过程进行了监测,获取压裂缝网展布范围、延伸方向等几何参数,为压裂工艺实时调整提供了有效指导,获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通过微地震事件与目的层地球物理参数的对比,分析了天然裂缝活动特征及其对压裂缝网发育的影响,为本工区后期压裂工艺改进提供了有效参考。
    • 王云川; 周玉龙; 袁浩仁; 李欣阳; 马莅; 卢聪
    • 摘要: 胜利油田滨425区块开发前期单井压裂后产量提高不明显,且油井自喷和转抽后产量差异很小.为改进下一步压裂措施,应用灰色关联法,结合该区块单井生产资料,从影响油井压裂效果的地质因素和工程因素两方面,对影响单井产量的主控因素进行分析,按权重给出了单井压后产能影响因素的排序.结果表明,排量、加砂强度、产层有效厚度和孔隙度对单井压后产量有较大影响.压裂方案设计时,在缝高可以控制的层段应合理调整改造规模,提高加砂强度和施工排量,增大改造体积,保证裂缝的长期导流能力.灰色关联法在滨425区块压裂效果影响因素分析中的研究结果,为低渗储层压裂参数优化和开发方案优选及改进提供了依据.
    • 庞贵艮
    • 摘要: 为了揭示坚硬顶板水力压裂超前弱化治理效果,采用理论分析、 数据监测、 孔内瞬变电磁现场实测等多种方法,对压裂效果进行了综合分析评价.依据压裂前区域电阻率分布特征,运用差值分析方法,以压裂后区域电阻变化值为基础,绘制了压裂纯电阻异常区域,展示了压裂裂隙空间展布特征.并在保德煤矿开展了工程应用,结果表明:压裂后测试区域电阻率明显增大,单次压裂后,工作面切眼0~150m范围压裂效果明显,探测分析结果与工作面初采期间顶板垮落及矿压显现情况基本吻合,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 夏德斌; 杨正明; 赵新礼; 张亚蒲; 骆雨田
    • 摘要: 为研究超低渗油藏宽带压裂后平面渗流规律,模拟了油田菱形反九点井网的1/4单元.采用露头砂岩平板模型,制作两种压裂带宽的特低渗透二维实验模型并进行单相流体驱替实验,分析平板模型注采井间的压力梯度分布随时间的变化.与一维岩心实验相比,该模型可研究平面压力场的变化过程,从而更好地模拟压裂后实际油藏的渗流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注水井附近压力梯度逐渐降低,采出井附近压力梯度逐渐增加,裂缝的存在缩短了渗流距离;复杂裂缝模型相比于单一裂缝模型累计采出程度和采出速度都更优,其侧向波及程度和压降漏斗更大,更有利于挖潜侧向的剩余油,对油田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