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非常规储层

非常规储层

非常规储层的相关文献在1996年到2022年内共计184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地质学、工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7篇、会议论文13篇、专利文献263517篇;相关期刊60种,包括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地质论评、科学技术与工程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第二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2015油气田勘探与开发国际会议、全国第八届油气层序地层学与沉积储层大会等;非常规储层的相关文献由580位作者贡献,包括郭建春、张蔷、曾凡辉等。

非常规储层—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7 占比:0.04%

会议论文>

论文:1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63517 占比:99.96%

总计:263627篇

非常规储层—发文趋势图

非常规储层

-研究学者

  • 郭建春
  • 张蔷
  • 曾凡辉
  • 张胜传
  • 窦亮彬
  • 裴宇昕
  • 赵凯
  • 赵立强
  • 师永民
  • 王海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崔壮; 侯冰; 付世豪; 吕嘉昕
    • 摘要: 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纵向上连续发育多套致密砂泥岩产层组,采用穿层压裂技术改造时,对水力裂缝垂向扩展规律认识不清,因此,文中基于水力裂缝三维穿层扩展模型,研究了应力差和岩性界面强度对水力裂缝扩展的影响。结果表明:根据水力裂缝与岩性界面作用方式的不同,裂缝呈钝化缝、T形缝、鱼骨缝和穿层缝等4种扩展形态;当垂向应力差异系数为0.2~0.5、层间最小水平主应力差异系数小于0.12时,水力裂缝易沟通岩性界面,垂向应力差异系数越小,裂缝越易穿透岩性界面扩展至相邻层位;随着无因次岩性界面强度增加,水力裂缝沿岩性界面转向减少,当无因次岩性界面强度在0.15~0.25时,是否会形成鱼骨缝或穿层缝,由垂向应力差异系数决定,而与水平最小主应力差异系数无关。根据研究成果优选压裂层位,可实现多岩性叠置页岩油层系增产改造的目标。
    • 蔡鑫
    • 摘要: 超临界CO_(2)压裂是一种很有前景的非常规储层开采技术,由于其具有黏度低、流动能力强的特征,使得压裂时产生多分支的复杂裂缝。目前大多数水力裂缝扩展模型需要指定裂缝扩展路径和方向,无法得到实际的复杂裂缝扩展结果,因此文中在考虑超临界CO_(2)低黏度特性的基础上,建立了非常规储层超临界CO_(2)压裂流-固耦合复杂裂缝扩展模型。该模型通过建立弱形式有限元公式和有限差分公式,实现了岩石变形和流体运移的耦合计算;同时,在裂缝分支处引入Kirchhoff定律,实现了复杂裂缝分支处的流量守恒。数值模拟与实验结果吻合程度良好,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通过研究发现,超临界CO_(2)压裂时,裂尖区域有更高的流体压力用来造缝,裂缝分叉处产生大量剪切破坏裂缝。
    • 郭建春; 周航宇; 唐堂; 张涛
    • 摘要: 非常规油气已经成为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支柱,而大规模水平井体积压裂技术是非常规油气经济开发的关键手段。由于压裂液、支撑剂、泵注排量等施工参数与常规压裂之间存在差异,大规模体积压裂过程中支撑剂输送铺置规律呈现完全不同的特征。文章从寻求非常规储层压裂支撑剂输送过程的典型特征出发,梳理了近年来国内外支撑剂输送实验和数值模拟的理论研究成果,阐述了单缝和复杂缝网中支撑剂输送、铺置、分流等规律,评价了基于计算流体力学的支撑剂输送数值模拟方法的适应性与局限性。以此为基础,对非常规储层压裂支撑剂输送模拟研究进行了展望,指出粗糙裂缝模拟实验装置、压裂液—支撑剂速度表征测试方法、裂缝-压裂液—支撑剂流固耦合条件下数值模拟方法等方向将是下一步研究重点,从而为非常规油气高效改造提供理论指导。
    • 摘要: 非常规储层改造工作量持续增长,2020年水平井改造1592井次,用液量逐年增加,2020年压裂液用量超过2000×10^(4)m^(3)。大液量、大排量、大规模加砂、低成本的新型压裂工艺对液体技术提出新要求。勘探院创新开发的低浓度变黏滑溜水体系产品具有使用浓度低、实现免配液、增黏速度快、降阻能力高、携砂能力强、评价技术优的特点,已经推进现场应用,取得降本、提产和稳产的优异成效。
    • 钱玉萍; 王文文; 张聪慧; 祁晓
    • 摘要: 非常规储层的开发均需要进行压裂,所以对非常规储层可压性的评价就变得很重要。岩石的脆性是影响储层可压性的重要因素,是优选压裂层位的重要指标。该文在单极子波形正演模拟及波速径向变化计算的基础上,针对非常规储层,应用弹性波速径向变化来评价储层脆性,并分析这种方法在非常规储层可压性评价中的应用效果。通过实例分析可看出,对于相邻两套致密砂岩储层,脆性好的井段压裂后产能也较高,证实了此方法对可压性的分析结果;对于煤储层,煤层段弹性波速降低明显,反映煤层可压性较好,这与煤层段的压裂效果也是相符的。所以,对于非常规储层,基于弹性波速径向变化评价脆性的方法能够很好地反映非常规储层可压性的强弱。
    • 郑新权; 何春明; 杨能宇; 翁定为; 才博; 易新斌
    • 摘要: 中国石油非常规油气藏水平井体积压裂改造技术经历了从无到有、从1.0向2.0的跨越式发展历程。体积压裂2.0工艺以“段内多簇+小簇间距+限流射孔+暂堵转向+大排量泵注+高强度加砂+石英砂替代陶粒+滑溜水连续加砂”为核心,有力推动了非常规油气资源提产、提效、降本。缩短簇间距是非常规油气藏提高产量和采出程度的核心,段内多簇+限流射孔+暂堵转向组合工艺是高效低成本改造的关键,大规模注液增能结合密切割布缝为石英砂替代陶粒创造了条件,多簇射孔大排量施工破解了低黏滑溜水连续加砂难题。体积压裂2.0工艺在中国石油非常规油气藏应用中取得了良好成效。结合中国石油“十四五”规划对水平井体积改造技术的需求,提出5个方面发展建议:(1)强化非常规储层改造基础研究,支撑新技术体系构建;(2)提升工艺核心参数的科学性和经济性,扩大工艺应用规模;(3)推进水平井立体开发技术实践,拓展新技术应用领域;(4)推进低成本材料规模应用,支撑体积压裂2.0工艺规模实施;(5)加大裂缝监测新技术研发应用,深化新工艺改造裂缝认识。
    • 毕飞宇; 肖占山; 张学忠; 张元中; 赵建斌; 方朝强
    • 摘要: 页岩孔隙研究对页岩油甜点预测和储层评价具有重要意义,与常规储层相比,页岩储层的孔隙类型更为多样,孔隙结构更为复杂,纳米尺度的孔隙广泛发育。目前,常规的岩石物理实验在页岩储层参数表征方面遇到困难,难以满足页岩等复杂岩石类型评价的需求。基于多分辨率的数字岩心技术,在数据规则化的基础上,利用高分辨率的数字岩心图像,采用深度学习算法,对页岩储层的孔隙类型进行自动智能识别。该算法识别精度达到0.65(mAP@0.5),极大提升了页岩孔隙类型识别的时效性,为非常规储层孔隙类型的表征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
    • 范建平; 宋金民; 江青春; 刘树根; 叶玥豪; 黄士鹏; 王佳蕊; 苏旺; 李立基; 金鑫; 冯宇翔
    • 摘要: 川东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一段(茅一段)非常规泥质灰岩储层近期取得重大勘探发现。基于野外露头剖面及钻井岩心观察,通过薄片鉴定、物性分析、X射线衍射、氮气吸附、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总有机碳含量(TOC)测定、CT扫描以及测井分析等手段,对茅一段泥质灰岩储层及其主控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川东地区茅一段主要发育泥晶灰岩、泥晶生屑灰岩、生屑泥晶灰岩和(含)泥质生屑泥晶灰岩等4种岩石类型以及粒缘孔(缝)、有机质孔、溶孔(缝)、裂缝、滑石收缩孔(缝)等5类储集空间。其中,泥晶灰岩和泥晶生屑灰岩孔隙度低,有机质含量低,储集性能差;生屑泥晶灰岩和(含)泥质生屑泥晶灰岩孔隙度高,有机质含量高,储集性能好。茅一段储层受岩相、有机质丰度和成岩作用的综合控制,生屑泥晶灰岩微相和(含)泥质生屑泥晶灰岩微相中的原始孔隙发育好且富含粘土矿物;粘土矿物转化形成的粘土微孔和有机质孔为茅一段主要的储集空间;白云石化作用和溶蚀作用为茅一段提供了部分储集空间。基于此,提出茅一段优质储层发育模式:沉积期,由于原始组构差异,生屑泥晶灰岩和(含)泥质生屑泥晶灰岩中的原始孔隙发育;中-深埋藏期,海泡石发生成岩转化,形成粘土微孔和有机质孔,同时释放富镁成岩流体,发生白云石化;深埋藏期,酸性流体进一步改造储层,使生屑泥晶灰岩和(含)泥质生屑灰岩储层发育为优质储层。
    • 康忠健; 王聪; 聂云良; 邵在康; 龚大建
    • 摘要: 为了提高非常规油气的产量,解决非常规油气储层改善的难题,对储层的电脉冲共振技术进行研究,利用电脉冲激励源作为敲击锤实现对储层固有频率的检测,通过对电压电流环的控制实现放电频率的快速准确调节.研发了可用于现场施工作业的非常规储层共振增产装置样机,形成了初步的施工作业流程,完成了山西五口煤层气井的现场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电脉冲冲击波的有效作用范围可达400~500?m,对储层裂缝改善效果明显,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 刘宁; 方正伟
    • 摘要: 在二维尺度下,观察非常规储层岩石孔喉特征是无法精确、真实地刻画储层特性的.提出了基于显微CT成像的数字岩心建模及参数表征技术:一是利用显微CT成像设备采集储层岩石的高分辨率数据,通过图像去噪、增强、滤波等处理得到符合分析要求的孔隙结构三维体数据;二是构建孔隙和骨架三维模型,将复杂的孔隙空间抽象为相互连通的孔隙和喉道,得到孔喉球棒模型,实现岩心三维定量参数表征.以某岩心样品为研究对象进行实例分析,总孔隙度为5.75%,连通孔隙度为5.23%,接近实测孔隙度6.02%,并定量计算得到了表征储层孔隙、喉道、连通度的各参数.基于显微CT成像的数字岩心建模及参数表征技术实现了油气储层岩石从传统二维表征向三维表征的跨越,极大提高了参数表征精度,将在油气储层评价及预测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