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深水沉积

深水沉积

深水沉积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153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地质学、海洋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0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34402篇;相关期刊65种,包括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沉积学报、沉积与特提斯地质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中国南海深水盆地油气成藏与勘探学术研讨会、第十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大会等;深水沉积的相关文献由530位作者贡献,包括何幼斌、吕福亮、王英民等。

深水沉积—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0 占比:0.41%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34402 占比:99.57%

总计:34551篇

深水沉积—发文趋势图

深水沉积

-研究学者

  • 何幼斌
  • 吕福亮
  • 王英民
  • 范国章
  • 邵大力
  • 孙辉
  • 王振奇
  • 马宏霞
  • 鲁银涛
  • 于水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马奎; 文龙; 张本健; 李勇; 钟佳倚; 王云龙; 彭瀚霖; 张玺华; 严威; 丁一; 陈骁
    • 摘要: 基于野外、钻井和地震资料分析,恢复四川盆地德阳—安岳侵蚀裂陷槽形成演化过程,并对勘探领域进行划分和评价。结果表明:①德阳—安岳侵蚀裂陷槽及周缘震旦系灯影组沉积特征具有明显差异。侵蚀裂陷槽北段灯影组发育深水沉积,盆地北部灯影组发育盆地—斜坡—台地边缘—局限台地沉积模式,中—南段灯影组为碳酸盐台地沉积环境。②德阳—安岳侵蚀裂陷槽是伸展裂陷和岩溶侵蚀作用叠加改造而成,侵蚀裂陷槽北段以拉张裂陷作用为主,中段和南段为桐湾多幕次侵蚀作用改造而成。基于侵蚀裂陷槽分段性成因,将其及周缘灯影组划分为盆地北部台缘岩性丘滩体、中部台内岩溶丘滩体和中—南部槽内岩溶残丘3大勘探领域,其中盆地中—南部槽内岩溶残丘是盆地天然气勘探战略突破新领域,北部台缘岩性丘滩体是盆地天然气万亿立方米资源增储新阵地。
    • 方中华; 李攀峰; 杨源; 杨慧良; 陆凯; 杨佳佳; 单瑞
    • 摘要: 本文依托菲律宾海浅地层剖面资料,结合前人已发表的该区域样品资料和钻孔资料,对九州-帕劳海脊以及与海脊相邻的西菲律宾海盆和帕里西维拉海盆浅层沉积物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认为海底以下浅层沉积物一般存在3个波阻抗界面,根据其反射特征划分为4个基本类型,并对剖面特征的成因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在沉积物的沉积过程中,沉积物供给、构造活动、地形以及水动力条件等都对深水沉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菲律宾海浅地层沉积特征和控制因素的分析,可为进一步开展菲律宾海深水浅层沉积物研究提供参考。
    • 杨莎莎; 黄旭日; 贾继生; 武志学; 李伟华
    • 摘要: 以鄂尔多斯盆地黄陵地区延长组长;段为研究对象,基于区内丰富的钻井取芯、测录井及分析化验资料,对长;段深水砂岩特征及不同砂体类型储层之间的差异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根据砂体形成机制及其构造特征的不同,研究区砂体类型可划分为砂质碎屑流砂体、砂质滑塌砂体及浊流砂体3大类。其中,砂质碎屑流砂体的石英、长石含量及结构成熟度相对较高,储集空间以长石溶孔和残余粒间孔为主,储层物性也明显优于其他两类砂体。进一步分析发现,由于结构成熟度和矿物含量的差异,砂质碎屑流砂体成岩早期抗压实压溶作用更强,中晚期易溶矿物溶蚀增孔、构造破裂增缝等建设性成岩作用也较为强烈,从而决定了砂质碎屑流砂体是研究区最有利的储集岩体。
    • 龚承林; Ronald J.Steel; 彭旸; 王英民; 李东伟
    • 摘要: 层序地层学是当前地球科学研究颇为关注的领域,被广泛应用于沉积盆地分析和油气勘探。碎屑岩层序地层学理论方法源于海相盆地,是在被动大陆边缘油气勘探实践的基础上凝练而来的,至今已经历了约50年的发展历程。本文梳理了深海碎屑岩层序过去50年发展历程中的重要进展(包括1970—2000年的经典海相碎屑岩层序地层学、2000—2010年的陆架边缘层序地层学研究、和2010—2020年的海相碎屑岩层序地层学标准化);讨论了当前深海碎屑岩层序地层学研究的热点领域。
    • 陈强; 李文厚; 孙娇鹏; 张倩; 梁积伟; 李智超
    • 摘要: 陕西岐山曹家沟剖面位于鄂尔多斯盆地南缘,交通便利、出露良好、地层齐全、沉积类型多样,是一条重要的奥陶系剖面。对曹家沟剖面进行了详细介绍,下奥陶统冶里组以泥质白云岩为主,亮甲山组以含硅质团块晶粒白云岩为特征,发育叠层石,均为潮坪相沉积。中奥陶统马家沟组主要为中薄层—中厚层的粉细晶云岩、灰岩,属开阔台地—台地前缘斜坡相沉积,峰峰组主要为中薄层—纹层状白云岩,发育大量薄层的碳酸盐碎屑流和浊流沉积,属较深水的台地前缘斜坡相重力流沉积。上奥陶统平凉组为一套大陆斜坡相类复理石的韵律沉积,唐王陵组为大陆斜坡相泥石流环境下的冰水沉积,具有典型的冰坠石构造。
    • 鲁银涛; 范国章; 冉伟民; 栾锡武; 邵大力; 马宏霞; 许小勇; 王红平; 徐宁; 刘忻蕾; 杨芸
    • 摘要: 孟加拉湾东北部上新统的深水沉积砂岩中蕴藏着丰富的生物气资源,已成为该地区油气勘探的重要新目标。为进一步明确该区深水生物气的勘探前景,综合利用钻井、地震和地球化学分析等资料,对深水沉积体系平面展布样式和内部结构模式进行了研究,明确了深水重力流沉积体系与油气成藏的密切联系,以及上新统生物气成藏地质条件,探讨了生物气成藏主控因素和成藏系统。研究结果表明:①孟加拉湾东北部低地温梯度及上新世大规模发育的深水沉积体系为生物气的成藏创造了条件,低地温梯度背景拓宽了生物气生成的深度范围;②上新世高速堆积的大型深水沉积体系不仅有利于富含草本植物的有机质远距离搬运,也有利于有机质快速保存,为甲烷菌生存提供了物质基础;③厚层泥岩夹局部层段发育砂岩(“泥包砂”)的沉积结构有利于孟加拉扇发育自生自储自封堵的“独立”生物气藏,储盖组合包括水道砂岩储层—水道充填/深海泥岩盖层、天然堤砂岩储层—天然堤/深海泥岩盖层、朵叶体砂岩储层—天然堤/深海泥岩盖层、块体搬运沉积砂岩储层—天然堤/深海泥岩盖层等4种类型;④宽缓的背斜构造提高了富砂质结构单元中生物气的聚集程度。结论认为,基于孟加拉扇平缓构造背景,识别评价具有一定规模的有效圈闭是该区域生物气勘探成功的关键。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丰富生物气成藏地质理论,同时对类似地区生物气勘探也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 孙玉玺; 李华; 谈梦婷; 葛稳稳; 冯斌; 于星
    • 摘要: 重力流与等深流交互作用沉积作为深水沉积研究的热点之一,仍存在鉴别标志不完善及形成机理不明确等问题。基于野外露头、粒度数据及薄片等资料,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陇县地区奥陶系平凉组沉积类型与特征,探讨了重力流与等深流交互作用沉积形成机理。结果表明陇县地区奥陶系平凉组沉积构造较丰富,粒度参数垂向差异明显,反映了3个演化期次:①中低能改造砂沉积,岩相表现为砂泥互层,见重力流与等深流沉积特征;②高能浊流沉积,表现为块状砂岩,见有正粒序层理等重力流沉积特征;③低能改造砂沉积,表现为砂泥互层,见有重力流与等深流沉积特征。平凉组沉积时期,浊流与处于海槽限制性环境内向西运移的等深流进行交互作用,沉积类型及演化主要受浊流水动力强度控制。陇县地区奥陶系平凉组重力流与等深流交互作用沉积可分为2种机制:①浊流间歇期,后期等深流对早期未固结浊流沉积改造,即等深流改造重力流机制;②浊流活跃期,同地同期在垂向空间尺度上浊流与等深流彼此影响,即等深流与重力流同时作用机制。
    • 龚承林; 齐昆; 徐杰; 刘喜停; 王英民
    • 摘要: 源—汇系统对多尺度气候变化的响应与反馈是当前深水沉积学研究的前缘和新动向。通过梳理外陆架—深水盆地沉积物搬运分散系统(深水源—汇系统)对从构造尺度到人类尺度气候变化的过程响应,揭示了两种(迟滞和瞬态)深水源—汇系统的过程响应与反馈机制。迟滞响应深水源—汇系统的过渡区较宽、响应尺度较大(Teq≥104年),有利形成条件为:宽陆架且无峡谷延伸到内陆架以及冰室气候;其沉积物搬运分散过程主要受到可容空间的驱动(吻合经典的Exxon层序地层学理论)。在迟滞响应深水源—汇系统中,构造—轨道尺度的冰室气候期浊流活动较强、形成的沉积体相对富砂,温室气候期浊流活动较弱、形成的沉积响应相对富泥;而亚轨道—人类尺度的气候波动常被快速海平面上升所“淹没”、不能调控深水沉积物搬运分散过程。瞬态响应源—汇系统过渡区较局限、响应尺度较小(Teq≤104年),有利形成条件有:窄陆架、温室气候、峡谷头部和河口相接或相邻、断陷湖盆以及三角洲越过陆架坡折,其沉积物搬运分散过程对物源供给更为敏感,主要受物源供给驱动(偏离经典的Exxon层序地层学理论)。在瞬态响应深水源—汇系统中,不论是构造—轨道尺度的气候变化还是亚轨道—人类尺度的气候波动,只要其能够诱发物源供给的变化(而不论可容空间是上升还是下降),都能够对深水源—汇过程响应进行调控。
    • 王兴志; 王雅萍; 裴森奇; 李博; 杨西燕; 文龙; 徐亮; 谢圣阳; 杜垚; 冯明友; 杨雪飞
    • 摘要: 基于野外露头特征,结合区域构造背景,综合钻井及地球物理资料,利用宏观与微观观察、地球化学元素测试、总有机碳含量及镜质体反射率测定等对四川盆地北部中二叠统茅口组沉积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中二叠统茅口组沉积晚期,川北地区广元—旺苍一带存在一套富有机质的深水沉积,该套地层自北西向南东方向分布,厚10~30m,以硅质岩、硅质泥岩等为主夹重力流沉积.硅质岩、硅质泥岩单层厚度薄、层面平整,富含硅质放射虫、海绵骨针及体小壳薄的腕足类生物化石,具有典型的深水海槽相沉积特征.地球化学测试硅质岩类中的铜、钴、钼、镍等元素含量以及镍与钴含量的比值等指标均指示此套沉积属深水还原环境下的产物,其TOC值为3.21%~8.19%,平均值为5.53%,具有良好的生烃能力.海槽南侧为较高能的台地边缘相区,沉积的主要是厚层块状泥-亮晶生物(屑)灰岩,有利于储集层的形成.茅口组沉积晚期,扬子板块西北缘勉略洋壳向北俯冲与"广元—旺苍"海槽的形成提供了内在动力条件.从该海槽的发育位置、沉积特征和形成动力来看,与前人提出的晚二叠世"开江—梁平"海槽相似,因此认为"开江—梁平"海槽在中二叠世晚期就已经具有雏形.
    • 龚承林; 齐昆; 徐杰; 刘喜停; 王英民
    • 摘要: 源—汇系统对多尺度气候变化的响应与反馈是当前深水沉积学研究的前缘和新动向.通过梳理外陆架—深水盆地沉积物搬运分散系统(深水源—汇系统)对从构造尺度到人类尺度气候变化的过程响应,揭示了两种(迟滞和瞬态)深水源—汇系统的过程响应与反馈机制.迟滞响应深水源—汇系统的过渡区较宽、响应尺度较大(Teq≥104年),有利形成条件为:宽陆架且无峡谷延伸到内陆架以及冰室气候;其沉积物搬运分散过程主要受到可容空间的驱动(吻合经典的Exxon层序地层学理论).在迟滞响应深水源—汇系统中,构造—轨道尺度的冰室气候期浊流活动较强、形成的沉积体相对富砂,温室气候期浊流活动较弱、形成的沉积响应相对富泥;而亚轨道—人类尺度的气候波动常被快速海平面上升所"淹没"、不能调控深水沉积物搬运分散过程.瞬态响应源—汇系统过渡区较局限、响应尺度较小(Teq≤104年),有利形成条件有:窄陆架、温室气候、峡谷头部和河口相接或相邻、断陷湖盆以及三角洲越过陆架坡折,其沉积物搬运分散过程对物源供给更为敏感,主要受物源供给驱动(偏离经典的Exxon层序地层学理论).在瞬态响应深水源—汇系统中,不论是构造—轨道尺度的气候变化还是亚轨道—人类尺度的气候波动,只要其能够诱发物源供给的变化(而不论可容空间是上升还是下降),都能够对深水源—汇过程响应进行调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