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纳米粒

纳米粒

纳米粒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3年内共计12928篇,主要集中在药学、基础医学、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09篇、会议论文69篇、专利文献226859篇;相关期刊467种,包括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中华实验外科杂志、药学学报等; 相关会议46种,包括2016中国中药制剂大会暨世界中医药学会中药新型给药系统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学术年会、世界中医药学会中药药剂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制剂分会第十七次学术年会、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药药剂专业委员会、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制剂分会学术年会暨“江中杯”中药制剂创新与发展论坛、第十一届全国青年药学工作者最新科研成果交流会等;纳米粒的相关文献由23454位作者贡献,包括周明杰、胥传来、杨仕平等。

纳米粒—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09 占比:0.66%

会议论文>

论文:69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226859 占比:99.31%

总计:228437篇

纳米粒—发文趋势图

纳米粒

-研究学者

  • 周明杰
  • 胥传来
  • 杨仕平
  • 徐丽广
  • 何仲贵
  • 孙进
  • 马文波
  • 匡华
  • 奈杰尔·皮克特
  • 杨红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李玥; 吕妍; 冯婉莹; 宋阳; 闫语; 关永格
    • 摘要: 背景:金丝桃苷具有抗炎、抗氧化等多种药理作用,但将其应用于修复子宫内膜损伤的研究并不多见。目的:制备金丝桃苷纳米粒,利用泊洛沙姆407搭载金丝桃苷纳米粒,研究其对大鼠子宫内膜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分别制备金丝桃苷纳米粒、泊洛沙姆407水凝胶与泊洛沙姆407水凝胶搭载金丝桃苷纳米粒。取24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4组,每组6只:模型组、单纯水凝胶组、载药水凝胶组以搔刮法建立子宫内膜损伤模型,分别向子宫内注射PBS、泊洛沙姆407水凝胶、泊洛沙姆407水凝胶搭载金丝桃苷纳米粒,空白对照组仅行开腹不进行造模。造模7 d后取材,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子宫内膜形态学变化,采用ELISA法检测子宫内膜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8、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宫内膜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角蛋白、波形蛋白的表达。结果与结论:①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子宫内膜层变薄,内膜结构不完整,血管及腺体及明显减少稀疏;与模型组比较,单纯水凝胶组大鼠子宫内膜增厚、内膜结构较完整,载药水凝胶组大鼠子宫内膜增厚、内膜结构较完整、腺体较丰富;②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的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8、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均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单纯水凝胶组、载药水凝胶组的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8、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均下降(P<0.01);③免疫荧光染色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角蛋白、波形蛋白表达均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载药水凝胶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角蛋白、波形蛋白表达均升高(P<0.01),单纯水凝胶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升高(P<0.01);④结果表明,水凝胶搭载金丝桃苷纳米粒对大鼠子宫内膜损伤有修复作用。
    • 甘甜; 王文渊; 晏殊瑾; 郝兰; 冉海涛; 王志刚; 夏纪筑
    • 摘要: 背景:乳腺癌严重危害着全球女性的身心健康。发展乳腺癌的早期准确诊断和高效治疗策略对于提升患者生存机会至关重要。目的:制备携载近红外染料IR780和LXR激动剂(RGX104)的新型多功能靶向纳米粒(PLGA-IR780-RGX104),检测其基本理化性质、体外光声显像及光热联合免疫协同治疗乳腺癌的效果。方法:①以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为载体,采用双乳化法制备新型多功能靶向纳米粒PLGA-IR780-RGX104,检测该纳米粒的基本理化性质及体外光声显像效果;②取对数生长期的小鼠乳腺癌细胞4T1,分5组培养:PBS组、PBS+激光照射组、PLGA-IR780-RGX104组、PLGA-RGX104+激光照射组、PLGA-IR780-RGX104+激光照射组,每组分40,50,60,70,80 mg/L 5个质量浓度,培养24 h后,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③将4T1细胞与骨髓细胞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刺激下共培养于Transwell小室中,分7组处理:无4T1细胞组、PBS组、游离RGX104组、PLGA-IR780组、PLGA-IR780+激光照射组、PLGA-IR780-RGX104组、PLGA-IR780-RGX104+激光照射组,培养6 d后,采用流式细胞计数法评估各组骨髓细胞中骨髓源性抑制细胞的数量。结果与结论:①新型多功能靶向纳米粒大小均匀、分散性好,单个纳米粒呈球形,平均粒径为275.00 nm,平均电位为-12.00 mV,IR780及RGX104的包封率分别约为93.47%和84.30%,载药量分别为4.20%和6.68%;激光照射后,纳米粒中RGX104的释放速率加快;纳米粒具有明显的光声信号,且随着纳米粒溶液质量浓度的升高,光声信号增强;②随着纳米粒溶液质量浓度的增加,PLGA-RGX104-IR780+激光照射组细胞存活率依次减低,且明显低于相同质量浓度下的其他4组(P均0.05);④结果表明,载IR780和LXR激动剂的新型多功能靶向纳米粒可用于光声显像引导下光热联合免疫协同治疗乳腺癌。
    • 叶旭文; 顾勇; 陈亮
    • 摘要: 背景:椎间盘退变机制复杂,炎症通路激活、炎症因子泛滥、活性氧过度积累等均可加速椎间盘退变进程。姜黄素是从中药材姜黄中提取的天然药物,具有抑制炎症、抗氧化应激等药理作用。目的:探讨负载姜黄素的缓释微球局部注射延缓大鼠椎间盘退变的疗效。方法:①采用微流控技术制备负载姜黄素的甲基丙烯酸酰化明胶缓释微球,评估其体外释药和降解情况;②将缓释微球与未载药微球分别与髓核细胞共培养,以单独培养的细胞为对照,将3组细胞分别培养于正常环境和氧化应激环境(加入H_(2)O_(2))中,通过CCK-8、活/死染色实验评估细胞的活性与增殖情况,qRT-PCR实验检测相关因子的表达水平;③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退变组、未载药微球组、姜黄素组、缓释微球组,每组6只,在大鼠尾椎7-8和8-9节段经皮穿刺建立椎间盘退变模型,未载药微球组、姜黄素组、缓释微球组退变的椎间盘内注射对应的溶液。4周后,通过影像学与组织学观察椎间盘组织结构改变。结果与结论:①缓释微球可缓慢持续释放姜黄素,至28 d时释放姜黄素总量为(84.11±2.71)%;在含有胶原酶的PBS中,缓释微球质量逐渐减小,至第5周时消失。②CCK-8和活/死染色实验显示,在正常环境下,缓释微球不会影响髓核细胞的增殖活力;在氧化应激环境下,相比未载药微球,缓释微球可维持髓核细胞的增殖活力。qRT-PCR实验显示,相较于正常环境,氧化应激环境激活了髓核细胞中多种炎症因子mRNA的过量表达;在氧化应激环境下,相较于未载药微球组与对照组,缓释微球组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及基质金属蛋白酶3的mRNA表达降低,Ⅱ型胶原和蛋白聚糖的mRNA表达升高。③动物体内实验结果显示,未载药微球组4周后的影像学与组织学评估与退变组比较无明显差异;姜黄素组的椎间隙高度及MRI评分在第1周时较退变组和未载药微球组虽有一定程度改善,但在第4周时其影像学与组织学评估均不如缓释微球组。④结果表明,姜黄素缓释微球能够抑制H_(2)O_(2)诱导的髓核细胞凋亡、延缓椎间盘退变进程,其机制与抑制核因子κB通路、降低氧化应激水平有关。
    • 钟文静; 周子涵; 王浩宇; 李尚勇; 夏玉军
    • 摘要: 背景:柳氮磺吡啶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常用药,传统给药方式吸收差、利用度低,且常伴随严重的毒副反应。与传统给药方式相比,基于结肠靶向纳米给药能够保护药物免受不良环境的影响,改善药物的局部吸收和生物利用度。目的:制备柳氮磺吡啶@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壳聚糖-果胶-壳聚糖纳米粒,对其进行表征和体外评价,并在细胞水平验证纳米颗粒用作药物载体的安全性。方法:采用O/W乳液法和静电逐层自组装技术制备柳氮磺吡啶@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壳聚糖-果胶-壳聚糖纳米粒,利用透射电镜观察了纳米粒的形态,激光粒度仪检测了纳米粒的电位与粒径,紫外分光光度计法检测其载药率和包封率。将纳米粒溶解于不同pH值(1.2,6.8,7.4)PBS中,检测纳米粒对柳氮磺吡啶的释放情况。将不同质量浓度(10,20,50,100,200 mg/L)的纳米粒溶液与巨噬细胞共培养,48 h后,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性;将20 mg/L的纳米粒溶液与巨噬细胞共培养,24 h后,罗丹明荧光染色细胞摄取纳米粒情况。结果与结论:①透射电镜下可见,纳米粒呈椭球形,粒径大小均一;纳米粒粒径为290.9 nm,电位为19.8 mV,分散指数为0.295,单个纳米颗粒具有良好的分散性;纳米粒的包封率为75.68%,载药量为22.24%;②体外药物释放实验显示,在36 h内,随着PBS pH值的升高,纳米粒的释放速率加快,纳米粒在pH=1.2的PBS中几乎不释放柳氮磺吡啶,在pH=7.4的PBS中可以缓慢持续释放柳氮磺吡啶,表明纳米粒具有pH值依赖性和良好的缓释特征;③不同质量浓度的米粒浓度对巨噬细胞的活性未造成明显影响,未表现细胞毒性作用;④细胞摄取实验显示,培养6 h后,细胞开始摄取纳米粒,12-24 h纳米颗粒进入了巨噬细胞;⑤柳氮磺吡啶@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壳聚糖-果胶-壳聚糖纳米粒具有良好的的缓释特性与细胞相容性,能被巨噬细胞摄取且摄取效率高。
    • 许馨之; 张悦; 金颖; 金春香
    • 摘要: 背景:近红外发光碳点具备有蓝绿发光碳点不具备的组织穿透性,是理想的成像剂,但是由于其在体内易降解而无法到达靶点组织,实验将其与纳米粒相结合,使其能通过循环系统到达相应靶点,达到实时成像的目的.目的:制备具有成像能力且安全性高的近红外成像载碳点介孔有机-无机杂化二氧化硅纳米粒(mesoporous organosilica nanocapsules-carbon nanodots,MON-CDs).方法:利用胶束/前体共模板组装策略,以原硅酸四乙酯和双[3-(三乙氧基甲硅烷基)丙基]四硫化物为原材料、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为模板剂、三乙醇胺为碱性催化剂成功制备了有机-无机杂化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并将碳点加入到整个体系中制备MON-CDs.利用透射电镜与荧光光谱仪检测纳米粒的结构、形貌及其加载的荧光强度;利用光声成像仪、扫描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验证其体外成像能力,并在小鼠乳腺癌模型体内证明其体内光声成像能力;利用CCK-8实验检测不同质量浓度MON-CDs溶液的生物安全性.结果 与结论:①透射电镜显示,MON-CDs的粒径为(50.0±4.6)nm,呈球形,大小均一且具备良好的分散性,孔道清晰可见,碳点参杂其中;荧光检测显示碳点与介孔有机-无机杂化二氧化硅纳米粒子成功连接;②CCK-8检测显示,当MON-CDs溶液的质量浓度在200 mg/L以内时无明显的细胞毒性;③扫描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显示,当MON-CDs与MCF-7细胞共孵育1 h时,纳米粒已出现了细胞摄取,并且大部分集中于细胞膜附近;共孵育2 h时,纳米粒累积进入细胞内的量增加,纳米粒主要分布于细胞质中,并且大部分细胞内部均出现了纳米粒的摄入;④光声成像检测显示,随着MON-CDs溶液质量浓度的增加,体外光声信号强度增强;经尾静脉注射MON-CDs溶液6 h后,在乳腺癌小鼠肿瘤组织处观察到了明显的光声信号;⑤结果表明,MON-CDs具有很好的生物安全性且拥有近红外发光,在光声成像仪及激光共聚焦下展现了良好的成像能力.
    • 许馨之; 张悦; 金颖; 金春香
    • 摘要: 背景:近红外发光碳点具备有蓝绿发光碳点不具备的组织穿透性,是理想的成像剂,但是由于其在体内易降解而无法到达靶点组织,实验将其与纳米粒相结合,使其能通过循环系统到达相应靶点,达到实时成像的目的。目的:制备具有成像能力且安全性高的近红外成像载碳点介孔有机-无机杂化二氧化硅纳米粒(mesoporous organosilica nanocapsules-carbon nanodots,MON-CDs)。方法:利用胶束/前体共模板组装策略,以原硅酸四乙酯和双[3-(三乙氧基甲硅烷基)丙基]四硫化物为原材料、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为模板剂、三乙醇胺为碱性催化剂成功制备了有机-无机杂化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并将碳点加入到整个体系中制备MON-CDs。利用透射电镜与荧光光谱仪检测纳米粒的结构、形貌及其加载的荧光强度;利用光声成像仪、扫描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验证其体外成像能力,并在小鼠乳腺癌模型体内证明其体内光声成像能力;利用CCK-8实验检测不同质量浓度MON-CDs溶液的生物安全性。结果与结论:①透射电镜显示,MON-CDs的粒径为(50.0±4.6)nm,呈球形,大小均一且具备良好的分散性,孔道清晰可见,碳点参杂其中;荧光检测显示碳点与介孔有机-无机杂化二氧化硅纳米粒子成功连接;②CCK-8检测显示,当MON-CDs溶液的质量浓度在200 mg/L以内时无明显的细胞毒性;③扫描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显示,当MON-CDs与MCF-7细胞共孵育1 h时,纳米粒已出现了细胞摄取,并且大部分集中于细胞膜附近;共孵育2 h时,纳米粒累积进入细胞内的量增加,纳米粒主要分布于细胞质中,并且大部分细胞内部均出现了纳米粒的摄入;④光声成像检测显示,随着MON-CDs溶液质量浓度的增加,体外光声信号强度增强;经尾静脉注射MON-CDs溶液6 h后,在乳腺癌小鼠肿瘤组织处观察到了明显的光声信号;⑤结果表明,MON-CDs具有很好的生物安全性且拥有近红外发光,在光声成像仪及激光共聚焦下展现了良好的成像能力。
    • 郑海生; 蓝育青; 李芳; 梁晓茜; 杨镇朵; 钟兴武
    • 摘要: 目的:探讨脱氧胆酸基接枝的壳聚糖衍生物负载姜黄素纳米粒的合成方法及该药物纳米粒对人视网膜色素上皮(hRPE)细胞的作用。方法:合成姜黄素/壳聚糖-脱氧胆酸纳米粒并分析其性能。将负载荧光染料异硫氰酸荧光素的壳聚糖-脱氧胆酸及姜黄素/壳聚糖-脱氧胆酸作用于hRPE细胞24h后,于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避光培养1、3、5d后二者与hRPE细胞的相互关系。结果:通过将姜黄素与壳聚糖-脱氧胆酸混合制成负载药的壳聚糖衍生物纳米粒为淡黄色;药物从纳米粒中的释放在96h后达到平衡,累积释放药物量为31.6%。异硫氰酸/壳聚糖-脱氧胆酸与hRPE细胞作用1d后,壳聚糖-脱氧胆酸纳米粒大部分仍位于近细胞膜的部位;作用3d后,纳米粒逐渐向细胞核会聚,且大部分位于细胞核周围;作用5d后,可看到壳聚糖-脱氧胆酸纳米粒已进入细胞核,且纳米粒可能在细胞内溶酶体的作用下有部分降解。姜黄素/壳聚糖-脱氧胆酸纳米粒和hRPE细胞作用的关系与壳聚糖-脱氧胆酸大致相同。结论:通过壳聚糖-脱氧胆酸包载的姜黄素纳米粒能持续释放出姜黄素,具有较持久的缓释功能。
    • 郑海生; 蓝育青; 钟兴武; 周怀胜; 徐家窈
    • 摘要: 目的探讨壳聚糖脱氧胆酸负载姜黄素纳米微粒的制备方法,观察姜黄素纳米微粒对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以脱氧胆酸基接枝的壳聚糖为载体,姜黄素为负载药物合成姜黄素纳米微粒,测定纳米微粒的负载率与载药量。观察纳米微粒的外形结构,测定其体外释放量。检测不同浓度的壳聚糖脱氧胆酸纳米粒作用于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24、48 h光密度(OD)值,同时观察其细胞形态。测定姜黄素纳米微粒及姜黄素对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周期时相变化。结果姜黄素与壳聚糖脱氧胆酸混合制成负载药物的壳聚糖脱氧胆酸纳米微粒为淡黄色,未负载药物的壳聚糖脱氧胆酸纳米微粒呈类球形或球形,平均粒径为30~50 nm,负载姜黄素的壳聚糖脱氧胆酸纳米微粒粒径为70~100 nm;载药量为27.5%,负载率为55.0%。96 h后药物从纳米微粒中的释放达到平衡,药物的累积释放量达31.6%。不同浓度的壳聚糖脱氧胆酸纳米微粒作用于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24、48 h后OD值与对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浓度姜黄素纳米微粒与姜黄素分别对体外培养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作用24 h后,均出现S期细胞百分比下降,G_(0)~G_(1)期细胞百分比上升。结论通过壳聚糖脱氧胆酸包载的姜黄素纳米微粒能持续释放出姜黄素,缓释功能较好。姜黄素纳米微粒可以阻滞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周期于S期。
    • 许晓燕; 卫旭东; 吕睿
    • 摘要: 肿瘤治疗仍是世界上的难题,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放疗、化疗和手术治疗。纳米粒为1~100 nm的微粒,大小介于微观分子和宏观物体之间,具有特殊的理化特性,现已广泛应用于抗肿瘤药物和基因的运载体。间充质干细胞(MSC)在一定条件下可无限增殖,MSC膜具有多分化、低免疫原性的特点且获取方便快捷,在肿瘤治疗中可靶向目的肿瘤组织、逃避免疫清除、增强化疗药物敏感性、减少化疗药的不良反应。联合MSC膜修饰纳米粒形成纳米复合物对提高肿瘤的靶向治疗和减少不良反应具有重要意义。
    • 林雯; 史琼枝; 李银科; 曾媛; 谢向阳; 胡华
    • 摘要: 目的制备由^(D)A7R肽修饰的红细胞膜包裹的PLGA纳米粒,并进行体外评价。方法合成DSPE-PEG 2000-^(D)A7R,制备PLGA纳米粒,制备由^(D)A7R肽修饰的红细胞膜包裹纳米粒(^(D)A7R-NP),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粒径分析仪等进行表征。结果制备的^(D)A7R-NP平均粒径为(102.8±11.7)nm,包封率为79.14%±2.57%,体外4~8°C可稳定保存30 d,模拟血浆中48 h稳定。细胞实验表明^(D)A7R-NP跨越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的能力显著提高。结论制备的由^(D)A7R肽修饰的红细胞膜包裹的PLGA纳米粒理化特性良好,且具有良好的脑靶向潜力。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