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龙王庙组

龙王庙组

龙王庙组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125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地质学、工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1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118270篇;相关期刊52种,包括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沉积学报、古地理学报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六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2016年全国天然气学术年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6届学术年会等;龙王庙组的相关文献由453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树根、宋金民、任影等。

龙王庙组—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1 占比:0.10%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18270 占比:99.89%

总计:118395篇

龙王庙组—发文趋势图

龙王庙组

-研究学者

  • 刘树根
  • 宋金民
  • 任影
  • 王兴志
  • 宋林珂
  • 尹柯惟
  • 杨跃明
  • 杨雪飞
  • 田艳红
  • 罗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东; 王海军; 王莹; 张小青
    • 摘要: 川西南井研地区海相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但目前储层发育控制因素和侧向封堵条件尚不明确。通过对钻井岩心、薄片观察及野外剖面实测,结合各类实验数据分析,开展井研地区龙王庙组储层特征研究,探讨优质储层发育主控因素,落实储层展布与侧向封堵性。研究表明:储层岩性以颗粒云岩为主,储集空间以粒间溶孔(针孔)、扩溶小孔洞为主,为中—低孔渗的孔隙-孔洞型储层;沉积期微古地貌高部位的颗粒滩沉积是储层发育的基础,准同生溶蚀作用是相控储层发育的关键,表生岩溶作用为优质扩溶孔洞储层发育提供重要保障。颗粒滩纵横向分布不连续,为相控储层侧向封堵提供了条件,井研地区具备发育岩性圈闭的基础。
    • 孙珂; 徐珂; 陈清华
    • 摘要: 为明确低渗透储层构造裂缝长度定量表征方法,以四川盆地磨溪—高石梯地区寒武系龙王庙组为例,综合采用岩心裂缝统计及岩石力学实验方法,从构造应力场的角度推导低渗透储层构造裂缝长度的关系式。该方法将裂缝长度与裂缝体密度、应变能密度及岩体应力状态联系起来,建立了裂缝长度与裂缝体密度之间的定量计算关系。结果表明:裂缝长度与裂缝数量呈负指数幂关系;裂缝体密度与应变能密度呈正比线性关系;裂缝长度与裂缝体密度呈负指数幂关系。将推导的裂缝长度公式应用于磨溪—高石梯地区龙王庙组,数值模拟结果显示:裂缝体密度值普遍介于1~5 m^(2)/m^(3),最高为9 m^(2)/m^(3),高值区主要分布于断层及周边地区;裂缝长度主要介于1~20 m,断层及周边区域裂缝密而短,长度普遍小于3 m。
    • 李昌; 沈安江; 张建勇; 周进高; 蔡君; 刘江丽; 王鑫
    • 摘要: 利用测井资料识别碳酸盐岩岩石结构组分,对于碳酸盐岩沉积相研究具有重要的实用意义。碳酸盐岩地层通常经历强烈的成岩作用,缝洞发育,如何利用常规测井资料较精确地识别其基于岩石结构组分分类的岩相一直是个难题。目前有效测井参数与机器学习方法结合已经成为提高岩相识别精度的有效手段,其中Lucia的视岩石结构数参数在国外碳酸盐岩地层中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然而,ARFN技术建立的条件为非裂缝和非水层,这使得其应用受到较大限制。以四川盆地GM地区寒武系龙王庙组为例,提出了改进的方法。首先,参考Lucia的岩石类型分类方案,将岩相划分为3大类:颗粒白云岩(包括砂屑白云岩和细晶白云岩)、粉晶白云岩和泥晶白云岩(包括泥晶白云岩和泥质泥晶白云岩)。然后,通过岩-电关系分析优选出最敏感测井曲线,包括密度、声波时差和自然伽马。根据测井计算的孔隙度、含水饱和度及薄片鉴定资料,按照水层和非水层条件,对Lucia的视岩石结构数公式进行改进。计算结果表明,改进的ARFN曲线能够快速定量识别岩石结构组分,尤其对颗粒白云岩和泥晶白云岩的识别率很高。最后,将改进的ARFN作为输入测井参数之一,与K邻近分类算法(KNN)结合进一步提升岩相测井识别精度。取心井岩心资料验证表明,改进后的ARFN将平均识别符合率从74%提高到80%以上,有效推动了四川盆地GM地区龙王庙组碳酸盐岩沉积微相的精细研究工作。
    • 殷榕; 赖强; 吴煜宇; 谢冰; 韩冰; 汪泽宇
    • 摘要: 为明确含沥青质碳酸盐岩储层的测井响应特征,探究沥青对储层有效性的影响,以四川盆地安岳气田寒武系龙王庙组为例,结合岩心、岩石薄片、常规测井和核磁测井,对碳酸盐岩储层中沥青质的识别与测井有效孔隙度校正方法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沥青质在磨溪构造地区分布较为广泛,以充填—半充填的形式存在于溶蚀孔洞、裂缝中,引起储层有效储集空间减小,在含沥青层段,理论电阻率曲线与实测电阻率曲线呈镜像关系;②沥青的核磁共振T2值小于3 ms,在T2谱上与黏土束缚水信号重叠,对于沥青质储层,按照常规测井评价方法计算的有效孔隙度偏高。因此,利用自然伽马或无铀自然伽马计算的泥质含量,建立泥质含量—纯黏土束缚水孔隙度转换模型,从核磁测井计算的黏土束缚水孔隙度中减去纯黏土束缚水孔隙度,得到的剩余无效孔隙体积即可视为沥青的体积。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连续、定量计算储层沥青含量,并对常规测井孔隙度进行校正。
    • 杨辉; 李忠良; 赵丹; 毛珍; 宗允贞
    • 摘要: 1.目的气井井口装置阀门在气井处于高压高温高产并且产出流体含CO_(2)、H_(2)S等介质的工况下,被腐蚀、冲蚀的风险将会加剧,特别是1、2、3号主控阀一旦失效还将危害气井的本质安全。四川盆地川中龙王庙组、龙岗礁滩气藏在生产过程中发现井口装置部分阀门的阀杆螺母存在腐蚀和断裂的现象,需对井口进行整改以消除安全隐患。
    • 韩波; 李新; 钟晓勤; 姜黎明; 赵强先; 张永浩; 刘鹏; 李兵
    • 摘要: 利用野外露头和钻井岩心资料,通过岩石普通薄片、铸体薄片、X射线衍射、白云石有序度、碳氧稳定同位素、稀土元素、锶同位素和物性测试等手段,对中上扬子地区龙王庙组储层特征及白云石化作用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上扬子地区龙王庙组碳酸盐岩储层岩性主要为颗粒白云岩、晶粒白云岩和颗粒云质灰岩.储层物性显示颗粒白云岩最好,粉晶和细晶白云岩次之,而颗粒灰岩通常比较致密,但发生白云石化后具有一定的储集性能.储集空间类型为粒间(溶)孔、晶间(溶)孔及微裂缝等.白云岩成岩温度较低,白云石化流体主要以浓缩或改造的海源流体为主,白云石化作用发生于准同生期或早期成岩阶段,主要发生蒸发浓缩白云石化和回流渗透白云石化,而优质储层的形成主要以回流渗透白云石化作用为主.发生白云石化的颗粒滩有利于储集空间的发育,是储层形成的物质基础.
    • 张满郎; 郭振华; 张林; 付晶; 郑国强; 谢武仁; 马石玉
    • 摘要: 安岳气田磨溪区块下寒武统龙王庙组气藏是迄今为止我国已发现的最大的整装碳酸盐岩气藏.该气藏发育于川中古隆起东端,已探明含气面积805 km2,提交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4 403.8×108 m3,其高效开发对保障川渝地区的天然气供应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龙王庙组储层发育表现出较强的非均质性,不同部位气井产能差异较大.深入开展储层宏观、微观特征研究,评价储层空间分布的非均质性,对气藏开发部署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基于岩心、成像测井、铸体薄片、CT扫描、核磁共振、压汞等分析手段,对安岳气田下寒武统龙王庙组开展了系统的层序地层划分对比、岩溶模式研究、储层特征及其主控因素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龙王庙组可识别出溶蚀孔洞、溶蚀孔隙、基质孔隙3种储集空间类型,主要为砂屑白云岩溶蚀孔洞型储层,中小溶洞发育,具有中低孔、中-高渗特征.龙王庙组全直径样品分析储层孔隙度为2.00%~18.48%,平均4.81%,渗透率为0.01~78.5 mD,平均渗透率3.91 mD.由于缝、洞发育,不同尺度样品测试的储层渗透率差异明显,测井解释渗透率一般为0.1~10 mD,略大于岩心测试渗透率,试井解释渗透率分布于3.24~925 mD,是岩心测试渗透率的1~2个数量级.龙王庙组可划分为4期向上变浅的沉积旋回,纵向上发育4期向上变粗的颗粒滩,平面上呈"两滩一沟"的分布格局,第二、三期颗粒滩分布规模最大.龙王庙组经历了准同生期、表生期、埋藏期岩溶作用,准同生期颗粒滩频繁的短暂暴露并遭受大气淡水的淋漓改造,形成早期的微孔及针状溶孔.加里东期风化壳岩溶是龙王庙组溶蚀孔洞型储层形成的关键,广阔的岩溶斜坡区顺层溶蚀孔洞发育.溶蚀孔洞型储层叠置连片,并与高角度构造裂缝配置良好,形成整体连通的裂缝-孔洞型视均质储层.优质储层主要发育于磨溪11-磨溪8和磨溪10-磨溪12-磨溪9井区,储层厚度为40~50 m.
    • 贺川航; 林煜; 陈华; 代瑞雪; 王紫笛; 李春梅
    • 摘要: 四川盆地川中地区龙王庙组是典型的深部碳酸盐岩储层,是川中主要的产能层之一。该区龙王庙组普遍发育多样缝洞型储层,且空间分布复杂,常规解释方法无法精确划分缝洞型储层。为了有效刻画单井碳酸盐岩地层缝洞发育段,首先利用全波列数据处理得到斯通利波能量衰减曲线,再根据电成像测井资料计算的面洞率标定不同类型缝洞的斯通利波能量范围值,研究表明缝洞发育段的斯通利波能量衰减明显增大,由此给出了缝洞发育段斯通利波能量衰减曲线的下限值为10%。电成像、阵列声波测井资料具有分辨率高、直观区分缝洞连通性等优势,能够准确刻画出缝洞型储层发育段,在四川盆地勘探中具有较大应用价值。
    • 沈安江; 乔占峰; 佘敏; 蒙绍兴; 张杰; 王鑫
    • 摘要: 针对碳酸盐岩埋藏溶蚀孔洞预测的难题,以四川盆地龙王庙组白云岩储层为解剖对象,通过地层条件下的溶蚀模拟实验揭示碳酸盐岩埋藏溶蚀孔洞发育的主控因素和分布规律,为埋藏溶蚀孔洞预测提供理论依据.实验结果表明,岩石物性、酸性流体浓度和温度主控埋藏溶蚀孔洞的发育,地质界面(暴露面、层序界面、不整合面和断裂系统)和高孔渗层主控埋藏溶蚀孔洞的平面分布,垂向上存在一个"成孔高峰期",埋藏溶孔的生成呈事件式发生,在特定深度段的温度和高浓度酸性流体的匹配下可以形成大量的溶蚀孔洞,并受埋藏史、温压史和流体演化史控制;基于埋藏溶蚀孔洞发育主控因素和分布规律认识,通过四川盆地龙王庙组埋藏前孔隙分布图、筇竹寺组烃源岩在70~100°C温度窗生烃和生酸强度图、龙王庙组经历70~100°C温度窗时古隆起和断裂分布图、龙王庙组经历70~100°C温度窗时埋藏时间(Ma)等值线图的编制,预测了龙王庙组埋藏溶蚀孔洞的分布.构建了碳酸盐岩溶蚀孔洞预测技术及流程,为碳酸盐岩储层埋藏溶蚀孔洞分布预测和评价提供了手段.
    • 宋金民; 金鑫; 赵玲丽; 张亚雄; 尹柯惟; 刘树根; 陈宗于; 李智武; 田艳红; 孙玮; 刘颖
    • 摘要: 四川盆地中部地区下寒武统龙王庙组混合沉积较发育,但相关的研究和认识尚显薄弱.通过岩心观察描述和岩石学分析,对川中地区下寒武统龙王庙组混合沉积特征和地质意义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龙王庙组混合沉积主要为混积型碳酸盐岩,发育碳酸盐岩-混积岩层系与混积岩层系,具有渐变式混积和复合式Ⅱ型混积两种类型.纵向上,混合沉积受海平面变化控制,主要发育在三级海平面旋回的海侵期和海退早期,与风暴事件密切相关,且海侵期混积程度明显高于海退期;横向上,高石梯地区混积强度大于磨溪地区.通过四川盆地中部与北部地区龙王庙组混合沉积特征的对比,发现川北地区与古秦岭洋、摩天岭古陆相接,混积强度与混积颗粒粒度均大于川中地区,指示风暴潮流携带陆源碎屑经川北进入川中地区.四川盆地中部地区龙王庙组混积岩指示高石梯地区处于古地貌斜坡部位,粉砂级石英颗粒卸载形成混积中心.龙王庙组有利储层主要发育在弱混积或未混积颗粒滩微相中,混合沉积不利于优质储层的发育.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