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白云岩储层

白云岩储层

白云岩储层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219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地质学、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6篇、会议论文29篇、专利文献261392篇;相关期刊68种,包括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沉积学报、岩石学报等; 相关会议26种,包括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十五届学术年会、中国石油学会2015年物探技术研讨会、第六届全国天然气藏高效开发技术研讨会等;白云岩储层的相关文献由775位作者贡献,包括沈安江、郑剑锋、周进高等。

白云岩储层—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6 占比:0.06%

会议论文>

论文:29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261392 占比:99.93%

总计:261587篇

白云岩储层—发文趋势图

白云岩储层

-研究学者

  • 沈安江
  • 郑剑锋
  • 周进高
  • 郝毅
  • 乔占峰
  • 胡文瑄
  • 刘永福
  • 罗平
  • 谷明峰
  • 郑兴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翟常博
    • 摘要: 在岩石学特征的基础上,对川北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不同类型白云岩储层进行分类,并进行储层特征分析和评价,结合地层、构造-沉积格局,分析白云岩储层的分布规律和主控因素,为四川盆地深层碳酸盐岩油气藏勘探开发提供地质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川北地区栖霞组白云岩储层可分为孔洞型和孔隙型,孔洞型储层发育溶孔白云岩,孔隙型储层主要发育晶粒白云岩和残余白云岩;白云岩储集空间可分为溶孔/溶洞、粒间孔、晶间孔、溶缝4种类型;储层总体以低孔、低渗为主,局部发育低孔-高渗型储层;成岩作用类型有白云石化作用、溶蚀作用、破裂作用和充填作用。白云岩储层在栖霞组各层段均有发育,但无论是储层厚度、分布范围和连续性,栖霞组第二段均好于第一段;平面上,白云岩储层沿基底深大断裂两侧厚度递减、断续分布,受深大断裂控制,但同时还受颗粒滩相分布的影响,此外白云石化作用和有机质活动也是控制储层发育的主要因素。
    • 刘红; 冯子辉; 邵红梅; 张君龙; 张振伟; 张亚金; 卢曦; 张光亚
    • 摘要: 古城地区是塔东探区的重点勘探区块,下奥陶统鹰三段是塔东探区首要的勘探层系。探寻多期热液作用改造后的优质白云岩储层是扩大研究区勘探成果的关键。本文在储层岩石学特征判识的基础上,应用U-Pb同位素定年技术,结合碳氧锶镁同位素和稀土元素分析测试,分析了热液性质,明确了热液作用发生的确切时期及期次,探讨了热液作用对白云岩储层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古城地区鹰三段白云岩储层发育准同生-浅埋藏海水成因的粉晶-中晶白云岩及热液作用产物。热液作用可划分为二期:第一期为中-晚奥陶世贫镁热液,表现为鞍状白云石充填缝洞及重结晶次生加大的粗晶白云石,U-Pb测定年龄为464±12Ma到473.9±9.1Ma,氧同位素值比早奥陶世正常海相白云石明显偏负,锶同位素比值明显高于早奥陶世海水值,稀土元素Eu正异常,锶、铁、镁元素含量低;第二期为晚奥陶世-早志留世钙质热液,表现为方解石充填缝洞及对先存白云石的溶蚀,U-Pb测定年龄为448±15Ma到457.4±6.6Ma,氧锶同位素组成严重偏离同时期正常海相白云石范围,轻稀土元素明显富集,Eu正异常,锶、钙元素含量高,锰元素含量低。第二期热液作用是白云岩储层溶蚀的关键,同期NNE向断裂带作为其输导系统,是优质储层发育的有利部位,为有利区带预测提供依据。
    • 乔占峰; 张哨楠; 沈安江; 佘敏; 黄理力; 李文正; 邵冠铭; 戴传瑞
    • 摘要: 通过对塔里木和四川盆地典型实例的对比,基于白云石化作用与孔隙形成机制和期次的分析,梳理了白云岩规模优质储层发育控制因素,提出了准同生期白云石化作用是储层规模化发育的关键;溶蚀作用是提升白云岩储层质量的必要条件;规模优质储层发育的前提在于白云石化作用和溶蚀作用发生的耦合关系。提出3种有利于规模优质白云岩储层发育的地质过程:(准)同生云化伴生溶蚀型、埋藏云化继承型和后生溶蚀改造型。云化伴生溶蚀型指白云岩储层主要形成于准同生白云石化作用伴生溶蚀作用改造,主要发育于海平面下降背景下的高能礁/丘滩相和潮坪相。埋藏云化继承型为先期储层经浅埋藏期白云石化作用改造而成,储层质量和规模性受控于相带和云化前溶蚀改造的强度。后生溶蚀改造型为白云岩储层经热液或表生岩溶改造而成,兼具相控性、断控性和面控性,储层质量和规模性受先期储层发育状况的显著控制。以上认识对深层白云岩规模优质储层的预测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何文渊; 蒙启安; 印长海; 王显东; 张慧君; 师江波
    • 摘要: 近年来,四川盆地中部的下二叠统栖霞组白云岩储层勘探接连获得重大突破,但储层发育较薄,研究程度和勘探程度较低,白云岩储层的分布特征认识不清。以四川盆地合川-潼南地区下二叠统栖霞组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HS4井、HS2井等新钻探井资料,结合露头剖面和地震资料,系统分析了栖霞组的沉积格局、生储盖空间配置关系及储层分布特征,揭示了有利勘探区带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栖霞组的沉积格局受川中古隆起控制,具有洼隆相间的特征,表现为沿川中古隆起发育台内滩和滩间相带,其中白云岩储层主要受控于局限的微古地貌高部位,叠加云化和岩溶改造作用可形成优质白云岩储集层;寒武系—二叠系发育多套烃源岩,为栖霞组天然气富集提供了优越的生烃条件,同时具备较好的盖层和保存条件,发育“下生上储”“旁生侧储”和“自生自储”3种源储匹配关系,其中“下生上储”和“自生自储”具有较好的源储匹配关系;合川-潼南地区栖霞组古地貌围斜—高部位和滩体发育区的叠合部位是栖霞组白云岩储层发育的优势地带;根据这一认识并结合源储匹配关系;将合川-潼南地区栖霞组白云岩储层划分为2个有利勘探区带。研究成果为合川-潼南地区的层序评价及区带优选提供了理论指导。
    • 苏中堂; 胡孙龙; 刘国庆; 魏柳斌; 陈洪德; 周雁; 包洪平
    • 摘要: 探讨鄂尔多斯盆地早古生代构造-沉积分异作用及其对沉积物质充填与规模性碳酸盐岩储层发育分布规律的控制。基于野外露头、钻井岩心、地震资料、岩石薄片及最新成果认识,遵循构造-沉积分异理论,分析构造分异作用对碳酸盐岩沉积作用与规模性储层发育的控制效应。鄂尔多斯盆地地震资料、下古生界地层分布规律以及沉积构造、岩石组合差异表明早古生代存在早-中寒武世继承性裂陷分异、晚寒武世-早奥陶世“隆-拗”分异和中-晚奥陶世同沉积断裂分异3种构造分异作用。继承性裂陷分异期,沉积环境由滨岸演变为混积潮坪,在张夏期最终转变为碳酸盐岩缓坡,古隆起与古裂陷共同控制张夏组鲕滩分布;“隆-拗”分异期,盆地内以台地潮坪为特色,相带沿古隆起与拗陷之间呈环带分布,古隆起、拗陷内高地形控制马家沟组颗粒滩沉积;同沉积断裂分异期,断裂下盘发育生物礁,沉积环境由碳酸盐缓坡转变为碳酸盐台地。古隆起周缘、古裂陷两侧与古拗陷内高地形处易形成残余颗粒云岩与晶粒云岩,为天然气有利勘探带;含膏云坪在准同生期形成膏模孔,表生风化壳期溶蚀夷平作用控制岩溶古地貌分布与储层保存状况,岩溶斜坡上部和岩溶残丘顶部为有利勘探目标区;台地边缘礁滩体有望成为远景勘探目标。
    • 王亮; 苏树特; 马梓柯; 蒲静; 姚蔺芳; 刘宇; 罗洋
    • 摘要: 基于区域构造特征、野外露头、钻井、测井等资料,对川中地区寒武系沧浪铺组沉积特征进行了研究,重建了古沉积环境,明确了各沉积相的横向展布特征并预测了有利储层发育区。研究结果表明:(1)川中地区德阳—安岳裂陷槽内发育深水陆棚相,以碎屑岩沉积为主;裂陷槽以东高磨—龙女寺—北斜坡地区为浅水陆棚相,可细分为3种亚相,碳酸盐浅水陆棚亚相以细晶或颗粒灰岩、细晶或颗粒白云岩为主,见古杯、腕足类等生物,自然伽马和电阻率曲线均呈箱形;碎屑浅水陆棚亚相以粉砂岩或粉砂质泥岩为主,自然伽马和电阻率曲线均呈钟形或漏斗形;混积浅水陆棚亚相表现为砂质白云岩、砂质灰岩和泥岩互层,自然伽马和电阻率曲线均呈齿状。(2)研究区整体上为西高东低的沉积古地貌格局,由西向东水体逐渐加深,地层厚度逐渐增大;高磨—龙女寺—北斜坡地区沧一下亚段主要为混积浅水陆棚,沧一上亚段主要为碳酸盐浅水陆棚;沧二段主要为碎屑浅水陆棚相。(3)研究区沉积相的展布控制着优质储层的发育,沧一上亚段碳酸盐浅水陆棚中,颗粒滩白云岩储层最为有利、灰岩储层次之;平面上优质储层主要沿德阳—安岳裂陷槽边缘的构造高部位发育,呈条带状展布。
    • 张庄; 苏成鹏; 宋晓波; 石国山; 汪仁富; 李素华; 董霞; 胡永亮
    • 摘要: 近年来,四川盆地西部坳陷北段双鱼石构造、南段平落坝构造二叠系栖霞组勘探取得重大突破,而西部坳陷中段栖霞组勘探尚未突破。为了加快栖霞组超深层海相油气勘探节奏,基于西部坳陷中段周边大量野外露头剖面,结合区内及邻区部分地震和钻井资料以及前人研究成果,系统梳理了栖霞组油气地质条件,综合分析西部坳陷中段的勘探潜力。结果表明,研究区栖霞组具有与西部坳陷北段和南段相同的沉积背景,具备台缘优势相带,具有形成优质储层的条件;同时,该区栖霞组通源断裂发育,能有效沟通寒武系筇竹寺组生烃中心,上覆二叠系致密灰岩和泥页岩以及三叠系膏岩层可作为良好盖层,源—储—盖组合较好,具有形成规模性油气藏的条件。
    • 李勇; 邓美洲; 李国蓉; 高恒逸; 王琼仙; 何赛
    • 摘要: 川西龙门山前带雷口坡组四段主要岩石类型为潮坪相白云岩.该套白云岩储层的形成主要受沉积相带、白云化作用和溶蚀作用控制.利用岩心观察、薄片分析、激光碳氧同位素、探针微量元素、阴极发光及包裹体测温等实验手段,对溶蚀作用进行研究.研究表明该储层经历了3期溶蚀作用,即准同生期、古表生期和埋藏期,分别形成粒内溶孔及铸膜孔、膏溶孔洞以及沿裂缝或缝合线分布的溶蚀孔洞.深入研究古表生期岩溶作用和膏溶作用发现,印支Ⅰ幕大气水作用的识别标志有不规则网络状风化裂缝、岩溶及膏溶膏变角砾岩、保持石膏板状形态或直角边形态的去膏化方解石、广泛发育的膏模孔及膏溶孔洞,同时具有低的碳氧稳定同位素值、宽值域的锶同位素值、低含量的Sr-Mn-Fe-K-Na微量元素、低温单相水溶包裹体等地球化学特征,印支Ⅰ幕大气水作用下含膏白云岩内膏溶作用是储集层形成的关键作用.
    • 蔚远江; 王红岩; 刘德勋; 赵群; 郑民; 王社教
    • 摘要: 基于源岩油气理论和“进源找油”思想,创建提出了陆相页岩油“六定”思路(定背景、定源岩、定储层、定区带、定资源、定甜点)勘探流程,剖析其地质特征及与常规勘探流程的显著差异,并以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沙一段为例进行了论述。按“六定”思路地质评价认为,歧口凹陷在古近纪湖盆扩张和咸化环境下,半深湖—深湖、滨浅湖—湖湾相区分布广泛,发育了多个斜坡构造带,页岩油形成和聚集背景有利。沙一下亚段暗色泥岩、油页岩、富有机质页岩发育,厚度大,分布广,主体处于成熟生油阶段,生烃条件好。受内、外物源共同控制,沙一下亚段形成大面积分布的多期重力流沉积粉—细砂岩和泥—微晶白云岩储层,平均厚度为12.7~70.0 m,叠置发育,连片分布,整体呈低孔、特低—超低渗。沙一下亚段源储一体,发育4类源储配置,源储叠合区主要分布在凹陷中心、宽缓斜坡的中—低斜坡区和中斜坡区,纵向上浊积席状砂岩油层与白云岩油层叠置分布,并与高斜坡及裂缝带砂岩常规油藏横向连片。两类页岩油地质资源量合计中值为5.86×108 t,剩余资源占比大于60%,埋深适中,勘探潜力较大。沙一下亚段已有多口探井钻获工业油流,页岩油富集受构造、微相、成岩共同控制,发育致密砂岩、白云岩2类甜点体和4个甜点段,歧北低斜坡、歧南斜坡、板桥斜坡、歧北中斜坡是歧口凹陷近期勘探的有利甜点区。基于“进源找油”思想提出:需高度重视碳酸盐岩烃源岩生烃贡献和分布研究;应开拓一些“非常规思维”,探源岩(区)挖潜力、究储层找甜点、常规非常规结合立体综合勘探;要持续探索和重点攻关页岩油甜点区(段)识别和评价方法技术,解决选区评价面临的技术难题。
    • 韩品龙; 肖敦清; 王居峰
    • 摘要: 应用"地层尺度"方法,通过在区域地层框架下的岩性组合和电测曲线特征,将大港探区奥陶系峰峰组划分为若干小层,并在全区开展小层对比,研究不同小层经加里东运动改造后在奥陶系顶部不整合面的出露情况,以期还原加里东运动后的古地貌形态.研究结果表明,大港探区加里东期不整合面是小层(十~几十米)级别的低角度不整合,加里东运动改造后地势总体呈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的地貌形态,峰峰组小层出露具有由低向高逐渐变老的特点;该低角度不整合的存在改变了以往的认识,还原了加里东运动对奥陶系地层的影响,同时在峰峰组小层框架下,揭示了受第5小层控制,上、下碳酸盐储层在纵向上具有不同的发育规律,其上发育岩溶喀斯特及团块状白云岩储层,其下发育层状白云岩储层,在黄骅坳陷中南部地区连续分布,具备较好的储集性能.上覆煤系地层沉积覆盖后与下伏奥陶系储层形成多类型的源-储配置关系,具有捕获后期生成油气的条件.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