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微球

微球

微球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3年内共计20181篇,主要集中在药学、化学工业、化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510篇、会议论文36篇、专利文献263577篇;相关期刊842种,包括药学学报、中国现代应用药学、中国新药杂志等; 相关会议28种,包括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药药剂专业委员会、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制剂分会学术年会暨“江中杯”中药制剂创新与发展论坛、中国质谱学会第32届年会、第四届中国北京国际食品安全高峰论坛等;微球的相关文献由33265位作者贡献,包括不公告发明人、马光辉、李波等。

微球—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510 占比:0.94%

会议论文>

论文:36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263577 占比:99.04%

总计:266123篇

微球—发文趋势图

微球

-研究学者

  • 不公告发明人
  • 马光辉
  • 李波
  • 苏志国
  • 袁伟恩
  • 戴李宗
  • 张涛
  • 陈庆
  • 赵远锦
  • 李洁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柳晓琳; 穆新月; 马子雨; 刘树泰; 王文龙; 韩晓谦; 董志恒
    • 摘要: 背景:牙周炎患者逐年增加,采用传统的牙周治疗方法并不能恢复牙周软硬组织,因此需要制备出一种药物缓释材料辅助治疗牙周炎,恢复牙周破坏的软硬组织。目的:制备装载辛伐他汀的牛血清白蛋白微球复合水凝胶材料,检测其对辛伐他汀的双重缓释作用,并进一步研究此释药复合材料对成骨细胞黏附、增殖的影响。方法:①采用去溶剂法制备载辛伐他汀的牛血清白蛋白微球,采用透射电镜、扫描电镜观察微球的形态,测量其粒径,采用酶标仪检测载药微球的包封率、载药率及体外药物释放;②将载药微球负载到明胶水凝胶中,采用酶标仪检测水凝胶的体外药物释放,扫描电镜观察复合材料的形态;利用该水凝胶浸提液培养MC3T3-E1细胞,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碱性磷酸酶试剂盒检测细胞碱性磷酸酶的表达。结果与结论:①透射电镜显示,载药微球呈光滑的圆球形,较为分散,未见明显聚集,微球粒径也较为均匀,80%的微球粒径在0.2-0.8μm之间;扫描电镜显示,载药微球光滑,呈圆球形,分散性较好,粒径分布较为均匀,粒径在0.2-0.8μm之间;②载药微球的包封率为68.9%-87.5%,载药率为0.95%-1.21%;③载药微球中辛伐他汀的释放曲线是温和的持续释放过程,载药水凝胶中辛伐他汀的释放曲线为前期释放速度快后期缓慢的持续释放过程,其中载药水凝胶比载药微球能更快释放并达到药物的作用浓度,在后期缓慢释放维持药物的作用浓度;④扫描电镜显示,载药水凝胶呈多孔条状结构,适合成骨细胞的黏附和生长,在水凝胶表面可以看到圆球形的载药微球;⑤载药水凝胶可促进MC3T3-E1细胞的增殖与碱性磷酸酶表达;⑥结果表明,缓释辛伐他汀微球水凝胶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能够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与成骨分化。
    • 范亚茹; 李瑞欣; 李凤集; 罗睿; 刘浩; 严颖彬
    • 摘要: 背景:吲哚菁绿作为高效的光热转换剂可用于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光热治疗,但其具有水不稳定和光降解等缺点,利用载体负载吲哚菁绿提高其稳定性,对探索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光热治疗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目的:制备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负载吲哚菁绿的微球,延缓吲哚菁绿光降解,提高其光热稳定性。方法:①采用乳液-溶剂蒸发法制备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负载吲哚菁绿的微球,对其形貌、粒径分布、表面电荷、载药量和包封率进行表征。②将游离吲哚菁绿溶液与吲哚菁绿微球悬液在不同质量浓度下(0.6,0.8,1.0,1.2 g/L)经近红外光辐照5 min,考察溶液温度变化;将游离吲哚菁绿溶液与吲哚菁绿微球悬液在1.0 g/L质量浓度下未避光放置0,3,6,9 d,观察近红外光辐照5 min内的温度变化;将游离吲哚菁绿溶液与吲哚菁绿微球悬液在1.0 g/L质量浓度下进行4个开-关激光光照循环,考察溶液温度变化。③将舌鳞癌细胞系SCC-25接种于48孔板内,分8组培养:对照组、空白微球组、1.0 g/L游离吲哚菁绿组、1.0 g/L吲哚菁绿微球组、近红外光照组、空白微球+近红外光照组、1.0 g/L游离吲哚菁绿+近红外光照组和1.0 g/L吲哚菁绿微球+近红外光照组。处理12 h后,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结果与结论:①吲哚菁绿微球表面光滑,平均粒径为(2.54±0.29)μm,Zeta电位为-(20.2±1.58)mV,包封率和载药率分别为(69.24±1.29)%和(4.87±0.15)%;②游离吲哚菁绿与吲哚菁绿微球具有相似的光热转换能力,但增加激光辐照次数或未避光存放后,游离吲哚菁绿的光热转换能力较吲哚菁绿微球明显降低;③1.0 g/L游离吲哚菁绿+近红外光照组和1.0 g/L吲哚菁绿微球+近红外光照组的SCC-25细胞皱缩呈球型,该两组的细胞活力低于对照组(P<0.001);④结果表明,吲哚菁绿微球具有高效的光热转换效率,明显延缓了吲哚菁绿的光漂白和光降解。
    • 叶旭文; 顾勇; 陈亮
    • 摘要: 背景:椎间盘退变机制复杂,炎症通路激活、炎症因子泛滥、活性氧过度积累等均可加速椎间盘退变进程。姜黄素是从中药材姜黄中提取的天然药物,具有抑制炎症、抗氧化应激等药理作用。目的:探讨负载姜黄素的缓释微球局部注射延缓大鼠椎间盘退变的疗效。方法:①采用微流控技术制备负载姜黄素的甲基丙烯酸酰化明胶缓释微球,评估其体外释药和降解情况;②将缓释微球与未载药微球分别与髓核细胞共培养,以单独培养的细胞为对照,将3组细胞分别培养于正常环境和氧化应激环境(加入H_(2)O_(2))中,通过CCK-8、活/死染色实验评估细胞的活性与增殖情况,qRT-PCR实验检测相关因子的表达水平;③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退变组、未载药微球组、姜黄素组、缓释微球组,每组6只,在大鼠尾椎7-8和8-9节段经皮穿刺建立椎间盘退变模型,未载药微球组、姜黄素组、缓释微球组退变的椎间盘内注射对应的溶液。4周后,通过影像学与组织学观察椎间盘组织结构改变。结果与结论:①缓释微球可缓慢持续释放姜黄素,至28 d时释放姜黄素总量为(84.11±2.71)%;在含有胶原酶的PBS中,缓释微球质量逐渐减小,至第5周时消失。②CCK-8和活/死染色实验显示,在正常环境下,缓释微球不会影响髓核细胞的增殖活力;在氧化应激环境下,相比未载药微球,缓释微球可维持髓核细胞的增殖活力。qRT-PCR实验显示,相较于正常环境,氧化应激环境激活了髓核细胞中多种炎症因子mRNA的过量表达;在氧化应激环境下,相较于未载药微球组与对照组,缓释微球组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及基质金属蛋白酶3的mRNA表达降低,Ⅱ型胶原和蛋白聚糖的mRNA表达升高。③动物体内实验结果显示,未载药微球组4周后的影像学与组织学评估与退变组比较无明显差异;姜黄素组的椎间隙高度及MRI评分在第1周时较退变组和未载药微球组虽有一定程度改善,但在第4周时其影像学与组织学评估均不如缓释微球组。④结果表明,姜黄素缓释微球能够抑制H_(2)O_(2)诱导的髓核细胞凋亡、延缓椎间盘退变进程,其机制与抑制核因子κB通路、降低氧化应激水平有关。
    • 杨勇; 许顺恩; 古先扬; 华大炜; 滕建祥; 王桢; 叶川
    • 摘要: 背景:临床静脉注射抗生素治疗骨髓炎时,由于骨骼血供较差,药物难以在骨髓炎局部病灶处达到有效治疗浓度,治疗效果不佳一直是临床瓶颈。目的:研制一种可局部缓释盐酸万古霉素、同时具备成骨作用的可降解生物材料植入物,在治疗骨髓炎的同时尽可能起到促进局部骨组织修复的作用。方法:将6,12,18 g/L的盐酸万古霉素-海藻酸钠溶液以电喷的方式制成微球,进行真空冷冻干燥处理;制备聚3-羟基丁酸酯4-羟基丁酸酯电纺溶液,电纺同时,向接收装置上加入载盐酸万古霉素微球,使其包裹于电纺丝中,制备了含6,12,18 g/L盐酸万古霉素微球的静电纺丝支架,分别记为P@VancoMs6、P@VancoMs12、P@VancoMs18。(1)体外实验:将MC3T3-E1细胞分别接种于3种支架上,检测细胞黏附、增殖,筛选适宜额盐酸万古霉素质量浓度,用于后续实验。将MC3T3-E1细胞接种于P@VancoMs6、P@VancoMs12上,加入成骨诱导培养基,通过Ⅰ型胶原和骨钙蛋白免疫荧光染色评价支架体外成骨性能。将P@VancoMs6、P@VancoMs12分别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共培养,采用抑菌圈实验分析复合物的抗菌性能。(2)将聚3-羟基丁酸酯4-羟基丁酸酯支架与P@VancoMs6、P@VancoMs12分别植入SD大鼠皮下,组织学切片观察支架的生物相容性。结果与结论:(1)体外实验:细胞黏附与增殖实验显示,P@VancoMs6、P@VancoMs12对细胞增殖无影响,可用于后续实验。P@VancoMs6、P@VancoMs12可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并且P@VancoMs12的抑制作用更明显。免疫荧光染色显示,P@VancoMs6、P@VancoMs12可促进细胞分泌Ⅰ型胶原和骨钙蛋白。(2)体内实验:皮下植入4 d后,3组植入物均可见炎细胞浸润,但未见坏死灶。(3)结果表明:含6,12 g/L载盐酸万古霉素微球的静电纺丝支架具有良好的抗菌作用与促成骨作用。
    • 王江华; 尹东锋; 滕勇; 乌日开西·艾依提; 王晓锋; 马热艳木·艾尼; 蒋厚峰; 帕提古丽·艾合麦提; 王晶
    • 摘要: 背景:万古霉素为骨髓炎治疗首选抗生素之一,局部给药不仅能发挥其抗菌作用,而且还能大幅减少全身不良反应。目的:优选万古霉素-聚富马酸丙二醇酯/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的制备工艺,并考察其体外释放行为及细胞毒性。方法:采用复乳溶剂挥发法(W1/O/W2)制备万古霉素-聚富马酸丙二醇酯/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以微球的包封率和载药量为评价指标,应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考察聚富马酸丙二醇酯和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质量比、聚富马酸丙二醇酯和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与万古霉素的质量比、二氯甲烷浓度对制备工艺的影响,对结果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和二项式拟合,效应面法优选最佳工艺条件,测量微球的粒径、ζ电位、体外释放行为及细胞毒性。结果与结论:(1)成功制备了微球,优选聚合物微球的最佳制备工艺为:聚富马酸丙二醇酯与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的质量比=2.41、聚富马酸丙二醇酯/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与药物质量比=3.56、CH2Cl2浓度为129.73 g/L,实测平均包封率为83.38%,与预测值相比偏差为0.63%;实测平均载药量为18.19%,与预测值相比偏差为0.55%;(2)最佳工艺制得微球的平均粒径为103.902μm,ζ电位为-21.5 mV;微球体外3 d后累计释药量为(22.90±0.55)%,28 d后累计释放量达(43.57±1.02)%,28 d后微球释药明显增快,42 d时累计释放量为(97.89±1.39)%;微球细胞毒性分级为1级;(3)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微球制备工艺预测性良好,所优化的制备工艺重现性好、简单易行,所制备的微球具有较好的体外缓释特性和生物相容性。
    • 曾祥乐; 王海蓉; 张雅文; 赫慧馨; 袁心怡; 易洋; 李见春
    • 摘要: 多糖是生命活动中所必需的高分子化合物,研究表明多糖具有多样的生物活性,且安全无毒副作用,有着很好的应用前景.但其存在的问题,如稳定性差、结构复杂、生物利用度低、作用机制不明确等制约着多糖的应用.新型制剂的发展,如脂质体、聚合物胶束、微囊微球等,可以增加药物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提高药物的靶向性,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等,极大的解决了多糖在应用中的问题.本文对近些年多糖的新型制剂的研究与应用进行概述,以期为多糖新剂型的开发与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 刘童斌; 林鹏; 张晓明; 董西玲; 曹飞; 王乐; 郭新星
    • 摘要: 背景:近年来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在调节骨代谢、修复骨细微结构、抑制炎症、促进细胞增殖、修复血管内皮、调节信号通路传导等多方面具有显著效果.目的:对载阿托伐他汀钙缓释微球的制作参数进行优化,以期制备出载药量大、形态规则的缓释微球.方法:采用去溶剂法制备载阿托伐他汀钙的牛血清白蛋白缓释微球,筛选出影响去溶剂过程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血清白蛋白溶液质量浓度(40,70,100 g/L)及pH值(7,8,9)、阿托伐他汀钙的用量(200,300,400 μg)、乙醇添加速度(0.2,0.5,1 mL/min),通过正交实验筛选出最佳包封率的制备条件.在最佳组合工艺参数下制备载阿托伐他汀钙的牛血清白蛋白缓释微球,置于PBS中进行体外缓释性能测试.结果 与结论:①最佳的制备工艺参数是:牛血清白蛋白溶液质量浓度为100 g/L、pH值为7,阿托伐他汀钙用量为400 μg,乙醇添加速度为0.2 mL/min;②在此参数下制备的微球形态规则,表面光滑,微球直径(425.0±13.8) nm,药物包封率高达85.70%,体外释放时间可持续48 h以上,累积释放量达到73%,具有较为良好的缓释效果;③实验成功制备了负载阿托伐他汀钙的牛血清白蛋白缓释微球,此药物缓释微球具有较高载药量及稳定性,并可以实现的药物缓释.
    • 乐国平; 张明; 席立成; 罗瀚文
    • 摘要: 背景:局部抗生素缓释系统可解决全身应用抗生素时引发的全毒性反应与短期局部注射抗生素半衰期短的问题.目的:制备盐酸万古霉素@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壳聚糖-透明质酸[vaneomyeinhydroehlorid@poly(lactic acid glycolic acid)-chitosan-hyaluronic acid,VA@PLGA-CS-HA]复合缓释微球,并对其性能进行评价.方法:采用乳液法制备VA@PLGA-CS-HA复合缓释微球与未载药PLGA-CS-HA复合微球,其中载药微球中万古霉素的质量浓度分别为25,50,100 g/L,检测载药微球的载药量、包封率与体外缓释性能.将3种载药微球分别与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液共培养,相应时间点内检测抑菌率.将4种微球浸提液分别与MC3T3-E1细胞和MG-63细胞共培养,培养1,3,7d后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毒性.结果 与结论:①含盐酸万古霉素25,50,100 g/L载药微球的包封率分别为(79.70±5.11)%,(86.41±3.91)%,(63.18±1.96)%,载药量分别为(3.98±0.26)%,(8.64±0.39)%,(12.63±0.39)%;50g/L载药微球的包封率高于100 g/L载药微球(P<0.05),100 g/L载药微球的载药量高于其他两组(P<0.05);②3种载药微球在24 h内均无明显的突释,其中50 g/L载药微球不同时间点的药物释放率快于其他两组,100 g/L载药微球不同时间点的药物释放量高于其他两组,并且3组在56 d时释放的药物质量浓度均高于盐酸万古霉素最小抗菌浓度;③3种载药微球均能在一定时间内有效杀死金黄色葡萄球菌,在第14-28天期间3种微球的相对菌落率低于3‰说明3种载药微球能持续而有效杀灭金黄色葡萄球菌;④含盐酸万古霉素25,50 g/L载药微球对MC3T3-E1细胞和MG-63细胞无明显的细胞毒性,100 g/L载药微球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性;⑤结果表明,VA@PLGA-CS-HA微球具有良好的缓释性能、抗菌能力与生物组织相容性.
    • 安田田; 许燕; 陈慧明; 张旭婧; 谭浩
    • 摘要: 背景:目前治疗骨关节结核最常选择的方案是口服和全身应用抗结核药物,但易产生耐药结核菌株和药物不良反应,病灶处局部药物浓度较低.可降解载药微球置埋在病灶处能够定点给药,延缓药物释放并控制释药速率,对治疗骨关节结核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手段.目的:设计正交实验对负载利福平丝素蛋白载药微球的制备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制备出形貌圆整、粒径均匀、载药率和包封率高的缓释微球,并探究微球体外药物释放行为.方法:以丝素蛋白溶液为水相、液体石蜡为油相、司盘80为乳化剂,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出负载利福平的丝素蛋白微球.设计正交实验考察搅拌转速(300,500,700,900 r/min)、异丙醇与丝素蛋白溶液体积比(1:1,2:1,4:1,6:1)、水油体积比(1:6,1:8,1:10,1:12)、乳化剂含量(2%,4%,6%,8%)及温度(25,35,45,55°C)对载药微球粒径、载药率和包封率的影响.结果 与结论:正交实验结果显示,最佳载药微球制备工艺为:搅拌转速为900 r/min,异丙醇与丝素蛋白溶液体积比为1:1,水油体积比为1:6,司盘80浓度为2%,温度为55°C.在此条件下制备的微球表面光滑圆整,成球效果好,微球粒径约为11.18μm,载药量为10.56%,包封率为42.78%,在144 h内累计释药率为68.4%,释药速率持续平稳,具有良好的药物缓释性能.
    • 安田田; 许燕; 陈慧明; 张旭婧; 谭浩
    • 摘要: 背景:目前治疗骨关节结核最常选择的方案是口服和全身应用抗结核药物,但易产生耐药结核菌株和药物不良反应,病灶处局部药物浓度较低。可降解载药微球置埋在病灶处能够定点给药,延缓药物释放并控制释药速率,对治疗骨关节结核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手段。目的:设计正交实验对负载利福平丝素蛋白载药微球的制备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制备出形貌圆整、粒径均匀、载药率和包封率高的缓释微球,并探究微球体外药物释放行为。方法:以丝素蛋白溶液为水相、液体石蜡为油相、司盘80为乳化剂,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出负载利福平的丝素蛋白微球。设计正交实验考察搅拌转速(300,500,700,900 r/min)、异丙醇与丝素蛋白溶液体积比(1∶1,2∶1,4∶1,6∶1)、水油体积比(1∶6,1∶8,1∶10,1∶12)、乳化剂含量(2%,4%,6%,8%)及温度(25,35,45,55°C)对载药微球粒径、载药率和包封率的影响。结果与结论:正交实验结果显示,最佳载药微球制备工艺为:搅拌转速为900 r/min,异丙醇与丝素蛋白溶液体积比为1∶1,水油体积比为1∶6,司盘80浓度为2%,温度为55°C。在此条件下制备的微球表面光滑圆整,成球效果好,微球粒径约为11.18μm,载药量为10.56%,包封率为42.78%,在144 h内累计释药率为68.4%,释药速率持续平稳,具有良好的药物缓释性能。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