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页岩气藏

页岩气藏

页岩气藏的相关文献在2006年到2022年内共计538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力学、系统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7篇、会议论文185篇、专利文献215183篇;相关期刊73种,包括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版)理工卷、科学技术与工程、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62种,包括第十三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会议、第三届非常规油气成藏与勘探评价学术讨论会、第六届全国天然气藏高效开发技术研讨会等;页岩气藏的相关文献由1594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海涛、蒋廷学、姚军等。

页岩气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7 占比:0.08%

会议论文>

论文:185 占比:0.09%

专利文献>

论文:215183 占比:99.84%

总计:215535篇

页岩气藏—发文趋势图

页岩气藏

-研究学者

  • 王海涛
  • 蒋廷学
  • 姚军
  • 李勇明
  • 卫然
  • 姜振学
  • 张烈辉
  • 蒋橹
  • 赵玉龙
  • 赵金洲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严乐
    • 摘要: 针对页岩气储层水力压裂过程中压裂液返排困难、回收率低等问题,利用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典型页岩岩心进行室内渗吸实验,以分析各类参数对压裂液渗吸过程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黏土矿物含量对页岩储层渗吸有较大影响,黏土矿物含量较多的岩心吸水能力强,渗吸作用也较强;对于孔隙度相差不大的岩心,总有机碳含量较低的岩心渗吸速率较快,渗吸效果也较好;另外,温度对页岩储层的压裂液渗吸过程也有一定影响,随着温度的升高页岩岩心压裂液的渗吸效果变差,其主要原因是高温降低了压裂液渗吸作用的驱动力。本研究结果对页岩气储层的高效开发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 程青松; 章超; 周博宇; 梅珏; 邹辰; 蒋立伟
    • 摘要: 五峰组龙马溪组为滇黔北页岩气开发的主要目的层段,对威信凹陷麟凤向斜的Y井岩心进行了有机碳含量(TOC)、薄片镜下鉴定、X衍射全岩岩石矿物组成、XRF(X射线荧光光谱)元素分析等。结合测录井资料,系统分析了Y井矿物与地球化学特征,探讨了有机质的保存和富集区域。研究结果表明,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一段一亚段1小层(S_(1)l_(1)^(1-1))页岩沉积速率慢,陆源输入少,沉积时间长,沉积环境还原缺氧,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一段一亚段4小层(S_(1)l_(1)^(1-4))沉积速率加快,陆源输入增多,沉积时间较长,沉积环境贫氧,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一段二亚段(S_(1)l_(1)^(2))沉积速率快,陆源输入多,沉积时间短,有机质被稀释,沉积环境富氧,不利于有机质的保存。Y井的笔石主要发育在S1l1-41中,从有机碳含量和自然伽马特征来看,S_(1)l_(1)^(1-4)和S_(1)l_(1)^(1-1)有机质丰度相当。目前,滇黔北地区的页岩气,主要以S_(1)l_(1)^(1-1)为目的层进行开发。从Y井的分析结果来看,S_(1)l_(1)^(1-4)和S_(1)l_(1)^(1-1)均是Y井区页岩气开发的可能有利目的层。
    • 于淑艳; 汪洋; 冯宏业; 朱洪建
    • 摘要: 为确定页岩天然流变对微观孔隙结构的影响,以川东北城口地区下寒武统筇竹寺组海相页岩为例,利用岩石薄片、聚焦离子束扫描电镜和低温液氮吸附实验,对页岩流变构造类型、特征、微观孔隙结构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页岩流变的显微构造主要有碎斑系、碎裂流、压溶缝合线、显微褶皱、S-C组构和褶劈理;微米—纳米级构造包括糜棱岩化带、微型混杂带和旋转碎斑。天然流变页岩以发育纳米级矿物粒间孔隙为主,大部分原生孔隙结构在流变作用下难以保存;韧性流变导致页岩孔隙数量、孔径、孔体积、孔比表面积等减小,降低了页岩的储集性能。
    • 王步清; 肖粤新; 徐秋晨
    • 摘要: 2013年以来,在四川盆地周缘黄陵隆起南部斜坡带的下寒武统、震旦系取得页岩气勘查的重大发现和突破,开拓了盆外复杂构造区页岩气勘查新方向。依据已有研究成果、区域地质资料、物探资料和钻井资料等,提出黄陵隆起从元古界以来经历了前震旦纪结晶基底形成、震旦纪初的岩体侵入、震旦纪—中侏罗世沉降沉积与隆升剥蚀交替发展、晚侏罗世—古近纪快速隆升削顶4个构造演化阶段。黄陵隆起独特的构造演化史对页岩气成藏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震旦纪—中侏罗世沉降沉积与隆升剥蚀交替发展使早期烃源岩埋深适当,热演化程度和孔隙度适中;而强硬基底则保护了沉积盖层的相对完整性和连续性。考虑构造演化史、基底特征、盖层发育以及烃源岩等因素,对中、下扬子地区类似古隆起进行系统梳理分析,发现四川盆地外围的雪峰隆起、黔中隆起与南华北盆地的霍邱隆起石油地质条件较好,通过进一步的地质地球物理和钻探工作,有望取得油气调查的发现和突破。
    • 宋慧娟; 李硕; 李云迪; 牟川
    • 摘要: 运用水力压裂有效提高储层渗透率已经成为页岩气开发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根据压裂缝网的展布特征调整压裂参数,可达到规避压裂风险、提高储层改造效果的目的,因此实时获取缝网展布信息至关重要。微地震监测技术通过接收压裂过程中岩石破裂产生的震动,实现对压裂缝网发育过程的描述,是一种全面评价压裂效果的手段。采用地面微地震监测方法对泸州地区4口井的压裂过程进行了监测,获取压裂缝网展布范围、延伸方向等几何参数,为压裂工艺实时调整提供了有效指导,获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通过微地震事件与目的层地球物理参数的对比,分析了天然裂缝活动特征及其对压裂缝网发育的影响,为本工区后期压裂工艺改进提供了有效参考。
    • 朱海燕; 宋宇家; 唐煊赫; 李奎东; 肖佳林
    • 摘要: 加密井的压裂时机直接影响着页岩气藏最终的开发效果。为了有效地指导页岩气藏加密井部署与压裂施工,基于离散裂缝网络模型、有限差分模型及有限元模型,提出了一套页岩气藏加密井压裂时机优化方法:根据页岩气田开发现状及井网加密需求,系统考虑储层非均质性和天然裂缝发育特征,建立渗流—地质力学耦合条件下四维地应力演化及复杂裂缝扩展的多物理场模型,进而模拟加密井水力裂缝扩展形态、加密井及井组开发效果,最终优选出加密井最佳的压裂时机。以四川盆地涪陵页岩气田X1井组为例,利用该优化方法研究了加密井压裂时机和施工参数对其复杂裂缝扩展形态、单井及井组产能的影响规律。结论认为:①该优化方法能够有效模拟老井生产过程中储层物性及力学状态变化,预测压后产量变化,优选加密井压裂参数及压裂时机;②当加密井射孔簇间距减小、每簇施工液量增大时,水力压裂改造体积、裂缝密度增大,压裂后产量提高,但射孔簇间距过小、每簇施工液量过大时,则有可能会导致分支裂缝串通和重叠,降低压裂液效率、影响压裂后产能;③压裂时机越晚,加密井井筒附近分支裂缝越密集,但改造体积越小、初期产量越低;④当目标井组生产36个月进行加密井压裂时,井组累计页岩气产量最高、开发效果最优。
    • 朱海燕; 宋宇家; 唐煊赫; 李奎东; 肖佳林
    • 摘要: 加密井的压裂时机直接影响着页岩气藏最终的开发效果.为了有效地指导页岩气藏加密井部署与压裂施工,基于离散裂缝网络模型、有限差分模型及有限元模型,提出了一套页岩气藏加密井压裂时机优化方法:根据页岩气田开发现状及井网加密需求,系统考虑储层非均质性和天然裂缝发育特征,建立渗流-地质力学耦合条件下四维地应力演化及复杂裂缝扩展的多物理场模型,进而模拟加密井水力裂缝扩展形态、加密井及井组开发效果,最终优选出加密井最佳的压裂时机.以四川盆地涪陵页岩气田X1井组为例,利用该优化方法研究了加密井压裂时机和施工参数对其复杂裂缝扩展形态、单井及井组产能的影响规律.结论认为:①该优化方法能够有效模拟老井生产过程中储层物性及力学状态变化,预测压后产量变化,优选加密井压裂参数及压裂时机;②当加密井射孔簇间距减小、每簇施工液量增大时,水力压裂改造体积、裂缝密度增大,压裂后产量提高,但射孔簇间距过小、每簇施工液量过大时,则有可能会导致分支裂缝串通和重叠,降低压裂液效率、影响压裂后产能;③压裂时机越晚,加密井井筒附近分支裂缝越密集,但改造体积越小、初期产量越低;④当目标井组生产36个月进行加密井压裂时,井组累计页岩气产量最高、开发效果最优.
    • 孙莹; 孙仁远; 刘晓强; 李淑霞
    • 摘要: 为研究注CO2提高页岩气藏采收率的机理以及确定合理的注入参数,以页岩吸附解吸实验为基础,对比了页岩自然降压开采和在不同注入压力、注入速率下注CO2开采页岩气藏的实验结果,研究了降压开采和注CO2开采2种方式下CH4的采气速率和采收率的变化.结果表明,在相同实验条件下,CO2吸附能力最强,CH4次之,N2最弱,N2解吸能力最强,CH4次之,CO2最弱;3种气体的等温解吸曲线相对于等温吸附曲线均存在一定的滞后,CO2的滞后现象最为明显;降压开采的采收率较低,注CO2可以有效提高CH4的采气速率,延长稳产时间,使累计产气量快速增长;在一定注入压力和注入速率范围内,CH4采收率随着CO2注入压力和注入速率的增加而增加,但其增加幅度因岩心孔隙度和渗透率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 朱海燕; 宋宇家; 唐煊赫
    • 摘要: 油气藏流体运移及地层岩石形变贯穿油气开发始终,是油气开发的核心科学问题。页岩储层天然裂缝发育、地层流体流动机理多样、岩石力学参数呈现非均质性和各向异性等特征,致使页岩气储层气藏渗流—地质力学耦合问题异常复杂。页岩气井生产过程中井筒周围储层产生不同程度的压降,扰动压降区的原地应力,储层应力随开采时间不断演化,即四维动态地应力。准确预测页岩气储层四维动态地应力场是页岩气加密井压裂和重复压裂设计的前提。因此,本文系统总结了油气藏渗流—地质力学耦合及加密井裂缝扩展的数值模拟方法,深入讨论了页岩气藏多场耦合模拟进展和最新研究成果。目前油气藏渗流—地质力学耦合模型多种多样,按照耦合求解形式可划分为全耦合、顺序耦合、单向耦合及拟耦合,通过一种或多种软件结合实现复杂的耦合计算,但各类计算方法的计算时效性及适用性存在差异。由于页岩储层地质特征复杂,目前四维地应力演化模型在传统模型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其主要为基于全耦合方法的连续介质模型和离散裂缝模型,以及迭代耦合模型。页岩气开发过程中,三向地应力随孔隙压力的减小而降低,应力方向也会随之发生偏转。相对于连续介质,裂缝会影响储层地应力分布规律和变化趋势。这种地应力状态演化会使加密井裂缝扩展发生偏转及产生"Frac-hit"现象,并引起"微地震屏障"效应。页岩气藏开发过程中的储层渗流—地质力学耦合及裂缝扩展研究是多物理场、多维度、多尺度的耦合问题,本文建议深入研究地质工程一体化的解决方案,开展四维地应力演化条件下页岩气藏水平井重复压裂及加密井压裂过程中复杂裂缝扩展机理研究、页岩气储层立体化开发复杂裂缝空间干扰机理研究、重复压裂及加密井压裂时间优化研究,以及水平井压裂套管损伤机理研究等,为我国页岩气藏的持续高效开发提供理论支撑。
    • 刘冬冬; 郭靖; 潘占昆; 杜威; 赵福平; 陈祎; 石富伦; 宋岩; 姜振学
    • 摘要: 四川盆地南部(以下简称川南地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藏普遍存在着超压现象,部分井页岩地层压力系数远高于1.50,目前对于该区页岩气藏压力演化的过程认识尚不清楚.为了揭示该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藏超压的形成机制与演化过程,以川南地区泸州、威远两地典型井页岩裂缝复合脉体样品为研究对象,通过薄片分析、阴极发光扫描电镜观察,明确裂缝复合脉体胶结物的充填期次,开展不同期次裂缝脉体矿物中包裹体测温和激光拉曼分析,结合埋藏史—地热史研究成果,揭示了不同期次裂缝的开启时间,进而探讨了其与页岩气藏超压演化过程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典型井页岩裂缝中主要存在着两期脉体充填,第一期脉体主要分布在裂缝壁,矿物颗粒较小,脉体中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与主生气期温度相符,表明第一期裂缝开启过程与生烃增压作用有关,第二期裂缝脉体主要分布在裂缝中部,矿物颗粒较大,脉体中流体包裹体温度范围较广,与抬升过程地层温度相符,指示第二期裂缝开启过程与构造抬升泄压有关;②研究区页岩最大埋深前甲烷包裹体捕获压力介于103.06~139.82 MPa、压力系数介于2.05~2.50,储层抬升过程中甲烷包裹体捕获压力介于101.32~127.73 MPa、压力系数介于1.89~2.18;③页岩气藏超压来自液态烃裂解生气增压作用,抬升阶段是持续泄压的过程.结论 认为,川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藏具有良好的保存条件,现今仍能保持较高的压力系数.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