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示踪试验

示踪试验

示踪试验的相关文献在1977年到2022年内共计228篇,主要集中在水利工程、矿业工程、地球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1篇、会议论文14篇、专利文献189394篇;相关期刊122种,包括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地下水、中国岩溶等; 相关会议14种,包括中国水利学会勘测专业委员会2015年会暨学术交流会、中国地质学会水文地质专委会2013年年会暨地下水与环境学术研讨会、重庆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2013年学术会议等;示踪试验的相关文献由654位作者贡献,包括姜光辉、李择卫、许光泉等。

示踪试验—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1 占比:0.11%

会议论文>

论文:14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89394 占比:99.89%

总计:189609篇

示踪试验—发文趋势图

示踪试验

-研究学者

  • 姜光辉
  • 李择卫
  • 许光泉
  • 郭芳
  • 刘久荣
  • 孙彩霞
  • 王树芳
  • 邢立亭
  • 邹胜章
  • 万军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琪; 赵小二; 武周虎; 武桂芝; 张成
    • 摘要: 溶潭常导致岩溶管道穿透曲线的拖尾现象,研究溶潭对穿透曲线的影响对地下水污染预测与控制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验室内设计具有不同尺寸和个数的水箱管道系统,通过示踪试验研究溶潭容积对穿透曲线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水箱容积(水箱尺寸或水箱个数)增加,穿透曲线拖尾逐渐变长,峰值质量浓度逐渐减小;随着流速增大,曲线拖尾逐渐变短,对称水箱和不对称水箱的峰值质量浓度大致为先升高后降低.对称水箱中,主体溶质穿透时间随着尺寸增大基本不变,与水箱个数呈指数增长关系,其余时间特征参数基本与水箱容积呈线性关系,校正峰值质量浓度与水箱容积呈幂函数关系.容积相同时,对称和不对称水箱形态中集中分布(不同尺寸)的时间方差、后段溶质羽穿透时间、溶质羽穿透时间大于离散分布(不同个数),而两种分布的平均运移时间基本一致.不对称水箱的主体溶质穿透时间、校正峰值质量浓度在两种分布条件下基本一致.对称和不对称水箱平均运移时间与水箱容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不对称水箱中主体溶质穿透时间、校正峰值质量浓度与水箱容积分别呈良好的线性、幂函数关系,这3个参数对野外利用穿透曲线特征参数预测岩溶管道中溶潭的容积具有指示意义.
    • 张文双
    • 摘要: 基于松茂水库大坝工程,从大坝外观、填筑土分层、坝基清基三方面对大坝工程地质条件进行了分析。并应用示踪试验,对大坝渗水点盐度、TDS、电导率进行了分析。同时结合理论计算,对水坝坝体渗漏量进行分析,对坝体可能出现的渗漏问题及渗漏点进行预测,保证了大坝的安全应用。
    • 杨宗甄; 鲍昕杰; 陶乃贵; 张晓峰
    • 摘要: 利用WRF数值模式和CALPUFF扩散模式相结合的技术手段分析研究某沿海厂址大气扩散参数,并通过现场示踪试验验证了数值模式模拟结果的可靠性和模拟方法的适用性。结果表明,CALPUFF扩散模式无论从扩散因子数量值还是分布范围上,与现场示踪试验结果均能保持较好的一致性,CALPUFF扩散模拟结果能较好地反映当地大气扩散实际特征。通过与P-G和IAEA扩散参数比对得出,CALPUFF数值模式结果确定的厂址大气扩散参数符合大气扩散特征的一般规律;在考虑厂址实际下垫面和流场特征情况下,CALPUFF数值模式确定的扩散参数整体较P-G扩散参数偏大,其扩散参数值能较真实地反映该地区气载污染物的扩散能力。
    • 陈亚洲; 董维红
    • 摘要: 岩溶管道结构特征对岩溶水资源的合理取用、保护及地下工程安全施工均具有重要影响。目前在利用示踪试验曲线分析岩溶管道结构特征时,难以通过曲线叠加、钝锋、不规则上升和下降等形态准确解释多条岩溶管道连接关系、地下湖所处位置和地下水状态。运用地下水溶质运移理论,推导出岩溶管道流溶质运移模型,根据模型绘制三维溶质运移形态和理论时间-浓度曲线,结合水力学相关知识,对岩溶管道连接关系、地下湖位置及岩溶管道流形态变化对应的时间-浓度曲线进行解释。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曲线出峰个数对应岩溶管道条数,由于管道径流长度及流速存在差异,双管道并联曲线存在3种模型,分别为2个孤立的单峰、下降曲线存在双峰叠加和2个连续上升的叠加峰;(2)单管道曲线下降梯度个数对应地下湖个数,多管道需结合管道个数和地下湖位置具体分析下降梯度和地下湖个数关系,根据地下湖位置将双管道并联岩溶管道划分4种类型,即地下湖存在于未分支管道、主管道、支管道、主管道和分支管道上;(3)曲线形态极速变化标志着管道流发生表流和承压流的相互转化。研究结果可为岩溶地区地下水保护及地下工程安全建设提供保障。
    • 范时杰; 杨艳娜; 许模; 范全忠; 余磊; 甘小泉
    • 摘要: 云南省巧家县白鹤滩水库建成后,位于金沙江右岸富水冲洪积扇内的白鹤滩水电站移民安置用地中,钻孔揭露大量空腔,为了探究该地块地下水渗流规律及空腔连通特征,采用示踪试验进行研究。本次示踪试验历时2 d,以荧光素钠为示踪剂,采用V1600型可见分光光度计在波长为495 nm时检测样品中荧光素钠吸光度,根据决定系数R^(2)=0.9451的荧光素钠浓度-吸光度标准曲线换算荧光素钠浓度,获得单峰型荧光素钠浓度时间序列曲线。通过示踪试验揭示了场地区地下水整体由东向西流动,往区域最低排泄基准面金沙江排泄。场地区有2个地下水主要径流通道:①钻孔BK4163—BK4114—BK486方向;②钻孔BK4163—BK4224方向。同时根据Qtracer2计算模型将示踪剂浓度曲线进行了定量分析,得出了过水通道的结构参数和水力学参数。
    • 项立磊; 万军伟; 黄琨; 程烯; 任亚楠; 范玉龙
    • 摘要: 地下水示踪试验是揭示岩溶地下水系统地下水流向、运动特征以及含水介质类型的有效方法之一。根据西南岩溶地区多个不同试验场进行的多组地下水示踪试验结果发现,浊度会影响地下水中示踪剂的浓度监测结果的精度,是影响野外示踪试验结果准确性和成功率的重要因素。通过详细地对比分析浊度及浓度历时曲线,探究浊度对不同类型示踪剂浓度监测结果的影响规律及其原因。研究表明,荧光素钠浓度对浊度变化基本无响应,荧光增白剂浓度仅在几个浊度突变处有轻微波动,而罗丹明浓度对浊度变化较为敏感。罗丹明浓度对地下水浊度的响应规律具体表现为①罗丹明浓度的突变率与浊度的突变率近似呈开口向下的二次函数关系;②当浊度突变率<1.7时,罗丹明浓度的突变率随着浊度突变率的增大而增大。
    • 刁文博; 褚冬莉
    • 摘要: 为了查明南泥湖露天矿区采场范围内水力联系及矿坑涌水量,分析了含水层类型及其富水性特征,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地下水的基本特征等,基于此,采用长期水文监测、示踪试验及水化学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及矿坑涌水之间的水力联系及相互转换关系;并分析了露采矿坑的涌水因素以及预测了露采矿坑涌水量,主要包括矿坑大气降水补给量、地表径流量和地下水补给量。研究为后期水文地质监测以及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了技术支持。
    • 徐庆功
    • 摘要: 地下水示踪试验是一种较为准确高效的渗漏检测手段。松茂水库坝下存在一定的渗漏现象,为进一步查明具体渗漏量及渗流通道,在地质、水文调查基础上,通过多次示踪试验,采用NaCl作为示踪剂,根据接收孔电导率与时间变化曲线,主要为左右岸绕坝渗漏,且左岸渗漏现象明显高于右岸。示踪试验成果为水库渗漏处理设计提供了可靠依据。
    • 魏亚辉; 崔俊超; 阚雪冬; 张波; 张平卿; 王心义
    • 摘要: 为探明旧采空区水运移路径,避免矿井发生水灾事故,针对多煤层开采旧采空区垂向叠覆、平面交错等展布特征,以平顶山市香安煤业有限公司香安矿为研究对象,基于旧采空区压密程度和示踪试验探查其水力连通性,判识地下水的运移路径。结果表明:香安矿副井至井下涌水点间旧采空区水流速度为211.26~1 425.64 m/d,渗透系数为509.06~5 964.29 m/d,较高的旧采空区水流速度和极大的渗透系数证明了井下强径流通道的存在;旧采空区水运移路径由采空区渗流路径和巷道径流路径共同组成,旧采空区至22091风巷和九矿42机巷2个出水点以巷道径流路径为主,至-593 m泄水巷出水点以采空区渗流路径为主,至16150机巷外口出水点由巷道径流路径和采空区渗流路径共同组成,且前者占比大。研究结果可为类似矿井旧采空区水运移路径精准识别提供理论参考。
    • 宁航; 王宗星; 柳富田; 蒋万军; 常威; 张竞; 万军伟
    • 摘要: 岩溶地下水系统空间结构复杂,含水层渗透性强、防污性能差,一旦发生污染,污染物扩散迅速且修复难度较大。以南方某岩溶大泉为例,在水文地质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水化学图解及多元示踪技术,分析岩溶地下水系统边界及暗河管道分布,识别岩溶泉的主要污染物、来源及污染途径,探索岩溶地下水污染成因模式。研究结果表明,Q 1岩溶地下水系统为典型的“多源单汇”地下水循环模式,存在南北2条主要径流通道;其主要污染物质为锰、菌落总数、氨氮、总磷,分别为地下水质量标准阈值的17,14,7.2,3.8倍;建筑垃圾堵塞原有的暗河通道,工程勘察和强夯活动破坏了垃圾堆场下部天然黏土防渗层,生活垃圾及渗滤液进入岩溶管道,两者共同导致了岩溶地下水的污染。该研究对于岩溶地下水系统污染防治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