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微观孔隙结构

微观孔隙结构

微观孔隙结构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373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矿业工程、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02篇、会议论文38篇、专利文献1764573篇;相关期刊124种,包括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现代地质、科学技术与工程等; 相关会议29种,包括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十五届学术年会、2015中国非常规油气论坛等;微观孔隙结构的相关文献由1213位作者贡献,包括孙卫、任大忠、朱玉双等。

微观孔隙结构—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02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38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764573 占比:99.98%

总计:1764913篇

微观孔隙结构—发文趋势图

微观孔隙结构

-研究学者

  • 孙卫
  • 任大忠
  • 朱玉双
  • 王瑞飞
  • 张雁
  • 李建明
  • 高辉
  • 张茜
  • 杨正明
  • 盛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黄兴; 李响; 张益; 李天太; 张荣军
    • 摘要: 采用低温氮气吸附实验分析页岩岩样孔径分布、比表面积和孔体积等参数,进而对弛豫时间(T_(2))与孔径间的转换系数进行标定,在此基础上开展了页岩CO_(2)吞吐核磁共振实验,从微观尺度研究了注气压力、焖井时间和裂缝对页岩孔隙中原油动用特征的影响,定量评价了孔径小于等于50 nm的小孔和孔径大于50 nm的大孔的动用程度。结果表明:非混相条件下大孔中原油的采出程度随注入压力的增加快速升高,混相条件下注入压力的增加对大孔采出程度的影响减弱;无论是否混相,小孔中原油的采出程度随注入压力的增加基本保持线性增长,且随着注气压力的增大,CO_(2)可动用孔径下限不断降低;随着焖井时间的增加,大孔中原油的采出程度增速逐渐降低,小孔中原油的采出程度增速呈先升后降趋势,实验条件下最佳焖井时间约为10 h;裂缝的存在能够大幅提高小孔和大孔中原油的采出程度。
    • 杨玉斌; 肖文联; 韩建; 苟玲; 李闽; 周克明; 欧阳沐鲲; 陈黎
    • 摘要: 为了认识驱替压差对不同类型储层气相渗流能力的影响,明确不同类型储层的合理开采压力,以丹风场气田须家河组主力储层Ⅱ类和Ⅲ类致密砂岩为研究对象,借助核磁共振技术开展两类储层致密岩样在不同驱替压差下的气驱水实验,分析了驱替压差对两类储层气相流动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驱替压差对Ⅱ类和Ⅲ类储层岩样中气相流动特征的影响程度不同。Ⅱ类储层岩样中气相流动特征主要受驱替压差的影响,驱替压差越大,气相流动能力越强,且主要影响小孔喉中的流动能力;Ⅲ类储层岩样中气相流动特征不仅受驱替压差影响,而且还受储层的孔隙结构约束,当驱替压差与储层毛管压力相接近时气相流动能力最强。因此,对于丹凤场气田不同类型致密砂岩储层,在开采时应采用最佳生产压力使气相流动处于最佳状态。
    • 裴占松; 周志国; 常玮; 张雁
    • 摘要: 大庆油田长垣储层类型多样,物性变化宽泛,动用状况不均,宏观研究已经不能满足特高含水期油田开发需求,利用S区725块岩心样品的分析资料,对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类型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特征结构系数、平均孔喉半径、最小连通孔喉半径、相对分选系数、大小孔喉斜率分布比值五个参数与孔隙度、渗透率相关性最好,可以作为微观孔隙结构分类和评价的主要参数,结合储层物性,将S区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划分为五种类型;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压汞曲线等对比分析的基础上,详细描述了不同微观孔隙结构之间的差异;并从压实、胶结、溶蚀三个方面分析了成岩作用对微观孔隙结构的影响,从成因上阐述了不同类型微观孔隙结构之间的差异性。该成果对深化不同储层内部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的认识,确定微观剩余油分布规律奠定了基础。
    • 闫和平; 杨甫; 段中会; 田涛; 付德亮
    • 摘要: 煤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是煤储层特征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选取黄陇侏罗纪煤田转角勘查区4个典型低阶煤样品为研究对象,以煤质特征研究为基础,进行压汞和液氮吸附实验,获取了不同测试方法的煤孔隙结构参数。根据两种测试方法的优缺点在孔径50nm处采用曲线拼接法进行联合,分析了全孔径段的比表面积和孔隙体积分布。结果显示:煤的比表面积主要分布在微孔、小孔和中孔三个区间,呈现“三峰”特征,表现为微孔>小孔>中孔>大孔的分布特征;孔隙体积主要分布在微孔、小孔和大孔。灰分含量和阶段孔径比表面积和孔隙体积具有较好的相关关系,但相关性强弱不同,总体显示和微孔、小孔及中孔呈正相关关系,而与大孔孔隙呈负相关关系,灰分含量与微孔、小孔的影响最大。显微组分中的镜质组和壳质组含量与大孔比表面积和孔隙体积呈正相关关系,与微孔、小孔呈负相关关系;惰质组含量与大孔孔隙比表面积和孔隙体积呈负相关关系,和微孔、小孔呈正相关关系。
    • 吴春燕; 王宁; 白薷; 吴琳; 马瑶
    • 摘要: 利用铸体薄片分析、扫描电镜、恒速压汞及核磁共振等测试技术,对延长油田定边采油厂新安边地区长7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和可动流体赋存特征进行详细研究,并探究可动流体赋存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长7储层发育残余粒间孔、溶蚀孔、晶间孔和微裂隙,以片状及弯片状喉道为主,孔喉匹配类型有粒间孔缩颈型喉道,粒间孔片状、弯片状喉道,溶蚀孔片状、弯片状喉道及晶间孔管束状喉道,具有微中孔隙、微细喉道的特征;目标层孔隙结构可划分为Ⅰ、Ⅱ、Ⅲ三种类型,3种类型孔隙结构对应的孔隙空间和渗流能力逐渐变差,不同类型储层间的可动流体赋存特征存在较大差异,其中Ⅱ类储层是挖潜的主要方向。研究认为,储层物性、孔喉类型、孔隙结构是影响流体可动性的3大因素,不能单一用来评价储层可动流体赋存特征;喉道半径大小、分布形态,孔喉半径比及分选系数是影响可动流体赋存特征的主要因素。
    • 白瑞婷; 尹彦君; 苑玉静; 刘成; 尹春柳
    • 摘要: 为清晰认识油田开发过程中启动压力梯度的影响因素,以微观孔喉结构参数为桥梁,建立了启动压力梯度的多因素定量表征模型,用实验数据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并利用数学方法分析了影响启动压力梯度的主控因素。研究表明在流体性质不变的前提下,储层的微观非均质性参数对启动压力梯度的影响最为显著,而宏观物性参数对其影响比较微弱。利用新模型计算得到的启动压力梯度数量级与实验测试基本一致,与实验相比,该模型涉及到的参数简单易得,所用周期短。该研究得到的模型量化了启动压力梯度的影响因素,可以帮助决策者了解不同开发阶段启动压力梯度的主控因素,为油田制定合理的开发技术政策提供参考。
    • 丁小刚; 马丽娜; 张戎令; 李佳敏; 蔺文博; 金依蕊
    • 摘要: 为研究压实程度对非饱和重塑弱膨胀土孔隙结构的影响以及膨胀土孔隙结构改变对土−水特征曲线(SWCC)的影响,以新疆哈密重塑膨胀土为研究对象,借助压汞技术和热力学关系模型对不同压实程度下重塑土样的孔隙结构和孔径分布进行分析,基于毛细管原理和滤纸法试验分别得到可考虑压实程度影响的膨胀土土−水特征曲线三参数模型和F−X(Fredlund−Xing)拟合模型。研究结果表明:随压实程度增加,膨胀土孔隙分布曲线初始呈三峰状并逐渐趋于双峰状分布。压实作用在微观上表现为大孔隙向小孔隙的转化,土体中除柱形孔外还存在大量瓶颈孔(体积分数大于73%),压实作用使得孔隙内壁的粗糙程度及孔隙结构的复杂程度提高。滤纸法所得F−X拟合模型能够反映压实作用下非饱和弱膨胀土基质吸力随含水率、压实程度的变化规律,而压汞试验所得三参数模型在膨胀土吸力分析中易受模型假设、试样的非真实浸水状态等因素的影响。
    • 闫雯; 董旭; 张志诚; 范毜仔; 陈礼辉; 赵伟刚
    • 摘要: 为了研究隔热颗粒种类和添加量对竹纤维真空绝热板(VIP)性能的影响,降低VIP的生产成本,先将隔热颗粒以不同添加量加入漂白竹浆中均匀混合,经打浆、抄造、烘干后制得竹纤维-隔热颗粒复合芯材,经真空封装后得到竹纤维-隔热颗粒复合芯材VIP,用扫描电镜和压汞仪研究不同隔热颗粒添加量对复合芯材微观孔隙结构的影响,用透气度测试仪和抗张试验机测试复合芯材的机械力学性能,用热流法导热仪测定复合芯材VIP的导热系数。结果表明,竹纤维表面及竹纤维相互交织形成的三维网络结构中随机分散有隔热颗粒;隔热颗粒A较隔热颗粒B可以更有效地降低复合芯材VIP的导热性能;在隔热颗粒A添加量(质量分数)为30%时,复合芯材VIP导热系数最小,为11.4 mW·(m·K)^(-1),隔热性能良好,且在未添加吸气剂的情况下,长期放置(201 d)后,复合芯材VIP导热系数为13.0 mW·(m·K)^(-1)。与未添加隔热颗粒A的竹纤维VIP相比,复合芯材VIP稳定性和耐候性能较好,服役寿命也相对较长。利用隔热颗粒代替部分竹纤维制备竹纤维-隔热颗粒复合芯材VIP,不仅可以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还可以有效提高VIP的保温隔热性能。
    • 周凯; 陈西泮; 屈兴勃
    • 摘要: 微观孔隙结构是影响页岩储层吸附和解吸能力的重要因素。基于核磁共振测试原理,采用离心实验与热处理相结合方法,测定了页岩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定量识别了多种类型孔隙流体,并从微观孔隙尺度研究了吸附解吸过程中多态甲烷赋存量与压力的关系。结果表明:页岩中不可采出流体、可动流体的T;截止值分别为0.18~0.32 ms、0.67~1.07 ms,不可采出流体和可动流体的饱和度分别为7.39%~15.61%、36.25%~56.86%;吸附态甲烷赋存于驰豫时间小于3.42 ms的孔隙,游离态甲烷赋存于驰豫时间为3.42~121.44 ms的孔隙;吸附过程中甲烷首先赋存于基质和小孔,其次逐步进入大、中孔隙,而解吸过程中则是先由裂缝、大孔隙到中、小孔隙,再到微孔隙;吸附态甲烷赋存量与压力呈非线性关系,当压力小于7.25 MPa时出现解吸滞后现象,且滞后程度随压力的降低而增大,游离态甲烷临界解吸滞后压力为1.17 MPa。研究成果可为鄂尔多斯盆地页岩气的高效开发提供技术支持。
    • 王林生; 叶义平; 覃建华; 高阳; 邓远; 李映艳; 肖佃师
    • 摘要: 针对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页岩油储层类型多样和油层甜点预测难度大的问题,开展页岩油孔隙发育影响机制及含油性分级评价研究。在岩心观察的基础上,应用扫描电镜、压汞和核磁共振等手段,研究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页岩油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揭示孔隙发育及含油性影响机制,建立油层分类评价标准。结果表明:①芦草沟组发育粒间孔型、粒间-溶蚀-晶间孔型、溶蚀孔型、溶蚀-晶间孔型和晶间孔型5类储层,其中粒间孔型和溶蚀孔型物性及可动性最好,晶间孔型最差。②较高的偏粗组分数量、适中的白云石含量和低胶结物含量共同决定优质储层形成,优质储层分布受近物源、高能环境及古凹的控制。③源-储互层或一体型配置模式含油性好于邻源厚层型,15 nm和70 nm为芦草沟组能否含油及含油性变好的孔喉半径界限。④以孔喉结构与含油性关系为指导,划分出Ⅰ类油层、Ⅱ类油层和Ⅲ类油层。芦草沟组一段二亚段优质储层发育,源-储配置佳,油层甜点分布规模大。研究成果为芦草沟组页岩油油层分类评价及甜点预测提供了地质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