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页岩油气

页岩油气

页岩油气的相关文献在2011年到2023年内共计401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工业经济、地质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0篇、会议论文41篇、专利文献33795篇;相关期刊105种,包括沉积学报、地学前缘、石油地质与工程等; 相关会议32种,包括第二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中国地质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第十五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等;页岩油气的相关文献由1207位作者贡献,包括白玉湖、陈桂华、徐兵祥等。

页岩油气—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20 占比:0.65%

会议论文>

论文:41 占比:0.12%

专利文献>

论文:33795 占比:99.23%

总计:34056篇

页岩油气—发文趋势图

页岩油气

-研究学者

  • 白玉湖
  • 陈桂华
  • 徐兵祥
  • 杨智
  • 陈岭
  • 张抗
  • 李强
  • 邹才能
  • 卢双舫
  • 孙友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卢双舫; 王峻; 李文镖; 曹怿昕; 陈方文; 李吉君; 薛海涛; 王民
    • 摘要: 在原位改质技术开发中,对低熟页岩的巨大的油气资源潜力的技术可行性质疑不多,但由于致热页岩耗能巨大,经济可行性还面临重重质疑,也缺乏有力的定量论证。本文从能量守恒原理出发,对致热页岩过程中生成油气的获能和裂解有机质的耗能、页岩吸热耗能、围岩散热耗能分别进行了定量评价,得到了不同条件下的能耗比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能耗比随TOC含量的升高快速增大,对倾油性的页岩,能耗比为3时对应的TOC含量≈4.2%,表明,当TOC含量较高时,有望通过大规模作业摊薄工程成本,使考虑工程成本之后的能耗比>1,即原位加热改质技术可以具有经济效益。从有关因素对能耗比的影响幅度来看,提高经济可行性的增效途径之一是探寻高效致热页岩、减少围岩传导耗热的技术;途径之二是探寻高效转化有机质为油气的技术,即探索具有催化效应/能力的技术,减少页岩吸热和致热时间;途径之三是探寻综合考虑能耗比、时间成本、工程成本的水平井综合布井技术。
    • 张雪峰; 石雪峰; 葛岩; 李乐忠; 唐颖
    • 摘要: 澳大利亚东部Eromanga盆地发育厚度大、连续分布的上白垩统海相页岩,盆地东北区域部署的多口探井获得了油气显示。根据岩芯观察、测试分析,结合测井和地球物理手段,对该区域上白垩统海相页岩开展了油气地质特征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Eromanga盆地东北部上白垩统海相页岩层段有机碳含量高,有机质类型以Ⅰ型和Ⅱ;型为主。全区进入生油窗,但整体成熟度偏低;储集空间类型以孔隙为主,脆性物质较少,裂缝不发育,渗透率较低。当前勘探可优先在页岩成熟度高、物性好的有利岩相区域部署探井及评价井,在取得较好的钻探及评价结果或更深的地质认识后逐步拓展勘探区域。页岩有机质成熟度偏低是主要勘探风险;页岩渗透率低和现场解析率偏低是主要开发风险。
    • 摘要: 随着油气勘探开发技术革新发展,全球非常规油气资源(主要包括重油、超重油、油砂、煤层气、页岩油气、天然气水合物等)逐步得到了有效开发和利用,特别是以“页岩气革命”取得巨大成功为标志,非常规油气资源成为各国和各大石油公司重点布局的领域。伴随着我国建设“绿色生态国家”的战略部署,对非常规油气资源的高效开发迫在眉睫。
    • 蔡毅; 朱如凯; 吴松涛; 刘畅
    • 摘要: 细粒沉积岩类型复杂,原因是其定义基于结构粒度概念,缺乏对矿物成分的有效约束,加之,不同学者是在不同尺度下对构造现象进行描述,使得细粒沉积岩缺乏较为科学、系统的分类。为辨析泥岩与页岩的特征,通过大量调研国内外沉积学教材及相关文献发现:细粒沉积物(粒径小于62.5μm)的概念自20世纪30年代进入人们的视野,后被广大研究人员广泛接受,且大多数学者普遍认为可依据粒度大小,进一步将细粒沉积物划分为黏土级颗粒(粒径小于3.9μm)和粉砂级颗粒(粒径介于3.9~62.5μm之间)。但是,国、内外沉积学界对细粒沉积物“泥”(泥级颗粒)的粒径划分不同,欧美学者一般将“泥”界定为粒径小于62.5μm,包括黏土级颗粒与粉砂级颗粒。在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沿用了前苏联的方案,“泥”的粒径对应黏土级颗粒即小于3.9μm,这一分歧是导致泥岩与页岩等概念使用混乱的根本原因。概而言之,固结的泥岩具有与页岩相同的粒级结构和组分,但是不具备页岩的“纹层”或“页理”构造特征;辩证而言,“纹层”强调沉积过程所形成的垂向层理差异,而“页理”则是成岩过程受风化作用影响形成的力学薄弱面。从泥岩和页岩的矿物组成看,存在石英和长石硅质矿物、黏土矿物,碳酸盐矿物的混合沉积作用的影响,需要从沉积成因出发,结合构造特征,综合矿物类型、有机质丰度和颗粒来源等因素对泥岩和页岩进行岩性岩相分类。实践表明,页岩油气的开发动用需要地质工程一体化协同,辨析泥岩和页岩的特征差异性对产层优选具有重要意义。
    • 刘晓宁; 姜在兴; 袁晓冬; 陈晨; 王成
    • 摘要: 滦页1井压裂试产成功地开采出工业性页岩油气,使滦平盆地中生代白垩系西瓜园组成为该地区目前勘探研究的重点层位。近期的对滦页1井的岩石学研究表明,生油层发现有细粒火山物质沉积,并与页岩油气生成和聚集存在紧密关系。因而探明火山细粒物质与页岩油气形成的关系成为新的命题。以滦平盆地西瓜园组下段为研究层位,结合岩心、薄片、测井、X衍射和地化测试数据等资料,对含凝灰质细粒沉积岩的沉积特征和有机质发育情况进行分析,旨在为该地区页岩油气的进一步勘探开发提供理论支持。西瓜园组下段受火山-湖泊作用控制,发育湖相泥页岩、受火山活动影响的含凝灰质细粒沉积岩、火山相的安山岩以及火山碎屑岩等。结果显示,泥页岩的平均总有机碳含量(TOC)为0.64%,平均S_(1)+S_(2)含量为0.41 mg/g;含凝灰质细粒沉积岩的平均TOC为1.92%,平均S_(1)+S_(2)含量为2.64 mg/g。含凝灰质细粒沉积岩层位有机质含量明显更富集。细粒火山物质发育的层段中大量发育草莓状黄铁矿,同时Pr/Ph较小,V/(V+Ni)偏大也指示了火山喷发后强还原的水体环境,及火山细粒物质沉积后快速埋藏都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湖相碳酸盐岩发育,与纹层状富有机质泥岩、凝灰岩交互,层间裂缝利于油气的运移,凝灰岩纹层和白云岩纹层提供了储集空间。页岩油气具有源-储一体的特点,细粒火山物质的存在从有机质的富集和成烃演化到油气的储集、保存条件都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 司西强; 王中华; 吴柏志
    • 摘要: 针对环保法规的日益严格和钻井液的低成本化要求,国内在页岩油气高性能水基钻井液代替油基钻井液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和突破。本文综述了国内近年来在页岩油气水平井高性能水基钻井液领域的技术现状,主要包括聚合醇钻井液、胺基高性能水基钻井液、硅酸盐钻井液、铝胺基钻井液、疏水抑制水基钻井液、基于纳米材料的钻井液、CAPG(cationic alkyl polyglucoside)高性能水基钻井液、CaCl_(2)-烷基糖苷钻井液、ZY-APD(Zhongyuan alkyl polyglucoside derivative)高性能水基钻井液、近油基钻井液等,并在现有的页岩油气水平井高性能水基钻井液研究及应用的基础上,对其在页岩油气水平井中应用规模较小的原因进行了剖析,对其下步研究方向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 姚素平; 吴聿元; 余文端; 张柏林; 胡文瑄
    • 摘要: 中上二叠统孤峰组和大隆组是华南地区重要的烃源岩勘探目的层位。然而,由于两者在时空分布上都存在明显的岩相变化,使得其在区域地层划分及对比中仍存在较大争议,制约了油气资源勘探及潜力评价工作。因此,本文对下扬子区孤峰组及大隆组的6条典型野外剖面进行详细梳理并总结其岩石地层特征,进一步通过区域地质资料对比,分析其垂向及平面的岩相展布及变化,结合总有机碳含量(TOC)等参数来探讨其页岩油气的勘探潜力。研究结果表明:下扬子区孤峰组岩性厚度变化较大,呈厚薄相间的变化特征,其沉积中心大体位于繁昌—芜湖及句容—溧水一带;孤峰组岩性基本上可分为三段,其中中部硅质岩—泥岩段在区域上稳定发育且厚度较大。大隆组在区域上厚度变化不大,但受古地理格局影响,在区域上岩性分异较明显,其硅质岩段主要发育在皖南地区,而在苏北地区则相变为泥页岩。下扬子地区孤峰组和大隆组TOC高,有机质类型好,成熟度总体上处于生气范围内,具有较大的页岩气资源潜力。孤峰组及大隆组中上段TOC最高,是页岩气有利勘探层位。区域上,无为盆地、句容—南陵盆地、常州—宣广盆地及无锡—苏州地区是页岩气有利勘探地区;而宣广—煤山盆地、句容丹阳—黄桥—泰州地区页岩成熟度较低,具有一定的页岩油勘探前景。
    • 张宇; 杜垚; 刘耘; 李文皓; 何硕; 王兴志; 庞谦; 黄东
    • 摘要: 【研究目的】证实四川盆地中部地区大安寨段具备良好的页岩油气勘探潜力。【研究方法】本文通过岩心、薄片、扫描电镜、全岩X射线衍射、有机地球化学、三轴应力实验、核磁共振测试等方法分析了大一三亚段页岩油气形成条件及富集因素。【研究结果】结果表明:大一三亚段泥页岩具湖相混合层系、分布广、厚度大、储集空间类型多、物性条件较好、生烃潜力较高、高杨氏模量、低泊松比、脆性矿物含量高的特点,有利于页岩油气的富集和压裂改造。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认为,高TOC与II型有机质的叠加是页岩油气富集的基础;有利的混合沉积层系是页岩油气富集的关键;(微)裂缝控制页岩油气高产。【结论】结合以上认识,选定了龙岗区块、西充—莲池区块作为四川盆地大安寨段湖相页岩油气有利勘探区之一,为下一步川中地区湖相页岩油气勘探与开发提供指导作用。
    • 朱彤; 张哲; 冯动军; 郑荣才; 王烽; 彭勇民
    • 摘要: 四川盆地侏罗系湖相泥页岩具有沉积相变快、岩性组合类型复杂多样、储层非均质性强的特点,与海相页岩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建立湖相泥页岩典型地质剖面,深入研究微相及岩性组合特征具有重要意义。选取川东重庆市梁平区福禄镇剖面大安寨段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小层划分、沉积微相及其岩性组合特征的精细描述、样品采集,以及有机地化、储层物性和全岩X衍射等测试分析,结果表明:福禄镇剖面大安寨段主要为碳酸盐岩湖泊沉积,经历了完整的初始湖侵—最大湖侵—初始湖退3个阶段,微相及岩性组合具明显的三段式。大一亚段和大三亚段主要以碳酸盐浅湖介屑滩微相沉积的厚层介屑灰岩为特征,大二亚段为半深湖沉积,发育了湖坡风暴滩和半深湖泥2个微相,分别以灰色介屑灰岩与灰黑色泥页岩不等厚互层和厚层黑色页岩夹薄层介壳灰岩2种岩性组合为特征,泥页岩厚度大、有机质含量较高,特别是页岩与介屑灰岩互层组合,有利于微裂隙发育,脆性矿物含量相对较高,具有更好的渗透性和可压性,是页岩油气富集的甜点层段。与四川盆地典型页岩气钻井对比:大二亚段半深湖相主要分布于川东涪陵—建南地区,有利于页岩油气的形成;大一亚段和大三亚段碳酸盐浅湖介屑滩主要分布于川中—川东北地区,有利于致密油气的富集。
    • 徐良伟; 杨克基; 鲁文婷; 李霄; 魏浩
    • 摘要: 富有机质泥页岩孔隙系统演化特征及其模式的研究有助于完善页岩油气微纳米储层地质理论,进一步揭示页岩油气富集成藏机理,并促进页岩油气综合地质评价与勘探开发。通过综述富有机质泥页岩孔隙系统特征及发育演化影响因素,简述了泥页岩复杂孔隙系统研究发展历程,分析了自然成熟序列泥页岩和模拟序列泥页岩孔隙系统演化特征,总结了国内外富有机质泥页岩孔隙系统演化模式,并对泥页岩孔隙系统演化的研究提出了展望。富有机质泥页岩系统孔径较小、连通性差、结构致密,较常规油气储层的孔隙更难分类与识别鉴定,其常见于石英、长石、方解石、黏土矿物等矿物基质,也可大量形成于有机质中。复杂泥页岩孔隙系统的研究经历了科学探索阶段、理论成型阶段、飞跃发展阶段。页岩微纳米孔隙的形成和演化受内因外因共同影响,其发育也受热成熟生烃作用和成岩作用共同控制。在外部控制因素中,沉积环境、构造背景共同决定了泥页岩微纳米孔隙系统发育的物质基础条件,在内部影响因素中,岩性与矿物组成的变化控制了页岩压裂性能和孔隙结构特征,使得泥页岩孔隙空间一定程度的增大或减小,TOC含量和干酪根类型则影响着有机质孔的孔体积和比表面积,而有机质热演化程度则制约着不同类型孔隙的演化趋势,有机质成熟度与页岩微观储层孔隙并不是单纯的正相关或负相关关系,纳米孔隙随着热演化程度变化而变化的规律也存在较大的争议。此外,本文综述了自然成熟序列和模拟成熟序列泥页岩孔隙系统演化研究的现状与进展,总结了自然成熟序列和模拟成熟序列泥页岩典型的孔隙系统演化模式,分析了这些孔隙系统演化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认为应有针对性的选择不同沉积环境和不同有机质类型的样品进行深入研究,应加强泥页岩微纳米孔隙系统主控因素及其演化的定性、定量分析,改善模拟系统和模拟实验条件使之更接近真实地质条件,并提高不同成熟度序列样品微纳米孔隙系统的测量精度和范围。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