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渗流特征

渗流特征

渗流特征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486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矿业工程、水利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71篇、会议论文81篇、专利文献62917篇;相关期刊133种,包括科学技术与工程、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石油地质与工程等; 相关会议57种,包括2015中国非常规油气论坛、第十二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大会、第十一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大会等;渗流特征的相关文献由1537位作者贡献,包括孙卫、朱玉双、高文君等。

渗流特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71 占比:0.59%

会议论文>

论文:81 占比:0.13%

专利文献>

论文:62917 占比:99.29%

总计:63369篇

渗流特征—发文趋势图

渗流特征

-研究学者

  • 孙卫
  • 朱玉双
  • 高文君
  • 杨正明
  • 宋付权
  • 苏玉亮
  • 史振宁
  • 曾铃
  • 王西江
  • 程林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魏志鹏
    • 摘要: 针对气藏产水问题,利用绒囊流体开展了控水效果评价实验,并结合核磁共振实验技术分析了岩样内部流体分布特征,阐明了绒囊流体在砂岩储层中的控水机理。实验结果表明:绒囊流体具有较好的控水效果,驱替实验中100-2岩样气测渗透率下降了60%,水测渗透率下降了99.1%,岩样100-7驱替过程中受应力作用影响,内部出现了新孔隙,绒囊流体对形成的新孔隙具有自动二次封堵的功能,堵水率可达95.5%。绒囊流体对大孔隙具有较好的封堵作用,对于小孔隙,在注入过程中会在岩石表面形成保护层,避免了工作液进入导致的伤害。绒囊流体具有自然降解的性能,在实际应用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实际控水稳气效果会优于室内研究结果。绒囊流体可以有效降低水对气藏的伤害。
    • 孙大龙; 张广东; 彭旭; 敬豪; 吕华; 任超峰; 王宁
    • 摘要: 针对CO_(2)驱气溶性降混剂降低混相压力、提高采收率机理认识不清的问题,综合利用室内实验、数值模拟和权重分析法,通过分析原油组分、原油黏度、油气界面张力、原油相态特征的变化,明确了气溶性降混剂的降混机理。实验结果表明:注入体积分数为3%和20%的气溶性降混剂后,原油重质组分含量分别减少25.07%和48.21%,平均原油黏度分别降低61.51%和96.88%,相同压力下的原油与CO_(2)界面张力分别降低30.36%和91.16%,饱和压力分别降低6.22%和15.90%;气溶性降混剂的主要降混机理为裂解原油的重质组分、降低原油的黏度和降低油气界面张力。对气溶性降混剂与CO_(2)混合注入和段塞注入2种方式的提高采收率驱油机理进行了分析,明确了地层中不同波及区域的渗流特征:混合带区域主要为CO_(2)或气溶性降混剂与地层原油的两相渗流,混相带区域主要为CO_(2)、气溶性降混剂与地层原油的三相渗流。该研究为CO_(2)驱气溶性降混剂优化和矿场实践提供了依据。
    • 李宾飞; 王凯; 赵洪涛; 冀延民; 韩宗元; 李兆敏; 李松岩
    • 摘要: 通过室内试验对比研究水溶性降黏剂和油溶性降黏剂的在常规旋转黏度计测试条件下的降黏效果、岩心渗流条件下的流动特征以及微观渗流特征,分析油水比对其渗流特征的影响及其提高采收率机制。结果表明水溶性降黏剂作用下油水两相渗流阻力大幅度升高,油溶性降黏剂能够降低油水混合物的视黏度和渗流阻力,但降低幅度较低;含水率越高,水溶性降黏剂溶液与原油形成的水包油乳状液造成的渗流阻力越大,油溶性降黏剂作用下油水混合物渗流特征与未添加降黏剂条件下渗流特征类似,其更适合应用于高含油饱和度条件下的地层降黏;乳状液渗流是水溶性降黏剂与原油在地层中混合后主要的流动形式,水溶性降黏剂与原油形成的水包油乳状液通过变形、叠加和堆积等形式堵塞喉道,增大渗流阻力,扩大波及范围和采收率。
    • 李艳
    • 摘要: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特低渗透油藏注水井注水压力高、注水量达不到配注要求、注水开发效果较差等问题,在储层特征分析基础上,通过室内实验优选出了具有良好界面活性、润湿性能的双子表面活性剂SG-12、氟碳表面活性剂FT-Z,结合防膨剂FP-101,建立了一种复合表面活性剂降压增注(JYZZ)体系,并对其综合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特低渗透岩心注入JYZZ体系后,油水等渗点明显右移,两相渗流区域明显变宽,残余油饱和度降低,水相相对渗透率明显升高;水驱压力稳定后,注入6PV的JYZZ体系,可使岩心注入压力降低35%以上,并能使采收率提高5%以上。现场试验表明,6口注水井采用JYZZ体系后注水压力显著下降,注水量显著提升,平均有效期超过300 d,降压增注效果明显。研究成果对特低渗透油藏降压增注具有指导意义。
    • 郭喜佳
    • 摘要: 老油田长期注水开发,在注入水的冲刷和水洗作用下,使得油田储层孔隙结构及填隙物含量均发生改变,必然造成储层渗流特征复杂多变。由于油水相渗实验结果主要从宏观角度反映储层渗流特征,无法从微观层面对储层情况进行描述,有必要将实验室油-水相渗和核磁共振两种实验方法相结合研究高含水期储层渗流特征,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出发,基于D油田密闭取心井,研究高含水期储层渗流特征,对老油田开发技术及方案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 高文君; 铁麒; 郑巍; 汤欣
    • 摘要: 在系统性回顾Welge方程形成及其演化过程的基础上,依据均质性油藏油井见水后出口端含水率与油井含水率在数值上相等,得到油井见水后Welge方程。利用该方程,可实现水驱曲线与油水两相渗流特征间相互转换。以Iraj Ersaghi含水变化规律、马克西莫夫—童宪章水驱特征曲线及艾富罗斯实验结果等为例,论述了这些经典理论及方法的形成过程及适用条件,深化了对经典水驱理论及方法的认知,可供水驱油藏评价参考。
    • 詹国卫; 顾战宇; 庞河清; 蔡左花
    • 摘要: 致密砂岩孔隙结构特征是致密油气地质评价的核心研究工作。通过铸体薄片、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常规压汞、恒速压汞及气水相相对渗透率等多种实验分析手段,研究了川西中江气田沙溪庙组致密砂岩孔隙结构特征,探讨了孔隙结构差异性成因,并分析孔隙结构对开发的影响。研究表明,中江气田沙溪庙组致密储层岩石类型以岩屑长石砂岩、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砂岩为主;储层物性受原生矿物组合与成岩演化过程及其产物的影响,其中,石英对储层的渗透率贡献相对明显,对孔隙度影响不明显,黏土矿物、方解石都对孔隙度和渗透率影响明显,均呈负相关;在孔隙结构参数中,孔喉组合关系、喉道大小决定储层渗流能力,以大孔喉对储层渗透能力的贡献最大;孔隙结构对产能及气井生产特征影响明显,孔隙结构均质性越好所对应的气井产能及平均日产气就越高。研究成果对于深入理解致密砂岩孔隙结构及气井开发效果差异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能为气藏合理开发及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 朱明霞; 石立华; 薛颖; 文静; 李森; 刘明军; 辛翠平
    • 摘要: 水驱特征曲线法是注水开发油田指标预测的重要方法之一。针对目前国内常用的水驱特征曲线对油田实际生产指标预测时产生较大偏差的问题,为了准确表征注水开发过程中的采出程度与含水率变化规律,运用油水两相渗流理论推导了一种新型水驱特征公式,建立了适用于不同渗透类型油藏的水驱特征曲线;在此基础上,根据延长油田22个注水开发单元的实际生产数据,拟合出了地质储量与直线段斜率的关系图版,使其更符合实际油田的含水率与采出程度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新型水驱特征曲线公式将标准童氏图版公式中的固定系数7.5修正为由相渗曲线和含油饱和度决定,可以预测不同渗透率油藏的采出程度和含水率变化规律;2)新型水驱特征曲线出现直线段后,含水率从50%上升到98%,在这个含水阶段里,采出程度差值不是一固定常数。应用新型水驱特征曲线对延长油田W区块地质储量和含水率预测的平均相对误差仅为5.2%和2.1%,预测精度大幅度提高。该研究成果对同类油藏注水开发效果评价和注采参数优化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 王玉风; 姬安召; 张光生; 陈占军
    • 摘要: 针对致密气藏不对称裂缝偏心直井渗流问题,根据质量守恒方程建立了不对称裂缝偏心直井数学模型。采用拉普拉斯变换和数值离散方法,得到拉普拉斯空间偏心直井的井底拟压力;利用Stehfest数值反演方法,获得压力和产量分布,并讨论了裂缝角度、裂缝无因次导流能力和偏心距对井底拟压力和产量的影响。借助Saphir试井分析软件,建立了气井的数值模型并进行数值离散计算,将计算结果与半解析解进行对比,验证了数学模型的正确性。同时,根据无因次井底拟压力变化特征,将偏心直井流体流动划分为储集层与裂缝双线性流阶段、储集层线性流阶段、裂缝椭圆流阶段、平面径向流阶段、距离裂缝较近边界控制流阶段和圆形封闭边界控制流阶段。
    • 黄志豪
    • 摘要: 为研究水电站溢流坝阶梯式体型设计方案最优性,利用UG-Fluent开展了渗流场特征计算。溢流坝面流态以半径5.2 mm方案水能扰动效果最显著;阶梯体型参数愈大,溢流坝上掺气空腔愈长,更利于溢流面泄流。消力池中水位从上游至下游为递增,而流速为递减;各设计方案中峰、谷水位及最大、最小流速均位于断面31.0 m与1.5 m处,阶梯截面尺寸增大,流速减小,池内各断面半径4.2 mm方案与4.7 mm、5.2 mm方案中流速差幅分别为16.1%~40.9%、36.5%~81.3%。随断面距离增大0.5 m,半径4.2 mm、4.7 mm、5.2 mm方案中紊动能平均递增19.5%、7.1%、4.1%,且后两设计方案的紊动能相比半径4.2 mm方案下增长11.9%~2.51倍、28.5%~4.48倍;三方案中消能率分别为52.85%、56.83%、58.95%。综合分析认为,过渡段阶梯截面尺寸半径为5.2 mm为最佳方案。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