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致密储层

致密储层

致密储层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800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地质学、工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35篇、会议论文64篇、专利文献265019篇;相关期刊133种,包括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科学技术与工程、测井技术等; 相关会议40种,包括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第三届非常规油气成藏与勘探评价学术讨论会、2015中国非常规油气论坛等;致密储层的相关文献由2456位作者贡献,包括卢双舫、朱如凯、张云峰等。

致密储层—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35 占比:0.16%

会议论文>

论文:64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265019 占比:99.81%

总计:265518篇

致密储层—发文趋势图

致密储层

-研究学者

  • 卢双舫
  • 朱如凯
  • 张云峰
  • 康毅力
  • 周文
  • 吴松涛
  • 柳少波
  • 游利军
  • 姜振学
  • 崔景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胡苗; 冯利军; 王军锋; 杜奎甫; 翟中波; 李剑; 米乃哲
    • 摘要: 针对延北113—133气藏水平井积液后,如何利用速度管柱提高排水采气效率,同时较大程度恢复产能的问题,在综合考虑储层条件、井筒状况、生产动态的基础上,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开展了不同储层类型的井及速度管柱安装的合理尺寸及时机研究。研究成果表明1)速度管柱的安装时机影响气井的阶段累计产出,不影响最终的累计产出;速度管柱的安装尺寸既影响阶段累计产出也影响最终的累计产出。2)对于Ⅰ类和Ⅱ类储层的井,应该在采出程度约大于33%的时候安装速度管柱;对于Ⅲ类储层的井,采出程度约大于19%的时候安装速度管柱。3)速度管柱的安装尺寸应随着储层物性的变好而增大,Ⅰ类和Ⅱ类储层的井应安装较大尺寸速度管柱,Ⅲ类储层的井应安装较小尺寸的速度管柱。该研究形成的与储层条件适应的速度管柱安装策略,对延北气藏的高效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管公帅; 刘向斌; 黄海龙; 李金禹; 孙文平; 高超
    • 摘要: 大庆外围油田致密储层油井注水受效差或不受效,依靠弹性能量开采,油井产量快速递减,单井采出程度低;同时由于无能量供给,近井地层流压逐渐下降,在低于饱和地层压力时,原油开始脱气,黏度增大导致流动阻力增加,使油井产液能力进一步下降。依据先生热解堵后增能渗吸、分段塞注入化学剂的思路,制备了由引发剂与生热剂组成的解堵剂,同时制备了由表面活性剂和调节剂组成的增能剂,并评价了该配方体系的性能指标。其中解堵剂反应后,可使溶液体系温度上升45°C,使原油黏度降低79.9%;增能剂可形成低至0.0079 mN/m的超低界面张力,同时可改变岩石润湿性,使其变为强亲水,室内测定天然岩心渗吸采收率达28.6%,应用该复合体系在大庆外围油田致密储层油井开展现场试验,先期试验井累计增油1089 t。
    • 李浩
    •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气田天然气勘探起步较晚,古生界气藏隐蔽性较强,勘探难度较大。为探究该地区气藏成藏模式,以沉积学原理为基础,从地层分布、构造特征、沉积相、储层主控因素等方面研究了延长气田南部地区古生界天然气成藏特征及富集规律。研究表明:延长气田相对优质储层是天然气成藏与富集的关键,储层规模决定气藏规模;优质储层发育主要受古地貌、岩石类型和后期成岩作用控制:优质储层主要发育在三角洲分流河道、河口坝中,富石英质沉积体系天然气富集程度较高。该研究成果对延长气田古生界气藏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韩刚; 刘畅; 肖曦
    • 摘要: 本文以检测高角度的构造成因裂缝为目标,根据纵波通过裂缝速度和能量几乎不衰减,而横波垂直通过裂缝面时衰减明显这一规律,利用岩石物理分析和正演论证了本区致密砂岩储层中纵、横波差异大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裂缝,不是储层孔隙度和流体。然后将叠前反演的纵、横波速度开展归一化处理,求取纵、横波速度的差异,二者差异较大的区域,代表发育裂缝的可能性较大。该方法应用于A区主要目的层花岗组的致密储层裂缝检测,裂缝发育区主要位于北东向断层的两侧和背斜构造的翼部,结果与钻井资料相吻合。
    • 敬季昀; 刘长龙; 兰夕堂; 邹剑; 张璐; 张丽平
    • 摘要: 准确分析压后压降曲线可以诊断裂缝特征,评价施工效果。目前常用的致密储层压后诊断方法存在对数据精度要求高,难以准确获取瞬时停泵裂缝压力及施工净压力,无法准确识别多裂缝特征,不能区分闭合后双线性流及线性流,对停泵压降观测时间要求过长等问题。为此,建立了基于储层压后渗流流态分析的压裂诊断方法。该方法降低了诊断对现场压力数据精度的要求,通过识别并拟合线性流数据点以准确得到瞬时停泵裂缝压力、裂缝净压力及多裂缝特征,避免了闭合后分析中对停泵时间过长的假设,通过辨识闭合后双线性流或线性流定性评价支撑裂缝导流能力、求取储层原始地层压力。通过应用实例,验证了该方法在致密储层压裂诊断中的适用性及可靠性。
    • 廉桂辉; 朱亚婷; 王晓光; 李洲; 秦明
    • 摘要: 针对玛湖凹陷有效储层识别精度较低的问题,以玛湖油田M2井区百口泉组为研究对象,运用同步反演和随机反演相结合的反演及地质统计学方法,预测玛湖油田致密砂砾岩有效储层,完成了储层品质及“甜点”分类评价,精细刻画了玛湖油田百口泉组的储集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建立横波原型、调整波形因子参数、反演结果质量控制、多属性体操作等技术,不仅有效解决致密储层波阻抗重叠的问题,而且大幅度提高储层预测的纵横波分辨率,进一步确定反演结果的客观性和可靠性。利用叠前反演技术提高了岩性分布概率及储层物性预测效果,成功刻画了砂体边界,为地质及岩石力学参数建模提供可靠的空间约束条件。研究成果为玛湖油田百口泉组油藏评价和开发方案部署提供技术支持。
    • 周淋; 杨文敬; 谢题志; 田国庆; 管岩; 何辉; 朱玉双
    • 摘要: 苏里格气田南区莲102井区盒8段储层孔隙结构复杂,气-水渗流规律不清,因此,运用铸体薄片、图像孔隙、扫描电镜、高压压汞等测试方法对研究区储层孔隙结构进行分析,利用气-水相渗流及可视化渗流实验方法,研究了成藏过程中的气-水渗流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盒8段储层孔隙以岩屑溶孔为主,粒间孔次之,晶间孔及粒间溶孔发育较少,喉道类型以片状喉道和弯片状喉道为主,平均喉道半径0.3μm。根据孔隙度、渗透率、排驱压力及最大进汞饱和度,将盒8段储层孔隙结构分为3类,从Ⅰ类至Ⅲ类孔隙组合类型分别为粒间孔-溶孔、晶间孔-溶孔、溶孔-晶间孔;孔喉半径分布由单峰型或左高右低双峰型转变为左低右高双峰型,主流喉道半径逐渐变小;储层物性由好变差,孔隙连通性也逐渐变差。研究区目的层气驱水类型分为3类,分别为均匀驱替、网状驱替和指状驱替,不同气驱水类型的储层,气-水两相渗流束缚水饱和度及两相渗流区宽度差异较大。气-水渗流特征与物性和孔隙结构关系密切,从Ⅰ类至Ⅲ类气驱水由均匀驱替过渡为网状驱替再到指状驱替,两相共渗区域由宽变窄,等渗点由高变低,且束缚水饱和度逐渐增高,渗流能力由强变弱。基于储层渗流规律,预测研究区有利开发区域,为研究区勘探开发提供依据。
    • 陈秀娟; 刘之的; 刘宇曦; 柴慧强; 王勇
    • 摘要: 国家对油气资源需求日益剧增的背景下,油气田勘探开发的主战场由常规转向非常规领域,致密油气成为当今及未来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的热点和重点。我国致密储层多为陆相沉积,横向连续性差、纵向非均质性强、岩性复杂、物性变化大,致使致密储层的孔隙结构难以有效表征。储层孔隙结构不仅影响油气赋存,还严重制约着油气渗流和高效开采。为有针对性地分析致密储层的孔隙结构特征,系统调研了致密储层孔隙结构评价手段的相关文献资料,梳理了半渗透隔板等间接测定法、铸体薄片等直接观测法、数字岩心法之后,剖析了致密储层孔隙结构测井评价方法,并探讨了各方法的适用性和优缺点,进而基于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展望了其发展趋势。
    • 付晓飞; 吕丁友; 黄江波; 王改卫; 孟令东; 王海学; 贾茹
    • 摘要: 为了探讨常规储层和致密储层内断层封闭机理及油气聚集差异性,以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和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束鹿凹陷为研究对象,从断裂变形机制出发,剖析了不同类型储层断裂—盖层耦合封闭机理,建立了不同类型储层内断层圈闭油气聚集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常规砂岩储层内断裂带断层核发育碎裂岩和泥岩涂抹,破碎带内发育变形带,断层封闭类型为断层岩;致密火山岩储层内断裂带断层核发育无内聚力角砾岩,破碎带内发育裂缝,断层封闭类型为岩性对接。(2)断层封闭油气具有“漏水桶短板原理”,断层岩封闭烃柱高度取决于最小断层泥含量分布位置及封闭能力;岩性对接封闭烃柱高度取决于圈闭范围内最大断距和最小断距之差,具有统一油水界面。(3)致密储层断层油气藏一般为块状油气藏,油气主要分布在断裂上升盘,且受区域性盖层控制;常规储层断层油气藏一般为层状油气藏,受局部性盖层和断层联合控制即可成藏。结论认为,断—盖耦合封闭机理的认识和油气聚集模式的建立,为不同类型储层断控型油气藏勘探部署提供理论基础。
    • 王晓明; 陈军斌; 孙晨; 柳文欣
    • 摘要: 为研究人工裂缝与天然裂缝夹角对水驱油效果的影响,考虑重力和裂缝对水驱油效果的影响,建立了非活塞式水驱油油水两相单向渗流模型,利用有限元分析方法,通过产量和含油率定量分析人工裂缝与天然裂缝夹角处于0°~90°时对水驱油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人工裂缝与天然裂缝夹角越大,油井产量越高,当人工裂缝与天然裂缝夹角为90°时,油井累积产量最高,且油井产量递减速度最小;人工裂缝与天然裂缝夹角增大,扩大了注入水波及基质系统的范围,驱油效果显著,当人工裂缝与天然裂缝夹角为90°时,裂缝系统和基质系统的驱油效果显著优于其他角度的裂缝分布,注入水波及范围最广,剩余油最少,但水驱油效率整体较低。该研究结果有助于认识裂缝分布对于水驱开发效果的影响,并预防水窜的发生。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