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三届全国脊柱及骨关节结核病专题研讨会
第三届全国脊柱及骨关节结核病专题研讨会

第三届全国脊柱及骨关节结核病专题研讨会

  • 召开年:2009
  • 召开地:张家界
  • 出版时间: 2009-08-28

主办单位:中南大学湘雅二院;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会议文集:第三届全国脊柱及骨关节结核病专题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通过巢式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reaction,PCR)检测脊柱结核患者围手术期外周血及病灶标本的结核分枝杆菌脱氧核糖核酸(mycobacteriumtubcrculosis desoxyribore nucleic acid,MTB-DNA)的IS6110基因表达,探索其在临床上快速诊断脊柱结核的应用价值;rn 方法:选择2008年5月2009年2月在南华大学附一医院住院的25例脊柱结核患者,分别采集术前1天、术后1天、术后7天、术后14天的外周血作为外周血实验组。从上述患者病灶中采取的脓液、肉芽组织25份作为病灶组织实验组。取自同期因非结核仅椎间盘突出而住院手术的25例患者的术后1天外周血25份及椎间盘髓核组织25份为对照组。采取巢式PCR检测各实验组及对照组标本中的MTB-DNA的IS6110基因及其含量及对25例外周血实验组脊柱结核患者进行血清结核抗体检测及病灶组织直接涂片抗酸染色找抗酸杆菌。rn 结果:巢式PCR检测外周血实验组中100份外周血标本及病灶组织组25份病灶组织标本中的MTB-DNA的IS6110基因,所有扩增产物均为阳性,阳性率为100%(100/100);巢式PCR检测对照组25例非结核患者的25份术后1天外周血标本及其25份椎间盘髓核组织共50份标本,仅1例假阳性,假阳性率为2%(1/50),异性为98%。南华大学附一医院检验科对25例外周血实验组脊柱结核患者进行血清结核抗体检测阳性率为56%,对病灶组织实验组25例脊柱结核患者进行病灶组织直接涂片抗酸染色找抗酸杆菌检测阳性率为32%,比较这三种检测方法的检测效果,巢式PCR明显优于血清结核抗体检测法及病灶组织直接涂片法(P<0.01)。rn 结论:根据IS6110基因设计两对特异性硫化修饰引物,结合高效保真聚合酶建立的巢式PCR检测结核分枝杆菌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对于临床上快速检测和诊断脊柱结核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
  • 摘要:目的:了解骨关节结核患者耐药情况。rn 方法:对1994年1月-2002年12月问确诊的333例骨关节结核患者的标本(肉芽或脓液)进行结核分枝杆菌培养以及药敏试验。其中男性191例,女142例;年龄2-74岁,平均30.3岁。rn 结果:共有112例(33.6%)培养阳性。其中全部敏感40例(35.7%),耐药72例(64.3%)。72例耐药患者中,异烟肼耐药34例(47.2%),链霉素耐药23例(31.9%),利福平耐药21例(29.1%),乙胺丁醇耐药16例(22.2%),耐多药结核病(MDR-TB)8例(11.1%)。抗结核化疗2月前后获取标本进行培养其阳性率有显著性意义(X2-10.77,P-0.001)。rn 结论:骨关节结核患者耐药情况较为严重。在骨关节结核病患者的治疗中要充分考虑患者的耐药情况,尽可能进行培养以及药敏试验。应尽可能早期获取骨关节结核患者标本,以提高培养阳性率。对治疗不佳而无法确定耐药性的情况下可在世界卫生组织原则下制定经验性的耐药方素治疗。
  • 摘要:目的:制备异烟肼PLGA缓释微球并考察其制剂学性质。rn 方法:使用复乳法制备异烟肼PLGA缓释微球,以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其外观形态;Malvern激光粒度仪测试粒径分布;HPLC法测定载药量、包封率及其在PBS中的释药特征。rn 结果:所制备的异烟肼PLGA缓释微球表面光滑圆整,球体均匀度好;微球平均粒径5.522μm,平均径距2.038μm;载药量及包封率分别为8.14±0.51%及78.68±5.59%;微球的体外释药过程较为平稳,在测定的14天内释药较为稳定,累积释药率为88.16±7.23%。并且,冻干微球具有较好的再分散性。rn 结论:采用复乳法制备的异烟肼PLGA缓释微球,具有较好的制剂学特征,药物体外释放时间较长,并维持较高浓度,为骨关节结核的局部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
  • 摘要:目的:比较经后路一期360°全椎病灶切除脊柱序列重建与单纯前路以及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胸椎结核的疗效,评价经后路一期360°全椎病灶切除脊柱序列重建术治疗胸椎结核的临床应用。rn 方法:1998年1月~2007年3月,共手术治疗胸椎结核52例,其中18例前入路,21例前后联合入路,13例经后路一期360°全椎病灶切除脊柱序列重建术。rn 结果:术后切口均I期愈合,经平均27个月(8-61个月)的随访,前路手术Frankel分级改善1.43级,前后联合入路改善1.51级,后路一期360°全椎病灶切除脊柱序列重建术改善1.47级。rn 结论:经后路一期360°全椎病灶切除脊柱序列重建术是治疗胸椎结核的有效方法,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可以较好的维持后凸畸形矫正度等优点。
  • 摘要:目的:探讨脊柱结核并截瘫患者提早手术的安全性。rn 方法: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对22例一般情况稳定,术前抗痨治疗小于2周,ESR未降至正常且伴有截瘫或截瘫呈进行性加重的脊柱结核患者,分别在手术前1天及术后第2天采集外周血标本。通过提取DNA、PCR扩增,进行结核分支杆菌的DNA荧光定量检测。rn 结果:该组脊柱结核手术患者的术前的外周血中结核分支杆菌DNA阳性率为9/22(40.9%),术后患者的外周血中结核分支杆菌DNA阳性率分别为10/22(45.4%)。对该组手术患者手术前、后外周血结核分支杆菌DNA含量进行统计学分析,t=0.702,P=0.494,按α=0.05水准,结果无统计学意义,提示该组手术患者手术前、后外周血结核分支杆菌DNA含量无差别(P>0.05)。rn 结论:①手术对这类脊柱结核患者结核杆菌在体内播散的程度没有明显影响;②对于这类脊柱结核患者,尽管术前ESR未降至正常,且抗痨时间小于2周,在完善相关术前准备、无其他手术禁忌的情况下,提早手术治疗,是安全、可行的。
  • 摘要:目的:探讨强化抗结核并应用后路椎弓根内固定并横突间植骨及前路病灶清除并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椎结核的临床意义。rn 方法:先行强化的五联抗结核治疗2-3周,再行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并横突间植骨,再行前路结核病灶清除、神经减压、植骨融合手术。rn 结果:术后随访7-23月,术后12-18月植骨区均显示骨性融合。14例术前有神经症状的患者,术后均有一定的恢复,后凸畸形未见加重,无结核复发及切口感染.rn 结论:术前、术后的正规系统、强化的抗结核治疗。后路内固定并横突间植骨及前路病灶清除并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椎结核的疗效确切,能加强脊柱的稳定性,促进骨融合和截瘫恢复,矫正后凸畸形。
  • 摘要:目的:评价一期前路病灶清除并钛网植骨重建术在胸腰椎结核治疗中的临床疗效。rn 方法:2001年10月至2007年4月间对83例严重胸腰椎结核采用一期前路病椎切除,钛网植骨加前路节段固定,并进行正规术后抗痨治疗。并就随访时间超过一年的52例病例进行回顾,分析手术适应症,术后症状改善、远期疗效及并发症情况。rn 结果:所有患者疼痛症状均消除,23例伴瘫痪症状的患者神经功能平均恢复2级(Frankel分级),无一例出现感染和复发等并发症,结核治愈率100%;术后3个月时骨性融合率40%,6个月时90%,9个月时达100%。后凸畸形平均矫正度数为30.6°,且随访时纠正度无明显丢失。rn 结论:一期前路病灶清除,钛网植骨加节段固定器治疗严重胸腰椎结核具有减压彻底、重建可靠和复发率低等优点。
  • 摘要:目的:通过经验交流尽量减少对引起腰腿痛病人的漏诊。rn 方法:自2001-2007年间收治腰椎间盘摘除术后效果不佳14例,经重生影像检查确诊为L5峡部不连5例,退变性腰椎失稳4例,腰5椎体转移肿瘤2例,胸腰椎椎管内占位2例,髋关节病变l例,进行相应的手术治疗。rn 结果:本组病人经治疗后均取得良好的近期效果,经随访12-24个月,平均16个月.其中腰5椎体转移肿瘤的2例病人,分别手术后8个月和11个月死亡外,其他病人腰腿痛症状得到解除,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现象,均能参加日常的生活和工作.rn 结论:腰椎问盘突出症虽是引起腰腿痛的常见病,在施行手术前还是要了解详细的病史和细仔的体查,当症状、体征与影像资料不一致时,有必要进一步做相应的检查来明确诊断,千万不要单凭第一次腰椎间盘CT、盲目手术,以免造成治疗效果不佳.
  • 摘要:目的:探讨经颈胸前路治疗颈胸段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rn 方法:自2001年6月~2006年1月本科收治颈胸段结核并脊髓损伤8例,男5例,女3例,年龄18~54岁,平均30.6岁.C7~T11例,T1/2 2例,T1~T32例,T2~T3 3例.后凸Cobb角20°~45°,平均35.1°.神经功能ASIA分级:D级2例,C级3例,B级2例,A级1例.MRI示8例均有椎旁脓肿形成,脊髓受压.术前常规使用异烟肼,利福平,链霉素和乙胺丁醇四联抗痨治疗2~3周.本组8例均采用颈胸前路病灶清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继续抗痨治疗9~15个月.rn 结果:随访3~39个月(平均28.5个月),所有病例结核病灶无复发,神经功能按ASIA分级提高到C级1例,D级2例,E级5例,后凸角无明显丢失.术后X线复查椎间植骨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8~12个月.rn 结论:采用右侧颈椎前方联合胸骨劈开入路病灶清除,同种异体骨植骨内固定是治疗颈胸段脊柱结核并脊髓损伤较为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前方入路治疗颈胸椎连接段结核的-临床疗效.rn 方法:通过前入路一期病灶清除加植骨内固定治疗颈胸椎连接段结核9例,男性5例,女性4例;年龄25~51岁,平均33.8岁。Ca~,3例,C6~T11例,C7~T1 2例,T122例,T2-31例。术前有3例合并不全瘫,Frankel分级c组1例,D级2例。术前使用抗结核药物4~6周。rn 结果:平均随访23个月,出现喉返神经损伤1例,植骨平均愈合时间5.6个月,所有患者均达到临床愈合随访期间未见复发病例。rn 结论:前方入路手术治疗颈胸椎连接段结核安全,病灶清除彻底,临床效果良好.
  • 摘要:目的:探讨通过经胸前方入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上胸段脊柱结核的手术方法及其疗效.rn 方法:本组上胸段结核20例,年龄8-40岁,平均21岁.其中,T3-T4椎体结核5例;T4-T5椎体结核6例;T5椎体结核9例.临床表现均有胸背痛、潮热、盗汗及不同程度的脊柱后凸畸形,其中15例伴脊髓不全损伤.术前均行正规的异烟肼,链霉素、利福平和乙胺丁醇抗痨治疗至少2周,并纠正贫血及低蛋白血症.20例患者全部采用经右胸腔前路病灶清除,彻底清除结核肉芽组织,死骨等以行脊髓减压、自体或异体植骨内固定.3例患者未使用内固定,其余17例患者均采用TSRH、Z-PLATE和M8单钉棒内固定。术后抗结核治疗9到12个月.rn 结果:20例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无肺部感染及呼吸衰竭等并发症.随访10-36个月,上胸段结核病灶愈合.上胸椎后凸畸形术前Cobb~度为18至45度,平均26度;术后后凸畸形Cobb角9度到28度,平均18度.胸椎生理幅度得到部分或全部恢复,神经功能恢复良好.无内固定器械断裂,无结核病灶局部复发.rn 结论:经本组20例患者的治疗,我们认为在抗痨治疗的基础上,经胸前方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上胸段结核,可矫正后凸畸形,解除脊髓的压迫,重建上胸段脊柱的稳定性,有利于结核病灶的愈合,而且效果好、并发症少.
  • 摘要:目的:探讨高胸段多椎体脊柱结核一期前后方融合、后路内固定治疗的疗效。rn 方法:2000年3月至2003年8月,应用一期经肋横突切口,侧前方病灶清除、植骨(或钛网植骨+Kanada),加后路钉、钩、棒系统内固定、椎板植骨治疗20例.男9例,女11例;年龄18~56岁,平均35.2岁.病变节段T2~T54例,T3~T58例,T3~T65例,T3~T72例,T2~T71例;累及连续的椎体数目3个椎体8例,4个椎体9例,5个椎体2例,6个椎体1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后凸畸形(44°±3.2°),最重的1例后凸畸形达90°;19例伴不完全截瘫。所有病例术前均进行适当的抗痨治疗,术后20例随访12~43个月,平均24个月.rn 结果:术后伤口全部一期愈合,无窦道形成,术后1~3个月内ESR、CRP恢复至正常水平,胸椎后凸畸形均明显改善,术后后凸角度19°±6.5°(P<0.01),随访时无加重。随访1年时均获骨性融合。19例不完全性截瘫患者,Frankel分级平均恢复1.26级,并发症主要有瘫痪一过性加重1例(90°后凸患者),入路侧肺不张1例,经对症处理治愈.rn 结论:高胸段多椎体脊柱结核的一期前后方融合、后路内固定治疗可行且有效,能较好地解决清除病灶、前方减压、植骨稳定、矫形等问题.
  • 摘要:目的:探讨上颈椎损伤手术的适应症,手术方法及疗效.rn 方法:针对我院35例手术病人进行临床结果分析和总结。rn 结果:我院自2001年3月至2007年9月根据临床分型不同,采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寰枢椎脱位35例,获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rn 结论:35例全部得到随访,可复型11例,难复型17例,不可复型7例,随访8个月-6年,平均随访24个月.
  • 摘要:目的:探讨病灶清除加一期或二期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结核的疗效。rn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8年6月手术治疗29例腰椎结核病例,男13例,女16例,年龄26-65岁,平均年龄41岁;其中腰1、2节段4例,腰2、3节段7例,腰3、4节段10例,腰4、5节段8例;有14例伴有程度不等的脊髓神经损伤;采用一期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15例,一期前路病灶清除加二期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及后外侧植骨14例。rn 结果:全部病例伤口均一期愈合,无血管,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无窦道形成及继发性感染;获得完整随访资料26例,平均随访时间41月;腰痛症状完全缓解21例,恢复日常工作和生活,5例残留轻腰痛并有部分神经功能障碍,日常生活能自理;术后X线片显示后凸畸形完全矫正,至最后一次随访后凸畸形矫正无明显丢失,术后6个月内植骨全部呈骨性愈合,结核病无复发。钉棒无松动断裂。rn 结论:一期或二期后路内固定加前路病灶清除治疗腰椎结核,手术方法简单、安全、有效,不失为治疗腰椎结核之良策。
  • 摘要:目的:根据脊柱结核不同病情,部位,年龄选择不同的手术方法及固定方法:各类颈、胸、腰、骶椎脊柱结核89例,病灶局限1-3个椎体颈胸腰椎结核,行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共57例。前方累及3个椎体以上或上颈椎、上胸椎、腰骶段或12岁以下患者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后路固定,共24例。病变局限椎体附件压迫神经或病灶愈合伴后突畸形,行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共8例。颈椎前路采用经胸锁乳突肌内缘入路,上胸椎劈胸骨入路,胸椎经胸入路,腰椎骶椎经腹膜后入路,部分病例病灶置管局部注药。rn 结果:本组病例无明显并发症,完整随访64例,随访时间为6月至3年,平均为15个月。脓肿复发并窦道1例,经局部扩创置管注药治愈。术前Frankel分级D级9例和C级12例患者恢复到E级,1例B级患者恢复至E级,3例B级患者恢复至D级,1例A恢复到C级。手术前脊柱后凸畸形角度为38.7°±15.60°,手术后为10.5°±6.3°,随访矫正角度丢失<5°。术后6个月植骨全部融合。rn 结论:术前明确脊柱结核病灶范围、破坏程度、后凸畸形程度、脊髓压迫及合并脓肿情况,是否合并混合感染,脊柱生长性,选择相应的外科治疗术式。
  • 摘要:@@颈胸段脊柱是颈椎前曲和胸椎后曲的交界处,是重力作用下脊柱应力集中和变化的重要区域,故此段脊柱的病变会引起严重的后果。虽然颈胸段脊柱结核(C7-T2)的患者十分少见;但由于结核的破坏主要发生在椎体,在重力的作用下使破坏的椎体易于压缩并造成局部后突畸形;其后果是椎体的骨块和坏死组织突入椎管引起神经症状,严重的患者可致截瘫。同时因胸脊髓的比较娇嫩,以及局部结核灶对脊髓血供的影响,如发生截瘫很难有神经功能的恢复;但小儿的恢复神经功能恢复能力强,治疗态度应十分积极。
  • 摘要:目的:评价后路全脊椎切除矫形治疗胸腰段结核性重度脊柱角状后凸畸形的安全性和临床初步效果.rn 方法:自2004年6月至2008年7月,收治80,以上的结核性重度硬性脊柱角状后凸畸形9例。男2例,女7例,年龄16-42岁,平均26.4岁;所有病例术前行常规X片、三维CT重建及MRI检查.术前矢状面角状后凸cobb角82.~150.,平均104。;冠状面侧凸Cobb角0.~48.,平均24.3.9例结核均属稳定者,表现为胸腰段局部角状后凸或侧后凸畸形,胸椎后凸减小,腰椎前凸增加,严重者远近段脊柱代偿性前凸,呈"U"形襻状,连续多个椎体破坏、压缩、后凸融合、椎管狭窄,5例合并神经损害,根据Frankel分级:D级4例,C级1例.rn 结果:随访9-61个月,平均27.2个月。手术时间为7.9-14.7h,平均10.8h.术中出血2400-5100ml,平均3866ml.脊髓短缩2.7~4.2cm,平均缩短3.7cm.融合固定节段为8-14节椎体,平均12.5节.矢状面Cobb角由术前平均104°矫正至27°,矫正率70.9%。冠状面Cobb角由术前平均64.4.矫正至18.7°.躯干矢状偏移距离平均矫正率75.38%.术前4例D级神经损害者,术后2例恢复到E级,术前1例C级神经损害者,术后恢复到D级,无脊髓损伤.所有患者获得良好的骨质愈合,无脊髓损伤,也无矫正度的丢失.rn 结论:全脊椎切除折顶复位术是矫正重度脊柱角状后凸畸形的安全和令人满意的方法,三维同心闭合技术保证了截骨面椎管在矢状面,冠状面及水平面的安全闭合.
  • 摘要:目的:介绍脊柱后凸畸形矢状面重建的手术方法.rn 方法:36例脊柱结核,胸腰椎陈旧骨折并后凸畸形患者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治疗:2例采用经椎弓根椎体截骨内固定,4例采用后路固定矫形,前路病灶清除、植骨术,30例采用前路病灶清除、支撑植骨术z-plate钢板或钉棒内固定矫形术.rn 结果:随访12-54个月,平均35个月,局部均无复发,末次随访时影像学检查示椎间植骨融合,术后凸畸形明显矫正,平均矫正31°。术后平均后凸角为11°.患者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术后脊髓神经均无损伤加重,功能均得到不同程度恢复。无重要器官、组织副损伤.平均后凸矫正角度丢失2°-4°,平均丢失2.8°.rn 结论:根据不同的病情选择经椎弓根椎体截骨、前路病灶清除、支撑植骨术矫形内固定,后路固定矫形、前路病灶清除、植骨术均可有效地矫正脊柱后凸畸形,并重建脊柱的稳定性,获得满意的疗效.
  • 摘要:目的:探讨影响一期手术治疗脊柱结核并截瘫患者疗效的相关因素.rn 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2月至2004年6月,我院一期病灶清除、内固定、植骨治疗81例脊柱结核并截瘫病人的术前、术后X片、MRI、ESR资料及术后伤口引流情况、治疗结果.rn 结果:72例病人随诊26.4个月(3-58个月),Frankel分级平均改善1.22级、后凸畸形明显改善;其中63例术前作MRI检查的患者,其X片显示的病椎数比MRI显示的病椎数平均少2个椎体(P<0.05),据术后X片MRI提拱的病椎标准;有4例(16钉)置入病椎,术后3个月松动率为87.5%(14/16),47例(188钉)植入正常椎体,术后松动率为2.13%(4/188),其中3例因螺钉松动至瘫痪加重.术后伤口未引流组和引流组窦道形成率分别为8.10%和0%.获访的72例中,一组18例截瘫呈进行性加重的病例,术前EsR42mm/hr(30-100mm/hr),抗痨5.2天(3-10天),术前术后三天加用INH0.2g静滴Bid,随诊24.2个月(5-48个月),术后无窦道形成.荻访的72中,69例ESR3个月内降至正常.rn 结论:脊柱并截瘫病人一期手术治疗前,重视MRI检查并积极采纳其提供的信息,术后引流对取得理想的手术疗效、减少并发症极为重要;对截瘫进行性加重的病人,在术前ESR未降至正常,并在化疗未满2周时,进行手术亦相对安全.
  • 摘要:目的:探讨药物治疗与外科手术治疗方案在脊柱结核中的应用与治疗效果.rn 方法:对全组94例脊柱结核患者,进行手术前抗痨药物抗结核治疗,并且进行结核病灶清除术与椎体问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术后继续抗结核药物治疗.按脊髓损伤Frankel分级标准对患者术前,术后和随访神经功能进行分级.用统计学中的秩和检验方法对术前和术后,术后和随访,术前和随访三组数据进行检验,并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的计算,从而得出抗结核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的疗效分析结论.rn 结果:94例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恢复,其中术后4例患者仍有体温升高,3例有恶心呕吐症状,4例术后伤口愈合不良出现脂肪液化,6例术后复发有窦道形成,伤口流脓,经术后抗感染抗结核对症支持治疗和术后伤口换药以及窦道清除术后均得到治愈,植骨全部骨性融合,内固定系统未出现断裂现象,未发生其他并发症.对94例脊柱结核患者术前按脊髓损伤Frankel神经功能分级:A级5例,B级5例,C级8例,D级12例,E级64例;其术后按脊髓损伤Frankel神经功能分级:A级0例,B级0例,C级1例,D级6例,E级87例:81例患者获术后随访,随访1~3年,平均18个月.81例脊柱结核随访患者按脊髓损伤Frankel神经功能分级:A级0例,B级0例,C级1例,D级5例,B级75例.通过统计学秩和检验方法比较术前和术后Frankel神经功能分级中的数据,有显著性差异(P<0.01),比较术前和随访,有显著性差异(P<0.01),可见术后和随访患者神经症状改善与术前均有显著差异,抗痨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效果显著:比较术后和随访Frankel神经功能分级中的数据,无明显差异(P>0.05),可见术后患者神经症状改善与随访无明显差异,患者出院后神经症状与术后时情况无大的变化.rn 结论:脊柱结核患者经过抗痨药物治疗和相关的手术治疗后神经症状都可以得到了很好的恢复,但应该明确,抗结核药物治疗仍然是整个脊柱结核治疗的基础,外科治疗是一种辅助手段,进行一套合理而完整的抗结核药物治疗才是治疗脊柱结核的最根本手段
  • 摘要:目的:探讨后路跨节段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联合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结核的临床效果。rn 方法:2005年6月到2008年9月我科共收治腰椎结核患者42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A组23例,采用后路跨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联合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进行治疗;B组19例采用前路钉棒系统固定联合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进行治疗。分别现察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手术并发症、植骨融合率以及临床满意率等临床指标。rn 结果:A组平均手术时间257min,出血量726m1。B组平均手术时间211min,出血量537mL。两组在手术时间及出血量等指标上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中无脊髓、神经、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时间6~42个月,平均18个月。植骨融合率A组为91.3%,B组为89.5%,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临床满意率A组为95.7%,B组为68.4%。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rn 结论:后路跨节段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联合1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治疗腰椎结核效果良好。
  • 摘要:@@脊柱结核在是全身骨关节结核中最常见。胸腰椎结核发病率占脊柱结核的30%,我院自2000年1月~2005年4月对317例胸腰椎结核施行了前路病灶清除术,自体髂骨植骨术。其中术后复发6例,复发率1.9%。现报告如下1 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6例,男2例,女4例,年龄27~49岁,平均年龄35.8岁。胸椎1例,占17%;胸腰段1例,占17%;腰椎4例,占66%。复发时间6-10月。
  • 摘要:目的:探索利用H37Rv结核标准菌株用于豚鼠膝关节滑膜结核病理模型构建的方法。rn 方法:对经过福氏佐剂免疫和致敏的豚鼠,行膝关节腔H37Rv茵株两种茵量(1×107/ml,50u1及100u1)的注射感染,观察豚鼠感染结核菌后膝关节滑膜组织及关节软骨与骨的病理变化,并行膝关节滑膜集茵培养。rn 结果:豚鼠膝关节在行两种菌量的H37Rv菌株感染后,局部肿胀均较明显,但动物的全身反应都较轻微。两组动物的膝关节滑膜病理切片均显示有典型的结核结节及其内的干酪样坏死灶形成;切片抗酸染色均检出有抗酸染色阳性的分枝杆菌;两组动物的关节滑膜匀浆培养均有结核分枝杆菌生长。rn 结论:通过在经预先免疫与致敏豚鼠的膝关节局部进行适当剂量的H37Rv结核菌株的注射感染,可以构建出与人类滑膜结核病理变化相似的豚鼠膝关节滑膜结核。
  • 摘要:目的:探讨噬茵体生物扩增(PhaB)法快速检测脊柱结核脓液中结核分枝杆菌的临床应用价值。rn 方法:选取2006年8月至2007年3月,通过病史、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初步诊断的56例脊柱结核患者,以无菌原则收集术中病灶中的脓液,应用直接涂片法,BACTEC MGIT-960法及PhaB法分别检测56份脓液标本以及10株结核分枝杆菌标准株,15株非结核分枝杆菌及5株非分枝杆菌。rn 结果:PhaB法检测10株结核分支杆菌标准株均为阳性,15株非结核分支杆菌和5株非分支杆菌均为阴性。46份BACTEC MGIT-960培养阳性和10份BACTEC MGIT-960培养阴性的标本中,PhaB法分别有42份(91.3%)、3份(30.0%)阳性,检出率分别为82.1%和80.4%(P>0.05).涂片检查阳性仅13份(23.2%)。阴性43份(76.8%),而应用PhaB法可以检测出45份(80.4%)阳性,其中有33份为涂片阴性的标本(P<0.05)。用PhaB法能在18-24小时内观察结果,较BACTECMGIT-960法提前5-17天。rn 结论:PhaB法与直接涂片法、BACTECMGIT-960法相比,可以简便、快速地检测结核分支杆菌,全程只需1d,并且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在脊柱结核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 摘要:目的:根据173例脊柱结核建立的数据库,研究眷柱结核的新的分型方法,并对新的分型方法进行临床验证。rn 方法:回顾性分析测量173例有完整资料的脊柱结核。根据有无炎症、脊髓神经损伤,制订脊柱结核301临床分型系统。统计各型所占比例及其治疗方法,并对观察者间的可信度和可重复性进行一致性检验。按此方法进行前瞻性研究。rn 结果:按照301临床分型方法将脊柱结核分为2型,4个亚型。活动期-无脊髓神经损伤(IA)型占75.7%、活动期-脊髓神经损伤(IB)型20.2%、稳定期-无脊髓神经损伤(11)型3.5%;稳定期-脊髓神经损伤(1IB)型0.6%。观察者间可信度为99.6%(Kappa系数0.99),可重复性为99.7%(kappa系数0.993)。按此方法进行前瞻性研究,临床治疗57例,平均随访18月(12-24个月),未发现复发病例。rn 结论:建立了脊柱结核301临床分型系统,该方法有较好的脊柱结核分类和疗效评价的作用。
  • 摘要:目的:总结胸腰椎多节段脊柱结核的临床手术方案及治疗效果。rn 方法:2000年1月至2006年12月手术治疗胸腰椎多节段脊拄结核26例。男性17例,女性9例。年龄平均44岁。病程平均10.5个月。26例中胸椎5例,腰椎9例,胸腰段12例。跳跃性2例。11例合并脊髓损伤,按Frankel分级,B级2例,C级5例,D级4例。累及的椎体数:3个椎体17例,4个椎体6例,5个椎体2例,7个椎体1例。侧前方入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3例;侧前方入路病灶清除植骨+后路椎弓固定1例。胸腰椎联合入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11例。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6例。后路病灶清除内固定3例;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后硌内固定2例。前、后路手术均一期完成。自体肋骨+髂骨植骨支撑8例,钛网植骨支撑18例。rn 结果:本组病例手术时间120~300min,平均手术时间180min。术中出血量300~2500ml平均出血量1200ml。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术中无脊髓损伤。26例随访24~36个月,平均28个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无植骨块或钛网移位脱落。未见结核病灶复发。术前合并脊髓损伤者除B级1例无变化外,均有不同程度恢复。术后脊柱后凸畸形均有改善,植骨均融合。rn 结论:对胸腰椎多节段结核手术方案应个体化,应综合病人的全身情况、病灶的位置、累及的椎节数目、骨破坏的情况、脊柱的稳定程度、脊髓受压程度、椎旁脓肿情况综合判断。以手术创伤相对较小又能达到清除病灶稳定脊柱为原则。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外科治疗方式。
  • 摘要:@@近几年,结核病在全球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世界现有结核病患者2000万,年新增800~1000万,每年因结核病死亡人数约200万,其中生长期结核更易累及脊柱等肺外器官。目前认为脊柱结核治疗的原则:早期明确诊断,病变的程度和原因:保护神经功能,终止神经损害发展;彻底消灭感染,消除疼痛防止畸形。儿童脊柱结核是造成脊柱后凸畸形和神经损伤的主要原因。
  • 摘要:目的:探讨腰椎结核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及椎弓根螺钉固定节段和方向的选择。rn 方法:自2006年6月至2007年3月,应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结核15例,男9例,女6例;年龄28~65岁,平均46岁。结核病灶位于L35例,L54例,L3~L4 30例,L4~L5 2例,L1~L2 1例;均不伴椎旁脓肿、窦道形成,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脊髓神经损伤症状。均采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术中根据具体影像学结果选择恰当固定节段和椎弓根钉方向。术后抗结核药物治疗。rn 结果:15例均获得随访,时间9~32个月,平均21个月。手术时间1.8~2.5h,平均2.2h;出血量500~1200ml,平均800ml。术中无神经、血管损伤。术后脊髓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患者均未出现结核播散,植骨在3~6个月后均获得牢固愈合,后凸畸形得到矫正,无侧弯畸形,Cobb角术前平均为12.3°±5.4°,术后为2.0°±5.3°。无内固定物松动、脱出或断裂;无结核复发。rn 结论: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结核创伤小,能有效地清除病灶、重建脊柱稳定性、促进植骨融合,可获得良好临床效果。
  • 摘要:目的:对脊柱结核经椎管病灶清除一期植骨椎弓根固定术,类似椎问盘摘除,即清除病灶,植骨融合及稳定脊柱。可以矫正畸形又可防止畸形的发生.rn 方法:对诊断为胸腰椎结核,有死骨及明显的骨质破坏,椎间隙变窄等,有手术治疗指征,采用椎管内硬膜外,类似椎问盘突出椎间盘摘除之术式,方法简单,直视下行结核病灶清除,椎间隙大于2cm者椎间植骨融合,对病变上下椎体经椎弓根螺钉固定,对有畸形者经椎弓椎体截骨,病灶清除,植骨矫形一期完成,时无明显畸形,估计病灶清除会出现不稳定,单纯半椎板切除行病灶清除。即类似椎间盘摘除,对侧半椎板取髂骨植骨及椎弓根螺钉固定.15年来我科该手术治疗56例,从x线片看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rn 结果:平均随访时间15月。结合1997年郑久生[1]报告的疗效结果判断标准,优37例,良15例,差3例.rn 结论:脊柱结核经椎菅病灶清除一期植骨椎弓根固定,椎间及后路椎板植骨,经椎弓根固定,将雷米封及链霉素加明胶海绵制成团块状充填椎间隙,有利于抗痨药局部缓慢释放,追踪最长时间达15年,常规观察一年内照片三次,发现植骨融合好。谈术式创伤小,出血少,直视下行结核病灶清除,能彻底清除病灶,侬腔可冲洗及控制,切口可置引流管注入抗痨药,对病灶清除,恢复椎管通畅、稳定脊柱一次达到治疗目的,取得很好疗效。
  • 摘要:目的:探讨胸腰椎结核I期实施脓肿引流、病灶清除、脊髓减压、畸形矫正、植骨融合及稳定性重建的可行性和疗效.rn 方法:本组23例,男14例,女9例,平均年龄45.7岁(25-61岁).病程15天-30年,患者皆有局部疼痛,15例发生脊髓神经功能障碍,13例伴有肋间神经痛,术前Frankel分级:A1例,B5例,C5例,D4例,E8例.通过X-Ray、CT、MRI明确诊断,病变部位T2-L5,其中累及单椎体3例,2个椎体9例,3个椎体7例,4个椎体4例;连续型18例,跳跃型2例:中心型结核4例,其余为混合型;椎旁脓肿16例,髂窝流注性脓肿4例.伴有后凸畸形15例,平均Cobb角44.70.术前血沉正常7例,其余为28-130mm/h。本组患者术前应用三联(异烟肼、利福平、链霉素)化疗2周,I期手术进行病灶清除、脓肿引流,脊髓减压、矫形、植骨融合内固定术,8例前路,9例侧前方入路,6例后路.术后化疗持续8个月,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查.rn 结果:术后1例后路手术出现慢性窦道,其余刀口皆为一期愈合,疼痛是最先解除的症状,随访8个月-3年(平均27个月),植骨融合满意,未见内固定失败及复发;后凸角度平均矫正210,脊髓功能皆有不同程度恢复,Frankel分级:C1例,D7例,E15例.3例侧前方入路出现胸膜破裂,4例出现神经根刺激症状,1例钛网位置欠佳,无脓胸发生和迟发性脊髓功能丧失,术后血沉5-60mm/h,平均2个月后恢复正常.rn 结论:胸腰椎脊柱结核I期手术脓肿引流、病灶清除、脊髓减压、植骨融合,同时进行畸形矫正和脊柱稳定性重建,在临床上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未见内固定物的使用在脊柱结核的治疗过程中产生不良反应.
  • 摘要:目的:探讨前后路手术治疗儿童静止期脊柱结核后凸畸形的疗效.rn 方法:采用手术治疗16例儿童静止期脊柱结核后凸畸形,手术方式为前路松解、减压、后凸矫形、支撑植骨、内固定术及后路截骨、后凸矫形、植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rn 结果:术后随访时间6个月~3年,平均21月.所有病人均融合良好,未发现假关节及内固定失败,病人外观改善明显,4例有神经损害的病人均恢复正常.术前后凸Cobb角平均55.8°(40°-68°),术后后凸Cobb角平均21.7°(-4°-56°),随访时后凸Cobb角平均23.2°(-4°-60°),矫正丢失1.5°(0°-5°).本组病例中未发生神经并发症,有1例病人发生伤口延迟愈合,经换药两周后愈合.rn 结论:儿童静止期脊柱结核后凸畸形应早期手术治疗,采用前后路手术治疗,矫形效果满意,安全性好,并发症少.
  • 摘要:目的:探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治疗下腰椎结核的临床效果.rn 方法:2007年3月到2008年9月我科共收治下腰椎结核患者26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A组14例,采用后路病灶清除同时联合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进行治疗:B组12例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进行内固定后联合使用前路钉棒系统固定进行治疗.分别观察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手术并发症、植骨融合率以及临床满意率等临床指标.rn 结果:A组平均手术时间260ml,出血量700m1.B组平均手术时间210min,出血量550mL.两组在手术时间及出血量等指标上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中无脊髓、神经、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时间6~42个月,平均18个月.植骨的融合情况通过x线观察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植骨融合率A组为91.3%,B组为89.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临床满意率^组为95.7%,B组为84.2%,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rn 结论:后路一期病灶清除联合椎弓根钉系统治疗下腰椎结核效果良好.
  • 摘要:目的:探讨微创方法提高病灶内药物浓度治疗脊柱结核的适应症和疗效.rn 方法:2002年1月-2007年12月间收治应用微创方法和外科方法治疗脊柱结核患者210例.分为三种治疗方法,单纯微创治疗(A)组166例(占79.05%),其中20例有脊髓神经损伤;微创手术的方法是在CT引导下,在原发病灶和流注脓肿内放置注药管和/或双腔灌注冲洗管,然后定期或者持续给药的临床治疗方法.开放手术联合微创治疗(B)组35例,其中13例有脊髓神经损伤;19例为术前经过病灶内王管冲洗引流后开放手术,另外16例为开放手术后局部置管注射药物,时间为2-3周.提高病灶内的方法为经皮穿刺病灶内放置硬膜外管,进行局部注射药物和/或经皮放置双腔管对病灶进行灌注冲洗,治疗的时间为2-4月,局部注射的药物为异烟肼.单纯开放手术(C)组9例,其中5例有脊髓神经损伤.开放手术的方法为前路、后路或者前后路联合手术.rn 结果:A组灌注冲洗管放置顺利,无术中、术后并发症.局部化疗的时间56±15d;置管部位未形成窦道和交叉感染,随访时间1.5-7.5年,没有神经症状的患者均完全康复,有脊髓神经损伤的患者16例康复,4例改善.B组中没有脊髓神经损伤的患者完全康复,2例ASIA A级的患者没有恢复.C组中没有脊髓神经损伤的患者完全康复,1例ASIA A级的患者围手术期死亡.rn 结论:微创方法提高病灶内药物浓度是本组治疗脊柱结核的主要方法,开放手术依然是治疗严重脊柱结核的重要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胸腔镜技术在胸椎结核病灶清除和脊柱重建手术中的应用效果.rn 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胸腔镜技术治疗12例胸椎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T42例、T51例,T7-84例、T1 3例,T9-102例,5例行单纯病灶清除、7例在辅助小切口行前路钛板重建术.rn 结果:1例T5结核因对侧病灶太宽且术中出血较多,无法在胸腔镜下完成而中转行开胸手术,余11例均顺利完成.伤口均达一期愈合,无明显的切口疼痛及肋间神经痛,随访期间7例有不完全瘫痪症状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rn 结论:胸腔镜(或辅助小切口)下脊柱前路手术结合传统与镜下操作器械,为胸椎结核病灶清除、脊拄重建提供了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 摘要:目的:根据两组大样本脊柱结核数据的对照研究,探讨50年来我国脊柱结核外科治疗的变化.rn 方法:将方先之等1957年的脊柱结核423例作为历史对照组,解放军总医院2002年1月-2008年1月收治的230例脊柱结核作为一组,对比研究两组病例的年龄构成比、截瘫患者年龄构成比、各个椎体受累的发生率、截瘫患者椎体受累发生率、脊柱外结核的发生情况、外科治疗的方法、单纯脊柱结核治疗结果、合并截瘫患者的治疗结果.rn 结果:50年脊柱结核方方面面已经发生明显变化,患者年龄构成已经发生明显变化,高龄患者明显增多.多系统多部位结核病明显减少,老年性合并症明显增加.从单纯的病灶清除术,发展到病灶清除植骨融合矫形内固定和微创手术.手术的安全性也明显提高.单纯脊柱结核的优良率明显提高,合并瘫痪的治疗的优良率也明显提高.rn 结论:50年来的脊柱结核治疗已经发生了明显的进步,向开放手术矫正畸形和微创化两个方向发展.
  • 摘要:@@静止期胸腰椎结核性严重角状后凸,除造成躯干塌陷和心肺功能受损外,其后凸中心椎体骨块向椎管突入、增厚韧带和瘢痕的压迫,以及后凸状态下脊髓过度牵张均可造成脊髓损害,且呈进行性加重趋势,晚期迟发性截瘫的发生几率明显增加。同时,由于腰椎代偿性前凸过大、重力线后移、关节负荷增加和躯干肌肉力量失去平衡,还会造成腰椎管狭窄和顽固性下腰痛。局部疼痛、神经功能障碍及渐进性的外观畸形使得外科干预成为必要。
  • 摘要:目的:评价经后路椎弓根内固定器矫正重症脊柱侧凸个性化手术治疗的疗效.rn 方法:2001年2月-2007年4四月采用经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器治疗重症脊柱侧凸38例,其中特发性脊柱侧凸11例,先天性脊柱侧凸19例。其它类型脊柱侧凸8例.术前冠状位Cobb角82°~134°,平均104°,其中26例合并后凸,矢状位Cobb角50°~106°,平均80.2°.根据脊柱侧凸的类型,程度、柔韧性和合并症采用以下四种手术方式:一期后路矫正术,一期后路松解颅盆牵引、二期矫正术,一期前路松解、二期后路矫正术,一期前后路联合松解、后路矫正术.rn 结果:所有患者安全完成手术,侧凸Cobb角矫正36°~102°,平均69°(64.9%),后凸矫正29°~74°,平均51°(59.2%),对所有患者随访12~84个月,平均36个月,冠状位和矢状位平均丢失度数分别为9°和7°,无假关节形成及断钉断棒.rn 结论:根据重症脊柱侧凸的类型等的不同,个性化采用一期或分期手术松解经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器矫正术,可以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 摘要:目的:报道一种新的经前路矫正结核所至严重后突畸形的手术方法.rn 方法:运用前路后突顶椎前移位的方法治疗椎体结核伴后突畸形5例,对比术前术后影像学表现,了解矫形效果.rn 结果:5名患者随访6~24个月,平均14.2个月;无脊髓神经并发症,术前脊髓神经症状在术后一段时间均完全消失:后突角度(cobb角)由术前32~55,平均42.2,改善为术后5~26,平均12.8;内固定物无松动、断裂,植骨融合.治疗效果肯定.rn 结论:旋棒法是经前路矫正结核所至严重后突畸形可选择的一种效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钛网植骨、后路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rn 方法:自2002年1月-2006年6月收治46例胸腰椎结核患者,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钛网植骨、后路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根据术前、术后X片分析植骨融合情况以及脊柱后凸畸形矫正的效果。rn 结果:本组46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年,平均26个月。术后内固定无松动,植骨愈合,病灶无复发;愈合时间3-7个月:术前Cobb角平均35°,末次X片随访复查Cobb角平均16,.5°。rn 结论:一期前路病灶清除、—钛网植骨、后路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既能彻底清除病灶,又能有效矫正脊柱后凸畸形,重建脊柱稳定,临床效果满意。
  • 摘要:目的:探讨脊椎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LCH)的临床特点和影象表现及其在临床意义。rn 方法:回顾性分析脊椎LCH13例,男7例,女6例,年龄1.5~11岁(平均5.5岁),合并四肢轻瘫3例,骶神经受压1例。脊椎以外累及颅骨、腓骨、股骨颈、股骨大粗隆和坐骨等多发骨骼受累6例,其中发病1~2年内出现新的骨病变3例。多系统病变有间质性肺炎、肝大、尿崩症和皮疹等5例。治疗:合并四肢轻瘫化疗/放疗加手术2例,合并四肢轻瘫放疗1例,骶神经手术减压1例,单用化疗3例,经活检或手术确诊6例,无需特殊处理5例。rn 结果:经治疗脊髓及骶神经功能恢复4例,2例尿崩症追踪11年1例无改善,另1例恶化。12例经2~12年随访(平均7.4年)椎体高度不同程度恢复,有6例正常,其中并后突畸形2例,轻度侧突畸形1例,失访1例。X线CT的特点有椎旁阴影扩大,椎体溶骨性改变,呈楔形变或致密薄片,病变严重者累及椎弓根或椎板6例。两相邻椎体受累者,可见椎间变窄,难与椎体炎症鉴别。rn 结论:脊椎LCH的x线和CT的特点,结合临床资料,对多系统或多发骨骼受累的脊椎LCH有助于诊断。全身无症状的脊椎LCH,无进行性畸形者密切观察无需特殊处理。
  • 摘要:@@我科1989-2006年收治脊髓结核6例,男2例女4例,年龄19~38岁,病变位于颈段1例,胸段4例,胸腰段3例,其中并完全瘫痪4例,不全瘫痪4例。就诊疗特别诊断方面的体会加以总结,错误之处请指正。
  • 摘要:@@脊柱结核病一般起病隐匿,发病缓慢,全身症状在早期不明显。其典型症状可表现为脊柱疼痛、活动受限,伴全身症状,如午后低热、食欲不振、消瘦、盗汗、疲乏无力等。病变严重者常有脊柱后凸、神经损害或窦道形成,多见于胸椎,其次是腰椎和胸腰段,而颈椎和骶椎则很少发生。
  • 摘要:@@由于上世纪中期结核化疗药物的出现,绝大多数结核患者可被治愈。近年来结核又呈现蔓延趋势,其影响因素包括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和糖尿病患者增多,免疫抑制剂和抗肿瘤药物的应用等。
  • 摘要:@@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脊柱结核在有效抗结核药物控制下早期行结核病灶清除加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可以明显缩短病程,提高手术疗效。但是某些特殊部位脊柱结核如上胸椎及腰骶部由于特殊的解剖结构限制了一期前路结核病病灶加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式的临床应用,而对于病灶范围超过2椎体3间隙的脊柱结核,单纯应用前路内固定系统容易造成术后固定失败,为此我们设计应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加前路结核病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技术治疗腰骶椎及多节段脊柱结核。
  • 摘要:目的:探讨一期后路手术治疗脊柱结核合并双侧腰大肌脓肿的可行性、手术指征及疗效。rn 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3年1月-2009年1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采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手术治疗的15例伴有双侧腰大肌脓肿的胸腰椎结核患者资料,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22-64岁,平均45.6岁。术前VAS评分7-9分,ASIA分级C级1例,D级3例,E级11例。术前常规抗结核治疗1-2周。所有患者均服用标准疗程的三联或四联抗结核药。随访患者临床症状、实验室指标及影像学指标的变化。rn 结果: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均得到明显缓解,切口均一期愈合。15例患者获得6-78个月随访。无复发病例。椎体间植骨病例6月随访时均获得融合。末次随访时血沉均正常。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有6例年轻患者病灶愈合后取出内固定。rn 结论: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成人胸腰椎结核合并双侧腰大肌脓肿可在一次手术中同一切口内达到椎管内战压、脊柱矫形、融合和脊柱恢复稳定的目的,清除双侧腰大肌脓肿无需行双侧切口,创伤小,手术效果满意。
  • 摘要:目的:探讨跳跃型脊柱结核的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rn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7年3月我科收治的资料完整的23例跳跃型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结果。患者年龄21-65岁,平均41.5岁。两处跳跃病灶21例,三处病灶2例,各病灶之间相隔均超过1个正常节段。病灶位于颈椎+胸椎3例、胸椎+胸椎3例、胸椎+胸腰段6例、胸椎+腰椎4例、胸腰段+腰椎5例,颈椎+胸椎+胸腰段1例,颈椎+胸腰段+腰椎1例。术前后凸角度一5.0°-65.0°,平均30.6°。合并截瘫者11例,按Frankel分级:B级1例,C级5例,D级5例。各处病灶根据病变特点、部位及椎体破坏程度选择行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经肋横突入路病灶清除术、椎间植骨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术,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后路椎弓根固定术,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单纯病灶清除术或保守治疗。术后随访1.5~6.0年,平均3.2年。rn 结果:所有病灶均治愈,未再复发;5例患者诉胸腰背部疼痛,但可忍受。术后6~12个月,行植骨的39处病灶中,26处获Bridwell I级骨融合,13处获Bridwell II级骨融合。11例合并截瘫者,7例神经功能完全恢复,4例部分恢复。末次随访时X线片示局部后凸角度平均14.2°,平均矫正16.4°,各部位基本达到正常生理屈度。术后9例次发生并发症,未造成机体残余损害。rn 结论:跳跃型脊柱结核应根据各处病灶的部位、稳定性、畸形状况及神经损伤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在有效的抗结核治疗和营养支持治疗前提下积极术前准备,绝大多数跳跃型脊柱结核患者可一期手术治疗。
  • 摘要:目的:探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分节段植骨内固定治疗治疗跳跃性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rn 方法:2004年1月~2008年1月收治跳跃性脊柱结核患者2 3例,男14例,女9例;年龄18-63岁,平均42.5岁;病灶累及2个椎体6例,累及3个椎体8例,累及4个椎体6例,累及4个椎体以上3例;同一患者2个部位结核19例,3个部位结核4例;胸椎跳跃性结核11例,胸腰段跳跃性结核5例,腰椎跳跃性结核7例;间隔一个椎间盘者3例,间隔1个椎体者12例,间隔2个椎体者4例,间隔3个及以上椎体者3例。13例合并脊柱后凸畸形,其中胸椎后凸5例,Cobb角平均54.6°±8.6°(45°-66°),胸腰段后凸4例,Cobb角平均30.5°±4.1°(27°-35°),腰椎后凸4例,Cobb角平均11.3°±8.5°(0°-20°)。术前静脉抗痨3-7天,术中一期行前路结核病灶清除、分节段植骨及内固定,术后常规抗痨9-12个月。随访观察结核治愈情况。rn 结果:手术时间平均147.0min±31.7min(120-200min),术中出血平均726.1m1±190.0ml(400-1000ml)。随访15~36个月,平均21.5个月,21例术后3个月时术植骨融合,2例6个月植骨融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植骨块移位、骨不连假关节形成等并发症。术后后凸畸形明显改善,5例胸椎后凸患者Cobb角平均32.6°±3.8°(28°-38°),4例胸腰段后凸患者Cobb角平均18.3°±6.2°(10°-25°),4例腰椎后凸患者cobb角平均-22.5°±-6.2°(-30°-15°),随访期间Cobb角无丢失.2例患者术后3个月时复发,其中1例由于病灶清除不彻底复发,1例由于未坚持抗痨而复发,均重新清创引流、置管局部化疗、重新抗痨1年后治愈。rn 结论:一期前路病灶清除、分节段植骨内固定治疗治疗跳跃性胸腰椎结核既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又具有结核病灶清除彻底、便于脊柱重建的优点。
  • 摘要:目的:探讨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相隔单椎体跳跃性椎体结核的临床疗效。rn 方法:2006年3月至2008年3月,对24例相隔一个正常椎体的跳跃性胸腰椎椎体结核患者实施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椎体钉棒内固定治疗,植骨采用自体髂骨-肋骨或钛网-肋骨植骨。男14例,女10例;年龄22-67岁,平均43岁。病变范围:T4-L3,胸椎15例,胸腰段6例,腰椎3例。两处跳跃病变破坏2个椎体4例、3个椎体7例、4个椎体10例;三处跳跃病变破坏5个椎体2例,6个椎体1例。病变节段后凸角;胸椎30°-50°,胸椎段15°-30°,腰椎10°-20°。4例伴不完全瘫痪。术前强化抗痨2-4周,术后规则抗痨1年。rn 结果:24例患者随访2.1-5.1年,平均.4年。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早期肺不张2例,腹胀1例,经保守治疗1周后恢复。术后1-3个月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逐渐恢复正常。手术矫正后凸畸形10°-30°,末次随访畸形矫正角度丢失<5.1°。植骨于术后3个月开始出现融合,随访期间无植骨块移位和内固定松动、折断。4例不完全截瘫患者术后6个月神经功能基本恢复正常。rn 结论: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相隔单椎体跳跃性椎体结核可彻底清除病灶、矫正后凸畸形、重建和维持脊柱稳定性。
  • 摘要:目的:探讨胸腰段脊柱结核理想的手术治疗方案。rn 方法:回顾总结2000年1月-2005年6月期间行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胸腰段脊柱结核患者51例。所有病例分为:A组(24例)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钉板(棒)矫形内固定术治疗组,B组(27例)一期后路钉棒矫形内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治疗组;每个组又分为累及单个椎体组(A,B1)及累及多个椎体组(A2,B2)。分别对比研究A1、B1及A2、B2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矫形率、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植骨融合时间、并发症等。rn 结果:A1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B1;B2组矫形率、稳定性及并发症发生率优于A2组。rn 结论:胸腰段脊柱结核累及单个椎体时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钉板(棒)矫形内固定术是较佳的选择;累及多个椎体尤其后凸角度偏大时一期后路钉棒矫形内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更为理想。
  • 摘要:目的:探讨脊柱结核手术内固定的有效方式。rn 方法:2002年12月-2006年5月,在手术前有效抗结核化疗的基础上采用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及钉棒内固定的手术方式治疗胸、腰椎结核患者18例,术中在保证彻底清创的基础上,注意保留病椎有血运的部分减少切除范围和融合的节段,有神经症状者注意行椎管前侧减压、骨缺损采用自体骼骨、肋骨的方法修复,安置钉棒固定,患者术后卧床2周左右,然后在支具的保护下下床话动.本组共有18例患者获得随访。手术后随访的时间7-31个月平均18个月.rn 结果:患者所有的结核病灶均顺利愈合,植骨稳定无移位和塌陷,内固定器无松脱和折断,均达到骨性愈合标准,患者术前伴有的神经症状也大部分消失,绝大部分患者恢复日常生活、工作.rn 结论:前路两钉一棒内固定不仅能够维持胸、腰椎结核手术后脊柱的稳定。防止移植骨块的脱位.塌陷和骨不愈合的发生,而且可以最大范围地减少融合节段,减少术中创伤,金属异物小,感染机会少,故是手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可靠固定方式.
  • 摘要:目的:探讨经胸骨入路治疗上胸椎(T1~T4)结核的手术方法.rn 方法:16例上胸椎结核患者应用经胸骨入路行一期病灶清除,前路减压及植骨内固定融合术.男9例,女7例;年龄37~72岁,平均为48.6岁。病变累及部位:T1椎体3例,T2椎体1例,T2,3椎体4例,T3椎体2例,T3,4.椎体4例,T4椎体2例.对于T1,T2椎体病灶,采用头臂干内侧间隙进入,对于T3,T4病灶,采用头臂干外侧间隙进入.术前按Frankal分级:A级2例,B级1例,C级2例,D级6例,E级5例.术前胸椎后凸Cobb's角为15°-40°,平均为22°±3.5°.术后随访6-72个月.rn 结果:患者能很好的耐受手术,术中显露清楚,病灶清除彻底.手术时间为120-150min,出血量为300-600ml,无手术并发症发生.术后胸椎后凸Cobb's角10°~25°,平均为17°±2.5°.所有患者都得到随访,随访中结核无复发,患者的自觉症状均有好转,末次随访时11例合并有神经系统症状患者中,1例A级恢复到D级,1例B级恢复到C级,2例C级恢复到D级,4例D级恢复到E级.其余患者神经功能无变化.无断钉及内固定失效发生.所有植骨均愈合,植骨愈合时间3~6个月,平均4.2个月.rn 结论:经胸骨入路可以清楚地暴露上胸椎,达到一期病灶清除.前路减压及植骨内固定治疗上胸椎结核目的.
  • 摘要:目的:探讨I期经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椎结核的手术疗效。rn 方法:收集2003年1月至2008年4月胸椎结核患者16例,所有患者均采用I期经后路病灶清除,自体骨移植,椎弓根内固定治疗。rn 结果:该组病例平均随访13.2月,所有患者切口均I期愈合,术后Cobb's角12°-26°,平均16.3;Frankel分级平均提高1.5级。rn 结论:I期经后路病灶清除,自体骨移植,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椎多节段结核能够充分的清除结核病灶,促进植骨融合,重建脊柱的稳定性,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手术治疗方法。
  • 摘要:目的:阐明脊柱结核抗结核药物副作用发生情况及预防、处理措施。rn 方法:对1998年1月~2007年12月间经我院确诊治疗的脊柱结核患者156例进行临床回顾性研究。rn 结果:发生抗结核药物副作用68例(43.6%),以肝功能损害,位听神经损害、胃肠反应及视力损害为主(86.0%),因副作用致终止治疗4例,占2.6%。其中发生一种同类别副作用43例,二种副作用20例,三种以上副作用5例。抗痨药物的副作用多出现于用药早期,二个月内占67.5%。rn 结论:抗结核药物引起的副作用较常见,临床常易忽视,若发生抗结核药物严重副作用,易引起严重后果,应引起-临床医生高度重视。
  • 摘要:目的:探讨脊柱结核骨质破坏的CT表现特点。rn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1998年1月至2008年12月95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脊柱结核的CT资料。rn 结果:95例CT骨质破坏类型:骨碎片型1 2例(12.6%)、溶骨型9例(9.5%)、骨膜下型3例(3.2%),局灶破坏硬化型67例(70.5%)、混合型4例(4.2%)。rn 结论:(1)脊柱结核CT表现特点多为椎体骨质及椎间盘破坏,伴发骨破坏边缘硬化、死骨、空洞、脓肿、钙化等。(2)1998年后骨质破坏CT表现以破坏区周围出现骨硬化带及灶性硬化多见,局灶破坏硬化型最常见。
  • 摘要:目的:建立脊柱结核MRI分型系统(SMU分型),探讨其在诊断、手术适应证及术式选择方面的临床应用。rn 方法:回顾性分析230例脊柱结核MRI资料,从椎间盘退变、椎体信号异常、脓肿形成、椎体塌陷、后凸畸形、矢状面指数、稳定性、脊髓/神经根受压及椎管占位等影像学特征进行分型。rn 结果:230例脊柱结核可以分为五个类型,分别为:信号改变型(Ⅰ型)、脓肿形成型(Ⅱ型)、椎体破坏型(Ⅲ型)、椎管占位型(Ⅳ型)、后凸畸形型(Ⅴ型)。rn 结论:SMU分型中Ⅰ型为脊柱结核的早期影像学表现,SMU分型有利于进一步明确手术适应证,正确选择不同术式,在外科干预方面起到积极的指导意义。
  • 摘要:目的:探讨一种后路一期完成固定、彻底清除病灶、减压、矫形、椎间钛网支撑植骨治疗胸椎结核的手术方式。rn 方法:2004年6月-2006年10月间胸椎结核病例12例,其中男3例,女9例;上胸段1例,中胸段7例,下胸段4例。病灶一般波及两个邻近椎体,神经症状按Frankl分级,C级3例,D级8例,E级1倒。经全身抗结核治疗后选择适当时机行手术治疗,俯卧位,以病变节段为中心行后正中入路切口,于病变椎体上下各两个椎体置椎弓根钉8枚,行内固定,一期经同一后正中入路360°度病灶清除,脊髓减压,椎体间入长度适中内有骨质填充的钛网。rn 结果:手术时间3-5小时,平均3.5小时;出血量400-1200ml,平均600ml;随访时间2.5月-15月,平均5.6月。在随访期内全部病例椎体间植骨融合,畸形全部得到矫正,术后随访角度无丢失,术后血沉降至正常,术后均继续抗痨治疗9-18个月。rn 结论:后路一期完成固定、病灶清除、减压、矫形、椎间钛网支撑植骨治疗胸椎结核的手术方式可行,手术损伤小出血量少,不需改变手术体位再行前路手术。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