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第六届中国石油地质年会
第六届中国石油地质年会

第六届中国石油地质年会

  • 召开年:2015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5-06-16

主办单位:中国地质学会;中国石油学会

会议文集:第六届中国石油地质年会 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下刚果—刚果扇盆地位于西非海岸,是近年来全球油气勘探的重点和热点地区之一.由于其富含油气,资源潜力大,长期以来一直引起众多石油公司和研究者的关注,并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勘探和研究成果.但由于盆地涉及陆上、浅水至深水—超深水地区,勘探程度不均一,因此,如何全面评价盆地的油气资源潜力成为指导下步勘探工作的关键.通过盆地地层—构造格架及演化特征研究,认为下刚果—刚果扇盆地是由下刚果盆地与刚果扇盆地垂向上叠置和平面上复合所形成的叠合复合型含油气盆地;以构造变形特征分析为基础,综合考虑油气成藏要素和运聚方式等特点,划分出古近—新近系构造—岩性圈闭、盐上白垩系构造圈闭和盐下白垩系等3个油气勘探领域,为分层系系统评价盆地油气资源潜力提供了基础.根据勘探领域概念,系统分析了各勘探领域的油气成藏特征,指出了盆地东部陆上—浅水地区是勘探盐上白垩系和盐下白垩系勘探领域的有利地区,盆地西部深水—超深水地区是勘探古近—新近系构造—岩性圈闭勘探领域的有利地区.
  • 摘要:低渗透油藏渗流规律十分复杂,达西定律不适用,对于直井压裂水平缝的产能难以进行有效的预测.本文采用等值渗流阻力法,以虚拟井的假设将直井压裂水平缝的渗流场划分为两个区域:虚拟井以外的储层产生渗流外阻,流动方式为径向流;虚拟井以内的储层产生渗流内阻,流动方式为垂向线性单向流.依据水电相似原理,将渗流外阻和渗流内阻串联组合,推导建立直井压裂水平缝的产能模型并对产能影响因素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水平渗透率对油井日产量影响巨大,垂向渗透率影响较小;椭圆水平缝的长短轴越大,油井的日产量越高;启动压力梯度越大,油井的日产量越小.
  • 摘要:东非被动大陆边缘盆地近年来发现一系列大气田,主要分布于鲁武马盆地,其可采储量达3.6×1012m3.盆地经历了卡鲁裂谷期、马达加斯加裂谷期和马达加斯加漂移期等3期构造演化.其中,裂谷期形成下侏罗统一中侏罗统湖相—滨浅海相烃源岩,于早白垩世进入生油门限,晚白垩世达到生油高峰,渐新世进入生气窗.受马达加斯加漂移期东非陆上断裂系统活动影响,大量富砂沉积物以块体搬运和深海滑塌方式向深水区堆积,形成了盆地内面积广、厚度大、岩性相对均一且物性良好的超大型深水重力流沉积砂体;漂移期海相泥页岩则为良好的区域性盖层.东非陆上早期隆升和三角洲进积作用使鲁武马盆地形成重力滑动和盐底辟构造,渐新统—上新统内形成东非被动陆缘正断层带(EANFZ)和逆冲断层(EATFZ),下伏中一下侏罗统烃源岩生成油气沿正断层和深水区逆冲断层向上运移,聚集于构造—地层、构造圈闭中,形成大气田.
  • 摘要:渤海湾盆地海域在基础地质特征上与周围陆上坳陷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最为典型的差异是其发育复杂的断裂系统.这一复杂断裂系统主要受控于北东向郯庐断裂带和北西向张家口—蓬莱断裂带、具有伸展—走滑双动力源成因机制,在其构造形态和发育演化上存在较为明显的平面和纵向差异性.断裂系统的复杂性与差异性直接影响了区内油气聚集规律,"十一五"以来针对渤海复杂断裂带的系统化持续研究中获得诸多创新性地质认识,诸如增压型走滑转换带控圈、断裂带内"源—汇体系"控制优质储层、湖盆萎缩期极浅水三角洲控制浅层优质储盖组合、走滑调节断层控制油气运移等认识.这些认识直接指导渤海油田多个大中型油气田的发现,同时也被勘探实践所证明其实用性价值.
  • 摘要: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北部,受喜马拉雅运动晚期新构造运动影响,地质条件复杂,油气勘探难度大,自20世纪80年代尕斯库勒油田发现以后,勘探长期陷入沉寂."十一五"以来,深化基础地质研究,在盆地演化、烃源岩分布、沉积储层、输导体系等方面取得了新的认识,明确了油气成藏主控因素,新建了走滑冲断—源外油气富集模式、坳内断褶—源上油气富集模式、凹陷斜坡—源内近源油气富集模式,高原成化湖盆油气成藏理论得以丰富.在理论认识的指导下,梳理出盆地三大勘探新领域:盆缘古隆起、盆内凹陷—斜坡带、盆内晚期构造带,落实了21个有利区带,在昆北、英东、东坪、扎哈泉等四个地区获得重大勘探发现,新增探明油气地质储量达到盆地前55年探明储量的近一半.
  • 摘要:延长石油集团在鄂尔多斯盆地坚持深化精细勘探常规油气藏,积极探索非常规油气.在成熟常规油区、盆地沉积中心区、混物源多沉积体系区及非常规油气领域获得了重要进展.形成了沉积中心混物源区多资源勘探模式、天然气"成熟烃源灶迁移控制成藏模式"及陆相页岩气成藏的地质新认识,创新发展了成熟油区精细勘探技术体系,形成了针对低渗—特低渗油藏及页岩气、致密油等非常规领域的勘探工程配套技术,有力指导了油气勘探实践.近3年来,延长石油集团探明原油储量连年过亿吨增长,上古生界天然气探明储量超过4600×108m3,发现了盆地南部第一个储量超千亿立方米的大型气田——延安大气田,已累计完成产能建设20×108m3/a,页岩气实现了工业化开发起步,致密油已开始矿场试验.随着地质认识及勘探技术的进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油区的油气勘探前景广阔.
  • 摘要:针对陆相碎屑岩低渗透储层油气运聚成藏机制研究中存在的问题,选择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延长组下部组合的低渗透砂岩油储层为研究对象,研究其沉积结构、成岩现象与致密化过程的非均质性,认识储集空间的非均质性分布规律与原油充注特征.研究发现,低渗透油层表现出较强的非均质性,其中一部分为含油砂岩,不合油砂岩至少可以分为3类:含水砂岩、钙质胶结致密砂岩和富含塑性岩屑致密砂岩,其中后两类致密砂岩多与中低级构型界面有关.低渗透储层中四类砂岩的成岩过程差异极大,含油砂岩中可识别出3期沥青充注,分别对应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中期、早白垩世晚期.以这些沥青为时间标志可将含油砂岩中的成岩过程划分为3期,含水砂岩中也可识辨出对应的3期成岩过程.在钙质胶结和富含塑性岩屑的致密砂岩中,成岩作用主要发生在对应的第一期,形成储层内的隔夹层,往往构成不同层次、不完全封隔的网状结构,影响甚至控制了后期的流体活动,引起后期成岩作用和油气充注过程的非均匀性.在流体识别、典型油藏解剖、储层非均质性及结构模型分析、成岩过程及其与油气充注关系、古物性恢复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研究区结构性非均质性致密砂岩油藏成藏模式.
  • 摘要:构造裂缝的定量预测对提高克深2气田的钻井成功率和单井产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利用岩心、薄片和成像测井资料对构造裂缝基本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基于地应力场的数值模拟技术对构造裂缝进行了定量预测.结果表明,克深2气田的构造裂缝以直立和高角度的剪切裂缝为主,多呈雁列式和斜交式排列,宏观裂缝开度集中在0~0.8mm,微观裂缝开度一般在0.01~0.06mm,部分裂缝被方解石、白云石等矿物充填;细粒脆性岩石比韧性岩石和粗粒岩石具有更高的构造裂缝发育程度;裂缝集中发育段和裂缝不发育段往往相间出现,具有明显的分层特征;构造裂缝线密度在背斜高部位较低,向两翼逐渐增大,而裂缝的开度、孔隙度和渗透率较高,向翼部逐渐降低,表明构造裂缝在背斜高部位的整体发育程度高于两翼,断层带的构造裂缝线密度较高,开度和渗透率分布不均,孔隙度普遍为高值,反映具有较高的构造裂缝整体发育程度.研究还认为,构造裂缝密度并未考虑裂缝开度,因此仅依据密度判断构造裂缝的有利发育区并不合适,而采用裂缝的孔隙度或渗透率来表征构造裂缝的发育程度更加合理.
  • 摘要:陵水17-2大气田位于琼东南盆地陵水凹陷深水区,陵水凹陷经历古近纪断陷、早中中新世热沉降及晚中新世—第四纪新构造运动三个阶段,形成下断上坳的双层结构.该凹陷沉积充填了始新世陆相地层、早渐新世海陆过渡相地层和晚渐新世—第四纪海相沉积,凹陷新生界最大厚度达13km,面积达5000km2,是深大继承性凹陷.陵水凹陷发育始新统湖相、渐新统下部崖城组海陆过渡相、渐新统上部陵水组海相三套烃源岩,其中崖城组是主力烃源岩,崖城组烃源岩主要包括煤系烃源岩和海相泥岩烃源岩.陵水凹陷是高温凹陷,崖城组烃源岩底部温度可达250℃以上,烃源岩镜煤反射率可达2%~5%.开放和封闭体系的高温模拟生烃实验显示,该套烃源岩生气极限R0值可以达到4.38%以上.崖城组主体处在生气窗内,资源量近万亿立方米,是富生烃凹陷.陵水凹陷发育6套储层,其中莺歌海组—黄流组储层埋藏最浅、勘探开发成本最低、是首选勘探目的层,该储层形成于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水道.该峡谷长约425km、宽度3~25km,平均10km,深度270~700m,走向东西平行于陆坡、呈单一深水水道.根据水道内地层切割关系,在主水道的限定内,共发育5期次级水道;由4个阶段形成,发育峡谷轴部砂、侧向加积砂、天然堤和侵蚀残余砂4类储集体,物性极好,形成岩性或构造—岩性圈闭.陵水凹陷新构造期沿凹陷北部边缘和南部边缘发育两个串珠状分布的底辟带,底辟类型为泥—流体底辟,发育层位在陵水—崖城组、梅山组—黄流组,南部底辟带沟通了深层崖城组烃源岩与浅层峡谷水道砂岩,是有效的运移通道.在新构造期,陵水凹陷断陷生成的天然气垂向运移至水道砂体,再在水道储层内发生侧向运移,呈T形运移模型,在圈闭内形成天然气田.
  • 摘要:通过已钻井古生物和黏土含量分析,认为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渐新统恩平组沉积环境主体为半封闭的海湾,且由早至晚,海相特征逐渐趋于典型.白云凹陷北坡钻井分析表明,恩平组水下分流河道、天然堤、分流间湾等三角洲沉积微相发育.地震剖面上恩平组上段可见明显前积结构.综合钻井和地震特征,白云凹陷恩平组上段发育面积达4500km2的大型混源三角洲.该三角洲分为三期,由早到晚物源由近源到远源发生变化,持续向凹陷中心进积.白云凹陷已证实的煤系与陆源海相泥岩两类烃源岩均受三角洲控制,煤系主体发育在近岸,陆源海相泥岩主要分布于远岸浅海.恩平组大型三角洲富砂,储层较发育,物性受埋深和相带控制.在砂地比合适的三角洲前缘等位置,前缘楔形砂岩体、砂岩上倾尖灭体和早期低位扇砂岩体成藏条件优越,易形成岩性圈闭.
  • 摘要:新近纪以来莺—琼盆地发育了大量的海底扇沉积,以上中新统黄流组东方13海底扇、中中新统梅山组陵水13-2海底扇为典型代表.东方13海底扇是在古蓝江物源及红河断裂体系即将出现右旋走滑等区域构造触发活动的影响下形成的大型海底扇,以水道及朵叶微相为主要储层单元,普遍发育了纯净的细砂岩.砂体多期叠置,分布于低位体系域中,地震异常明显,物性好,目前已在该海底扇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近千亿方.陵水13-2海底扇位于海南隆起南部边缘陆架坡折下的陵水凹陷北坡,物源为古陵水河大型陆架边缘三角洲.水道、天然堤、漫溢等微相由极细砂岩、粉砂岩、泥岩等组成,其中以水道砂物性最优.该区海底扇主要发育在低位域及高位域中,具地震异常.两个海底扇的岩心均发育块状层理、粒序层理等,微观特征均发育粒间孔,砂岩物性受到超压的保护.莺—琼盆地的海底扇与上覆地层均构成了有利的储盖组合.
  • 摘要:双峰盆地位于南海北部超深水区、珠江口盆地南部隆起以南.盆地基底主体为洋壳,分3个次级坳陷.双峰盆地内沉积地层以新近系为主;古近系发育局限,其中下渐新统不均匀分布于双峰盆地周缘.边缘海构造旋回中的新南海扩张是导致双峰盆地特殊结构及沉积充填的主要机制.双峰盆地是在夭折洋壳上形成的沉积盆地,作为新南海扩张的西北端.双峰盆地的演化分为4个阶段.早渐新世,双峰盆地尚未形成,古南海北部大陆边缘处于陆缘断拗期;从32Ma开始进入洋壳扩张期,双峰盆地伴随着西北次海盆的扩张而初步形成;在23.8Ma,西北次海盆受到西南次海盆扩张和中西沙稳定地块的限制停止扩张,双峰盆地进入洋壳停滞期;16.5Ma之后,新南海扩张整体停止并进入消亡期,双峰盆地以坳陷作用为主,稳定沉积大套上中新统—第四系海相地层.双峰盆地具有良好的油气地质条件,一方面洋壳扩张期在渐新统发育的陆源海相烃源岩指标较好;另一方面在坳陷期盆地西缘发育的双峰深水扇带来中央峡谷水道优良的砂岩储层,加之盆地良好的构造与岩性—地层圈闭条件、厚层海相泥岩盖层以及高地温梯度,有利于油气的成藏,可作为南海超深水区有利的油气勘探远景区.
  • 摘要:桑托斯盆地Jupiter油气田油气藏中富含CO2,气层、油层流体成分存在明显差异,油气藏相态及形成机理没有取得共识.采用四参数方框图法、流体组分三角图、φ1值、Z1、Z2等多参数法对Jupiter油气藏相态进行综合判识,认为Jupiter油气藏为带油环凝析气藏.油气藏中凝析油、原油具有相似的分子地球化学特征,Pr/Ph为1.58~1.88,C25三环萜烷/C26三环萜烷比值为1.15~1.22,甾烷以C27甾烷占优势,藿烷/甾烷比值大干4,TPP比值大干0.5,全油碳同位素在-25‰左右,源于白垩系Upper Barremian-Lower Aptian阶湖湘烃源岩.凝析油、原油具有相似的成熟度,均为生烃高峰的产物.烷烃气来自于Upper Barremian-Lower Aptian阶湖湘烃源岩,为生烃高峰—凝析油前期阶段的产物.CO2为火山幔源型CO2,大量CO2后期注入形成的蒸发分馏作用,对早期形成的油气藏进行改造,形成了现今带油环凝析气藏的面貌.地球化学参数证实了蒸发分馏作用的存在,无机CO2的注入丰富了蒸发分馏作用理论.
  • 摘要:中国深水盆地主要在南海海域.南海边缘海构造旋回包括古南海形成与萎缩及新南海形成与萎缩两个旋回.边缘海构造旋回控制南海深水区盆地分布与性质,南海北部为被动大陆边缘裂谷盆地,南沙地块区盆地为漂移裂谷盆地,南部为复合型活动大陆边缘挤压盆地,西部为转换大陆边缘剪切拉张盆地,东部为俯冲大陆边缘增生楔盆地,深水区盆地主要分布在陆坡区和南沙地块上.边缘海构造旋回控制南海深水区主力烃源岩发育与类型,南海北部大陆边缘深水区发育始新世陆相、渐新世早期海陆过渡相和渐新世晚期海相三套烃源岩;南沙漂移裂谷盆地发育晚白垩世—早渐新世陆源海相烃源岩;南海南部大陆边缘深水区发育渐新世、早中新世和中中新世三套海陆过渡相烃源岩;南海西部大陆边缘深水区发育渐新世、早中新世、中中新世三套海陆过渡相烃源岩.边缘海构造旋回控制南海深水区大型储集体,南海北部深水区发育4套以深海扇为主的储集体,南沙地块发育2套以三角洲与生物礁为主的储集体,南海南部以深水扇和生物礁为主;在大河入海口前缘的区域形成大型水道砂体等碎屑岩储集体,在隆起区形成生物礁滩.边缘海旋回控制深水区储盖组合,南海北部大陆边缘深水区油气成藏组合主要为渐新统—上新统,南沙地块区主要为始新统—渐新统下部,南海南部大陆边缘深水区成藏组合在渐新统—上新统,南海西部大陆边缘深水区成藏组合在渐新统—中新统;南海深水区主要油气藏类型与构造圈闭、深水扇及生物礁相关.南海深水区成盆、成烃、成藏特征受控于边缘海构造旋回,油气勘探潜力巨大.
  • 摘要:中国南方海相页岩气分布领域广,资源丰富,与北美商业页岩气田对比,页岩地层具有时代老、经历多期构造运动、热演化程度高和成藏条件复杂的特点,不能简单套用北美地区现成的理论和勘探技术方法.从2007年开始,在大量分析测试资料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开展南方海相页岩气的理论与技术攻关,发现了五峰组—龙马溪组深水陆棚相优质页岩气关键参数耦合规律,提出南方复杂构造区高演化海相页岩气"二元富集"理论认识,建立了以页岩品质为基础、保存条件为关键、经济性为目的选区评价标准与体系战略选区新思路.以此为指导,优选川东南涪陵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为页岩气勘探首选突破领域.部署的焦页1井试气获得日产20.3×104m3,宣告了中国第一个大型商业开发的页岩气田——涪陵页岩气田的发现,并提交探明地质储量1067.5×108m3.涪陵页岩气田储层为海相深水陆棚相优质泥页岩,厚度大,分布稳定,中间无夹层,是典型的自生自储式页岩气田;气田具有气井产量高、气藏压力高、天然气组分好、试采效果好的特点,属于中深层、高压、优质天然气藏,截至2014年3月24日,101口压裂试气井全部获得中高产页岩气流,平均单井测试产量为32.6×104m3/d.在勘探开发过程中,初步形成了地质评价技术系列、水平井钻完井和分段压裂改造配套技术,实现了国内页岩气商业化开发,对推进中国能源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前陆盆地作为全球油气最重要的富含油气盆地类型之一,其油气富集和分布具有特殊性.南美洲西部的安第斯山造山带东缘发育了一系列较典型的前陆盆地.以东委内瑞拉盆地、奥连特—马拉尼翁盆地、内乌肯等盆地为倒,这些富含油气盆地具备了高效烃源岩、高能沉积砂体与高效生储配置、高效油气运移网络体系与高效运聚等基本石油地质条件和油气富集条件.综合盆地运动学、结构学和成藏动力学特征,提出了前陆盆地"四带展布""山前油气藏高压"和"盆缘重油富集"等新观点.
  • 摘要:渤海湾盆地作为国内最典型的断陷盆地,其富油凹陷总体巳进入高勘探程度阶段,石油资源探明率超过50%,油气储量的发现难度越来越大,但其剩余石油资源为105×108t,仍是寻找油气储量的重要方向.在富油凹陷油气资源现状与勘探不均衡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有必要在富油凹陷实施以重新整体认识、整体评价和整体部署为核心的二次勘探工程,以实现油气勘探的规模增储.以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富油凹陷的二次勘探实践为例,论述了断陷"洼槽聚油"理论认识、隐蔽型潜山成藏与弱构造斜坡带油气运聚特征,阐述了全凹陷整体连片三维地震勘探、相控储层精细预测、复杂储层改造增产和快速高效钻井等勘探技术新进展,展现了二次勘探工程对于推动高勘探程度富油凹陷持续规模增储的重要作用,以及富油凹陷实施二次勘探工程的良好前景.
  • 摘要:玛湖凹陷三叠系百口泉组为一套坳陷盆地背景下近物源的粗粒沉积物,岩心上可分为9类岩相,是在平缓斜坡背景下的浅水扇三角洲沉积,并形成了环玛湖凹陷的六大扇三角洲扇体,各扇体之间相互搭接连片.该类大型缓坡浅水扇三角洲的形成与三个地质条件密切相关,一是百口泉组沉积时持续隆升的周缘老山、稳定的山口为各大扇体提供充足的物源;二是具备盆大、水浅、坡缓的良好古地理背景;三是持续湖侵也是大面积砂体叠加连片的一个重要条件.提出玛湖凹陷扇体分布受古地貌控制,山口、古沟槽及古凸、坡折等一级古地貌控制着扇体及相带的展布,主槽两翼平台区及次级沟谷、次级坡折等二级古地貌控制前缘相及次级朵叶体分布.首次建立了玛湖凹陷斜坡区百口泉组大型缓坡浅水粗粒扇三角洲沉积模式,有效指导了斜坡区油气勘探重大突破与储量快速落实.
  • 摘要:自1997年海外勘探启动以来,风险勘探逐步实施,从苏丹Muglad和Melut盆地到整个中西非裂谷系、中亚含盐盆地和孟加拉湾等海域,呈现了一个从陆上大面积全盆地、新区带/新凹陷到天然气和海域等多层次多领域的发展过程.早期在苏丹4区Kaikang槽两侧白垩系区带、6区Fula凹陷和3/7区北部凹陷古近系—新近系区带风险勘探相继取得重大突破,之后公司全面加大海外风险勘探力度,先后进入乍得、尼日尔等大型风险探区.2008年公司为进一步加大加快风险勘探,设立专项基金,以顶层统筹、集中管理、解放思想、鼓励创新的思路,大规模实施风险勘探,在海外探区"四新"领域梳理与评价基础上,系统筛选盆地新凹、新带、新层系和新类型,加强关键成藏要素和瓶颈技术攻关,探区地质认识得到了显著突破,先后在乍得新盆地、尼日尔和阿姆河新带、滨里海和南图尔盖外围以及勘探程度较高的苏丹、印度尼西亚和安第斯等项目的新层系和新类型获得成功,为海外勘探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摘要:基于古板块重建,利用多年来新项目评价获取的地震、钻井等第一手资料,结合IHS数据库等多渠道来源,研究了南大西洋两岸共轭型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原型盆地形成演化过程,分段对比了古沉积环境及其对大油气田形成条件的控制作用,建立了两岸"三段""四类"盆地大油气田的成藏模式,明确了风险勘探方向.研究认为两岸三段四类盆地都经过了陆内裂谷、过渡期陆间裂谷及漂移期被动大陆边缘三个原型阶段,南段裂谷层系发育型盆地由于被动陆缘层系沉积厚度薄,形成"裂谷期构造—地层型"大油气田成藏模式.中段含盐型盆地以过渡期陆间裂谷盐岩充填为特征,其上、下的漂移期海相及裂谷期湖相沉积均可形成优质烃源岩,盐岩及海相页岩作为优质盖层,形成了"盐上—盐下双层系型"成藏模式,北段转换型盆地漂移期海相沉积厚度大,"窄"陆棚、"陡"陆坡型盆地边缘形成了"深水浊积砂体群型"成藏模式.尼日尔高建设性三角洲盆地形成了独特的"三角洲—浊积砂体型"成藏模式,内环滚动背斜带油气最富集,中环泥运动背斜带、外环逆冲挤压背斜带的浊积砂体中都有大油气田发现.通过研究明确了研究区有利风险勘探方向:一是西非盐下阿普第期碳酸盐岩成藏组合;二是北段巴西东北沿海深水晚白垩世浊积砂体成藏组合;三是南段两岸裂谷层系发育的勘探领域.
  • 摘要:根据最新的三维地震资料及钻测井资料,立足于深水沉积学理论,研究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深水重力流优质砂岩储层发育主控因素及识别方法.白云凹陷深水区的油气发现主要来自深水重力流优质砂岩储层,包括水道复合体、扇朵叶及水道—天然堤复合体砂岩.分析各类优质深水储集体的供源背景、输送通道、沉积体内幕结构、沉积过程、沉积流态发现,三类优质深水砂岩储层的发育主要受控于物源区(陆架边缘)的沉积物组成:富砂物源背景下,陆架坡折下方易形成砂质碎屑流,发育水道复合体及席状扇朵叶体砂岩等优质储层,可通过条带状地震下切、丘状外形、振幅异常等特征进行识别,利用单砂体平面追踪,结合砂岩波形识别及地震属性分析等方法综合描述砂岩储层分布;砂泥混合为主物源背景下,陆架坡折下方易形成砂泥混合的重力流,重力流对内部砂泥的分异作用是储层发育的关键,在形成了水道—天然堤复合体沉积情况下,优质砂岩储层分布于水道内或下方的朵叶体,可根据地震下切、振幅异常、地震线描、波形识别等方法综合分析储层分布.
  • 摘要:白云凹陷是南海北部深水区已证实的地质条件最优越的富生烃凹陷,前人对白云凹陷的研究,在构造、沉积和成因机制上存在争议.近年来采集的高品质地震资料有效提高了白云凹陷地震反射界面识别、结构特征、沉积充填和构造演化研究的可靠性.本文选取白云凹陷为研究对象,将均匀岩石圈塑性变形的伸展拆离作用应用于白云凹陷的构造解析,在地震资料解释基础上,以拆离断层的厘定、理论模型与动力学分析为主要工作思路,进而阐明构造演化及其油气地质意义.白云凹陷11条控洼断层可厘定为拆离断层系,剖面上表现为多期正断层呈铲状,向下合并为一条大规模低角度正断层,晚期被差异抬升作用改造的特征;平面上具有波瓦状构造特征.拆离作用控制了白云凹陷的构造演化和沉积充填,白云凹陷经历拆离断陷期、断拗复合期和区域沉降期3阶段构造演化;拆离作用及其之后的持续性区域沉降作用,使白云凹陷成为南海北部深水区面积最大、沉积最厚的凹陷;同时也控制了文昌组和恩平组主要烃源岩的分布和演化.白云凹陷恩平组三角洲煤系和海相泥岩构成主力烃源层,资源量可达31×108t油当量.
  • 摘要:深水油田作业成本高,开发难度大,储层模拟精度决定了钻井成功率.基于浅层高频地震资料,对浅层浊积水道沉积的构型模式及定量规模开展研究,通过相似性类比分析,用于指导深层油田区单一水道砂体规模统计,并建立定量化三维训练图像,利用多点地质统计学方法对深层浊积水道储层分布进行模拟,并进行实钻井验证.结果表明:研究区单一水道宽、深之间呈线性正相关关系,三维训练图像能定量约束水道空间分布形态,水道模拟结果忠实于井点且符合地质认识.本研究丰富了深水浊积水道储层的认识,同时对其他深水沉积类型的模拟也具有借鉴意义.
  • 摘要:下刚果—刚果扇盆地位于非洲西海岸,油气资源极其丰富,沉积类型复杂,对该地区深水沉积进行系统的识别和评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深水沉积成因和高分辨率地层学的理论,以深水沉积模式为指导,利用多信息融合技术和三维可视化技术,精细识别和刻画了水道、朵叶和天然堤等深水沉积类型,清晰展示水道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和演化特征.储层预测的精度和可信度大幅提高.根据每种沉积类型的几何参数、规模、限制条件等因素的差异,将该地区的沉积类型划分为5类:大型切谷充填水道复合体、中型高弯复合水道、小型侵蚀水道、天然堤和水道化朵叶,并指出中型高弯复合水道砂体为本区最有利的储层;详细描述了每种沉积类型的形成原因、发育特征和发育部位,并预测出该区各类沉积类型的平面分布,为勘探指明有利目标.预测结果被最新钻探的两口井所证实.
  • 摘要:致密砂岩储层构型分析和有效砂体空间分布研究是实现致密砂岩气藏经济有效开发的基础和关键.本文首先综合现代辫状河沉积、野外露头、室内大型水槽物理模拟实验及前人对辫状河储层描述成果,建立了适合苏里格气田辫状河储层地质知识库.其次,以储层构型理论为指导,采用"层次结构分析"方法,对苏里格气田密井网加密区分"单一河道、心滩、心滩内部增生体"三个层次开展储层精细表征,阐述了不同级次储层构型对有效砂体空间展布的影响,并结合并间干扰、压力测试等动态资料研究有效砂体连通性.最后,动静结合定量描述了有效单砂体规模大小和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苏里格致密砂岩气藏有效单砂体厚3~6m,长600~750m,宽450~550m,这对气田优化井位部署、提高采收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论文中储层精细表征技术对同类型储层构型解剖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