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煤层气井

煤层气井

煤层气井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1576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矿业工程、工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02篇、会议论文142篇、专利文献16497篇;相关期刊170种,包括煤矿安全、煤田地质与勘探、煤炭科学技术等; 相关会议76种,包括中国石油和化工自动化第十四届年会、2015年全国煤层气学术研讨会、2015中国非常规油气论坛等;煤层气井的相关文献由3508位作者贡献,包括綦耀光、窦武、王生维等。

煤层气井—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02 占比:3.49%

会议论文>

论文:142 占比:0.82%

专利文献>

论文:16497 占比:95.68%

总计:17241篇

煤层气井—发文趋势图

煤层气井

-研究学者

  • 綦耀光
  • 窦武
  • 王生维
  • 胡秋嘉
  • 樊彬
  • 田永东
  • 倪小明
  • 张永成
  • 张芬娜
  • 王凤林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晁巍巍; 张建国; 张聪; 石斌; 乔茂坡; 崔新瑞; 李雪琴
    • 摘要: 高阶煤剩余资源分布预测是气田开发中后期井位调整部署重要组成部分,合理选择井型和井距可促进井组间面积降压、提高产气效果。而目前精确预测剩余资源分布的关键问题是如何确定已开发井的采动影响范围。针对这一问题,以沁水盆地南部区块为依托,系统分析100余口井的地质参数、压裂监测数据和开发动态数据,剖析了影响煤层气井采动影响范围关键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煤层气井的采动影响范围是由煤层的压裂裂缝控制的近似椭圆状分布;而压裂裂缝受构造影响较大,构造类型影响了压裂裂缝方向,单斜构造、背斜翼部、向斜翼部裂缝方向与最大主应力保持一致,背斜轴部裂缝方向与轴向方向一致,向斜轴部裂缝方向与轴向垂直;构造曲率与压裂主裂缝长度呈负相关关系,曲率越大主裂缝长度越短。基于以上研究结果,建立了剩余资源分布预测方法,其方法的核心内容是依据构造相似性原理,利用聚类统计法,根据已开发井构造特征,推测采动影响分布规律,确定剩余资源分布。运用该方法在樊庄北部实施调整后效果明显,为高阶煤中后期开发调整方案编制提供依据。
    • 常振; 铁磊磊; 王浩颐; 冀文雄; 王宁; 乔奇琳
    • 摘要: 针对山西某区域煤层气井管柱结垢腐蚀严重、现场阻垢缓蚀剂效果不佳且与其他添加剂不配伍的现状,通过对现场结垢腐蚀原因分析及进行阻垢缓蚀剂的静态阻垢实验、静态挂片实验以及复配稳定性测定实验等优选出一种复配型阻垢缓蚀剂,并对其进行现场应用评价。结果表明:当阻垢缓蚀剂GD-1和GD-2的复配比例为1∶1,使用质量浓度为150 mg·L^(-1)时,阻垢率达到92.1%,缓蚀率达到89.3%,腐蚀速度低于0.076 mm·a^(-1);在现场应用时,采出水中铁离子含量显著降低,阻垢缓蚀剂含量明显增加,有效解决了该区域煤层气井结垢腐蚀问题,延长了检泵周期,提高了煤层气井的经济效益。
    • 杨加伟; 熊青山; 吴胜; 李成龙
    • 摘要: 针对煤层气井存在套管不居中和井眼不规则的情况,建立煤层气井偏心环空不规则井眼简化模型,定义顶替接触界面协调性描述方法,应用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方法选择流体体积(volume of fluid,VOF)模型对赫巴模式注水泥顶替过程进行控制和求解。结果表明:水泥浆偏心流动上端突进、下端滞后,重力效应对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顶替流体相对密度与套管偏心度存在最优耦合条件,适当增大顶替流体相对密度有助于改善偏心环空顶替效果;井眼突变产生漩涡流和“顶替死角”,顶替效果随井眼不规则性增强加速下降。因此,改善套管居中度、保证井眼连续性是提高顶替效果的重要措施。
    • 米百超; 吕帅锋; 王生维; 陈永平; 高超
    • 摘要: 煤矿区煤层气开发具有良好的安全、经济和能源效益,然而地面井场甲烷漏失现象较为普遍;鉴于此,以山西沁水县煤层气排采井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调查和多元回归分析,获取了煤层气井甲烷漏失部位和漏失量,并建立了甲烷漏失量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81%的煤层气井存在甲烷漏失现象,井口与排水口是甲烷漏失的2个主要部位,漏失量在0~10 m^(3)/d的井占到59%,且整体上漏失量占气井产量的1.53%;单相水流阶段几乎不存在甲烷漏失,气液两相流阶段甲烷漏失量与井底流压、冲次、日产气量呈正相关,与泵埋没度和日产水量呈负相关,其中井底流压和泵埋没度对甲烷漏失量的影响最大;在单相气流阶段,甲烷漏失量与日产气量和套管压力呈正相关,与冲次、日产水量呈负相关,其中套管压力和日产水量对甲烷漏失的影响最大。
    • 梁智飞; 刘长松; 甄怀宾; 赵海峰; 王成旺
    • 摘要: 韩城区块煤层气井产能尚未完全释放,无法支撑长期稳产和高产。为进一步优化煤储层二次改造工艺,改造低产能煤层气井,提高煤层气单井产量,在剖析该区块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常规二次压裂工艺试验井的低产原因。针对二次改造施工过程中的工艺缺陷及技术难题,以解决“煤粉堵塞裂缝+新裂缝延伸距离有限”为主要目标,形成了“酸化+暂堵”复合二次改造工艺,并在3口井进行了现场试验。采用复合二次改造新工艺后,试验井J4井平均产气量为3 765.6 m^(3)/d,产量提升明显,裂缝改造体积较为理想;J5井、J6井恢复生产能力,且上产潜力较大。研究结果表明,复合二次改造新工艺在低产能煤层气井应用效果较好,可为相同地质背景条件下的煤层气老井改造提供技术借鉴。
    • 雒佛庶; 管争荣; 赵尧; 陆建康
    • 摘要: 针对在煤层气开发中各区块都没有考虑井况参数不同、区块地层能量不同就直接并输导致气井产量减少问题,提出了采用无干扰并网集输技术,利用高压井能量输送低压井,并建立了一套无干扰并网集输装置的设计方法。介绍了无干扰并网集输装置的工作原理及结构,确定了以无干扰并网集输装置的喷射系数作为设计指标和计算依据,给出了计算无干扰并网集输装置结构尺寸的公式,通过该方法设计了无干扰并网集输装置。采用Fluent数值模拟方法对无干扰并网集输装置进行流场仿真,通过仿真模拟,揭示了装置内部的流动规律,验证了利用无干扰并网集输装置将低压井从0.14 MPa增压至0.19 MPa,实现利用高压井带动低压井增压输送目的。仿真结果表明,当喷嘴直径在42~46 mm时,为喷嘴直径最佳参数范围;当喉管直径在54~56 mm时,为喉管直径最佳参数范围。
    • 周剑辉; 王海侨; 张旭; 沈家伟
    • 摘要: 南燕竹区位于沁水盆地北部,发育山西组3号煤、太原组9号和15号煤三套主力煤层。15号煤层构造简单,埋深平均为769.5m,埋藏浅;渗透率在0.02~0.42×10^(-3)μm^(2),非均质性较明显;储层压力梯度平均为0.60MPa/100m,处于欠压状态;实测含气饱和度平均为68.52%,属于欠饱和气藏。采用COMET3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在煤岩储层敏感性分析基础上,利用生产井的实际生产数据历史拟合,反演和校正研究区储层参数,对产量进行准确预测,结合煤层气井排采生产过程中储层压力变化及井间干扰正效应影响,预测15号煤层直井压裂井稳产气量在1300m^(3)以上。
    • 赵凌云; 周培明; 吴章利
    • 摘要: 针对贵州煤层气井固井存在的高含气饱和度、低温、易漏、压裂过程中水泥环易开裂失效等问题。基于颗粒级配理论,通过开发水泥早强剂、触变剂、改性弹韧性材料,优选降失水剂等,构建开发了低密高强韧性防漏防窜水泥浆体系。该体系具有良好的低温早强特性、低弹性模量、优异的触变防漏防窜特性,可较好地解决贵州煤层气井固井难题,对改善贵州煤层气井的固井质量,保证贵州煤层气井的安全高效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 胡秋嘉; 贾慧敏; 张聪; 樊彬; 毛崇昊; 张庆
    • 摘要: 煤层气井稳产时间预测对煤层气井合理稳产气量预测与排采制度优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沁水盆地南部樊庄-郑庄区块不同井型的大量生产数据,明确煤层气井稳产阶段及稳产时间的基本概念,提出稳产时间预测经验公式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煤层气井依靠持续降低井底流压保持稳产,稳产时间为开始稳产时刻的井底流压降至集气管线压力所用的时间。提出能够有效表征直井、L型筛管水平井、L型套管压裂水平井稳产阶段累积稳产时间与井底流压关系的经验公式,基于经验公式得到的最终稳产时间计算公式能够准确预测各井型的稳产时间,误差仅为-8.30%~8.03%。稳产时间的影响因素较多,第一,稳产流压损耗系数越大稳产时间越短,稳产流压损耗系数与解吸压力成反比,与提产流压损耗系数成正比,提产流压损耗系数控制在0.0065 d-1以下利于长期稳产;第二,开始稳产时刻,井底流压越高、稳产时间越长,应该高压提产、高压稳产;第三,对不同的煤层气井,稳产气量高,稳产时间不一定短,需确定合理的稳产气量。提出的稳产时间计算方法可实现不同稳产气量下稳产段累积产气量的预测,进而可确定合理的稳产气量。
    • 马文涛; 刘印华; 吴建军; 王玉斌; 王成旺; 徐万勇
    •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地区煤层气资源量巨大,现已成为我国煤层气主力产区之一。区块自开发以来,针对中浅层煤层大斜度井与水平井开展了液力无杆泵、水力射流泵、电潜泵、隔膜泵排采工艺试验,生产中发现上述4类无杆排采工艺具有能有效避免大斜度井与水平井管杆偏磨的优点,但同时存在防煤粉防砂能力一般、防腐蚀防垢能力一般,存在高压刺漏风险、下泵深度受限、地面设备可靠性不强等缺点。通过分析区块前期中浅层煤层气井无杆排采工艺试验效果,总结了各类无杆排采工艺的优缺点,并指出中浅层煤层气井无杆排采工艺的改进方向。目前,随着煤层气勘探开发领域由中浅层煤层逐步转向深层煤层,原有中浅层煤层气井无杆排采工艺已无法满足深层煤层气井的排水采气需求,针对深层煤层气“原生结构煤发育、地层压力高、高含气、高饱和、游离气与吸附气共存”的地质特征和“见气早、气液比高”的生产特点,认为深层煤层气井无杆排采工艺需跳出中浅层煤层气井无杆排采工艺的思路,可以借鉴区块内致密气和海陆过渡相页岩气先导试验井的采气工艺经验,在生产现场开展“同心管气举”工艺、“小油管+泡排”工艺与“连续油管+柱塞+气举”工艺试验,能在有效避免传统无杆排采工艺缺点的同时实现深层煤层气的高效开发。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