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含油性

含油性

含油性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365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地质学、工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77篇、会议论文29篇、专利文献10717篇;相关期刊104种,包括石油天然气学报、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西部探矿工程等; 相关会议20种,包括第十八届中国科协年会、第十五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第三届非常规油气成藏与勘探评价学术讨论会等;含油性的相关文献由1062位作者贡献,包括孙先达、黎茂稳、李志明等。

含油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77 占比:2.51%

会议论文>

论文:29 占比:0.26%

专利文献>

论文:10717 占比:97.22%

总计:11023篇

含油性—发文趋势图

含油性

-研究学者

  • 孙先达
  • 黎茂稳
  • 李志明
  • 冯子辉
  • 庞雄奇
  • 李政
  • 钱门辉
  • 蒋启贵
  • 刘鹏
  • 卢双舫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黄文欢; 陈全腾; 丁慧霞
    • 摘要: 渤海湾盆地博兴洼陷沙四上亚段泥页岩层段中不同岩石类型的岩石物性、有机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等研究表明层状(含纹层状)泥页岩样品和非源岩夹层样品具有较好的孔、渗物性特征。前者孔隙度平均为6.7%,水平渗透率平均为0.88×10^(-3)μm^(2),后者孔隙度平均为6.46%,水平渗透率平均为0.124×10^(-3)μm^(2)。综合荧光显微镜和热解地球化学指标,认为该套地层中的砂岩类和层状-纹层状泥页岩具有良好的含油性,同时建议以S_(1)(每克岩石)为2 mg和OSI(每克TOC)高于100 mg/g作为评价沙四上亚段页岩油可动性的标准。结合研究区内页岩油生产井的原油密度与黏度等数据参数,指出研究区内西北地区的非源岩夹层和层状-纹层状泥页岩具备良好的页岩油勘探开发潜力,是未来重要目标区域。
    • 丁娱娇; 李嘉宁; 肖斐; 邵阳; 刘爱平; 侯璐
    • 摘要: 近年来水平井钻完井技术和分段分簇大型体积压裂技术大量应用于沧东凹陷Ek_(2)段陆相页岩油的开发,由于水平井的电性响应特征与垂直井存在明显差异,以往基于垂直井的页岩油测井评价技术的应用受到限制。通过方岩样不同方向和不同地层角度的柱塞样电阻率测量发现,Ek_(2)段陆相页岩油具有非常强的电性各向异性。分析发现,纹层和层间微裂缝高度发育,是Ek_(2)段陆相页岩油整体呈现强电性各向异性的主要因素。且岩性、物性、含油性均影响电性各向异性的强弱,泥质含量、铁磁矿物含量、含油性增加,储层电性各向异性增强;物性变好,电性各向异性降低。在综合考虑纹层以及层间微裂缝影响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岩性、物性、含油性加权融合的电性各向异性系数计算方法,为页岩油水平井电阻率校正提供技术手段。
    • 高波; 何文渊; 冯子辉; 邵红梅; 张安达; 潘会芳; 陈国龙
    • 摘要: 松辽盆地北部古龙页岩油为源储一体型非常规资源,但古龙页岩的岩性、物性、含油性均存在明显的非均质性。为了揭示含油性、储集性特征及其控制因素,通过薄片鉴定、场发射扫描电镜、热解色谱及激光共聚焦三维重建等技术方法,利用孔隙度、镜质体反射率、有机碳等参数,分析对比了研究区东西向、南北向剖面青山口组页岩的岩性、物性、含油性特征。结果表明:古龙页岩由石英、黏土矿物、长石、白云石等矿物组成,主要包括页岩、粉砂质页岩、粉砂岩、泥—粉晶云岩、介屑灰岩5种岩石类型,其中页岩、粉砂质页岩为有利岩性组合;有机质演化程度和成岩作用类型控制孔隙发育,有机质热演化过程中形成大量有机孔、溶蚀孔,随着成岩转化作用的增强,黏土矿物晶间孔缝发育并形成页理缝,连通了基质孔隙,构成规模聚集的储集空间和渗流通道;埋深大、有机碳含量高的页岩层具有极好的含油性,油气主要聚集于基质孔隙和页理缝中,有机碳和成熟度协同控制页岩油丰度,不同岩石类型导致的储集物性差异是控制同层位含油性非均质性的关键因素。页岩岩性、物性、含油性特征的厘定,为古龙页岩油分类评价标准的建立及勘探目标层段的优选提供了可靠依据。
    • 马旭晴; 王浩男; 李昌庆; 刘庆茹
    • 摘要: 微观孔喉结构是影响致密砂岩油气充注与聚集、控制致密油气“甜点”发育的关键。本次研究以鄂尔多斯盆地马岭地区长8致密砂岩为例,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高压压汞及核磁共振等测试手段,定量研究致密砂岩储层孔喉结构特征,并根据压汞及核磁等实验参数,分别探讨孔隙类型、孔喉体积比、孔喉分布大小以及孔喉的连通性对储层含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致密砂岩储层孔喉具有进汞压力高、中值半径小、束缚水饱和度高等特征,其含油性受物性和孔喉结构共同控制;储层含油性受孔隙类型、孔喉分布及大小、孔喉连通性等因素共同控制。粒间孔发育良好、孔喉体积比中等(Vr为1.7~3)、大于充注下限值(0.077μm)的孔喉含量高且连通性好均为储层含油性有利条件。以马岭地区长8储层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孔喉结构特征对储层含油性影响,明确孔喉结构对原油充注与聚集的机理及致密砂岩油气富集的有利孔喉条件,为致密砂岩油后期增储上产提供依据。
    • 陈军军; 杨兴利; 高月; 柳朝阳
    • 摘要: 利用岩性、物性、薄片、X衍射、压汞等分析测试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安塞油田坪桥区长6砂岩储层的微观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坪桥区长6储层以细粒长石砂岩为主,发育残余粒间孔、溶蚀孔、黏土矿物晶间孔以及微裂缝等多种孔隙类型;石英和长石矿物含量与储层物性正相关,随着岩屑含量增加,储层物性先变好后变差,碳酸盐、浊沸石和绿泥石的胶结作用使储层整体致密,储集能力降低,但是成岩后期碳酸盐、浊沸石的溶蚀作用对储层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微观方面,孔喉中值压力与储层物性的相关性最好,中值压力越小,储层物性越好;含油性方面,不同储集空间荧光颜色有所差异,在残余粒间孔和溶蚀孔中荧光颜色以黄绿色、乳白色为主,微裂缝中荧光颜色以浅绿色、淡黄色为主;储层物性越好,最终驱油效率越高,束缚水饱和度越低。依据区内试油和物性资料,确定长6储层工业油流井储层孔隙度下限为8%,渗透率下限为0.20×10-3μm 2,孔喉半径下限为0.13μm。
    • 常佳琦; 姜振学; 高之业; 郑国伟; 张原豪; 黄立良; 何文军; 段龙飞; 陈志祥; 宋嘉楠
    • 摘要: 为了研究玛湖凹陷风城组不同岩相页岩含油性及可动性特征、明确玛湖凹陷风城组页岩油的优势岩相,以玛页1井风城组泥页岩层段岩心为研究对象,通过岩心、薄片观察、场发射扫描电镜、全岩XRD、有机地球化学、He孔隙度和气体非稳态法渗透率、低温N_(2)吸附、多温阶热解等实验分析,查明风城组泥页岩层段发育的主要岩相类型以及不同岩相的含油性和可动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玛湖凹陷风城组泥页岩层段主要发育粉砂岩相、长英质页岩相、含灰长英质页岩相、含云长英质页岩相和含长英云质页岩相;风城组泥页岩层段不同岩相均含油,其中粉砂岩相含油性及可动性均最好,其次为长英质页岩相,碳酸盐矿物含量较高的岩相含油性及可动性普遍较差,粉砂岩相及长英质页岩相为玛湖凹陷风城组页岩油的优势岩相页岩储层物性及孔隙结构是控制其含油性及可动性的主要因素;溶蚀孔、裂缝及纹层是风城组页岩油的主要赋存空间,并且页岩油主要赋存于孔径>10 nm的孔隙中;玛页1井风城组在4750~4800 m深度范围内发育优势岩相组合,并且可动油含量最高,为页岩油勘探的有利层段。
    • 李阳; 赵清民; 吕琦; 薛兆杰; 曹小朋; 刘祖鹏
    • 摘要: 总结分析中国陆相页岩油与北美海相页岩油的地质、开发特征差异,梳理了中国陆相页岩油开发评价方法与技术进展,指出了中国陆相页岩油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阐述了中国页岩油开发评价技术在有利岩相识别、储集性表征、可动性评价、可压性评价、产能评价及地质建模-数值模拟一体化“甜点”分析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指出中国陆相页岩油高效勘探和有效开发面临基础理论研究薄弱、勘探开发技术体系不完善、工程技术与国外差距大、开发成本高等多方面的难题。提出陆相页岩油开发发展方向:开展地质工程一体化综合研究,形成陆相页岩油差异化开发技术;加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应用,提高开发评价的精准性;攻关页岩油提高采收率技术,探索有效开发方式,提高开发效果和效益。
    • 钱门辉; 王绪龙; 黎茂稳; 李志明; 冷筠莹; 孙中良
    • 摘要: 页岩含油性评价以及烃类赋存状态是页岩油甜点评价与优选的关键,以玛页1井下二叠统风城组页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岩石热解、多温阶热解、X射线衍射等分析方法,开展页岩含油性评价以及烃类赋存状态研究,在此基础上开展风城组页岩油甜点层优选。研究表明,玛湖凹陷风城组页岩主要为3类岩相组合,风二段烃源岩品质相对最好,风一段烃源岩品质一般,风三段烃源岩品质相对较差,有机质显微组分以镜质组和惰质组为主,处于成熟阶段,具备良好的页岩油物质基础,纵向上风城组页岩可划分为6个含油性较好的甜点层,风二段顶部以及中部纹层状长英质页岩发育段的含油性最好,烃类赋存状态主要为游离态,游离油占总油80%以上,游离油主要赋存于粒间孔和层理缝中,呈连续分布状,具备较好的含油性基础和可动资源前景,研究成果为风城组页岩油下一步的勘探部署与有效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 金之钧; 梁新平; 王小军; 朱如凯; 张元元; 刘国平; 高嘉洪
    • 摘要: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风城组为碱湖沉积,自下而上划分为风一段、风二段和风三段,岩性纵向上变化快,矿物成分复杂,富有机质,发育源储一体页岩油藏。油藏整体含油,但甜点分散,单层试油效果不理想,提产潜力不明确。根据岩心薄片及地球化学分析,玛湖凹陷风城组以纹层状粉砂质泥页岩夹白云岩为主,矿物组成以陆源碎屑矿物及碳酸盐矿物为主,随埋深孔隙体积变化和孔表面积变化一致,孔隙体积主要由宏孔(孔隙直径大于50 nm)贡献;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以Ⅱ型为主,镜质体反射率为0.85%~1.40%,处于生油高峰期;风二段发育中—高角度剪切裂缝,风三段发育中—高角度剪切裂缝和低角度构造裂缝,其形成与发育程度受岩性、矿物组分、岩石力学性质等的控制。综合岩性组合及储集层物性、含油性等特征,划分出4个相对集中的甜点段。应在直井多段试油试采的同时,选择含油性好、裂缝较发育的甜点段,开展地质基础研究与地质工程一体化技术攻关,实施水平井提产试验,以实现研究区风城组页岩油勘探开发的全面突破。
    • 董晓东
    • 摘要: 杜84-馆观12井注气井段644~670m,在其上存在隔层,运用实验分析技术,研究杜84-馆观12井隔层上下储层特征,总结出储层变化规律。热采后杜84-馆观12井储层矿物含量变化明显:石英含量明显增长,菱铁矿、黏土矿物、斜长石、钾长石含量降低;填隙物含量明显减少;伊蒙间层黏土相对含量降低,间层比下降;伊利石明显减少;高岭石、绿泥石相对含量明显增加;热采后该井孔渗变大,平均孔隙直径、喉道宽度变大。因此物性向着有利于开发的方向转化;热采后该井含油饱和度减小,剩余油集中在小孔隙或大孔隙角隅处。了解这些变化,可有效地预防施工中可能发生的储层伤害,从而达到储层保护、提高采收率的目的。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