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构造演化

构造演化

构造演化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4096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石油、天然气工业、地球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943篇、会议论文1139篇、专利文献48175篇;相关期刊449种,包括大地构造与成矿学、岩石学报、地质通报等; 相关会议233种,包括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第十二届全国矿床会议、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等;构造演化的相关文献由9994位作者贡献,包括何登发、漆家福、夏斌等。

构造演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943 占比:5.63%

会议论文>

论文:1139 占比:2.18%

专利文献>

论文:48175 占比:92.19%

总计:52257篇

构造演化—发文趋势图

构造演化

-研究学者

  • 何登发
  • 漆家福
  • 夏斌
  • 李江海
  • 李三忠
  • 胡望水
  • 张功成
  • 汤良杰
  • 李伟
  • 曹代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孟元库; 袁昊岐; 魏友卿; 张书凯; 刘金庆
    • 摘要: 冈底斯岩浆岩带(以下简称冈底斯带)是新特提斯洋俯冲和印度—亚洲板块碰撞的产物,为典型的复合型大陆岩浆弧,是研究板块增生、大陆地壳生长再造和碰撞造山的天然实验室。大量研究揭示新特提斯洋主要经历了4个重要的演化时期:分别是早期俯冲(>152 Ma)、晚期俯冲(100~65 Ma)、主碰撞(55~40 Ma)和后碰撞伸展期(23 Ma至今)。前人对其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重要的认识和进展,然而关于新特提斯洋的形成和演化以及冈底斯带火成岩岩浆源区的属性、精细的成岩过程等方面仍然存在着激烈的争议。文章首先介绍了冈底斯带的研究历史和大地构造背景,对冈底斯带目前存在的主要科学问题和争议进行了初步梳理,从13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和总结。初步的梳理给出的启示是:冈底斯带是一个典型的岩浆—构造—成矿—变形变质带,经历了长期、复杂和多阶段的演化过程,而不是简单地拼贴于古老拉萨地体之上的新生大陆岛弧体。主要认识包括:(1)冈底斯岛弧带是研究新特提斯洋俯冲最为理想的场所,记录了新特提斯洋演化的关键信息,是破解新特提斯洋板片初始俯冲时限和板片俯冲方式最佳的研究对象;(2)冈底斯带中不同时代的花岗岩基或岩株可能经历了一个多期次组装累积的过程,今后应运用晶粥体的模型去重新理解冈底斯带花岗质岩石的形成和动力学成岩过程;(3)冈底斯地区地幔的性质沿着走向表现出复杂性,具有地球化学上的不均一性;(4)冈底斯带的火成岩存在同位素上的倒转,这可能暗示冈底斯地区存在老的基底;(5)冈底斯岛弧带在构造上具有明显的掀斜性,表现出东段以下地壳组分为主,中西段以中上地壳组分为主,暗示了冈底斯带自新生代以来经历了一个不均衡的构造抬升和剥露过程;(6)冈底斯带的研究对象仍以火成岩为主,研究方法多限于传统的岩石学和放射性Sr-Nd-Hf同位素手段,而非传统的稳定性同位素(Mg-O-Li-B-Mo)的研究却鲜有报道,并且在研究内容上主要以岩石成因和地质年代学为主,而对火成岩侵位过程和成岩后的构造变形和抬升剥蚀等相关研究则相对薄弱;(7)目前,构造地质学手段在冈底斯带的研究中运用较少,常以岩浆演化来代替构造演化。最后,文章针对目前的研究现状,对冈底斯带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 贾屾; 何登发; 韩文明; 胡滨
    • 摘要: 东非裂谷东支由多个盆地组成,South Lokichar是唯一有油气发现的盆地,目前对于该盆地的石油地质特征及成藏规律仍认识不清,严重制约着东非裂谷东支下一步勘探。本文综合利用钻井、地震、岩芯、薄片以及分析化验等资料,对South Lokichar盆地的构造和地层发育特征、关键成藏条件和影响因素以及成藏规律进行详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 South Lokichar盆地自晚渐新世开始拉张,经历了裂陷I期、裂陷II期及坳陷期三个演化阶段,以裂陷I期沉积序列为主;(2) South Lokichar盆地成藏条件优越,下中新统Lokhone Shale组半深湖-深湖相泥岩为主力烃源岩,生烃指标好,古气候及沉积环境共同控制优质烃源岩的发育;中中新统Lower Auwerwer组为主要目的层系,主要发育扇三角洲相、三角洲相以及湖泊相;扇三角洲前缘及三角洲前缘砂体储集物性最优,浊积砂岩次之,扇三角洲平原砂砾岩体储集物性差;泥质含量是影响储集物性的主要因素。中中新统Middle Auwerwer组泥岩及下中新统Lokhone Shale组泥岩为两套区域盖层;断鼻及断块圈闭为主要的圈闭类型,晚中新世是圈闭形成的关键时期;(3) South Lokichar盆地油气富集平面上呈现"西富东贫"的特点;纵向上油气主要聚集于中中新统Lower Auwerwer组,下中新统Lokhone Shale组次之;Lower Auwerwer组为下生上储的成藏模式,Lokhone Shale组为自生自储式成藏;保存条件是成藏的主控因素;(4) South Lokichar盆地东北部未钻断块圈闭及凹陷带内岩性圈闭具备较好的勘探前景。
    • 王向东; 王任; 石万忠; 唐大卿; 徐立涛; 冯芊
    • 摘要: 孤店断陷为松辽盆地南部深层天然气勘探的有利区带,同时也记录了中国东部中-新生代板块运动和盆地演化的丰富信息。利用钻测井资料及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并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对孤店断陷的地质结构及构造演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孤店断陷在纵向上可以划分为基底构造层、下构造层、中构造层及上构造层。由于受到晚中生代以来太平洋板块向东亚板块的俯冲作用及区域构造应力场的影响,孤店断陷的构造演化过程可以划分为断陷期、断坳转换期、稳定坳陷期及构造反转期。孤店断陷的边界大断层(孤店断层)在断陷初始发育期(火石岭组-沙河子沉积期)表现为6段走向各不相同的小型孤立断层,在断陷晚期(营城组沉积期)经过生长、连接而形成统一的断陷边界,并在断坳转换期(登娄库组-泉头组沉积期)和坳陷期(青山口组-嫩江组沉积期)发生广泛而强烈的张扭活动,以及在构造反转期(嫩江组沉积末期)发生强烈反转和分段差异逆冲活动。研究结果可以为松辽盆地以及中国东部地区的构造活动及演化研究提供参考,并进一步指导油气勘探。
    • 颜伟华; 魏旭; 吴伟; 吴冉
    • 摘要: 近年来,随着测试技术和大地构造理论的快速发展,华南地质构造的研究积累了不少新资料和新数据。文章通过总结近几年关于华南构造演化方面的文献,对华夏板块前泥盆纪构造演化进行了浅析。目前对华夏板块前泥盆纪构造演化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是否普遍存在前寒武纪的华夏古陆块以及其分布范围;二是华夏板块与南扬子板块(或江南造山带)俯冲碰撞的时间。这两个方面至今仍是华南构造带研究聚焦的问题。
    • 梁帅; 翟富荣; 戴慧敏; 张艳飞; 刘凯; 仲米山; 陈垚; 刘金庆; 于新洋
    • 摘要: 【研究目的】黑龙江南部大贵屯一带位于松嫩—张广才岭地块东部,为古亚洲洋构造域与太平洋构造域的叠加与转换部位,开展小型或微观构造形迹特征的研究,对进一步解析二大构造域的叠加与转换背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研究方法】基于系统的野外调查和镜下矿物变形特征识别,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讨论研究区的构造演化历史以及两大构造体系叠加与转换的时限。【研究结果】提出大贵屯一带存在3期构造作用:一是早古生代古亚洲洋开裂扩张作用,二是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古亚洲洋闭合挤压造山作用,三是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太平洋板块对欧亚板块俯冲挤压造山作用。太平洋板块对欧亚大陆的俯冲期形成褶皱与古亚洲洋闭合挤压期形成褶皱明显不同,不仅体现构造层次的显著差别,也体现了区域应力场转换过程。【结论】太平洋板块对欧亚大陆的俯冲期不仅形成褶皱,还形成了与此相匹配的脆性断裂,为研究古亚洲洋与环太平洋构造域的转换作用,特别是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的俯冲历史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 李智; 张志业; 李双建; 熊健; 安艳君
    • 摘要: 南襄盆地是以古近系沉积为主的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分析其地质结构和形成演化对盆地油气勘探和研究造山带之上盆地构造特征均有重要意义。笔者以重磁电、地震、钻井和测井资料为基础,系统分析南襄盆地的地层展布、构造特征和形成演化,探讨各凹陷地质结构差异的控制因素,分析盆地成因。通过研究认为,南襄盆地是由深大断裂分割的数个隆起和半地堑型凹陷组成,平面具分带、分块构造格局;垂向上由不整合面划分为基底、上白垩统、古近系、新近系—第四系4套构造-地层层序。其构造演化可划分为晚白垩世断陷初期—白垩纪晚期差异反转期、古近纪强烈断陷-廖庄组沉积末期强烈隆升剥蚀、新近纪拗陷期3个伸展-聚敛构造旋回。泥岩滑脱作用和基底性质差异导致的控凹边界断裂沉降差异,是盆地各凹陷地质结构差异的主控因素。南襄盆地是在晚白垩世以来北西—南东向剪切拉张应力场下地幔隆起和地壳下沉均衡作用下形成的简单剪切型伸展拆离盆地。
    • 胡心玲
    • 摘要: 习家口单斜带位于潜江凹陷西北部,是区内二级构造单元之一,紧邻主力生油洼陷-蚌湖向斜带,也是凹陷内重要的油气资源接替区块,研究其构造发育特征和油气成藏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构造演化分为断陷、断坳和抬升三个阶段,区带自东向西地层逐渐抬升减薄,断裂主要发育在单斜带中西部,形成的断鼻、断块等类型圈闭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
    • 张琳琳; 何京; 王伟; 康琳; 张江涛; 张金辉
    • 摘要: 辽西凸起中段古近系沙河街组缺乏规模性圈闭,储层横向变化快、预测难度大,滚动勘探一直难有较大突破。针对构造、储层问题,采用基于构造演化分析的古近系储层预测方法,综合运用裂变径迹构造反演和空间平衡剖面技术,开展构造演化精细分析,改变传统地层沉积模式,提出辽西凸起高部位发育沙河街组地层的新认识,指导构造解释调整,新增沙河街组勘探层系和有利目标;结合构造约束下的叠前同步反演技术,准确预测沙河街组优势储层发育区,有效指导井位部署和钻探。近年的勘探实践证实了方法的有效性,研究区新增2个千万方级含油气构造,有力支撑了渤海油田的增储上产,也为类似区域的古近系储层研究提供了借鉴。
    • 王珂; 肖安成; 曹婷; 张荣虎; 魏红兴; 余朝丰
    • 摘要: 地质结构、构造演化及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是制约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北部构造带油气勘探进程的重要因素。以地震剖面为基础,结合区域构造背景、露头地层特征以及钻井资料,对北部构造带3个构造段(吐格尔明、迪北—吐孜、巴什)的地质结构进行了详细解剖,恢复了构造演化史,并分析了变形特征,最后在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关系的基础上,讨论了北部构造带的潜在勘探领域。结果表明,吐格尔明段为古隆起和基底卷入断层共同控制的背斜构造;迪北—吐孜段和巴什段均发育深浅两套变形系统,深层为基底逆冲断层控制的褶皱带,浅层发育相对简单的断层-褶皱体系。吐格尔明段、迪北—吐孜段、巴什段的构造活动分别始于白垩纪—古近纪早期、新近纪中期、新近纪晚期,均定型于新近系库车组沉积期—第四纪。新近系吉迪克组—康村组沉积期(23~5 Ma),迪北—吐孜段和吐格尔明段形成古油藏,巴什段下侏罗统形成大面积、低丰度的含油带;新近系库车组沉积期(5~2 Ma),早期古油藏遭到破坏,局部仍有古油藏保留,同时形成规模不等的天然气藏或凝析气藏;第四纪西域组沉积期(2 Ma~),先前形成的气藏及残留古油藏发生大规模调整改造,形成现今的成藏格局。吐格尔明段的油气勘探应避开核部剥蚀区,背斜北翼、南翼、东西倾伏端分别发育裂缝性岩性油气藏、孔隙型岩性油气藏、构造-岩性油气藏;迪北—吐孜段的迪北南斜坡是裂缝性致密砂岩油气藏勘探的重要潜在领域,依奇克里克油田是构造-岩性油气藏勘探的重要现实领域,迪北2井区和巴什段的巴什1井单斜带均为高风险勘探领域;巴什段南部克拉苏构造带的中下侏罗统可作为后备风险勘探领域。北部构造带的油气勘探应以中下侏罗统为主,兼顾浅层多目的层系,从而进一步拓宽油气勘探领域。
    • 王福
    • 摘要: 在区域构造背景分析的基础上,开展了柴达木盆地诺木洪凹陷构造地层格架、构造演化史研究,以及印支、燕山和喜山构造运动对石炭系残留展布的控制作用分析。结果表明,石炭纪原始沉积在诺木洪凹陷广泛分布;印支晚期,凹陷内部差异隆升,西部石炭系剥蚀殆尽,自西向东在抬升运动较弱的地区残留上石炭统地层;中侏罗世凹陷才开始接受沉积,燕山末期-喜山早期,受东西向挤压形成中生界残留凹陷;喜山中期,发生构造反转,沉积自西向东逐渐扩展,范围逐渐增大。并结合地层沉积、构造演化等研究,从成熟度和生烃演化史两方面对石炭系烃源岩进行评价,落实圈闭发育和展布特征,指出诺木洪凹陷下步油气勘探的有利方向。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