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释放
体外释放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1114篇,主要集中在药学、中国医学、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11篇、会议论文73篇、专利文献38225篇;相关期刊298种,包括中成药、海峡药学、中国现代应用药学等;
相关会议50种,包括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药药剂专业委员会、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制剂分会学术年会暨“江中杯”中药制剂创新与发展论坛、2011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11届中国药师周、世界中联中药药剂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学术年会暨中华中医药学会制剂分会2010年学术年会等;体外释放的相关文献由3572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学农、潘卫三、张强等。
体外释放—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8225篇
占比:97.24%
总计:39309篇
体外释放
-研究学者
- 张学农
- 潘卫三
- 张强
- 王东凯
- 刘志东
- 陈大为
- 刘艳
- 张景勍
- 李馨儒
- 涂家生
- 周建平
- 胡晋红
- 唐星
- 丁平田
- 刘扬
- 吴清
- 姚日生
- 宋洪涛
- 杜守颖
- 陈卫东
- 陈鹰
- 刘继勇
- 周艳霞
- 孙考祥
- 平其能
- 张华
- 朱全刚
- 李娟
- 梅兴国
- 沈雁
- 熊华
- 王仲妮
- 邓英杰
- 何楚瑜
- 储成顶
- 刘梅
- 孙多先
- 尹莉芳
- 张敏
- 张洪
- 张瑜
- 张莉
- 曹德英
- 朱艳华
- 李永吉
- 杨磊
- 汤谷平
- 游本刚
- 王世亮
- 王建筑
-
-
李希凯;
孟永春;
付丽;
刘卿;
王笑;
谷成旭;
黄飞
-
-
摘要:
背景:姜黄素具有抑制炎症、促进轴突生长等作用,但存在半衰期短、清除速度快等问题。目的:制备姜黄素缓释微球,以达到缓慢持续释放姜黄素的效果。方法:以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为原料,采用O/W乳化挥发法合成合成姜黄素缓释微球,预设载药率分别为10%和20%,设为1、2号微球;以左旋聚乳酸-聚己内酯共聚物聚合物为原料,采用O/W乳化挥发法合成合成姜黄素缓释微球,预设载药率分别为10%和20%,设为3、4号微球,扫描电镜观察微球的表面形态特征,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微球的载药量和包封率。将4组微球浸泡在含有1%十二烷基硫酸钠的PBS释放外液中,模拟生理环境检测姜黄素微球的缓释情况。结果与结论:①扫描电镜显示,3、4号姜黄素微球的粒径、形态均优于1、2号姜黄素微球。②3号微球的包封率高于其他3组微球(P0.05)。③2、3、4号微球的载药率高于1号微球(P<0.01),2、4号微球的载药率高于3号微球(P<0.01)。④3号姜黄素缓释微球的体外释放可持续14 d,其余3种微球的体外释放可持续21 d,1、3号微球的药物累积释放率高于2、4号微球,3号微球的姜黄素释放浓度高于1号微球。⑤结果表明,以左旋聚乳酸-聚己内酯共聚物为原料合成的预设载药率10%的姜黄素缓释微球,缓释效果最接近零级释放要求。
-
-
李希凯;
孟永春;
付丽;
刘卿;
王笑;
谷成旭;
黄飞
-
-
摘要:
背景:姜黄素具有抑制炎症、促进轴突生长等作用,但存在半衰期短、清除速度快等问题.目的:制备姜黄素缓释微球,以达到缓慢持续释放姜黄素的效果.方法:以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为原料,采用O/W乳化挥发法合成合成姜黄素缓释微球,预设载药率分别为10%和20%,设为1、2号微球;以左旋聚乳酸-聚己内酯共聚物聚合物为原料,采用O/W乳化挥发法合成合成姜黄素缓释微球,预设载药率分别为10%和20%,设为3、4号微球,扫描电镜观察微球的表面形态特征,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微球的载药量和包封率.将4组微球浸泡在含有1%十二烷基硫酸钠的PBS释放外液中,模拟生理环境检测姜黄素微球的缓释情况.结果 与结论:①扫描电镜显示,3、4号姜黄素微球的粒径、形态均优于1、2号姜黄素微球.②3号微球的包封率高于其他3组微球(P0.05).③2、3、4号微球的载药率高于1号微球(P<0.01),2、4号微球的载药率高于3号微球(P<0.01).④3号姜黄素缓释微球的体外释放可持续14 d,其余3种微球的体外释放可持续21 d,1、3号微球的药物累积释放率高于2、4号微球,3号微球的姜黄素释放浓度高于1号微球.⑤结果表明,以左旋聚乳酸-聚己内酯共聚物为原料合成的预设载药率10%的姜黄素缓释微球,缓释效果最接近零级释放要求.
-
-
窦晨;
赵声兰;
丁雄;
林柳任;
马云淑;
潘蕊;
程欣
-
-
摘要:
目的优化葡萄籽原花青素柔质体(grape seed proanthocyanidins flexiblenano-liposomes,GSP-LPs)的制备工艺,评价其体外释放及透皮释放能力。方法采用薄膜分散超声法制备GSP-LPs,以包封率、粒径、电位、PDI值为指标,在查阅文献和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用响应曲面法优化葡萄籽原花青素的制备工艺,并对脂质体的表征、体外释放规律进行考察。结果优化后的GSP-LPs的包封率约为70.79%±0.02%,载药量为1.16%±0.01%,PDI为0.26±0.01,粒径为(156.47±7.03)nm,电位为(-42.35±4.00)mV,透射电镜下其呈圆球形,体外透皮释放和透析袋释放均符合Weibull释放规律。结论优化的制备工艺稳定、可行,制得的GSP-LPs粒径均匀,具有一定的缓释效果,有望进一步制备缓释制剂。
-
-
林青薇;
钟华林;
李沛波;
吴灏;
彭维;
苏薇薇;
程春雷;
王永刚
-
-
摘要:
目的研究盐酸小檗碱肠溶缓释片的制剂工艺。方法采用体外释放度评价的方法,以单因素设计及正交设计筛选片芯处方及工艺,并对片芯进行肠溶包衣,制备盐酸小檗碱肠溶缓释片。结果体外释放度实验显示,片芯及肠溶片均符合Higuchi释药模型。结论盐酸小檗碱肠溶缓释片工艺稳定,体外释放符合设计要求。
-
-
周士娇;
韩璐;
路科扬;
谢凤英;
齐宝坤;
李杨
-
-
摘要:
用乳清分离蛋白(Whey protein isolate,WPI)和植物甾醇(Phytosterols,PSs)采用超声辅助反溶剂沉淀法制备不同质量比的乳清分离蛋白-植物甾醇(WPSs)纳米颗粒,采用动态光散射技术、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红外光谱等技术对样品的形貌和结构进行表征,并对样品的pH稳定性、盐稳定性及体外释放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WPI/PSs质量比从50∶1降低到10∶1时,WPSs纳米颗粒粒径减小(252.77~215.90 nm),颗粒表面Zeta负电位增加(-31.27~-37.37 mV),PSs包封率降低(95.39%~81.55%);差示扫描量热结果表明PSs成功包埋在WPI中;红外光谱分析表明,PSs改变了WPI的二级结构;微观结构显示,随着PSs浓度的增加,WPSs纳米颗粒逐渐从清晰的球形变成网络结构、块状结构。另外,WPI/PSs质量比低于25∶2时,WPSs纳米颗粒的复溶性较差。研究还发现,这些颗粒在高浓度的盐环境中以及在模拟胃条件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WPI包埋PSs后,其结构和形貌发生了改变,并且有利于小肠对PSs的吸收。
-
-
武海军;
李玉凤;
钟强;
张广桃;
马春雷;
谢纪珍
-
-
摘要:
目的改良瑞德西韦现有剂型,构建瑞德西韦聚合物纳米胶束,并对其体外特性进行表征。方法采用生物可降解材料甲氧基聚乙二醇-b-聚D,L-丙交酯(mPEG-b-PDLLA),并用固体分散法制备瑞德西韦聚合物胶束。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与马尔文激光粒度测定仪分析胶束的形态与粒径,用X射线单晶体衍射仪定性测试胶束包裹效果,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方法定量测定胶束载药量与包封率,采用透析袋法考察胶束体外释放情况。结果瑞德西韦聚合物纳米胶束形态圆整、分散均匀无黏连,粒径为(12.97±1.33)nm,多分散指数为(0.062±0.023),载药量与包封率分别为(10.95%±0.33%)与(99.25%±0.86%),且具有较好的缓释特性。结论成功制备瑞德西韦聚合物纳米胶束,显著提高其水溶性,具有较好的缓释行为,具有开发瑞德西韦新型纳米制剂的潜力。
-
-
龚云;
张英帅;
张鹏;
白璐;
刘逆夫;
王伶;
刘葵;
章泽恒
-
-
摘要:
目的 分别采用人工膜和小型猪皮作为体外释放和透皮吸收试验模型,评价甲硝唑阴道凝胶自研制剂与参比制剂的体外释放和透皮吸收效果的一致性。方法 采用HPLC法测定在不同时间取样的接收液中甲硝唑的浓度,计算累积透过量和透过率,采用中位体外释放比较法评价释放结果,采用双向双侧t检验和平均渗透率评价透皮吸收结果。结果 三批自研制剂与参比制剂的中位体外释放率比值的90%置信区间分别为0.96 ~ 1.22、0.92 ~ 1.16、0.99 ~ 1.11;三批自研制剂和参比制剂12h平均渗透率之比分别为:0.99、1.05和1.04,累积透过量经双向双侧t检验评价,t值分别为0.9799、0.929 和0.9989,且P>0.05。结论 甲硝唑阴道凝胶自制品和市售参比制剂的体外释放和透皮吸收效果一致。
-
-
刘惠娟;
张敏;
豆金彦
-
-
摘要:
[目的]以甘肃生产的食用植物油作为油相制备呋塞米微乳,进行处方优化,了解体外释放行为。[方法]选取对呋塞米溶解度最大的食用油、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利用单因素试验进行空白微乳处方筛选,以电导率、浊度、载药量作为响应值,利用Box-Behnken Design响应面法建立多元回归模型,绘制响应面图,考察油相用量、混合表面活性剂(S_(mix))与水质量比、乳化时间的影响,利用透析法测定微乳和片剂的体外累积释放度,确定释放特性。[结果]微乳处方确定为杏仁油240μL,表面活性剂为OP-10,助表面活性剂为PEG400,二者质量比为1∶1,S_(mix)与水的质量比为2.78,乳化时间为2 min。S_(mix)与水的质量比是影响微乳质量的显著因素,优化处方实际值与预测值相对误差较小,得到的微乳澄清透明,为水包油型,粒径小、稳定性好、载药量较高,体外释放缓慢且完全,能够持续释放72 h。[结论]成功将食用油作为油相制备了呋塞米微乳,方法简单,获得的微乳均一透明、载药量高,具有明显的缓释性能。
-
-
张素红;
周敬;
李阳杰;
刘影
-
-
摘要:
研究应用正交设计筛选处方制备甘草次酸脂质体,注入乙醇后,应用葡聚糖凝胶G-50柱对脂质体及游离药物予以分离,采用HPLC法对包封率予以测定,通过对脂质体外观形态、粒径及zeta电位等的观察,总结脂质体脂肪规律。结果显示脂质体包封率为(91.53±2.34)%,形态以球形、类球形为主,体外释放与Higuchi方程相符,稳定性好。实践证实该方法下所制备的甘草次酸脂质体处方工艺合理,稳定性好,体外缓释释放。
-
-
任金妹;
李曼;
王晶;
顾申勇
-
-
摘要:
目的考察复方自微乳中姜黄素和胡椒碱的体外释放行为。方法采用动态透析法,分别以pH值为4.8、7.5的磷酸盐缓冲液并加入0.75%吐温-80作为漏槽条件,考察姜黄素和胡椒碱的体外释放特性。结果姜黄素在pH 4.8和pH 7.5释放介质中108 h累积释放百分率分别为94.85%和84.38%。胡椒碱在上述介质中36 h累积释放率分别为92.85%和90.05%。结论自微乳制剂中姜黄素和胡椒碱具有缓释特性,且在肿瘤酸性环境中释放更多。
-
-
YUAN Ping;
袁萍;
CHEN Ying;
陈鹰;
LIU Li-na;
刘丽娜
- 《2018《中国医院药学杂志》学术年会》
| 2018年
-
摘要:
目的:制备辛苯聚醇阴道用温敏凝胶[(O-9)-VTG],并对其释放机制进行探讨.方法:采用冷溶法以泊洛沙姆407(P407)和泊洛沙姆188(P188)为温敏凝胶材料制备凝胶,倒置法测定其胶凝温度(TGEL),再应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处方,并采用无膜溶出模型考察其体外溶蚀及释药情况,结果:优化的处方基质配比为P407∶P188∶甘油∶壳聚糖=16.3∶5.7∶5∶0.6,胶凝温度为33°C,胶凝时间约1.6mim;辛苯聚醇体外释放符合零级动力学方程.结论:效应面法筛选辛苯聚醇温敏凝胶处方合理,(O-9)-VTG作为新型阴道用避孕制剂前景良好.
-
-
SHI Wei;
师伟;
CAO Guangshang;
曹广尚;
WANG Xin;
王信;
LI Wenming;
李文明;
XU Li;
徐丽
- 《第七届国际中医妇科学术大会》
| 2016年
-
摘要:
制备三七-茜草宫内缓释硅橡胶棒并对其进行体外释放性能的初步评价.采用开炼机开练法进行硅橡胶的塑炼.采用正交试验法进行硅橡胶与药物的混炼工艺参数优选.采用单因素试验法进行硅橡胶棒硫化工艺参数的优选.以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b1、三七皂苷R1、羟基茜草素、大叶茜草素为指标,进行体外释放性能的初步评价.结果显示,硅橡胶与药物混炼的最佳工艺参数为:辊距为2mm,速比1∶1.2,前辊温55-60°C、后辊温50-55°C,塑炼时间为20min.硅橡胶棒的最佳硫化工艺参数为:温度90°C,时间60min.体外释放度试验表明,三七-茜草宫内缓释硅橡胶棒在模拟宫腔液中的药物释放符合Higuchi方程,到90天,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b1及三七皂苷R1的累积释放度为46.7%,羟基茜草素及大叶茜草素的累积释放度为51.9%.结果表明,三七-茜草宫内硅橡胶棒制备工艺合理可行,具备良好的缓释特性.
-
-
王济;
刘欣薇;
王晓娟
- 《中华口腔医学会第一届口腔药学专业委员会第四次全国口腔药学学术会议》
| 2015年
-
摘要:
目的:氟化钠涂漆的氟含量测定、稳定性研究及体外释放研究.方法:采用氟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氟化钠涂漆中的氟化钠含量,并对其稳定性、与包装材料的相容性进行研究,最后通过唾液浸提试验考察其安全性.结果:氟化钠涂漆中氟化钠平均含量为5.14%.根据稳定性试验,确定氟化钠涂漆的贮藏条件为室温25°C下保存,有效期可暂定为一年半.复合铝塑软管与氟化钠涂漆在相应试验条件下稳定性良好,产品与包装材料具有相容性.唾液浸提试验结果显示氟化钠涂漆安全性良好.结论:该氟化钠涂漆含量可准确测定,稳定性和安全性较好,可用于局部防龋.
-
-
-
程欣;
李蓁;
蔡红兵
- 《第八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十三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
| 2014年
-
摘要:
目的:研究HPV16 E6对宫颈癌C33A细胞中高迁移率族蛋白1体外释放的影响和机制.rn 方法:构建并合成与HPV16 E6基因大小、长度一致的乱序序列基因真核表达质粒.经酶切鉴定后将空载体质粒、HPV16 E6高表达质粒、乱序序列重组质粒分别转染C33A细胞,RT-PCR验证转染48h后C33A细胞中三种目的基因的表达水平;MTT技术检测C33A细胞转染各组质粒48h前后存活率,及转染48h前后经不同浓度HDAC1、LMB处理不同时间存活率;筛选合适浓度HDAC1、LMB分别作用各组细胞合适时间后以免疫荧光技术检测C33A细胞转染各组质粒48h前后HMGB1表达的亚细胞分布情况,Westernblot检测转染48h前后C33A细胞胞核、胞浆以及细胞培养液中HMGB1蛋白表达变化情况.rn 结果:RT-PCR验证空载体、HPV16 E6高表达质粒、乱序序列基因重组质粒均成功转入C33A细胞中,并在转染48h后在C33A细胞中表达。MTT法分析显示:随着HDAC1,LMB作用各组细胞浓度增加、时间增长,细胞存活率逐渐降低。依据MTT对细胞存活率的分析,选择long/mlHDC1及LMB分别作用于C33A细胞、转染空载体质粒、HPV16 E6高表达质粒、乱序序列基因重组质粒的C33A细胞24h后行免疫荧光和Westernblot检测。免疫荧光结果显示:HMGB1主要分布在C33A细胞胞核中;转染HPV16 E6质粒的C33A细胞中,胞核HMGB1表达量较对照组少,胞浆内表达量较对照组多;HDAC1激后,HMGB1从胞核向胞浆移位较对照组少。Westernblot显示:C33A细胞组、空载体组、LMB刺乱序序列基因组中,HMGB1胞核表达量较胞浆、上清液多,分别比较三组的胞核、胞浆表达量,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PV16E6组HMGB1胞浆表达量明显高于胞核表达量,上清液HMGB1表达量高于其余3组(P<0.05),且其HMGB1表达总量(胞核+胞浆+上清液)较其余3组多;与DMSO组比较,HDAC1,LMB刺激后,各组细胞HMGB1向胞浆移位减少,胞核、胞浆HMGB1表达量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rn 结论:1)HPV16 E6可以诱导宫颈癌C33A细胞中HMGB1外释放;2)HPV16 E6可能通过激活HMGB1赖氨酸残基乙酞化途径出核;3)HPV16 E6诱导的C33A细胞HMGB1出核与核运输蛋白CRM1有关。
-
-
-
朱蓉;
游本刚;
耿丽娟;
张学农
-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药药剂专业委员会、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制剂分会学术年会暨“江中杯”中药制剂创新与发展论坛》
| 2012年
-
摘要:
目的:研究α-常春藤皂苷N-乳糖酰壳聚糖纳米粒(SPD-GC-NPs)的制备工艺,考察其体外释放特性.rn 方法:采用乳化溶剂扩散法制备常春藤皂苷乳糖酰壳聚糖纳米粒,以纳米粒平均粒径(DM)、包封率(EE)和多分散指数(P.I.)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设计优化制备工艺.通过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等技术表征纳米粒的相关性质,并以动态透析法考察其体外释药特性.rn 结果:常春藤皂苷乳糖酰壳聚糖纳米粒形态近球形,粒径分布集中,均匀圆整,平均粒径(88.9±2.1)nm,药物包封率(78.53±4.39)%,EI.值(0.105±0.011).相关性质的表征证明药物被包裹,有纳米粒形成,其体外释放具有显著的缓释特性和pH依赖性.rn 结论:α-常春藤皂苷N-乳糖酰壳聚糖纳米粒包封率高、粒径分布均匀,有良好的缓释特性.
-
-
刘汉清;
王宁;
刘嘉;
申恒巧
-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药药剂专业委员会、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制剂分会学术年会暨“江中杯”中药制剂创新与发展论坛》
| 2012年
-
摘要:
目的:研究胡黄连总苷脂质体的制备方法并考察其药剂学性质.rn 方法:采用正交设计筛选处方,逆向蒸发法制备胡黄连总苷脂质体;葡聚糖凝胶G-50柱分离腊质体和游离药物,用RP-HPLC法测定包封率;透射电镜观察脂质体的外观形态;并以粒径分析仪测定脂质体的粒径和Zeta电位;丙二醛法测定磷脂的过氧化值;考察了脂质体溶血性、沉降稳定性和释放规律.rn 结果:所得脂质体包封率为(28.60±0.52)%;形态为粒径均匀的球形和类球形,粒径为(125.9±1.0) nm,Zeta电位为-(14.6±0.4) mV;脂质体的体外释放符合Hixcon-Crowell定律.rn 结论:胡黄连总苷脂质体制备工艺合理可行,相关药剂学性质可作为对其深入研究的参考依据.
-
-
CHEN Wangyan;
陈王彦;
HU Kaili;
胡凯莉;
JIA Na;
贾娜;
LIU Mei;
刘梅;
FENG Jianfang;
奉建芳
-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药药剂专业委员会、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制剂分会学术年会暨“江中杯”中药制剂创新与发展论坛》
| 2012年
-
摘要:
目的:优化多烯紫杉醇脂质核胶束的处方工艺并考察其质量.rn 方法:以PEG-DSPE为载体材料,通过薄膜水化法制备载多烯紫杉醇的脂质核胶束.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确立了制剂的最优处方工艺,并进行其质量考察.以透射电镜观察载药胶束的外观形态,动态光散射法测定其粒径,HPLC法测定载药量,并进行体外释放特性考察.rn 结果:透射电镜下观察多烯紫杉醇脂质核胶束呈外观圆整的球形;动态光散射法测定其粒径为(18.3±1.8)nm,载药量为(3.6±0.5)%;体外释放试验表明其具有一定的缓释效应,在血浆中约8h释放完全.rn 结论:通过处方优化制得的多烯紫杉醇脂质核胶束,具有理想的粒径,载药量和体外释放行为,有望提高多烯紫杉醇的抗肿瘤效果.
-
-
Bei Yong-yan;
贝永燕;
Guo Zhe-ning;
郭哲宁;
Xia Peng;
夏鹏;
Zhang Xue-nong;
张学农
-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药药剂专业委员会、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制剂分会学术年会暨“江中杯”中药制剂创新与发展论坛》
| 2012年
-
摘要:
目的:确定骆驼蓬总碱中的主要有效成分,并以敏感瘤株进一步明确两种生物碱抗肿瘤的最佳构成配比;以自主构建的两亲性壳聚糖衍生物载体材料-三甲基软脂酰基壳聚糖(Trimethyl palmitoyl chitosan,TM-PACS)为载体制备载药聚合物胶束.rn 方法: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MTT Assay)测定活性成份对SMMC-7721、BEL7402、7901、A549、MDA-MB-231、MCF-7以及HeLa等肿瘤细胞的半数抑制率(IC50),筛选出敏感细胞株,利用敏感细胞株在12个不同配比的生物碱作用24h后的IC50选定最佳配比的生物碱.合成两种载体TM-PACS1,TM-PACS2,用红外、核磁等方法对其理化性质进行考察.利用薄膜分散法制备两种载药胶束,考察不同投药量对载药工艺的影响,对包封率、载药量进行测定,透射电镜下观察两种胶束形态,透析法研究不同pH条件以及不同取代度对载药胶束体外释药的影响.rn 结果:确定了去氢骆驼蓬碱和骆驼蓬碱最佳配比为1∶6.经表征验证了聚合物TM-PACS1,TM-PACS2的形成.TM-PACS1载药胶束包封率与载药量分别为(91.15±0.14)%, (14.58±0.23)%,粒径约为180nm左右,在pH7.4的条件释放72h累计释放率达到72.1%.-TM-PACS1较TM-PACS2释放更为缓慢.rn 结论:确定了具有良好体外抗肿瘤活性的最佳生物碱配比,制备的载药胶束形态圆整,粒径较小,是潜在的抗肿瘤纳米输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