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启动压力梯度

启动压力梯度

启动压力梯度的相关文献在1999年到2022年内共计1006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力学、矿业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95篇、会议论文56篇、专利文献221188篇;相关期刊148种,包括科学技术与工程、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46种,包括第三届五省(市、区)提高采收率技术研讨会、2015中国非常规油气论坛、34届国际采矿岩层控制会议等;启动压力梯度的相关文献由2441位作者贡献,包括杨胜来、宋付权、尹洪军等。

启动压力梯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95 占比:0.40%

会议论文>

论文:56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221188 占比:99.57%

总计:222139篇

启动压力梯度—发文趋势图

启动压力梯度

-研究学者

  • 杨胜来
  • 宋付权
  • 尹洪军
  • 程林松
  • 陈民锋
  • 姚军
  • 熊健
  • 杨正明
  • 朱维耀
  • 刘启国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占军; 任战利
    •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气田石炭系—二叠系气藏储集层致密,气藏单元内不同部位的含气饱和度具有明显差异,含气规律复杂,气藏压力系统不统一,储量分布整体非均质性较强。与常规砂岩气藏的地质特征和开发特征比较,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气田石炭系—二叠系致密砂岩气藏开发时存在启动压力梯度,单井动用地质储量和单井储量动用半径随井底压力的降低而增大;生产至废弃压力时,单井动用地质储量和单井储量动用半径达到最大值。根据上述认识,通过分析致密砂岩气藏开发时储量的分布规律,建立启动压力梯度条件下的物质平衡方程,得到累计产量与井底压力的关系式,进一步分析了2种求取启动压力梯度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致密砂岩气藏单井动用地质储量和单井技术可采储量的计算方法,为致密砂岩气藏开发井网优化提供理论基础。为了便于应用,改进理论计算方法,提出单井动用地质储量简化算法,对未开发区块井网部署具有参考价值。
    • 张匡钰
    • 摘要: 对于致密油储层,压裂液强制返排技术是常用的技术手段,该技术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是裂缝闭合时间和压裂液返排速度,而在施工现场很难求取这两个关键参数,缺乏相关理论模型进行预测。为计算裂缝闭合时间和压裂液返排速度,根据物质平衡原理、岩石力学、流体力学和渗流力学,结合压裂液返排的特殊物理过程,建立了考虑重力和毛管力影响的致密油储层压裂液强制返排模型,计算出裂缝闭合时间和压裂液返排速度;并分析水力压裂后在不同放喷油嘴尺寸下,井底流压和返排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返排施工时所用油嘴直径越大,返排速度越大,返排过程中井底流压下降速度越快,即人工裂缝以更短时间闭合。研究结果可为压裂液返排时间和返排流速的确定提供依据,有助于现场返排的科学化和定量化。
    • 韩蕾
    • 摘要: 为了确定考虑井间干扰的低渗透气藏压裂井的合理井距,以低渗透气藏压裂井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考虑井间干扰条件下的低渗透气藏压裂井流动单元内任一点处压力梯度计算公式,并推导得出不同可驱动面积比下启动压力梯度与任一点压力梯度的关系,采用非线性回归和多元线性回归数学方法,建立描述考虑井间干扰条件下的气井压裂产量递减模型,最终建立了两口压裂井间合理生产井距的计算方法。研究结果表明:①压裂井井距随储层物性、裂缝半长的增大而增大,随预期产量的增大而减小;②有效流动范围越大,合理井距越小。结论认为:①新的方法在DND气田压裂井合理井距的计算过程中效果合理,基础条件和有效流动面积比为0.9时的两口生产井井距分别为194.54 m、197.32 m;②有效渗流半径比越大,压力梯度比越小,有效面积比越大,渗流单元中有效流动面积内流体启动压力梯度应大于等于启动压力梯度;③新方法能够较准确地反映地层流体流动压力系统,该研究成果有助于低渗透气藏压裂井合理井距的确定,可以指导低渗透气藏的效益合理开发。
    • 白瑞婷; 尹彦君; 苑玉静; 刘成; 尹春柳
    • 摘要: 为清晰认识油田开发过程中启动压力梯度的影响因素,以微观孔喉结构参数为桥梁,建立了启动压力梯度的多因素定量表征模型,用实验数据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并利用数学方法分析了影响启动压力梯度的主控因素。研究表明在流体性质不变的前提下,储层的微观非均质性参数对启动压力梯度的影响最为显著,而宏观物性参数对其影响比较微弱。利用新模型计算得到的启动压力梯度数量级与实验测试基本一致,与实验相比,该模型涉及到的参数简单易得,所用周期短。该研究得到的模型量化了启动压力梯度的影响因素,可以帮助决策者了解不同开发阶段启动压力梯度的主控因素,为油田制定合理的开发技术政策提供参考。
    • 秦立峰; 陈民锋; 付世雄; 荣金曦
    • 摘要: 一般弹塑性油藏存在启动压力梯度和压力敏感效应,使得开发过程中渗透率发生变化,因此,其渗流特征和储量有效动用规律与常规油藏相比存在很大差异,导致常规井网井距设计方法不能满足实际开发需求。基于经典渗流力学理论,建立典型注采井网条件下考虑压力敏感效应、启动压力梯度影响的渗流模型,并采用稳定逐次替换法得到注采渗流场分布规律;根据弹塑性油藏特点,建立储量有效动用效果的评价方法,得到不同条件下储量有效动用界限。结果表明,受到压力敏感、启动压力梯度的影响,注采单元中的储量动用范围、有效动用强度存在明显的变化;在给定油藏开发条件下,确定了储量有效动用界限,并计算得到满足储量有效动用目标的注采井距变化图版,可为油田井网优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 何文发; 杨国军; 曾丽; 陈伟敏; 查蓓; 王庆鹏; 王正
    • 摘要: 天然气在致密气藏储层条件下流动呈非达西渗流特征,存在启动压力梯度,压裂是提高致密气藏采收率的重要手段。为提高致密气藏采收率预测精度,利用气藏工程方法,综合考虑启动压力梯度和不同井型渗流形态,推导了常规直井、压裂直井、常规水平井、压裂水平井的采收率计算公式,提出了致密气藏采收率计算新方法,并以X致密气藏为例,进一步研究了启动压力梯度、压差、半缝长、裂缝间距、压裂水平井长度等致密气藏采收率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致密气藏采收率随启动压力梯度的增大而降低,压裂井采收率降幅明显小于常规井采收率降幅。对于压裂直井,随着半缝长增加,采收率提高,但增幅变缓,存在最优值;对于压裂水平井,半缝长对采收率的影响比裂缝间距对采收率的影响更大,且在一定泄气范围内存在水平段最优长度。矿场实例应用表明,致密气藏采收率计算新方法计算精度满足工程要求,能够指导致密气藏开发设计优化。致密气藏采收率计算新方法对致密气藏压裂设计及采收率计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李承龙; 王宏志; 赵欣; 王一飞; 杨桂南; 孙鹏鹏
    • 摘要: 低渗透油田储层应力敏感性较强,导致渗透率损失严重,引起启动压力梯度变大,渗流阻力增大,降低油田水驱效果。目前已有的见水时间预测模型未同时考虑应力敏感性和变启动压力梯度等因素,导致运算结果不符合矿场实际。为此,首次推导了考虑应力敏感性和变启动压力梯度的不等排距及井距条件下的五点法、四点法、反九点法井网见水时间预测模型。新模型计算结果误差相对较小,更符合现场实际,研究成果可指导区块措施调整,为改善水驱油田开发效果提供理论支撑。
    • 安然; 冯松林; 钟珣; 李凯凯; 董传宾
    • 摘要: 对于低渗透油藏,储层流体流动具有典型的非线性渗流特征,考虑油藏启动压力梯度,运用流线积分法和计算单元分析法,推导出低渗透油藏五点法井网开发条件下油水两相渗流时的产能计算公式。根据时间离散原理,结合井网几何参数等给出了单井产能随时间变化的预测方法。分析了油水两相产能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定注采压差生产时,随着地层平均含水饱和度的增大,单井产油量减小,产水和产液量增大。与传统的只考虑单相渗流的低渗透油藏产能计算方法相比,该方法更符合油藏开发中后期的实际,可以为油藏开发后期井网调整提供思路。
    • 袁钟涛; 杨胜来; 张政; 张希胜; 王萌
    • 摘要: 对于冀东G5区块特低渗偏致密油藏的地质特点,注CO_(2)吞吐开发是一种很有效的开发方式,而吞吐裂缝参数是关键问题。考虑到特低渗的非线性渗流特征,表现为CO_(2)吞吐过程的变启动压力梯度以及注采中地层压力交替变化引渗透率时变的耦合性影响,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水平井裂缝级数、分布方式、裂缝长度、导流能力等参数对CO_(2)扩散以及吞吐效果的影响,并对裂缝参数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变启动压力梯度和渗透率时变效应都会减弱CO_(2)吞吐的效果,其中变启动压力梯度的影响远大于渗透率时变,同时在考虑变启动压力梯度和渗透率时变情况下,交错布缝效果更佳,最优裂缝条数为8条,裂缝长度为150 m,裂缝导流能力为20μm^(2)·cm。
    • 薛颖; 石立华; 曹跃; 刘明军; 辛翠平
    • 摘要: 针对当前数值模拟软件只能近似等效模拟启动压力梯度,且模拟结果准确性不高等问题,为了准确描述流体在多孔介质流动时视黏度的变化规律,引入了油相视黏度与流动修正系数,建立了可模拟稠油非线性渗流特征的新型数值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新模型将非牛顿流体与牛顿流体渗流规律的不同转变为由于流动修正系数的不同造成的,当流动修正系数变为1时,该方程就退化为牛顿流体的方程形式;(2)通过对日产油、地层压力、含水率等开发指标预测对比发现,2种模型预测结果趋势基本一致,验证了模型的稳定性和准确性;(3)利用机理模型对渗透率级差、原油黏度、井网形式、井距以及采液速度开展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存在启动压力梯度时,会对水驱油过程产生一个附加渗流阻力,致使驱替过程非活塞现象严重,驱油效率降低,波及范围减少,层间矛盾突出,采出程度下降,含水率上升,开发效果变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