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低渗透储层

低渗透储层

低渗透储层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601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矿业工程、地质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74篇、会议论文48篇、专利文献421762篇;相关期刊146种,包括石油天然气学报、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石油地质与工程等; 相关会议36种,包括第十八届测井年会、第五届中国石油地质年会、2012年度全国钻井液完井液学组工作会议暨技术交流研讨会等;低渗透储层的相关文献由1788位作者贡献,包括曾联波、孙卫、操应长等。

低渗透储层—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74 占比:0.11%

会议论文>

论文:48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421762 占比:99.88%

总计:422284篇

低渗透储层—发文趋势图

低渗透储层

-研究学者

  • 曾联波
  • 孙卫
  • 操应长
  • 林承焰
  • 刘先贵
  • 刘建军
  • 刘敬平
  • 吕开河
  • 孙金声
  • 孙建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洁; 陈惠; 梁梅; 张珂; 涂慧智; 谢辽博
    • 摘要: 本研究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目的层C81储层主要以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砂岩为主,少量长石岩屑砂岩、岩屑砂岩,C8_(1)储层整体孔隙度在8%~20%之间,平均值为15.51%,渗透率在0.1~10mD之间,平均值为5.07mD,属于超低渗透储层。其中C8_(1)^(2)孔隙度在12%~22%,平均16.21%,渗透率在0.1~20mD,平均6.34mD,并且孔隙度与渗透率相关性较差,相关系数仅为0.42,但局部发育高孔、高渗段,渗透率非均质性严重,导致渗透率模型建立困难。本文针对研究区储层特点,以测井信息和岩石物理实验为基础,以储层连通性分析为桥梁,建立基于岩性和孔隙结构的多参数渗透率计算新模型,有效解决了一个孔隙度对应多个渗透率问题,提高了测井解释评价精度,为油藏高效开发提供测井技术支撑。
    • 石磊; 冯进; 刘道理; 管耀; 李晓东; 孙建孟; 潘卫国
    • 摘要: 南海东部地区不同仪器的测压资料解释存在系统误差,导致古近系储层流度与岩心渗透率相关性较差,测压渗透率与DST渗透率匹配度较低。针对南海东部地区古近系低渗透储层,改进测压资料质量的定量评价标准,统一流度计算方法,进一步分析储层污染并建立污染校正模型,利用贝叶斯判别法建立了污染判别函数,实现污染判别及校正。结合地层测试的动态渗透率与岩心分析的静态渗透率,基于测井渗透率,建立了渗透率升尺度转换模型。结果表明,测压校正渗透率与经岩心渗透率标定的测井渗透率吻合度较高,进一步应用渗透率转换方法得到升尺度渗透率与DST渗透率较接近,显著改善了测压资料的渗透率评价精度。
    • 黄越
    • 摘要: 低品位储量具有油藏埋深大、储层物性差、储量丰度低、区块多分散等特点,目前压裂工艺主要是通过单一双翼对称缝为主,压裂改造效果有限,且部分储层压裂施工难度大,压裂成功率较低。针对压裂难点,开展了大排量低粘滑溜水造复杂缝工艺、纤维脉冲加砂、支撑剂优选、前置表面活性剂等关键技术研究,提高压裂改造效果,并在现场开展应用,效果较好。
    • 吕天雪; 张国一; 易立新; 李忠诚; 宋鹏; 李思圻
    • 摘要: 针对松辽盆地王府断陷泉头组低渗透储层孔隙结构认识不清的问题,运用储层孔隙分形方法,结合X射线衍射、铸体薄片、扫描电镜以及压汞等实验方法,确定了该低渗透砂岩储层的孔隙分型特征,并讨论了分形维数与储层物性、储层矿物组分之间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该地区储层孔隙以粒间孔和粒内溶孔为主;矿物成分主要为石英和长石;储层孔隙具有多重分形特征,小孔隙的孔隙结构优于中、大孔隙;分形维数与储层孔隙度无关,与渗透率、矿物成分均有良好的相关性。该研究从多重分形理论角度揭示了低渗透储层的孔径分布特征,可为松辽盆地王府断陷泉头组低渗透储层开发提供依据。
    • 张蕊; 李新强; 李馨语; 牛萌; 李荣
    • 摘要: CO_(2)在低渗透非均质多层储层中的驱油特征与在单层储层中存在差异。为明确非均质多层储层CO_(2)驱油特征,通过三管并联平行长岩心驱替实验,模拟低渗透非均质多层储层注CO_(2)驱替过程,评价非混相和混相压力下连续CO_(2)驱和水气交替驱后高、中、低渗透层的驱油效率,明确沥青质沉淀对非均质多层储层的伤害特征。结果表明,在非混相或混相压力下连续注入CO_(2),均会在高渗透层中快速突破,且混相压力下CO_(2)突破时间早于非混相压力下。突破后高渗透层对总采收率的贡献率大于91.7%,非混相和混相的中渗透层贡献率分别为5.6%和2.1%,低渗透层为0。CO_(2)突破转水气交替驱后,CO_(2)波及体积明显增大,中、低渗透层采收率大幅提高,然而中、低渗透层仍然是后期挖潜的主要方向。混相压力下沥青质沉淀对非均质多层储层的伤害主要在高渗透层后部,靠近出口端附近;而非混相压力下沥青质沉淀对储层的伤害主要在高渗透层前中部,靠近注入端附近,但伤害程度低于混相压力下。
    • 孙珂; 徐珂; 陈清华
    • 摘要: 为明确低渗透储层构造裂缝长度定量表征方法,以四川盆地磨溪—高石梯地区寒武系龙王庙组为例,综合采用岩心裂缝统计及岩石力学实验方法,从构造应力场的角度推导低渗透储层构造裂缝长度的关系式。该方法将裂缝长度与裂缝体密度、应变能密度及岩体应力状态联系起来,建立了裂缝长度与裂缝体密度之间的定量计算关系。结果表明:裂缝长度与裂缝数量呈负指数幂关系;裂缝体密度与应变能密度呈正比线性关系;裂缝长度与裂缝体密度呈负指数幂关系。将推导的裂缝长度公式应用于磨溪—高石梯地区龙王庙组,数值模拟结果显示:裂缝体密度值普遍介于1~5 m^(2)/m^(3),最高为9 m^(2)/m^(3),高值区主要分布于断层及周边地区;裂缝长度主要介于1~20 m,断层及周边区域裂缝密而短,长度普遍小于3 m。
    • 王刚
    • 摘要: 利用毛孔约束模型,能够对低渗透储层的应力敏感进行深入研究,在实际研究过程中低渗透储层的应力敏感性会对油田储层的渗透率造成影响,其中主要包括孔隙结构、有效应力以及应力加载方式等。低渗透储层中的压力敏感性增强会引起储层压力变小,导致有效应力呈现出动态变化的状态,利用固定围压和改变内压的方式可以对低渗透储层的应力敏感特性进行分析,得出低渗透储层在开采过程中所受到的影响,从而为低渗透储层的开采提供合理建议。
    • 张伟杰; 雷宏; 关竹林; 张杰; 邹家乐; 姜鹏飞
    • 摘要: ZD油田目前存在注水井斜井多、注水量小、储层吸水差异大等问题,通过分析对比分层注水技术,优选出桥式同心分层注水技术,该技术采用边测边调的方式进行流量调配和测试,进一步实现了精细化分层注水。采用桥式同心分层注水技术在ZD油田实施了82口注水井,应用效果表明:桥式同心分层注水技术较原有分层注水技术在水量调节精度上提高了2.5倍,测调工作量减少了70%,每口井测调费用节约了2.25万元,达到了降本增效的目的。桥式同心分层注水技术能够满足ZD油田分层注水开发的需求。
    • 汪洋; 杨荣国; 于昕冬; 郭振华; 庞波
    • 摘要: 延长油田低渗区块分层注水井经过长时间注水开发后,出现了注水压力升高以及注水量下降等问题,为此,在分析了目标区块注水井注水现状的基础之上,通过大量室内实验,研制了一套适合延长油田低渗区块分层注水井的表面活性剂降压增注体系,并对其综合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研制的表面活性剂降压增注体系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能,在地层温度条件下老化60 d后仍能达到超低界面张力水平;体系还具有良好的防膨性能和润湿性能,体系与地层原油和地层水的配伍性较好,不会对地层产生二次伤害;表面活性剂降压增注体系具有良好的降压增注性能,目标区块储层段天然岩心注入0.5 PV的表面活性剂降压增注体系后,岩心驱替压力可以降低40%以上。现场应用结果表明,该表面活性剂降压增注体系能使延长油田低渗区块分层注水井的注水压力显著降低,日注水量显著升高,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 许兆林; 王凤; 许爽; 侯涛; 马雄; 王睿; 胡桂林; 吴彤
    • 摘要: 以储层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分析为基础,通过常规压汞结合更为先进的恒速压汞测试开展安塞油田长6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精细表征,并探讨孔隙结构特征对储层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储层岩石类型以长石岩屑砂岩、长石砂岩为主,孔隙结构可划分为Ⅰ类为低排驱压力—中小孔喉型、Ⅱ类较低排驱压力—小孔喉型、Ⅲ类中排驱压力—细孔喉型、Ⅳ类高排驱压力—微孔喉型4种。孔喉平均半径、孔喉中值半径以及分选系数、最大进汞饱和度均与物性呈正相关关系,歪度系数、均值系数与物性呈负相关,退汞效率、结构系数与物性无明显相关性。恒速压汞实验结果进一步表明,储层物性主要受控于喉道的大小及其分布形态,因此实现喉道的有效开发及合理保护可在低渗透储层开发中获得良好的效果。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