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释微球
缓释微球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3年内共计801篇,主要集中在药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1篇、会议论文28篇、专利文献281239篇;相关期刊109种,包括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现代生物医学进展、中华实验外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24种,包括全国家(柞)蚕资源高值化利用学术研讨会、第六届全国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大会、中国药学杂志岛津杯第九届全国药物分析优秀论文评选交流会等;缓释微球的相关文献由1878位作者贡献,包括袁伟恩、支钦、姚志勇等。
缓释微球—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81239篇
占比:99.92%
总计:281478篇
缓释微球
-研究学者
- 袁伟恩
- 支钦
- 姚志勇
- 吴飞
- 李新宇
- 梅兴国
- 袁建成
- 金拓
- 马亚平
- 李又欣
- 陈伟
- 马光辉
- 刘万卉
- 刘振国
- 杨新新
- 段宏
- 许向阳
- 陶安进
- 韦祎
- 孙考祥
- 张永明
- 王传跃
- 罗宇燕
- 余跃
- 李勋
- 杨冰
- 陈斌
- 任杰
- 刘善奎
- 周炜清
- 唐星
- 柳宇红
- 贾昕
- 陈庆华
- 顾亚萍
- 任甜甜
- 刘志辉
- 刘慧
- 包泳初
- 孟博宇
- 张其清
- 张越
- 曹彦美
- 李志平
- 杨军星
- 梁荣才
- 楼科尔
- 江晓漫
- 沈彬
- 潘峰
-
-
刘名;
王凯
-
-
摘要:
背景:有研究证明山楂叶总黄酮对脊髓损伤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但是给药方式局限于腹腔注射,而直接应用于脊髓损伤部位的报道较少见。目的:比较负载山楂叶总黄酮缓释微球壳聚糖海藻酸盐复合支架与腹腔注射山楂叶总黄酮联合壳聚糖海藻酸盐复合支架修复脊髓损伤的效果。方法:制备壳聚糖海藻酸盐复合支架、山楂叶总黄酮缓释微球与负载山楂叶总黄酮缓释微球的壳聚糖海藻酸盐复合支架。取40只SD大鼠,建立脊髓全切损伤模型,随机分4组:损伤对照组术后腹腔注射生理盐水;支架组植入壳聚糖海藻酸盐复合支架,术后腹腔注射生理盐水;支架+药物注射组植入壳聚糖海藻酸盐复合支架,术后腹腔注射20 mg/(kg·d)的山楂叶总黄酮;负载药物支架组植入负载缓释微球的壳聚糖海藻酸盐复合支架,术后腹腔注射生理盐水。术后8周内应用BBB评分与斜板实验评估大鼠运动功能,术后8周时进行脊髓组织病理组织形态观察及Western Blot检测。结果与结论:①自术后2周开始,植入支架3组大鼠的BBB评分与斜板实验角度均高于损伤对照组(P<0.05),支架+药物注射组、负载药物支架组高于支架组(P<0.05),负载药物支架组高于支架+药物注射组(P<0.05);②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损伤对照组损伤区域未见脊髓组织,其余3组植入的支架与损伤脊髓端连接较紧密,并且支架材料中长入了组织与细胞,支架+药物注射组与负载药物支架组长入的组织较多;③Western Blot检测显示,植入支架3组的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低于损伤对照组(P<0.05),神经丝蛋白200、髓磷脂碱性蛋白、生长相关蛋白43表达高于损伤对照组(P<0.05);负载药物支架组的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低于支架组、支架+药物注射组(P<0.05),支架+药物注射组低于支架组(P<0.05);负载药物支架组的神经丝蛋白200、髓磷脂碱性蛋白、生长相关蛋白43表达高于支架组、支架+药物注射组(P<0.05),支架+药物注射组的神经丝蛋白200、髓磷脂碱性蛋白、生长相关蛋白43表达高于支架组(P<0.05);④结果表明,山楂叶总黄酮腹腔注射或以缓释微球局部应用联合壳聚糖海藻酸盐复合支架均可促进脊髓损伤的修复,其中以缓释微球局部应用的效果更好。
-
-
李希凯;
孟永春;
付丽;
刘卿;
王笑;
谷成旭;
黄飞
-
-
摘要:
背景:姜黄素具有抑制炎症、促进轴突生长等作用,但存在半衰期短、清除速度快等问题。目的:制备姜黄素缓释微球,以达到缓慢持续释放姜黄素的效果。方法:以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为原料,采用O/W乳化挥发法合成合成姜黄素缓释微球,预设载药率分别为10%和20%,设为1、2号微球;以左旋聚乳酸-聚己内酯共聚物聚合物为原料,采用O/W乳化挥发法合成合成姜黄素缓释微球,预设载药率分别为10%和20%,设为3、4号微球,扫描电镜观察微球的表面形态特征,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微球的载药量和包封率。将4组微球浸泡在含有1%十二烷基硫酸钠的PBS释放外液中,模拟生理环境检测姜黄素微球的缓释情况。结果与结论:①扫描电镜显示,3、4号姜黄素微球的粒径、形态均优于1、2号姜黄素微球。②3号微球的包封率高于其他3组微球(P0.05)。③2、3、4号微球的载药率高于1号微球(P<0.01),2、4号微球的载药率高于3号微球(P<0.01)。④3号姜黄素缓释微球的体外释放可持续14 d,其余3种微球的体外释放可持续21 d,1、3号微球的药物累积释放率高于2、4号微球,3号微球的姜黄素释放浓度高于1号微球。⑤结果表明,以左旋聚乳酸-聚己内酯共聚物为原料合成的预设载药率10%的姜黄素缓释微球,缓释效果最接近零级释放要求。
-
-
李希凯;
孟永春;
付丽;
刘卿;
王笑;
谷成旭;
黄飞
-
-
摘要:
背景:姜黄素具有抑制炎症、促进轴突生长等作用,但存在半衰期短、清除速度快等问题.目的:制备姜黄素缓释微球,以达到缓慢持续释放姜黄素的效果.方法:以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为原料,采用O/W乳化挥发法合成合成姜黄素缓释微球,预设载药率分别为10%和20%,设为1、2号微球;以左旋聚乳酸-聚己内酯共聚物聚合物为原料,采用O/W乳化挥发法合成合成姜黄素缓释微球,预设载药率分别为10%和20%,设为3、4号微球,扫描电镜观察微球的表面形态特征,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微球的载药量和包封率.将4组微球浸泡在含有1%十二烷基硫酸钠的PBS释放外液中,模拟生理环境检测姜黄素微球的缓释情况.结果 与结论:①扫描电镜显示,3、4号姜黄素微球的粒径、形态均优于1、2号姜黄素微球.②3号微球的包封率高于其他3组微球(P0.05).③2、3、4号微球的载药率高于1号微球(P<0.01),2、4号微球的载药率高于3号微球(P<0.01).④3号姜黄素缓释微球的体外释放可持续14 d,其余3种微球的体外释放可持续21 d,1、3号微球的药物累积释放率高于2、4号微球,3号微球的姜黄素释放浓度高于1号微球.⑤结果表明,以左旋聚乳酸-聚己内酯共聚物为原料合成的预设载药率10%的姜黄素缓释微球,缓释效果最接近零级释放要求.
-
-
刘名;
王凯
-
-
摘要:
背景:有研究证明山楂叶总黄酮对脊髓损伤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但是给药方式局限于腹腔注射,而直接应用于脊髓损伤部位的报道较少见.目的:比较负载山楂叶总黄酮缓释微球壳聚糖海藻酸盐复合支架与腹腔注射山楂叶总黄酮联合壳聚糖海藻酸盐复合支架修复脊髓损伤的效果.方法:制备壳聚糖海藻酸盐复合支架、山楂叶总黄酮缓释微球与负载山楂叶总黄酮缓释微球的壳聚糖海藻酸盐复合支架.取40只SD大鼠,建立脊髓全切损伤模型,随机分4组:损伤对照组术后腹腔注射生理盐水;支架组植入壳聚糖海藻酸盐复合支架,术后腹腔注射生理盐水;支架+药物注射组植入壳聚糖海藻酸盐复合支架,术后腹腔注射20 mg/(kg·d)的山楂叶总黄酮;负载药物支架组植入负载缓释微球的壳聚糖海藻酸盐复合支架,术后腹腔注射生理盐水.术后8周内应用BBB评分与斜板实验评估大鼠运动功能,术后8周时进行脊髓组织病理组织形态观察及Western Blot检测.结果 与结论:①自术后2周开始,植入支架3组大鼠的BBB评分与斜板实验角度均高于损伤对照组(P<0.05),支架+药物注射组、负载药物支架组高于支架组(P<0.05),负载药物支架组高于支架+药物注射组(P<0.05);②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损伤对照组损伤区域未见脊髓组织,其余3组植入的支架与损伤脊髓端连接较紧密,并且支架材料中长入了组织与细胞,支架+药物注射组与负载药物支架组长入的组织较多;③Western Blot检测显示,植入支架3组的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低于损伤对照组(P<0.05),神经丝蛋白200、髓磷脂碱性蛋白、生长相关蛋白43表达高于损伤对照组(P<0.05);负载药物支架组的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低于支架组、支架+药物注射组(P<0.05),支架+药物注射组低于支架组(P<0.05);负载药物支架组的神经丝蛋白200、髓磷脂碱性蛋白、生长相关蛋白43表达高于支架组、支架+药物注射组(P<0.05),支架+药物注射组的神经丝蛋白200、髓磷脂碱性蛋白、生长相关蛋白43表达高于支架组(P<0.05);④结果表明,山楂叶总黄酮腹腔注射或以缓释微球局部应用联合壳聚糖海藻酸盐复合支架均可促进脊髓损伤的修复,其中以缓释微球局部应用的效果更好.
-
-
魏颖;
尹湉;
张宇;
唐星
-
-
摘要:
目的研究缓释微球仿制药的质量管理策略,为缓释微球仿制药相关法律法规、审评监管工具及技术标准的制定与完善提供参考。方法梳理缓释微球制剂开发过程中关键质量属性,结合目前国内研发现状,提出将药物空间分布及存在形式应用于缓释微球质量管理。结果通过文献调研,了解到缓释微球复杂的生产工艺以及难以控制的释药行为对质量控制是巨大的挑战,且药物空间分布及其存在形式对药物释放行为的影响很大。结论建议将药物空间分布及存在形式也列为仿制缓释微球制剂质量控制的技术要求之一,从而提高质量管理的科学性。
-
-
史正亮;
张华;
范志勇;
马维;
袁鹤;
杨冰
-
-
摘要:
背景:通过神经导管桥接修复周围神经缺损可为神经再生提供适合的微环境,一方面为神经再生提供唯一的通道,防止周围结缔组织的侵入和瘢痕的形成;另一方面,能保存内源性和外源性的神经营养因子、生长因子等促进轴突生长的刺激物质。目的:观察几丁糖/聚乙烯醇导管内注入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缓释微球桥接周围神经缺损的效果。方法:采用反复冻融技术制备几丁糖/聚乙烯醇神经导管;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与聚合物合金法制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缓释微球。在60只成年雄性SD大鼠右后肢制作15 mm坐骨神经缺损模型,随机分4组处理:A组植入自体坐骨神经,B组植入几丁糖/聚乙烯醇神经导管后注射生理盐水,C组植入几丁糖/聚乙烯醇神经导管后注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溶液,D组植入几丁糖/聚乙烯醇神经导管后注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缓释微球,每组15只。术后4个月取材,进行大体解剖观察、组织学检查和神经电生理测定。动物实验获得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科研伦理委员会批准。结果与结论:①大体解剖:A、D组肌肉萎缩较另外2组轻,4组移植物均与周边组织有粘连,自体移植段神经与周围组织粘连较重,D组再生神经已将远、近两端神经连接,再生神经填满导管;②电生理检测:D组潜伏期短于B、C组(P 0.05);③组织学观察:B、C、D组导管内均有再生神经纤维,D组再生神经纤维直径、个数及髓鞘厚度大于B、C组(P 0.05);④结果表明,几丁糖/聚乙烯醇导管内注入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微球对于外周神经再生有较长期的促进作用。
-
-
史正亮;
张华;
范志勇;
马维;
袁鹤;
杨冰
-
-
摘要:
背景:通过神经导管桥接修复周围神经缺损可为神经再生提供适合的微环境,一方面为神经再生提供唯一的通道,防止周围结缔组织的侵入和瘢痕的形成;另一方面,能保存内源性和外源性的神经营养因子、生长因子等促进轴突生长的刺激物质.目的:观察几丁糖/聚乙烯醇导管内注入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缓释微球桥接周围神经缺损的效果.方法:采用反复冻融技术制备几丁糖/聚乙烯醇神经导管;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与聚合物合金法制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缓释微球.在60只成年雄性SD大鼠右后肢制作15 mm坐骨神经缺损模型,随机分4组处理:A组植入自体坐骨神经,B组植入几丁糖/聚乙烯醇神经导管后注射生理盐水,C组植入几丁糖/聚乙烯醇神经导管后注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溶液,D组植入几丁糖/聚乙烯醇神经导管后注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缓释微球,每组15只.术后4个月取材,进行大体解剖观察、组织学检查和神经电生理测定.动物实验获得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科研伦理委员会批准.结果 与结论:①大体解剖:A、D组肌肉萎缩较另外2组轻,4组移植物均与周边组织有粘连,自体移植段神经与周围组织粘连较重,D组再生神经已将远、近两端神经连接,再生神经填满导管;②电生理检测:D组潜伏期短于B、C组(P<0.01),诱发电位与传导速度大于B、C组(P<0.01),与A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组织学观察:B、C、D组导管内均有再生神经纤维,D组再生神经纤维直径、个数及髓鞘厚度大于B、C组(P<0.01),与A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结果表明,几丁糖/聚乙烯醇导管内注入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微球对于外周神经再生有较长期的促进作用.
-
-
张尚前;
周先泰;
覃秋宜;
齐娜
-
-
摘要:
目的 以槲皮素作为模型药物,制备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缓释微球,考察其粒径及其分布、形态、包封率、载药量和体外释药性质.方法 采用SPG膜乳化法制备微球,单因素法初步优化制备处方;粒径分析仪检测微球的粒径及其分布;光学显微镜观察微球形态;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微球的包封率和载药量;利用直接释药法和超速离心法结合对槲皮素微球的体外释放行为进行考察.结果 制备的槲皮素微球形态圆整,粒径为(0.623±0.04)μm;包封率91.61%;载药量6.97%;体外释放平缓,无突释效应.结论 经处方优化制备的槲皮素微球表面形态圆整,其粒径均一,包封率高,体外释药平缓,工艺重现性好.
-
-
李阳阳;
杨英杰;
刘诫;
杨昭;
杜鹏翀;
赵亮;
李温斌
-
-
摘要:
目的 构建氯化镁(MgCl2)微米缓释抗钙化的组织工程小口径血管.方法 联合应用Triton X-100+脱氧胆酸钠盐、DNA/RNA核酶对绵羊颈动脉行脱细胞处理,制成组织工程小口径血管支架,HE染色,电镜下观察脱细胞情况和血管支架性能.采用复乳法超声破碎高速搅拌挥发法,制备载有MgCl2的微米抗钙化缓释微球颗粒.检测缓释微球的粒径、包封率、载药量(率)及测出缓释曲线.应用碳二亚胺盐酸盐/琥珀酸亚胺(EDC/NHS)交联人工小口径血管,采用冷冻干燥技术将载有MgCl2的微米缓释微球与血管支架结合,电镜下观察结合情况.检测标本血管厚度、拉力强度和压力承受值.结果 羊颈动脉经脱细胞处理后能去除各类细胞,并保持支架原有性能.载有MgCl2的微米抗钙化缓释微球粒径(1.31±0.02)μm,相对均匀,微球颗粒包封率82.79%,载药量(率)2.98%,25天内存在缓慢释放,释放率达81.08%.载有MgCl2的缓释微球颗粒与小口径组织工程血管能有效紧密结合.结论 以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为载体制成的载有MgCl2的缓释微球颗粒可缓释镁离子,这为构建抗钙化组织工程小口径血管奠定了基础.
-
-
-
缪虹刚;
程月;
徐文博;
陈震;
刘策;
王志祥
- 《中国药学会制药工程专业委员会2017年学术年会暨药包材与药品关联审评审批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通过超临界流体抗溶剂技术制备依托泊苷/左旋聚乳酸缓释微球,以依托泊苷载药量和微球粒径为指标考察了结晶压力、结晶温度、进样流速以及辅料浓度等操作参数对微球的影响.由单因素实验得到较优工艺条件为:结晶压力12MPa,结晶温度38°C,料液浓度2mg/mL,料液进样流速0.7mL/min,在此工艺条件下所得微球的最小粒径可至3.381μm.通过红外(IR)、差示扫描量热(DSC)以及扫描电镜(SEM)分析表明所制载药微球近似呈球形,药物以无定形的形式被载于左旋聚乳酸中,具有明显的缓控释效果,且当载药量为13.67%时,药物的释放速率最慢,效果最佳.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超临界技术可制备得到依托泊苷/PLLA缓释微球.
-
-
许建中;
侯天勇;
易绍萱;
陈前博;
常正奇;
邢军超;
李志强
- 《第六届全国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大会》
| 2013年
-
摘要:
目的:血管化和骨化是组织工程骨修复骨缺损的重要过程,尤其是对于大段临界骨缺损.目前,虽然多种方法可以促进骨缺损的修复,但是结果仍难以令人满意.本研究结合VEGF缓释微球和周期性压应力来协同促进组织工程骨修复骨缺损,以探讨新的组织工程骨修复效果的策略.rn 方法:将多聚赖氨酸包被的VEGF缓释微球与自体间充质干细胞构建的组织工程骨联合移植山羊股骨中段大段骨缺损处,通过自行设计的微动型髓内针利用山羊的间断运动来施加压应力刺激,同非VEGF缓释微球和坚固固定的髓内针对照组相比较,分析VEGF缓释微球和周期性压应力对组织工程骨成骨的效应.rn 结果:通过墨汁染色和放射性骨显像检查显示,缓释的VEGF和周期性压应力均可促进组织工程骨的血管化进程,二者联合具有协同作用;通过X线和双光子扫描显示,缓释的VEGF在早期可以促进成骨,而周期性压应力在重塑期可以提高成骨质量,二者联合可加速早期的骨痴形成和后期的骨的改建。rn 结论:VEGF和周期性压应力具有协同促进组织工程骨血管化,进而加速成骨修复的作用,为大段骨缺损的修复提供一种新的治疗策略。
-
-
-
李万里;
宋跃明;
卢懿
- 《第三届全国脊柱及骨关节结核病专题研讨会》
| 2009年
-
摘要:
目的:制备异烟肼PLGA缓释微球并考察其制剂学性质。rn 方法:使用复乳法制备异烟肼PLGA缓释微球,以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其外观形态;Malvern激光粒度仪测试粒径分布;HPLC法测定载药量、包封率及其在PBS中的释药特征。rn 结果:所制备的异烟肼PLGA缓释微球表面光滑圆整,球体均匀度好;微球平均粒径5.522μm,平均径距2.038μm;载药量及包封率分别为8.14±0.51%及78.68±5.59%;微球的体外释药过程较为平稳,在测定的14天内释药较为稳定,累积释药率为88.16±7.23%。并且,冻干微球具有较好的再分散性。rn 结论:采用复乳法制备的异烟肼PLGA缓释微球,具有较好的制剂学特征,药物体外释放时间较长,并维持较高浓度,为骨关节结核的局部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
-
-
李京京;
卓忠雄
- 《2008促进中西部发展声学学术交流会》
| 2008年
-
摘要:
目的:探讨肝癌切除术后卡铂-PLGA缓释微球局部化疗对其复发的影响.rn 方法:把30只VX2荷瘤兔,随机化原则分为3组,每组10只.A组:卡铂缓释微球放置组;B组:卡铂原药放置组;C组:卡铂原药静脉注射组。A、B组行手术切除,并与瘤腔置药;C组手术切除后耳缘静脉注射,治疗后观察肿瘤复发率,存活率、肝功能变化情况等。rn 结果:第10,21d肿瘤复发率:A组为40%、80%;B组为60%、100%;C组为70%、100%.平均存活时间:A组为53.2±2.5;B组为45.5±3.7;C组为43.2±4.5。A组与B、C组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rn 结论:肝癌术后放置卡铂缓释微球能降低复发率,延长生存时间。
-
-
- 《二〇〇八全国功能材料科技与产业高层论坛》
| 2008年
-
摘要:
本文采用超临界流体强制分散溶液技术,以二氯甲烷/二甲亚砜为共溶剂,制备了复合不同比例吲哚美辛(IDMC)和5-氟尿嘧啶(5-Fu)的聚乳酸(PLLA)缓释微球(5-Fu-IDMC-PLLA),考察了复合吲哚美辛后对微球的形貌、载药量和包封率、体外释放性能等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不同比例的IDMC后,5-Fu-IDMC-PLLA微球的形貌差异不明显,复合了IDMC的微球中5-Fu的载药量和包封率与没有复合IDMC的相比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并且在n(IDMC):n(5-Fu)=0.25:1时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0.48%和57.62%,复合了IDMC的微球中5-Fu的体外释放速率较没有复合IDMC的有一定提高,并且n(IDMC):n(5-Fu)=0.125:1时释放速率最快。
-
-
侯天勇;
许建中;
易绍萱;
陈前博;
常正奇;
邢军超;
李志强
- 《第六届全国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大会》
| 2013年
-
摘要:
目的:大段骨缺损后构建的组织工程骨中间的营养供应是影响其修复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其根源是缺乏有效的血液供应,如何在早期即可具有良好的血管形成是研究者追随的目标.通过VEGF缓释和周期性压应力来协同处理血管内皮细胞并观察其变化,为探讨新的织工程骨血管化策略提供实验依据.rn 方法:将多聚赖氨酸包被的VEGF藻酸盐缓释微球与血管内皮细胞共培养,通过模拟山羊步态的周期性压应力刺激仪来作用于VEGF藻酸盐缓释微球,观察缓释的VEGF和血管化策略对内皮细胞的效应.rn 结果:通过累计释放曲线观察到周期性的压应力可以促进VEGF的释放,缓释的VEGF可以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缓释的VEGF和周期性压应力可以促进内皮细胞分泌MMP-2,MMP-9,Flk-1,这些均与早期的血管化密切相关。rn 结论:缓释的VEGF和周期性压应力可以促进内皮细胞的增殖和加速其分泌早期血管形成相关的金属蛋白质酶和受体,可能具有加速组织工程骨血管化的效应。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