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物理模拟

物理模拟

物理模拟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3年内共计2583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冶金工业、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66篇、会议论文240篇、专利文献141315篇;相关期刊549种,包括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科学技术与工程、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176种,包括2015年(第十九届)冶金反应工程学术会议、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2014年(第十八届)冶金反应工程学术会议暨中国金属学会冶金反应工程分会成立大会等;物理模拟的相关文献由6379位作者贡献,包括卢祥国、王磊、程林松等。

物理模拟—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66 占比:1.16%

会议论文>

论文:240 占比:0.17%

专利文献>

论文:141315 占比:98.67%

总计:143221篇

物理模拟—发文趋势图

物理模拟

-研究学者

  • 卢祥国
  • 王磊
  • 程林松
  • 许江
  • 刘义刚
  • 胡勇
  • 蔡文斌
  • 邹宗树
  • 周建勋
  • 彭守建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王楠; 刘义刚; 夏欢; 薛宝庆; 曹伟佳; 黎慧; 刘欢
    • 摘要: 为解决目前渤海油田调剖/调驱组合技术面临的难题,助力渤海油田多轮次调剖/调驱效果提升,以渤中34-2/4储层为模拟对象,在层内非均质岩心上开展了“酚醛凝胶/聚合物微球”调剖调驱注入参数及组合方式优化研究。结果表明,组成为“聚合物(3 g/L)+酚醛树脂类交联剂(3 g/L)+固化剂间苯二酚(3 g/L)”的酚醛凝胶具有较高的成胶强度,可对高渗层产生良好封堵作用,浓度为3 g/L的“超分子型”聚合物微球具有较好的水化膨胀作用,可实现宏观和微观液流转向效果。二者相互促进,最终实现良好的增油降水效果。随岩心非均质性增加,水驱采收率减小,酚醛凝胶/聚合物微球的调剖、调驱采收率增幅呈现“先增后降”趋势。从技术经济角度考虑,调剖、调驱合理注入时机为含水率80%~90%,调剖剂合理段塞尺寸为0.10~0.20 PV,调驱剂合理段塞尺寸为0.20~0.30 PV;与大段塞、整体注入方式相比较,小段塞、多轮次交替注入方式可以减小微球注入端滞留作用和减缓剖面反转速率,进而提高液流转向效果。
    • 刘川; 陈海; 潘凯; 张强
    • 摘要: 渗透变形及其相关问题是造成填方边坡发生滑坡、崩塌等灾害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填方边坡的渗透变形发展过程,分析其渗透变形的机理,对于减少高填方边坡工程发生变形、失稳、滑坡等地质灾害现象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以甘肃天水地区的马兰黄土做为试验材料,进行不同水力梯度条件下填方边坡的渗透变形物理模拟试验研究。试验通过固定时间段提升水位的方式,获得了填方体内部孔隙水压力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并结合边坡的实际变化情况,对孔隙水压力的变化特征及发生渗透变形破坏的临界水力梯度进行了分析。
    • 乔俊程; 曾溅辉; 夏宇轩; 蔡建超; 陈冬霞; 蒋恕; 韩国猛; 曹喆; 冯枭; 冯森
    • 摘要: 利用微纳米孔隙三维可视化在线天然气充注物理模拟实验,结合孔隙尺度原位叠算技术、孔隙网络模拟技术和视渗透率理论,研究低渗(致密)气充注过程中气水流动与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通过精确刻画分析微纳米孔隙网络中的气水流动与分布特征及其变化可以发现,低渗(致密)气充注过程分为扩张和稳定两个阶段:扩张阶段形成了大孔喉先于小孔喉,孔喉中央先于边缘的气驱水连续流动模式,半径大于20μm的孔喉是气相充注的主要通道;随充注动力增加,孔隙边缘和更小孔隙中央的可动水持续被驱出,半径为20~50μm和半径小于20μm的孔喉先后主导了气相充注通道的扩张,充注通道的孔喉半径、喉道长度和配位数递减,是气相渗透率与含气饱和度的主要增长阶段;半径为30~50μm的孔喉控制了含气饱和度的增长模式。稳定阶段,气相充注通道扩张至极限,通道的孔喉半径、喉道长度和配位数保持稳定,孔喉网络中形成稳定的不可动束缚水,气相呈集中网簇状、水相呈分散薄膜状分布,含气饱和度和气相渗透率趋于稳定。半径小于20μm的连通孔喉控制了气相充注通道的极限规模,控制了稳定气水分布的形成及最大含气饱和度。连通孔喉非均质性影响了孔喉中气相充注和气水分布的动态变化过程。微纳米孔喉配置及其非均质性控制了低渗(致密)砂岩气充注动态过程及气水分布特征。
    • 胡贺伟; 李慧勇; 肖述光; 李俊伟; 丁熠然
    • 摘要: 利用三维地震、钻井、测井、岩性等基础资料,对沙垒田凸起西段走滑断层平面、剖面特征进行了详细刻画,通过物理实验模拟了其形成机制,探讨了其对油气成藏各要素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沙垒田凸起西段F2走滑断裂平面、剖面特征差异较大;平面上,F2走滑断裂中深层表现为平滑孤立断层,浅层表现为由多条次级断层组成的帚状构造样式;剖面上,F2走滑断层西南段表现为“似花状”构造样式,东北段表现为简单的“Y”字形结构。物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F2走滑断层形成机制受先存基底断裂和断层两侧岩性的共同控制,西南段古近纪以弱伸展为主,新近纪叠加右旋强走滑作用,平面呈帚状样式,东北段古近纪表现出强伸展,新近纪叠加右旋弱走滑作用,平面呈现马尾状样式。F2走滑断裂的发育演化过程控制研究区圈闭的形态及规模,控制了研究区东营组沉积储层规模及类型,控制了研究区砂岩骨架输导体系、断裂输导体系的发育形成,改善了太古宇潜山储层物性,研究成果可为研究区下一步的勘探评价提供参考。
    • 易四海; 张宇; 王旭
    • 摘要: 井下大规模开采将导致覆岩产生移动、变形乃至破坏,并在地表形成大范围的沉陷区,形成不良地基,在沉陷区上兴建建(构)筑物将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隐患,掌握建(构)筑物与地表的移动变形相关规律是确保建筑安全的前提。以沉陷区建筑物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3D打印技术模拟建筑结构、砂石材料模拟岩土结构,构建建筑与岩土的耦合物理模拟实验,研究了煤层开采造成的地基移动变形对建筑物二楼顶部、一楼顶部等各部位的采动响应。研究结果表明:3D打印技术能够较好地实现几何相似与力学强度相似相匹配的建筑模拟,3D打印建筑模拟材料力学强度影响因素:填充率>材料性质>打印角度>打印厚度。
    • 景紫岩; 李国斌; 付晓飞; 孟令东; 杨兆平; 赵永飞
    • 摘要: 泥岩涂抹的连续性影响油气跨断层运移,在相似岩性、相似应力条件下,泥岩厚度和断距长度是影响泥岩涂抹连续性的主要因素。本文结合岩芯观察,借助三维定量物理模拟实验对泥岩涂抹的连续有效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泥岩有效涂抹是决定断层封闭性的必要条件,涂抹连续厚度是封闭性评价的重要参数;②受剪切作用在断层带中形成连续的泥岩涂抹油气封堵层,其涂抹形成过程分为3个阶段即泥岩层未错断阶段、泥岩剪切涂抹层形成阶段和涂抹层连续性破坏阶段,其中前2个阶段是泥岩有效涂抹阶段,在第3个阶段出现泥岩涂抹连续性破坏从而导致封堵油气失效;③基于非连续性等比例模型提出了新的断层封闭性评价参数——泥岩连续涂抹最小厚度,建立了泥岩失去涂抹连续性的非等比例评价理论和数学模型,形成了基于断裂带泥岩连续涂抹断层封闭性评价参数SGR_(new)新算法。结果表明,考虑了泥岩涂抹有效性而识别的断块圈闭可靠程度高,目标优选更准确,在研究区块圈闭评价应用效果好。
    • 徐良伟; 杨克基; 鲁文婷; 李霄; 魏浩
    • 摘要: 富有机质泥页岩孔隙系统演化特征及其模式的研究有助于完善页岩油气微纳米储层地质理论,进一步揭示页岩油气富集成藏机理,并促进页岩油气综合地质评价与勘探开发。通过综述富有机质泥页岩孔隙系统特征及发育演化影响因素,简述了泥页岩复杂孔隙系统研究发展历程,分析了自然成熟序列泥页岩和模拟序列泥页岩孔隙系统演化特征,总结了国内外富有机质泥页岩孔隙系统演化模式,并对泥页岩孔隙系统演化的研究提出了展望。富有机质泥页岩系统孔径较小、连通性差、结构致密,较常规油气储层的孔隙更难分类与识别鉴定,其常见于石英、长石、方解石、黏土矿物等矿物基质,也可大量形成于有机质中。复杂泥页岩孔隙系统的研究经历了科学探索阶段、理论成型阶段、飞跃发展阶段。页岩微纳米孔隙的形成和演化受内因外因共同影响,其发育也受热成熟生烃作用和成岩作用共同控制。在外部控制因素中,沉积环境、构造背景共同决定了泥页岩微纳米孔隙系统发育的物质基础条件,在内部影响因素中,岩性与矿物组成的变化控制了页岩压裂性能和孔隙结构特征,使得泥页岩孔隙空间一定程度的增大或减小,TOC含量和干酪根类型则影响着有机质孔的孔体积和比表面积,而有机质热演化程度则制约着不同类型孔隙的演化趋势,有机质成熟度与页岩微观储层孔隙并不是单纯的正相关或负相关关系,纳米孔隙随着热演化程度变化而变化的规律也存在较大的争议。此外,本文综述了自然成熟序列和模拟成熟序列泥页岩孔隙系统演化研究的现状与进展,总结了自然成熟序列和模拟成熟序列泥页岩典型的孔隙系统演化模式,分析了这些孔隙系统演化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认为应有针对性的选择不同沉积环境和不同有机质类型的样品进行深入研究,应加强泥页岩微纳米孔隙系统主控因素及其演化的定性、定量分析,改善模拟系统和模拟实验条件使之更接近真实地质条件,并提高不同成熟度序列样品微纳米孔隙系统的测量精度和范围。
    • 秦可
    • 摘要: 提出采用多场耦合煤层气开采物理模拟试验系统就瓦斯抽采模进行拟试验,并分析不同钻孔间距对瓦斯抽采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钻孔间距通过影响瓦斯抽采流量和瓦斯有效抽采面积,进而影响瓦斯抽采效果。当相邻钻孔间距为250 mm时,瓦斯的抽采流量和有效抽采面积最大,分别为2342 L和26455.4 mm^(2),瓦斯抽采效果最好;当相邻钻孔间距为504 mm时,瓦斯的抽采流量和有效抽采面积分别为2320 L和22462.6 mm^(2);当相邻钻孔间距增大到784 mm时,瓦斯的抽采流量和有效抽采面积分别为2270 L和17730.3 mm^(2)。
    • 马阔; 王雷; 许文俊; 赵彦昕; 袁勇; 陈曦宇; 张烨
    • 摘要: 针对湖相页岩储层纵向非均质性强,层间岩性与应力差异大,泥灰岩、粉砂岩等夹互层发育,水力裂缝穿层扩展困难,导致体积压裂改造效果不佳的问题,采用湖相页岩露头岩样和等效人工岩样开展了水力裂缝穿层扩展物理模拟实验,研究了各项地质与工程参数对水力裂缝穿层扩展行为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相似的实验条件下,湖相页岩露头岩样试件和人工岩样试件中的垂向主水力裂缝扩展形态基本一致,表明采用“分层浇筑+铺置A4纸”方案制作的人工岩样可等效替代湖相页岩露头岩样;层间弱面是阻碍水力裂缝穿层扩展的主要因素,水力裂缝扩展形态可分为3类,①水力裂缝沿层间弱面转向扩展,②水力裂缝穿透层间弱面但未激活层间弱面,③水力裂缝穿透并激活层间弱面;高注入排量(平均每簇射孔排量为5 m3/min)、高压裂液黏度(50 mPa·s)和高垂向地应力差(12 MPa)有利于水力裂缝实现穿层扩展,低压裂液黏度(5 mPa·s)则有利于激活层间弱面,增强水力裂缝复杂程度。建议压裂时先采用大排量和高黏压裂液促使水力裂缝纵向充分扩展,再采用低黏压裂液激活层间弱面,从而提高湖相页岩储层体积压裂改造效果。
    • 王玲; 蔡韵凝; 蒲草
    • 摘要: 在室内实验中,由于天然岩心的限制,经常采用填砂模型进行物理模拟实验。填砂方法分为干装法和湿装法,这两种方式实验结果存在较大差异,但目前关于两种填砂方式的区别研究鲜见报道。为了弄清两种填砂方式的区别,两种方法能否用于三维模型测试,以及在平面上能否反映不同位置处的压力差异及压力变化规律,采用填砂管进行了两种填砂方式的驱油实验。实验结果显示两种方式均可用于三维填砂模型冷采物理模拟实验,不同测点之间存在压力差异,可以反映平面上压力的变化规律。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