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页岩油

页岩油

页岩油的相关文献在1978年到2023年内共计1840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工业经济、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44篇、会议论文88篇、专利文献181903篇;相关期刊339种,包括科学技术与工程、断块油气田、国际石油经济等; 相关会议40种,包括第三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 、第十五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第十四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等;页岩油的相关文献由4279位作者贡献,包括卢双舫、李志明、杨智等。

页岩油—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44 占比:0.68%

会议论文>

论文:88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181903 占比:99.27%

总计:183235篇

页岩油—发文趋势图

页岩油

-研究学者

  • 卢双舫
  • 李志明
  • 杨智
  • 李政
  • 王民
  • 黎茂稳
  • 蒋启贵
  • 钱门辉
  • 薛海涛
  • 柳波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邹才能; 马锋; 潘松圻; 张新顺; 吴松涛; 傅国友; 王红军; 杨智
    • 摘要: 全球非常规页岩层系油气资源丰富,富有机质页岩主要沉积在劳亚构造域和特提斯构造域的上侏罗统、渐新统—中新统、白垩系和上泥盆统4套页岩层系内。交汇分析北美典型页岩油区块产量与R_(o)数据关系,提出R_(o)为0.7%作为低熟页岩油和中高熟页岩油的界限,系统评价了全球116个盆地157套页岩层系中高熟页岩油、低熟页岩油技术可采资源量约2512亿t,主要分布在北美洲、南美洲、北非和俄罗斯,以前陆盆地中新界、克拉通盆地古生界、裂谷盆地和被动大陆边缘盆地的中生界为主。海相页岩油受显生宙以来的海侵影响,富集在稳定克拉通和前陆等类型盆地中,具大面积稳定分布、成熟度适中等特征;陆相页岩油受暖室期气候影响,主要在坳陷、断陷等类型盆地中发育,以微纳米级无机孔隙和微页理裂缝为主要储渗空间通道,具有沉积相横向变化大、“甜点区段”局部富集等特征。中国石油工业正经历从“陆相页岩生油”向“陆相页岩产油”转变,初步形成源岩油气“进源找油”地质理论、陆相页岩油高效勘探及低成本开发技术体系,推动中国陆相页岩油取得重要突破。着力加强应用基础理论研究与关键技术攻关,构建地质-工程一体化模式,强化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加快中高熟页岩油“压裂人工油藏”工业化发展,加强低熟页岩油“加热原位转化”技术攻关与工业化试验,推动实现中国“陆相页岩油革命”,夯实“稳油增气”资源基础。
    • 黄文欢; 陈全腾; 丁慧霞
    • 摘要: 渤海湾盆地博兴洼陷沙四上亚段泥页岩层段中不同岩石类型的岩石物性、有机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等研究表明层状(含纹层状)泥页岩样品和非源岩夹层样品具有较好的孔、渗物性特征。前者孔隙度平均为6.7%,水平渗透率平均为0.88×10^(-3)μm^(2),后者孔隙度平均为6.46%,水平渗透率平均为0.124×10^(-3)μm^(2)。综合荧光显微镜和热解地球化学指标,认为该套地层中的砂岩类和层状-纹层状泥页岩具有良好的含油性,同时建议以S_(1)(每克岩石)为2 mg和OSI(每克TOC)高于100 mg/g作为评价沙四上亚段页岩油可动性的标准。结合研究区内页岩油生产井的原油密度与黏度等数据参数,指出研究区内西北地区的非源岩夹层和层状-纹层状泥页岩具备良好的页岩油勘探开发潜力,是未来重要目标区域。
    • 李凤霞; 王海波; 周彤; 韩玲
    • 摘要: 为了分析页岩水力压裂后产生的裂缝对CO_(2)吞吐效果的影响,采用低场核磁共振测试技术,开展了不同渗透率级别页岩CO_(2)吞吐试验,研究了裂缝对不同渗透率储层CO_(2)吞吐效果的影响。研究发现,裂缝显著提高了CO_(2)吞吐初期的采油速度和采收率;但随着渗透率升高和吞吐次数增多,裂缝对采收率的影响程度逐渐降低;渗透率对裂缝岩心的吞吐效果影响明显小于无裂缝岩心,表明裂缝能够降低渗透率对CO_(2)吞吐采收率的影响;随着吞吐次数增多,裂缝提高大孔隙原油采出程度的幅度减小,而提高小孔隙原油采出程度的幅度增大,但大孔隙仍是原油的主要产出部位。研究结果表明,大孔隙原油的产出主要靠体积膨胀和溶解气驱,速度快且产量大;而小孔隙中原油的产出主要靠抽提和传质方式,过程缓慢且产量小。研究结果为评价裂缝性油藏的产油特征、改善生产动态提供了理论依据。
    • 姚玉来; 李昂; 李士超; 杨建国; 肖飞; 王维红
    • 摘要: 地面微地震监测是评价水平井压裂效果的有效手段.采用矩形观测系统、高灵敏度检波器深浅结合埋置、覆土耦合压实的采集技术,在2000 m之下的松页油2HF井水平段泥页岩储层中获得明显的压裂微地震信号.利用数据归一化、噪声压制、速度建模、震源定位等关键处理技术,有效提高了泥页岩储层低频信号成像精度.采用高精度反演定位解释技术,客观真实地评价了松页油2HF井的压裂效果,并提出压裂优化建议.
    • 张矿生; 唐梅荣; 陶亮; 杜现飞
    • 摘要: 庆城油田页岩油储层低压、低脆性指数特征明显,是阻碍体积压裂后建立高效驱替渗流系统的重要因素,为此,研究了压裂、增能和渗吸(压增渗)一体化体积压裂技术。建立了页岩油储层类型精细划分方法;基于长期产液剖面测试所得矿场大数据,优化了不同储层类型改造策略;利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优化了压增渗体积压裂技术关键参数。研究表明:Ⅰ+Ⅱ类储层改造段数占比83.6%,产出占比95.5%,为主要产能贡献段;Ⅲ类储层产出占比仅4.5%,对产能贡献有限,因此,应优先改造Ⅰ+Ⅱ类储层,选择性改造Ⅲ类储层;Ⅰ类和Ⅱ类储层进液强度最优区间分别为20~25 m^(3)/m和15~20 m^(3)/m,增能方式为同步增能。庆城油田200余口页岩油水平井应用了压增渗一体化体积压裂技术,单井初期产油量由9.6 t/d提高至18.0 t/d,单井1年累计产油量由2380 t提高至5256 t,单井估计最终可采量由1.8×10^(4) t提高至2.6×10^(4) t,取得了显著效果。该技术为其他同类非常规页岩油藏高效开发提供了技术借鉴。
    • 熊晓菲; 盛家平
    • 摘要: 吉木萨尔页岩油藏储层渗透率极低,改造后存在大量人工裂缝和天然裂缝,采用注氮气吞吐方式开采易发生气窜,造成氮气波及范围小,页岩油采收率低。为了增大氮气波及范围、提高吉木萨尔页岩油藏的采收率,在评价泡沫封堵页岩裂缝能力的基础上,利用吉木萨尔页岩岩样进行了泡沫辅助注气吞吐试验,分析了泡沫辅助注气吞吐提高采收率的机理,研究了吞吐轮次和裂缝页岩岩样基质渗透率对泡沫辅助注气吞吐采收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泡沫可以封堵裂缝,有效抑制气窜;当泡沫体积分数为50%、注气速率为2 mL/min时,突破压力最大,封堵效果最好;与氮气吞吐相比,泡沫辅助注气吞吐之所以能够提高采收率,是因为其不仅能够采出大孔隙和中孔隙中的原油,还能够采出微孔隙中的原油;在最优泡沫注入参数下,裂缝岩样的采收率随吞吐轮次增多而升高,但升高幅度逐渐减小;对于基质渗透率较高的裂缝岩样,泡沫辅助氮气吞吐的采收率也较高。研究结果为吉木萨尔页岩油藏采用泡沫辅助注气吞吐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 王成荣; 叶志红; 孟学军; 崔红珠; 刘志敏
    • 摘要: 吉木萨尔页岩油储层属于低孔特低渗储层,主要通过水平井的方式提高产能,对储层参数的求取精度要求较高。核磁共振测井可以直接测量储层物性特征和自由流体渗流特征,不受岩性影响。核磁共振测井原理及工作条件与常规测井方式有很大的不同,尤其在水平井传输测井中面临许多难题。论述了核磁共振测井在水平井测井中遇到的难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法。通过改进水平井施工工具,取全取准了核磁测井资料。总结形成了页岩油储层水平井核磁解释方法,并在吉木萨尔取得显著效果,解决了页岩油水平井核磁测井解释评价难题。
    • 陈志明; 赵鹏飞; 曹耐; 廖新维; 王佳楠; 刘辉
    • 摘要: 目前在页岩油藏的多段压裂水平井压-闷-采过程中,缺乏系统完善的水平井压裂参数优化方法,为此,基于动态反演理论,建立了压裂参数优化方法。首先,根据页岩油藏压裂后形成的复杂缝网,采用数值理论和离散裂缝方法,建立了考虑页岩油储层特征和复杂天然裂缝的多段压裂水平井数值模型(EDFM-NM),得到了含离散天然裂缝的油藏压力解及多段压裂水平井的井底压力数值解;然后,应用动态分析方法,建立了包括段间距、闷井时间和井距的优化方法。应用建立的优化方法对长庆页岩油XC井进行实例分析,结果表明,实例井合理段间距为100~125 m,合理闷井时间为25~35 d,合理井距为590~610 m。研究结果为长庆油田页岩油藏压-闷-采参数优化提供了理论基础。
    • 黄兴; 李响; 张益; 李天太; 张荣军
    • 摘要: 采用低温氮气吸附实验分析页岩岩样孔径分布、比表面积和孔体积等参数,进而对弛豫时间(T_(2))与孔径间的转换系数进行标定,在此基础上开展了页岩CO_(2)吞吐核磁共振实验,从微观尺度研究了注气压力、焖井时间和裂缝对页岩孔隙中原油动用特征的影响,定量评价了孔径小于等于50 nm的小孔和孔径大于50 nm的大孔的动用程度。结果表明:非混相条件下大孔中原油的采出程度随注入压力的增加快速升高,混相条件下注入压力的增加对大孔采出程度的影响减弱;无论是否混相,小孔中原油的采出程度随注入压力的增加基本保持线性增长,且随着注气压力的增大,CO_(2)可动用孔径下限不断降低;随着焖井时间的增加,大孔中原油的采出程度增速逐渐降低,小孔中原油的采出程度增速呈先升后降趋势,实验条件下最佳焖井时间约为10 h;裂缝的存在能够大幅提高小孔和大孔中原油的采出程度。
    • 王强; 赵金洲; 胡永全; 任岚; 赵超能
    • 摘要: 建立了考虑毛管压力、渗透压、膜效应以及弹性能的压裂-焖井-生产多过程多相流模型,提出了以产能最大化为目标的页岩油水平井分段多簇压裂后焖井时间优化方法,采用现场生产数据和商业软件验证了该模型的准确性。基于该模型和方法,根据现场压裂压力数据反演裂缝参数,建立物理模型,模拟了压裂、焖井以及生产阶段储集层孔隙压力、含油饱和度的变化动态,并研究了7种因素对最优焖井时间的影响规律,通过开展正交实验明确了最优焖井时间的主控因素。研究表明,随着焖井时间增加,累计产量增量先快速增加后趋于某一稳定值,变化拐点对应的焖井时间为最优焖井时间。最优焖井时间与基质渗透率、孔隙度、毛管压力倍数及裂缝长度呈非线性负相关,与膜效率、注入液体总量呈非线性正相关,与排量呈近线性正相关。对最优焖井时间的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注入液体总量、毛管压力倍数、基质渗透率、孔隙度、膜效率、压裂液矿化度和排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