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溶蚀作用

溶蚀作用

溶蚀作用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346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地质学、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92篇、会议论文42篇、专利文献50796篇;相关期刊142种,包括沉积学报、中国岩溶、海相油气地质等; 相关会议31种,包括第二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中国地质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第十五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等;溶蚀作用的相关文献由1143位作者贡献,包括范明、佘敏、何治亮等。

溶蚀作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92 占比:0.57%

会议论文>

论文:42 占比:0.08%

专利文献>

论文:50796 占比:99.35%

总计:51130篇

溶蚀作用—发文趋势图

溶蚀作用

-研究学者

  • 范明
  • 佘敏
  • 何治亮
  • 寿建峰
  • 何师意
  • 刘伟
  • 张云峰
  • 徐胜友
  • 李国蓉
  • 沈安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贺银军; 臧春艳; 杨纪磊; 宋修章; 郝鹏; 王岩岩; 赵伟; 秦冠男; 蔡涛; 郑薇
    • 摘要: 为了明确歧口A构造下侏罗统碎屑岩优质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通过钻井、测井、岩心、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阴极发光、常规物性、激光碳氧同位素等分析测试资料,对研究区碎屑岩优质储层特征及其成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岩石类型包括砂岩和砂砾岩,主要储集空间类型为原生粒间孔、粒间溶孔、粒内溶孔和少量裂缝;储层物性主要为中孔低渗。影响研究区碎屑岩储层发育的主要因素如下:沉积作用,有利储层主要分布在辫状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坝和辫状三角洲前缘河口砂坝;成岩作用,储层中发育微晶石英衬垫和早期粒间碳酸盐胶结物等成岩作用,有效抵御了碎屑颗粒进一步压实,保存了大部分原生孔隙,形成了以原生孔隙为主的有利储层;溶蚀作用,多类型、多期次的溶蚀作用影响了储层的发育,形成了以次生孔隙为主的有利储层。
    • 张军涛; 金晓辉; 孙冬胜; 杨佳奇; 丁茜
    • 摘要: 微生物碳酸盐岩储层作为一种重要的油气储层,蕴含大量油气资源。近期在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马家沟组发现有工业气流,证实这类储层在鄂尔多斯盆地也具有十分广泛的勘探前景。在盆地南缘同样发现类似储层,通过岩石学和地球化学手段,研究了该区奥陶系平凉组微生物碳酸盐岩储层发育特征及演化过程。盆地南缘发育有较盆地内更大规模的微生物丘滩复合体,厚度可达100 m以上;微生物岩类型主要为凝块石灰岩,以溶蚀孔为主。平凉组微生物岩储层经历了准同生期和表生期两期岩溶作用,埋藏期存在油气充注。准同生期经历了短暂暴露,形成大量不规则状溶孔,放射纤维状方解石孔隙充填在早期孔隙之中,具有与基质方解石相似的碳氧同位素和Sr、Mg等微量元素含量,说明其来源于同期海水。表生期,早期溶孔发生扩大,形成了大量的裂缝和溶洞,同时伴有粗晶方解石和泥质的充填,部分粗晶方解石显示出大气降水的特征。埋藏期存在油气充注,现今溶孔和裂缝中存在有沥青残余,埋藏期充填方解石中也能见到大量液态烃包裹体。鄂尔多斯盆地南缘平凉组微生物碳酸盐岩发育优质储集空间,存在油气充注过程,是潜在的油气勘探领域。
    • 邓成昆; 黎霆; 杨伟强; 张玺华; 程忠贞; 陈浩如; 诸丹诚; 胡力文; 邹华耀
    • 摘要: 川中地区中上寒武统洗象池组油气勘探一直未取得大规模突破,仅在威远—资阳地区获得了少量产能,研究其储集层形成过程和主控因素可以为勘探提供更可靠的地质依据。本研究基于川中地区的野外露头、岩心、薄片和钻测井等地质资料,对川中地区洗象池组储集层特征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不同类型颗粒滩沉积组合、准同生溶蚀作用和表生岩溶作用对储集层的影响。结果表明:(1)研究区洗象池组储集岩主要为颗粒白云岩,根据原始结构保存程度,可将颗粒白云岩划分为残余颗粒白云岩和粉晶—细晶白云岩,储集空间以粒间溶孔、晶间溶孔及小型溶洞为主,整体表现为低孔低渗的特征;(2)研究区洗象池组发育潟湖—颗粒滩(—台坪)、颗粒滩—台坪(混积潮坪)、多期颗粒滩垂向叠置3种颗粒滩沉积组合类型,其中多期颗粒滩垂向叠置可形成厚度较大的颗粒岩段,其储集层物性最好;(3)准同生溶蚀作用是川中洗象池组储集层形成的关键,加里东期表生溶蚀作用改善了储集层质量。
    • 柳忠泉; 曾治平; 田继军; 李艳丽; 李万安; 张文文; 张治恒
    • 摘要: 通过岩石类型、矿物组分、物性特征、沉积环境及成岩作用等资料,对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页岩油“甜点”成因与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上“甜点”主要为砂质白云岩、泥质白云岩及白云质粉砂岩,下“甜点”主要为泥质白云岩、白云质粉砂岩、粉砂岩及白云质泥岩;上“甜点”平均孔隙度为9.4%,平均渗透率为0.0637 mD,下“甜点”平均孔隙度为9.3%,平均渗透率为0.0231 mD,均属于中低孔、特低渗储层。(2)研究区“甜点”储层主要孔隙类型为粒内溶孔和粒间溶孔,上、下“甜点”的差异受沉积环境变化和成岩作用影响,近岸滩和远岸滩物性较好,其次为远岸坝和云坪,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是降低储集能力的两大因素,溶蚀作用可一定程度上改善其物性。(3)研究区上“甜点”具有“高自然伽马-高电阻率”特征,测井曲线呈尖峰状;下“甜点”具有“中自然伽马-高电阻率”特征;核磁孔隙度大于5.5%可作为识别“甜点”的敏感参数,地震反演剖面上“甜点”具有中高阻抗特征。(4)下“甜点”段相较于上“甜点”段在凹陷内分布更广,储层物性更优。
    • 冯军; 张亚金; 张振伟; 付晓飞; 王海学; 王雅春; 刘洋; 张君龙; 李强; 冯子辉
    • 摘要: 以地震、钻井和实验分析为基础,对塔里木盆地古城地区奥陶系鹰山组三段滩相白云岩气藏特征及成藏主控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古城地区白云岩气藏类型为“滩-断双控”的岩性气藏,其形成主要受以下因素控制:①持续发育的古构造背景是天然气聚集的有利指向区;②台缘缓坡环境沉积的大面积中—高能颗粒滩是白云岩储集层形成的物质基础;③大气淡水淋滤、白云石化作用叠加断裂带流体溶蚀改造是优质白云岩储集层形成的关键因素;④天然气来源于古油藏裂解和烃源岩分散有机质生烃,北北东向走滑断裂是天然气垂向运移的优势通道;⑤鹰山组一、二段灰岩盖层为气藏形成提供了直接遮挡条件。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指出古城地区鹰山组三段近南北向发育的3个颗粒滩带和北北东向展布的7条走滑断裂带共同控制了滩相白云岩气藏的发育。
    • 王少伟; 徐应莉; 朱平华; 刘惠; 吕奇峰
    • 摘要: 采用浓度为0.5 mol/L的硝酸溶液对含浇筑层面的混凝土试件进行加速溶蚀试验,研究了层面劈裂抗拉强度、溶蚀深度和钙离子累计相对溶蚀量等3种评价指标的时变规律,以及层间间歇时间和凿毛处理对抗溶蚀性的影响,据此建立了层面劈裂抗拉强度的两种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层面劈裂抗拉强度随溶蚀时间平方根和钙离子累计相对溶蚀量的增大而线性减小,间歇时间和凿毛处理对所拟合曲线的斜率影响较小;层面溶蚀程度随间歇时间的延长而增大,间歇24 h时层面溶蚀深度增加15%;间歇时间越长,凿毛处理对抗溶蚀性的提升效果越弱,以6 h之内为最优;间歇时间12 h以内,层面劈裂抗拉强度下降速度较快,12 h时降幅为14.6%,由此将导致浇筑层面的耐溶蚀年限缩减61%。
    • 谢丹; 杨映涛; 马森; 孙意博
    • 摘要: 利用钻井、薄片及测试分析等相关资料对成都凹陷中侏罗统沙溪庙组储层发育特征及控制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沙溪庙组储层岩性以岩屑砂岩、岩屑石英砂岩为主,受不同物源的影响,储层在平面上表现出差异性,自西向东表现为长石含量增加、岩屑含量减少.其中:西部崇州-温江地区为近物源区,主要受龙门山近物源的影响,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长石含量较低(10.8%),岩屑含量较高(29.96%);东部马井-什邡地区为远物源区,主要受龙门山北段、米仓山-大巴山远物源的影响,发育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长石含量较高(32.09%),岩屑含量较低(20.84%).储层物性在平面上也存在差异性,西部近物源区的崇州-温江地区物性较差,孔隙度平均值为4.6%,渗透率平均值为0.13×10^(-3)μm^(2);东部远物源区的马井-什邡地区物性较好,孔隙度平均值为13.07%,渗透率平均值为0.96×10^(-3)μm^(2).研究区储层孔隙度总平均值为8.96%,渗透率总平均值为0.73×10^(-3)μm^(2),总体上属于中-低孔、低渗类型.压实作用是造成本区储层物性变差的最主要因素,胶结作用次之,而溶蚀作用可能是改善本区储层物性的最主要因素.
    • 刘宣威; 田亚铭; 张慧; 李翔; 罗启超; 黄正
    • 摘要: 为明确川北地区中二叠统茅二段碳酸盐岩储层发育机制及控制因素,文中选取典型井及剖面,利用薄片鉴定、阴极发光、扫描电镜、物性分析、高压压汞等手段,对茅二段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茅二段为碳酸盐岩台地沉积,孔渗条件较差,依赖裂缝及成岩作用改造;2)茅口组储层成岩作用复杂,发生多期次溶蚀及白云岩化作用;3)储层受构造活动、沉积及成岩作用等多种因素共同控制。构造演化及古地貌影响了沉积及成岩作用范围,茅口组发育的滩体是储层形成的物质基础,后期岩溶改造叠加白云岩化是储层形成的关键。
    • 王根久; 宋新民; 刘波; 石开波; 刘航宇
    • 摘要: 伊拉克A油田白垩系孔隙型碳酸盐岩高渗透储层具有分布普遍、类型复杂、成因多样等特征。岩石类型主要为泥晶生屑砂屑灰岩、亮晶生屑砂屑灰岩及泥晶生屑灰岩;生物扰动加剧了碳酸盐岩储层非均质性,导致高渗透储层在全油田广泛分布。通过岩心观察、常规薄片和铸体薄片的观察和测量,孔隙度、渗透率和毛管压力的测定,综合区域地质研究成果,发现高渗层的形成受层序演化、次级相对海平面变化、沉积环境、硬底形成、生物扰动及(准)同生期暴露淋滤等复杂多因素共同控制。高渗透储层形成模式表现为Khasib组沉积时期为晚高位域期,在Kh2-1-2L段上部沉积过程中,发生首次次级相对海平面下降,形成沉积间断。沉积间断期间硬底和区域规模性的生物扰动同时发育,在Kh2-1-2L段硬底尚未被胶结的相对疏松的基质中掘穴,形成厚几十厘米、迂曲状互相贯通的生物扰动通道。沉积间断结束后,在晚期高位域层序背景下,次级相对海平面上升,松散生屑砂屑充填扰动通道。由于沉积物堆积速率较快,限制了胶结作用的发生,使扰动通道内充填物能够发育连通性好的粒间孔,而后次级相对海平面再次下降,发生(准)同生期暴露淋滤。由于扰动部位连通性好,成为溶蚀流体优势通道,导致沿扰动部位发育溶孔及扩溶缝,形成了“粒间孔+溶孔+溶缝”高渗透网络。A油田高渗透储层物性表现出发育强烈生物扰动的部位具有明显高渗特征,其孔喉较粗,排驱压力低,孔喉配位数高、连通性好。高渗层全区稳定发育,由西至东厚度逐渐增大,高渗层的分布对油田单井产量、含水上升和油田采出程度影响较大。
    • 李承泽; 陈国俊; 田兵; 袁晓宇; 孙瑞; 苏龙
    • 摘要: 地层中的酸性流体是含油气盆地内部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主要介质,是形成次生孔隙、改善储层物性的重要物质基础。通过对珠江口盆地岩心样品进行高温高压水岩反应实验,结合扫描电镜、铸体薄片、储层物性、XRD及ICP-OES等分析测试手段,揭示了深层碎屑岩储层溶蚀作用和次生孔隙发育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高温高压条件下有机酸性流体对岩石矿物具有溶蚀作用,且发生了离子迁移现象,释放出K^(+),Ca^(2+),Na^(+),Mg^(2+)等阳离子,反应后样品孔隙度平均提高了5.6%,提升幅度达31.5%,岩石中的易溶组分含量及易溶矿物的原生结构可影响次生孔隙的发育;(2)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样品对少井或无井区域进行深部地层条件下的水岩反应模拟实验是科学有效的储层评价途径,实验可模拟溶蚀过程和刻画溶蚀机理,现今在深部油气勘探成本高、风险大的背景下,高温高压实验结果对深部储层预测和勘探目标优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