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沁水盆地

沁水盆地

沁水盆地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613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矿业工程、地质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68篇、会议论文45篇、专利文献1060篇;相关期刊164种,包括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地学前缘、现代地质等; 相关会议28种,包括2014年全国天然气学术年会、中国地质学会煤田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煤炭学会煤田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煤炭工业安全科学技术学会水害防治专业委员会、煤炭工业技术委员会防治水专家委员会2014学术年会 、2014年全国煤层气学术研讨会等;沁水盆地的相关文献由1358位作者贡献,包括秦勇、刘建军、叶建平等。

沁水盆地—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68 占比:33.95%

会议论文>

论文:45 占比:2.69%

专利文献>

论文:1060 占比:63.36%

总计:1673篇

沁水盆地—发文趋势图

沁水盆地

-研究学者

  • 秦勇
  • 刘建军
  • 叶建平
  • 桑树勋
  • 李梦溪
  • 杨延辉
  • 王勃
  • 刘洪林
  • 唐书恒
  • 张松航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英君; 朱海燕; 唐煊赫; 孙晗森; 张滨海; 陈峥嵘
    • 摘要: 重复压裂是缓解煤层气产量下降,提高采收率的有效方法之一。为了解决传统三维静态模型无法预测强非均质性储层在生产过程中地应力变化的问题,以沁水盆地东南部煤层气储层为例,围绕煤层气开采条件下渗流—应力耦合的四维地应力演化问题,创建了煤层气藏有限差分渗流矩形正交网格和有限元地质力学三维四面体网格的数据动态相互映射子程序,结合煤岩储层的非均质性和煤层气藏地质模型,建立了基于地质工程一体化的煤层气储层四维地应力多物理场耦合模型。研究结果表明:①地应力反演结果与现场测试结果误差小于8%,证明了本文提出的四维地应力模型具有较高的计算准确度;②经过14年的开采,目标区内孔隙压力下降了约0.70 MPa,最大水平主应力下降了1.14~1.54 MPa,最小水平主应力下降了1.79~1.87 MPa;③天然气产量较高的井周附近,地应力方向有明显偏转;对比6口重复压裂备选井地应力变化强弱,P9井地应力偏转程度高,对该井3#煤层重复压裂施工,取得了较好的增产效果。结论认为,研究成果可为煤层气等非常规油气藏的排采制度调整、加密井井壁稳定性分析、重复压裂优化设计等提供技术支撑和借鉴。
    • 李国富; 张为; 李猛; 潘结南; 刘亮亮; 陈召英; 张永成; 白杨
    • 摘要: 为研究沁水盆地东北部煤层气成藏特征与产出控制因素,基于寺家庄区块煤层气勘探和生产资料,从地质构造、煤厚与煤层结构、埋深和水文地质特征等方面研究了煤层含气性影响因素,并结合压裂排采工艺和煤体结构等因素探讨了煤层气井产能控制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区煤储层含气性受构造影响较大,在褶皱的轴部及旁侧构造挤压带,多呈现出高含气量,尤其是向斜轴部。在陷落柱和水文地质条件叠加作用下,15号煤层含气量整体较8、9号煤层低,且8、9号煤层含气饱和度也整体高于15号煤层。(2) 8、9和15号煤层含气性均表现出随煤层埋深增加而增大的趋势,但随埋深增加,构造应力和地温场的作用逐渐增强,存在含气量随埋深变化的“临界深度”(700 m左右)。煤层含气性也表现出随煤层厚度增加而增大的趋势,煤层结构越简单,煤层含气性越好。(3)研究区中部的NNE-NE向褶皱与EW向构造叠加地区,因较大的构造曲率和相对松弛的区域地应力,具备较好渗透率条件和含气性,故成为煤层气高产区。(4)发育多煤层地区采用分压合采技术可以有效增加产气量,多煤层可以提供煤层气井高产能的充足气源,且多个层位的同时排水降压可使不同煤储层气体产出达到产能叠加,实现长期稳产,含气性较好及游离气可能存在的区域可出现长期持续高产井。
    • 耿燕飞; 韩校锋; 周慧敏
    • 摘要: 沁水盆地晋中地区勘探程度较低,为了探究晋中地区上古生界致密砂岩气的成藏地质条件,明确其勘探前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地震、测录井、岩心、测试分析及相关地质资料,对晋中地区上古生界成藏地质要素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上古生界储层分布主要受石炭系-二叠系近海平原三角洲沉积河道砂体的控制,单层砂岩厚度为1.0~10.0 m,平均为7.1 m,储层平均孔隙度为3.6%,平均渗透率为0.21×10-3μm 2,属于特低孔特低渗致密储层;石炭系-二叠系至三叠系泥岩发育,平均泥地比大于0.7,是良好的盖层,但三叠纪末-新生代的挤压隆起、抬升剥蚀作用导致保存条件差。针对本地区成藏主控因素,结合近年的勘探成果及地震资料,预测出晋中地区榆社缓坡和武乡背斜带是致密砂岩气发育的有利区带,勘探潜力良好。
    • 康玉国; 张明
    • 摘要: 为揭示沁水盆地东缘龙泉地区中—高煤阶煤层气成藏富集规律,根据煤炭及煤层气勘探资料和实验测试结果,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方法,研究主力开发煤层的厚度、埋藏深度、煤岩煤质、储层物性、含气性、盖层物性及水文地质条件,分析煤层气富集成藏主控因素,建立煤层气成藏模式。结果表明:龙泉地区煤层气成藏条件有利,主力煤层为15号,煤层全区发育厚度为3.90~6.80 m,煤层含气量为4.13~24.24 m^(3)/t;热演化程度较高,镜质组最大反射率为2.09%~2.41%,保存条件好,具备良好煤层气成藏基础;煤层气成藏主要受构造特征、沉积体系、水文地质条件及煤变质作用控制,为单斜—水力封堵型煤层气成藏模式,次级背斜构造高部位为富集高产区。该结果为沁水盆地东缘煤层气勘探开发提供指导。
    • 屈晶; 申建; 韩磊; 季长江; 程慧杰
    • 摘要: 煤中裂隙深刻影响煤层气的解吸、扩散、渗流、产出等特征,其精细表征对于煤层气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以沁水盆地和瑞矿区下二叠统山西组3号煤层为研究对象,开展了饱和造影剂溶液前后煤样CT扫描,基于CT扫描图像识别了宏观煤岩组分并划分了煤岩类型,进而用不同参数精细刻画其裂隙差异发育规律。研究结果表明:①CT扫描对宏观煤岩组分响应明显,根据灰度差异可识别出宏观煤岩组分,进而厘定出宏观煤岩类型;②相较于常规干燥样品,CT裂隙分割采用造影剂溶液后能够显著提高裂隙识别的精度,其裂隙孔隙度大于不添加造影剂的常规干燥样品,与气测孔隙度相近;③不同宏观煤岩类型中宏观煤岩组分的组合方式不同,自半暗煤—光亮煤,暗煤+丝炭由较宽的条带状转变为细条带状或线理状,透镜状的丝炭含量增加。结论认为:①裂隙含量与宏观煤岩类型具有较强的相关性,表现为光亮煤中裂隙含量最高,半暗煤中裂隙含量最低;②裂隙间距受宏观煤岩组分组合方式的影响,光亮煤中裂隙间距最大,半暗煤中则最小;③裂隙连通性不仅受宏观煤岩组分含量的影响,也与宏观煤岩组分的组合方式相关,表现为半亮煤中裂隙连通性最好,半暗煤中则最差;④相较于暗煤+丝炭,镜煤+亮煤中裂隙在开度、间距和连通性上均具有优势。
    • 朱庆忠
    • 摘要: 中国高煤阶煤层气资源量丰富,占煤层气总地质资源量的三分之一,其高效开发利用对保障国家能源战略安全,降低煤矿生产安全隐患,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解决制约我国高煤阶煤层气产业发展的“四低”(探明储量有效动用率低、产能到位率低、单井产量低、开发利润低)问题,在深入分析制约高煤阶煤层气开发核心问题的基础上,通过理论研究与技术研发并重、室内攻关与现场试验并行,规模建设与效益开发并举等多种举措,提出了控产选区评价等新方法。研究结果表明:①煤层气地质和煤矿地质差异、储量可开采性差异、工程技术适应性、排采科学性是制约煤层气开发效果的主要因素;②提出了“四要素”控产认识,疏导式工程改造方法,疏导式排采控制认识,指导建立了高煤阶煤层气高效开发技术系列;③经实践,优质储量控制程度由32%提高到80%,开发井成功率由60%提高至95%,直井平均单井日产气量提高约1100 m^(3),水平井钻井费用降低50%,单方气操作成本降低24%。结论认为,建立的高煤阶煤层气高效开发技术系列,有力推进了沁水盆地煤层气高效开发,“十四五”中期,中国石油华北油田煤层气年产气量有望达到20×10^(8)m^(3),助推了我国煤层气的战略性发展。
    • 贾慧敏; 胡秋嘉; 张聪; 张文胜; 刘春春; 毛崇昊; 王岩
    • 摘要: 双层或多层合采是提高煤层气单井产量的重要途径。为了提高沁水盆地南部郑庄区块合采井排采效率,基于郑庄西南部现场排采数据和排采试验结果,分别提出了通过动液面降至15号煤后产量变化趋势实时判断15号煤产气能力和通过地质工程关键参数、解吸初期排采参数预测15号煤产气能力方法,同时提出了“变速排采、控压放气、高压快提、高压稳产”的双层合采井排采管控方法并在沁水盆地郑庄西南部开展了现场试验。结果表明:动液面降至15号煤后如果产量持续上升,则15号煤产气效果较好;如果产气量趋于平稳,则表明15号煤产气量较低;15号煤深测向电阻率小于1000Ω·m,或施工压力相对较低的井产气能力差;利用煤层气井见套压后15号煤层底的流体压力与套压数据预测各层产气能力的方法,预测结果精确度较高;新排采方法效果较好,20口试验井平均达产周期由180 d下降至140 d,缩短了22.2%,平均单层产量由1000 m^(3)升至1200 m^(3),提高了20%。但试验井井间开发效果差异大,产气能力强的井稳产气量高、稳产时间长。产能预测方法和排采方法对双层合采井充分释放单井产能具有借鉴意义。
    • 刘一楠; 吴翔; 李勇; 徐立富
    • 摘要: 沁水盆地太原组深部煤层气资源丰富,勘探开发尚未系统开展。通过解剖沁水盆地西北部古交矿区煤层气钻井、压裂、排采资料和测试数据,揭示太原组煤层厚度、含气量、储层物性等地质条件和见气压力、排采规律等开发特征,结合数值模拟提出了开发井型和井网设计。研究区太原组8号和9号主力煤层分布稳定,累计厚度约5 m,埋深在500~900 m,以低灰和低硫煤为主,生气能力强,含气量约11 m^(3)/t。煤层物性中等,含气饱和度高,临储比高,见气时间早,具有较好的开发潜力。影响煤层气开发因素包括构造运动导致地应力集中,工程改造困难;主力煤层见气压力较低,气体解吸困难;开发过程中间歇性排采,裂缝或孔喉堵塞等。基于资源丰度和见气压力对煤层气产气效果进行模拟,当储量丰度达到0.4×10^(8)m^(3)/km^(2),见气压力大于1.8 MPa时开发效果较好,模拟预测20 a累计产气量达到957×10^(4) m^(3)。研究区水平井最佳开发指标为水平段长度700 m, 8段压裂、井距300 m。当定向井与水平井距离在350 m时,布井开发效率最优。在定向井菱形井网中,短轴距离为200 m、长轴距离为300 m,开发效果最佳。综合上述煤层气开发地质条件分析,结合地质—工程一体化设计,明确了后续开发有利区和工艺选择,为研究区和类似地区煤层气高效开发提供地质支撑。
    • 摘要: 2022年6月25日,华北油田公司山西沁水煤层气田井口日产和日外输商品气量双双突破550×10^(4) m^(3),年地面抽采能力超过20×10^(8) m^(3),建成了全国最大的煤层气田。我国埋深在2000 m以浅的煤层气资源量约为30×10^(12) m^(3),沁水盆地是我国建成的第一个较成熟的煤层气产业化基地。由于煤层气资源赋存条件复杂,工程成功率低、开发成本高、单井产量低等问题,影响和制约了我国煤层气产业的快速推进。
    • 姚秋卉
    • 摘要: 煤层气作为一种清洁能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沁水盆地是中国一个重要的含煤盆地,同时含有丰富的煤层气资源,是我国重要的煤层气产业基地。研究区煤层发育良好,分布广泛,可采和局部可采煤层4层,可采煤厚平均厚度10.86m。煤岩有机显微组分均以镜质组为主,惰质组次之,利于煤层气产生。研究区3^(#)煤层储层处于正常地温区,储层整体处于欠压状态,煤储层压力受煤层埋藏深度影响显著,煤储层压力随着煤层埋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煤层属低渗透率储层。研究区范围内煤层含气量较高,3^(#)煤煤层测试含气量为5.94~14.19m~3/t,平均12.0m~3/t。该区煤层气井排采数据及矿井瓦斯涌出情况表明,各煤层具有较好的产气能力。通过多参数综合评价,研究区内具备煤层气富集成藏的条件,有开发的潜力。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