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近红外光

近红外光

近红外光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3年内共计743篇,主要集中在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51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364084篇;相关期刊188种,包括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苏州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北京生物医学工程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2015年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联合学术年会、全国第四届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2011年第二十八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等;近红外光的相关文献由1870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守清、谢则平、张永红等。

近红外光—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51 占比:0.07%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64084 占比:99.93%

总计:364345篇

近红外光—发文趋势图

近红外光

-研究学者

  • 刘守清
  • 谢则平
  • 张永红
  • 白净
  • 陈梅
  • 张兰英
  • 杨槐
  • 梁霄
  • 王铀
  • 赵会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范亚茹; 李瑞欣; 李凤集; 罗睿; 刘浩; 严颖彬
    • 摘要: 背景:吲哚菁绿作为高效的光热转换剂可用于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光热治疗,但其具有水不稳定和光降解等缺点,利用载体负载吲哚菁绿提高其稳定性,对探索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光热治疗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目的:制备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负载吲哚菁绿的微球,延缓吲哚菁绿光降解,提高其光热稳定性。方法:①采用乳液-溶剂蒸发法制备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负载吲哚菁绿的微球,对其形貌、粒径分布、表面电荷、载药量和包封率进行表征。②将游离吲哚菁绿溶液与吲哚菁绿微球悬液在不同质量浓度下(0.6,0.8,1.0,1.2 g/L)经近红外光辐照5 min,考察溶液温度变化;将游离吲哚菁绿溶液与吲哚菁绿微球悬液在1.0 g/L质量浓度下未避光放置0,3,6,9 d,观察近红外光辐照5 min内的温度变化;将游离吲哚菁绿溶液与吲哚菁绿微球悬液在1.0 g/L质量浓度下进行4个开-关激光光照循环,考察溶液温度变化。③将舌鳞癌细胞系SCC-25接种于48孔板内,分8组培养:对照组、空白微球组、1.0 g/L游离吲哚菁绿组、1.0 g/L吲哚菁绿微球组、近红外光照组、空白微球+近红外光照组、1.0 g/L游离吲哚菁绿+近红外光照组和1.0 g/L吲哚菁绿微球+近红外光照组。处理12 h后,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结果与结论:①吲哚菁绿微球表面光滑,平均粒径为(2.54±0.29)μm,Zeta电位为-(20.2±1.58)mV,包封率和载药率分别为(69.24±1.29)%和(4.87±0.15)%;②游离吲哚菁绿与吲哚菁绿微球具有相似的光热转换能力,但增加激光辐照次数或未避光存放后,游离吲哚菁绿的光热转换能力较吲哚菁绿微球明显降低;③1.0 g/L游离吲哚菁绿+近红外光照组和1.0 g/L吲哚菁绿微球+近红外光照组的SCC-25细胞皱缩呈球型,该两组的细胞活力低于对照组(P<0.001);④结果表明,吲哚菁绿微球具有高效的光热转换效率,明显延缓了吲哚菁绿的光漂白和光降解。
    • 余子(译); 陆蓉蓉(校); 吴毅(校); Chan A; 无; 吴毅(译编)
    • 摘要: 光生物调节(PBM)是指利用可见光到近红外光的非热效应来产生相关生理效应。大脑PBM是一种具有前景的治疗方式,通过该手段可将由激光或发光二极管发出的光传送至头皮,以刺激神经细胞和大脑功能。本研究调查了单刺激对轻度认知障碍(MCI)老年人记忆的影响。受试者是22名被诊断为MCI的成年人,他们在短时记忆问卷中得分为3分或以下。随机将受试者分为真或假PBM。
    • 周璇; 郑云飞; 贾绮林; 张斐然
    • 摘要: 以大肠杆菌(E.coli)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标准平板计数法、活死菌染色法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镜下观察细菌表面结构来研究Ti_(3)C_(2)/Co纳米材料在近红外光照射下的抗菌性能,同时进一步通过溶血实验、脐静脉内皮细胞的cck8细胞毒性试验及迁移试验来验证其生物安全性。结果表明:Ti_(3)C_(2)/Co纳米材料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呈明显的片层状结构;钴元素的加入使材料表现出优异的磁性性能;Ti_(3)C_(2)/Co复合纳米材料具有良好的抗菌性能,在250μg/mL浓度结合近红外光照射时其杀菌率可达到100%;而且Ti_(3)C_(2)/Co复合纳米材料在一定浓度范围内表现出优异的细胞相容性。材料具有潜在的广阔应用前景,可以制成抗菌涂层应用于医疗导管、手术器械及防菌纱布中。
    • 张子毅; 朱晓雷; 刘守清
    • 摘要: 采用两步水热法合成了β-MnO_(2)及β-MnO_(2)/C_(60)。通过X射线衍射扫描、拉曼光谱、透射电镜、紫外可见红外漫反射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对β-MnO_(2)和β-MnO_(2)/C_(60)进行结构表征;以β-MnO_(2)/C_(60)复合材料作为光催化剂,以近红外光为光源,在罗丹明B存在下选择性降解氨氮;探究了pH值、催化剂用量、C_(60)含量等对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催化剂用量为0.15 g、pH=10.5、C_(60)含量为3%时氨氮降解率可达95.59%。电子能谱分析表明,氨氮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是β-MnO_(2)/C_(60)选择性光催化降解氨氮的原因。
    • 王梦寰; 龚翔; 沈益苇; 花晗笑; 卞荣
    • 摘要: 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fNIRS)是一种光学、无创的血流动力学神经成像技术,它可以通过将近红外光(650—950nm)照射入头部,测量出脑组织内氧合血红蛋白(oxygenated hemoglobin,HbO2)和脱氧血红蛋白(deoxyhemoglobin,Hb)的浓度变化,进而间接地测量出脑区兴奋性[1]。fNIRS具有抗身体运动干扰能力强、便携不受环境限制等特点,因此研究者可以较容易地调整实验控制条件,以选择性观察大脑皮质区的兴奋情况。
    • 杨天庆; 皮玉红; 罗静; 刘仁
    • 摘要: 基于上转换材料辅助近红外光聚合技术,开展了近红外(NIR)光诱导硫醇-环氧逐步光聚合的研究。通过红外热成像仪监测了聚合体系的温度变化,利用实时红外测定近红外光辐照下巯基和环氧基的反应速率,采用凝胶渗透色谱表征了所得聚合物的分子量。结果表明,在近红外光辐照下上转换粒子发出紫外-可见光,引发光产碱剂光解产生碱性物质,在近红外光的光-热协同效应下,催化硫醇-环氧体系发生逐步聚合。
    • 郑云茹; 陈红; 魏欣琪; 褚克丹; 徐伟; 刘剑
    • 摘要: 目的构建一种一氧化氮供体和阿霉素的共递送系统,以逆转肿瘤低氧耐药。方法利用酰胺反应合成一氧化氮供体单硝酸异山梨酯(IM)修饰的透明质酸(HA-IM),再通过硫化学作用将其嫁接于二硫化钼(MoS_(2))纳米片,制备出载体二硫化钼-单硝酸异山梨酯修饰的透明质酸(MoS_(2)-HA-IM),考察此载体的理化特性。通过疏水作用装载抗癌药阿霉素(DOX),构建一氧化氮供体和抗癌药物的共递送系统,并在细胞水平上考察此系统的抗肿瘤效果。结果二硫化钼-单硝酸异山梨酯修饰的透明质酸-阿霉素(MoS_(2)-HA-IM-DOX)可通过透明质酸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有效地将装载的单硝酸异山梨酯和阿霉素输送到肿瘤细胞内,且在肿瘤弱酸性内环境和近红外光照射的双重刺激下迅速将药物释放出来,提高胞内游离药物的浓度。同时,装载的单硝酸异山梨酯能够逆转肿瘤细胞的低氧耐受性,进一步增强二硫化钼-单硝酸异山梨酯修饰的透明质酸-阿霉素的化疗效果,再联合基于二硫化钼材料产生的光热,共使肿瘤细胞的生长抑制率高达93.6%,明显高于其他组。结论二硫化钼-单硝酸异山梨酯修饰的透明质酸-阿霉素能够靶向输送一氧化氮供体和抗癌药物至肿瘤细胞内,双重响应控制药物释放,逆转肿瘤低氧耐药,最大限度地提高化疗效果,结合光热治疗,显示出优异的抗肿瘤效果。
    • 龚惠红; 王邦辉; 胡鑫
    • 摘要: 为开发一种简易便捷的血糖检测系统,根据近红外光谱的理论设计了一套无创血糖检测系统,采用4个波长的红外发光管,分别以STM32F103C8T6和TSL235作为核心MCU与红外接收管,对手指部位进行了数据采集,采集的数据经MCU以及云端分析处理后通过蓝牙无线传输至安卓手机,并以静脉抽血血糖检测作为对照.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无创血糖检测结果与静脉抽血血糖检测相关性为0.9442,误差约为9%,满足临床应用要求.该无创血糖检测系统与技术为便携式无创血糖检测仪的研究与开发奠定了应用基础.
    • 摘要: 2022年3月22日,美国斯坦福大学洪国松课题组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浦侃裔课题组合作在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上发表论文,报道了一种可以穿过完整头皮和头骨的近红外深脑神经调控技术。研究者们利用近红外光在生物组织中较深的穿透深度来无损地穿透脑组织并达到目标脑区。同时,研究者们还设计了名为MINDS的纳米传感器来高效地将进入深脑的近红外光转化为热。由此产生的局域热效应会激发热通道蛋白TRPV1,从而选择性地调控深脑中表达TRPV1的神经元的活动。
    • 韩秋阳; 于照晗; 何帅; 杨为中; 谢克难; 谢璐; 邓怡
    • 摘要: 病原体细菌感染引起的相关感染在世界范围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安全健康。为解决该问题,研究构筑了一种由硫化铋(Bi_(2)S_(3))与铁酸铜(CuFe_(2)O_(4))共筑形成的近红外光触发的异质结功能材料体系Bi_(2)S_(3)@CuFe_(2)O_(4),其通过Bi_(2)S_(3)与CuFe_(2)O_(4)之间的静电吸附作用力相结合。使用近红外光成像仪记录了材料在不同的近红外光功率下的升温曲线,验证了材料的光热效应;以1,3-二苯基异苯并呋喃(DPBF)作为活性氧的捕获剂,验证了材料的光动力效应。结果表明,Bi_(2)S_(3)@CuFe_(2)O_(4)在近红外光的触发下能够有效地产生热量,单线态氧(^(1)O_(2))与超氧根自由基(·O^(-)_(2))。抗菌实验以革兰氏阴性大肠杆菌(E.coli)及革兰氏阳性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作为模型菌,验证了该种材料体系在近红外光触发下的广谱抗菌能力。结果表明,在近红外光的触发下该种材料体系针对S.aureus和E.coli两种不同类别的细菌均具有良好的抗菌能力。研究为消灭细菌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同时为拓展新型异质结功能材料的应用了奠定实验基础。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