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CO2驱

CO2驱

CO2驱的相关文献在2001年到2022年内共计481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金属学与金属工艺、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48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450045篇;相关期刊113种,包括科学技术与工程、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石油地质与工程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07年油藏地质建模与数值模拟技术应用研讨会等;CO2驱的相关文献由1182位作者贡献,包括黄春霞、王维波、李实等。

CO2驱—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48 占比:0.10%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50045 占比:99.90%

总计:450494篇

CO2驱—发文趋势图

CO2驱

-研究学者

  • 黄春霞
  • 王维波
  • 李实
  • 杨红
  • 任韶然
  • 刘鹏程
  • 廖新维
  • 江绍静
  • 王伟
  • 陈祖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蒲育; 马晓宇; 师朋飞; 邹思佳; 薛志恒; 赵敏
    • 摘要: 本文针对目前国内CO_(2)驱规模应用油田中的防腐措施进行了详细地调研,对采油井工艺技术和地面工艺系统的具体应用技术以及常用的腐蚀监测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为大规模采用CO_(2)驱油技术、提高CO_(2)的回收率、控制温室效应提供指导。
    • 孙挺; 史海东; 郑建军; 钟小刚; Watheq J; Al-Mudhafar
    • 摘要: 为明确CO_(2)在页岩储层纳米孔隙中的流动机理及其对沥青质沉淀的影响,采用自主研发的高温高压过滤容器和复合纳米滤膜,进行纳米滤膜过滤实验,模拟了单(多)层岩石切片作用下的CO_(2)驱替过程,开展储层参数和注入参数对CO_(2)驱替效果及沥青质沉淀的影响研究。研究结果表明:CO_(2)驱会引发沥青质沉淀,导致剩余油中的沥青质含量远大于产出油中的沥青质含量;产出油中沥青质含量随CO_(2)注入压力和滤膜孔径的增加而增大,但随温度、闷井时间、滤膜厚度和非均质性的增加而降低;剩余油中的沥青质含量变化则与产出油沥青质含量相反;储层参数和注入参数对沥青质沉淀的影响程度依次为滤膜厚度(40.63%)、注入压力(20.74%)、非均质性(16.84%)、温度(10.86%)、滤膜孔径(7.37%)、闷井时间(3.56%)。研究成果可为CO_(2)驱提高页岩油采收率提供参考和借鉴。
    • 马海粟
    • 摘要: CO_(2)驱油技术是一种重要的采油技术手段,在低渗透油田的采收率提升方面卓有成效。而其生产井的强烈腐蚀现象成为了阻碍该技术效果发挥的关键问题,因此采油井的防腐工艺成为了CO_(2)驱油技术的关键环节。本文对CO_(2)腐蚀生产井的机理进行了分析,总结了井筒中CO_(2)溶解度的变化规律,通过缓蚀剂优选实验筛选出了适用于苏北工区的最佳缓蚀剂型号,并从井口设计、管材设置、药剂选择及外加电流阴极保护方案四个方面对防腐工艺进行了优化设计,最终形成了“缓释剂+外加电流阴极保护”的综合腐蚀控制技术,对于推进采油井防腐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苏北工区CO_(2)驱油技术的开发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 赵传勋; 郑继龙
    • 摘要: CO_(2)在储层中渗流阻力小,可降低原油黏度、提高原油驱油效率,在油田开发中能大幅挖潜储层剩余油,但CO_(2)防窜体系由于泡沫强度低、稳泡性能不佳等问题,导致CO_(2)驱气窜突出,严重影响开发效果。聚合物可有效提高泡沫强度及稳定性,能大幅改善CO_(2)驱流度比,从而有效抑制CO_(2)气窜。本文针对渤海油田采用静态及动态评价方法开展聚合物对CO_(2)驱防窜体系稳泡性能影响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质量浓度范围内,聚合物可有效提高CO_(2)泡沫体系液相黏度,增强CO_(2)防窜用泡沫体系稳定性,但聚合物浓度过高会影响泡沫体系起泡能力;同时聚合物能提高CO_(2)驱防窜体系气体体积分数及注气速度的适应范围,且气液混注更容易使泡沫在储层窜流通道发挥稳定的封堵效果。
    • 李斌会; 邓森; 刘勇; 曹胜; 金大伟; 董大鹏
    • 摘要: 针对松辽盆地古龙页岩页理缝发育,孔隙度、渗透率极低,页岩油难以动用的问题,利用古龙页岩天然柱塞岩心,基于核磁共振扫描分析,分别开展离心法和气驱法2种方法的页岩可动流体饱和度评价,并与古龙地区致密砂岩进行了对比实验分析。结果表明:普通砂岩离心力选择标准已经不适合古龙页岩油,离心法也已经不适用于古龙页岩油可动流体评价,采用离心机最高转速,页岩岩心出现了严重的破碎,可动流体饱和度最高只达到了6.32%,远小于普通砂岩的可动流体饱和度,采用CO_(2)驱替可动用的页岩油达到了32.61%,远高于离心实验结果,显示CO_(2)驱替法在研究页岩油可动流体方面优于离心法。该方法评价古龙页岩油的可动流体饱和度是可行的,为古龙页岩油高效益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 孙大龙; 张广东; 彭旭; 敬豪; 吕华; 任超峰; 王宁
    • 摘要: 针对CO_(2)驱气溶性降混剂降低混相压力、提高采收率机理认识不清的问题,综合利用室内实验、数值模拟和权重分析法,通过分析原油组分、原油黏度、油气界面张力、原油相态特征的变化,明确了气溶性降混剂的降混机理。实验结果表明:注入体积分数为3%和20%的气溶性降混剂后,原油重质组分含量分别减少25.07%和48.21%,平均原油黏度分别降低61.51%和96.88%,相同压力下的原油与CO_(2)界面张力分别降低30.36%和91.16%,饱和压力分别降低6.22%和15.90%;气溶性降混剂的主要降混机理为裂解原油的重质组分、降低原油的黏度和降低油气界面张力。对气溶性降混剂与CO_(2)混合注入和段塞注入2种方式的提高采收率驱油机理进行了分析,明确了地层中不同波及区域的渗流特征:混合带区域主要为CO_(2)或气溶性降混剂与地层原油的两相渗流,混相带区域主要为CO_(2)、气溶性降混剂与地层原油的三相渗流。该研究为CO_(2)驱气溶性降混剂优化和矿场实践提供了依据。
    • 张蕊; 李新强; 李馨语; 牛萌; 李荣
    • 摘要: CO_(2)在低渗透非均质多层储层中的驱油特征与在单层储层中存在差异。为明确非均质多层储层CO_(2)驱油特征,通过三管并联平行长岩心驱替实验,模拟低渗透非均质多层储层注CO_(2)驱替过程,评价非混相和混相压力下连续CO_(2)驱和水气交替驱后高、中、低渗透层的驱油效率,明确沥青质沉淀对非均质多层储层的伤害特征。结果表明,在非混相或混相压力下连续注入CO_(2),均会在高渗透层中快速突破,且混相压力下CO_(2)突破时间早于非混相压力下。突破后高渗透层对总采收率的贡献率大于91.7%,非混相和混相的中渗透层贡献率分别为5.6%和2.1%,低渗透层为0。CO_(2)突破转水气交替驱后,CO_(2)波及体积明显增大,中、低渗透层采收率大幅提高,然而中、低渗透层仍然是后期挖潜的主要方向。混相压力下沥青质沉淀对非均质多层储层的伤害主要在高渗透层后部,靠近出口端附近;而非混相压力下沥青质沉淀对储层的伤害主要在高渗透层前中部,靠近注入端附近,但伤害程度低于混相压力下。
    • 李岩; 张菂; 樊晓伊; 张金通; 杨瑞莎; 叶欢
    • 摘要: 焉耆盆地本布图油田低渗透砂砾岩油藏早期采用注水开发,储集层伤害严重,注水困难,采出程度低,亟需开展转换注驱研究,进一步提高采收率。为确定本布图油田低渗透砂砾岩油藏注CO_(2)提高采收率的可行性,开展了室内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地层原油膨胀性好,易降黏,易混相;最小混相压力为25 MPa,在目前地层压力下可达到近混相驱,驱油效率较高,具有大幅提高采收率的潜力。利用数值模拟对CO_(2)驱开发技术进行优化设计,采用五点法井网,连续注气开发,预计提高采收率13.37%,CO_(2)换油率0.330 t/t,为下一步矿场试验提供了理论依据。
    • 韩波; 翟志伟; 于伟东; 李坤潮; 马雄强; 曹士文; 石悦; 包兴; 黄峰; 任韶然
    • 摘要: 为了进一步研究CO_(2)驱过程中最小混相压力(MMP)的动态变化,为油气CO_(2)驱产出伴生气回注提供理论依据,针对吉林油田CO_(2)驱示范区的油藏工况,利用经验模型法和PVT方法分析计算MMP,进行了CO_(2)驱过程中油气组分及MMP变化的动态分析,研究了MMP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种方法所得MMP差值为4%~8%,与实验值的误差为5.36%。在油藏CO_(2)驱生产过程中,由于CO_(2)的抽提作用使原油中的中轻质组分(C_(2)~C_(6))减少,导致MMP增大。注入气的组分对MMP也有较大影响,纯CO_(2)中加入C_(2)H_(6)等轻质组分会降低MMP。CO_(2)驱油藏产出气中含有CO_(2),CH_(4)和(C_(2)~C_(4))等轻质组分,可以将其与纯CO_(2)混合后回注,当产出气中CO_(2)含量在80%之上,(C_(1)+N_(2))含量在10%以下时可以直接将产出伴生气进行回注。该研究成果对CO_(2)驱油藏最小混相压力动态变化及CO_(2)产出伴生气的处置及回注具有借鉴价值。
    • 张志威; 王长权; 靳世磊; 石立红; 黄建红
    • 摘要: HH油田为典型的低孔特低渗油藏,部分地层伴有裂缝发育,现面临衰竭式开采后注水开采压力高的难题。通过基质单管岩心驱替实验,探究目标地层进行注气开发的可能性,明确何种注入气体及驱替方式具有较好提高采收率效果。通过基质+裂缝双管并联岩心驱替实验,确定目标地层中微裂缝对提高采收率效果影响。结果表明,CO_(2)较减氧空气是更好的注入气体,CO_(2)/水交替驱替是提高采收率优秀的驱替方式;裂缝的存在会严重影响采收率,裂缝+基质双管并联岩心CO_(2)/水交替驱采收率较单管基质岩心降低27.09%。建议选择CO_(2)为注入气体,对基质储层或采取改善非均质性措施的裂缝区域采用CO_(2)/水交替开发,对裂缝性低渗油藏注气开采有一定参考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