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实验测试

实验测试

实验测试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3年内共计1196篇,主要集中在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建筑科学、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00篇、会议论文29篇、专利文献502085篇;相关期刊427种,包括珠算与珠心算、科学技术与工程、实验室研究与探索等; 相关会议28种,包括第九届全国地质与地球化学分析学术报告会暨第三届青年论坛会议、重庆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2013年学术会议、北京力学会第十九届学术年会等;实验测试的相关文献由3217位作者贡献,包括郭建春、陈迟、陶亮等。

实验测试—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00 占比:0.12%

会议论文>

论文:29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502085 占比:99.87%

总计:502714篇

实验测试—发文趋势图

实验测试

-研究学者

  • 郭建春
  • 陈迟
  • 陶亮
  • 卢青针
  • 赵志红
  • 阎军
  • 刘强
  • 张超
  • 卢聪
  • 唐鹏程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陈华; 赵睿; 柳秀丽
    • 摘要: 石蜡是目前应用广泛的相变蓄热材料,为解决其导热系换热性能差的问题,本文设计了石蜡复合材料相变蓄热性能实验台,实验研究了3种不同的金属泡沫铜布置方式对石蜡蓄热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蓄热器盘管内圈测点1和测点2,添加泡沫铜的3种方案在蓄热前期的温升速率相较于纯石蜡均提升3~6倍,中期温升速率为纯石蜡侧的1~3倍;对于热盘管外圈测点6,添加泡沫铜能明显改善蓄热中期温升速率,但是泡沫铜放置方式影响了蓄热前期温升速率;综合3组方案相比,在蓄热前期,方案1较方案2、方案3的温升速率提高30%~400%,在蓄热中期提高50%~200%,综合比较下方案1更优。
    • 张敬男
    • 摘要: 地质实验测试是保障地质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基础,文章阐述了地质实验测试的重要性,可以为地质工作提升其整体的质量并保障工作的效率,对地质实验测试技术进行探讨,指出相关人员应利用其技术,对未来企业发展方向做好规划,通过有效的指导促进其发展建设,并将其融入各领域之中。
    • 岳小建
    • 摘要: 新村煤矿在特厚煤层工作面巷道托顶煤掘进期间,针对顶煤支护困难,支护效果差这一问题,结合现场工程地质条件,通过数值模拟及实验测试等方式对顶煤支护困难的原因进行分析,发现支护效果受顶煤强度、裂隙发育情况、顶板的稳定性以及支护面积影响。经研究,采用加强锚杆和锚索的预紧力,增加顶板支护面积的方式提高预应力的扩散效果,使顶煤更具稳定性和整体性。通过在首采面回风巷的实践应用,巷道在掘进期间顶板煤层的稳定性和完整性得到了有效控制,巷道顶板下沉仅70 mm,支护效果良好。
    • 高松; 周建中
    • 摘要: 焦点:在基础教育阶段,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的教学中,科学实验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但是,当前我国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实验教学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实验教学对于创新人才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形势下,探索在各类考试中如何加强实验测试的比重,如何加大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资源投入、提升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实验教学能力,已是当务之急。
    • 郭双乾; 秦朝葵
    • 摘要: 采用实验测试与数值仿真相结合的方法,对旋流器应用于小功率蓄热式燃烧器进行研究。介绍实验系统,分析火焰形态、炉内温度特性和烟气排放。建立燃烧器模型和加热炉模型,通过数值仿真研究了过剩空气系数、空气预热温度、换向时间等因素对燃烧过程中压力分布、温度均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燃烧持续放热,火焰由淡蓝色逐渐变为透明状,高温烟气在炉内均匀弥散,炉内传热得到加强。过剩空气系数影响着燃烧器内气体混合及压力分布,增加空气量可使火焰长度变短。提高空气预热温度对促进燃烧有很大作用,同时能在更短的时间内达到最高温度。换向时间对炉内温升时间影响不大。在一定的范围内增长换向时间避免了频繁切换,炉内温度有所提高,但是过长的换向时间弱化了气流的混合,导致排烟区域温度降低,降低了炉内的温度均匀性,空气预热温度易出现低值。换向时间短时空气预热温度随时间分布较均匀,但易造成炉内压力波动频繁,炉内温度不易稳定。蓄热式燃烧技术具有低NO_(x)排放的特点,除火焰区域外,炉内及排烟烟道中的NO_(x)体积分数均在40×10^(-6)以下。
    • 王林丰; 张琦; 龙天河; 叶恺; 李永财; 卢军
    • 摘要: 搭建了全尺寸实验平台,通过测试通风量、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地埋管制冷量、集热面温度、太阳辐照度等参数24 h内的变化,研究了高温高湿环境下土壤/空气换热器(EAHE)与太阳能烟囱(SC)耦合系统的通风和冷却能力。结果表明:尽管EAHE进口空气的温度和相对湿度分别为27~41°C和42.18%~95.58%,但其出口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都较稳定,分别为27~28°C和90%~95%;空气通过EAHE埋管的最大温降为13°C,含湿量最大减小值为3.1 g/kg;EAHE的最大总制冷量为994 W,最大显热制冷量为750 W,最大潜热制冷量为317 W,最大潜热制冷量约占总制冷量的32%;系统最大通风量为166 m^(3)/h,对应的太阳辐照度最大值为1194 W/m^(2);该耦合系统在高温高湿地区应用有良好的降温性能。
    • 王自豪; 万义钊; 刘乐乐; 卜庆涛; 王壮壮; 毛佩筱; 胡高伟
    • 摘要: 气-水相对渗透率是天然气水合物现场试采的关键参数。如何测量和评估储层相对渗透率是提高产气效率、实现天然气水合物产业化需要解决的基础问题。从含水合物沉积物相对渗透率的实验测试、数值模拟和模型建立3个方面,总结了含水合物沉积物相对渗透率的研究进展,研究发现,现有含水合物沉积物实验测试大多采用非稳态法,相对渗透率曲线图显示:在同一含水饱和度下,水合物饱和度越大,水的相对渗透率越小,气的相对渗透率变化规律较为复杂;水合物饱和度的变化改变了沉积物的孔隙空间结构,进而影响气-水相对渗透率。数值模拟大多利用孔隙网络模型或持水曲线进行相对渗透率计算,探索水合物生长习性、孔隙赋存特征,并揭示颗粒尺寸、水合物饱和度、润湿性、表面张力等不同因素对气-水相对渗透率的影响差异。梳理多种相对渗透率模型,发现新近提出的考虑毛细作用和孔径分布的含水合物介质相对渗透率模型在模拟含水合物沉积物中的多相流以及解释水合物饱和度的变化方面具有优势。建议下一步克服该模型计算成本较高的缺陷,实现含水合物沉积物多相流物理精确建模。
    • 江伟; 陈艳坡; 王晓瑜
    • 摘要: 传统地质实验测试中,因多种因素作用影响,测试数值有一定误差,不利于地质回收与利用金属元素。对此,地质实验测试中,原子吸收法的优势性逐渐凸显出来,并成为国家地质实验测试的重要研究方向。可见,地质实验测试应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试技术,其建立的完善应用与评定形式,则保证了地质实验测试结果的稳定性、准确性和可靠性,为推动地质行业发展提供了技术动力。对此,本文在分析地质实验测试的实质后,对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具体应用进行研究。
    • 胡文亨; 程颢; 张倩; 魏立军; 高秀峰; 李云; 臧立昊; 李凤迪
    • 摘要: 为满足采油井场井口采出液(原油)冬季加热的特殊技术需求,解决管壳式、板式、套管式等传统形式换热器在相应使用条件下存在的难以承受高压、尺寸及质量大、制造困难、造价高、易腐蚀、流阻大等问题,设计制作了一台液量为25 m3/d的实际井场钛合金螺旋盘管原油换热器,并搭建了相应传热与流阻测试实验装置。开展了多种工质对在多种流速匹配下的传热性能实验,以及壳程防冻液和管程原油的流阻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在壳程为水或防冻液,管程为原油时,壳侧雷诺数应达到7000(对应流速0.32 m/s)以上,管程雷诺数应达到2000(对应流速1.1 m/s)以上,才能获得相对较高的总传热系数;壳程载热介质流速在很宽的范围内流阻都很小,对泵总扬程的影响基本可忽略,壳程流速选择可仅从能量平衡角度考虑;管程原油流动雷诺数在2000~2500之间(对应流速1.1~1.3 m/s),流阻约为50~75 kPa,相当于一般井口回压的3.3%~5.0%,对抽油机的工作基本不会产生影响,此时已获得了较高的总传热系数。基于换热实验数据,对比较接近实验测试结果的一种理论计算模型进行了分析和修正,使其能与实验结果良好吻合。实验结果和修正的计算模型可用于指导钛合金螺旋盘管原油换热器的产品设计、工程应用选型。
    • 陈秀娟; 刘之的; 刘宇曦; 柴慧强; 王勇
    • 摘要: 国家对油气资源需求日益剧增的背景下,油气田勘探开发的主战场由常规转向非常规领域,致密油气成为当今及未来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的热点和重点。我国致密储层多为陆相沉积,横向连续性差、纵向非均质性强、岩性复杂、物性变化大,致使致密储层的孔隙结构难以有效表征。储层孔隙结构不仅影响油气赋存,还严重制约着油气渗流和高效开采。为有针对性地分析致密储层的孔隙结构特征,系统调研了致密储层孔隙结构评价手段的相关文献资料,梳理了半渗透隔板等间接测定法、铸体薄片等直接观测法、数字岩心法之后,剖析了致密储层孔隙结构测井评价方法,并探讨了各方法的适用性和优缺点,进而基于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展望了其发展趋势。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