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采收率

采收率

采收率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3年内共计6208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化学工业、工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178篇、会议论文1232篇、专利文献7609篇;相关期刊508种,包括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断块油气田、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等; 相关会议283种,包括第三届五省(市、区)提高采收率技术研讨会、第二届五省(市、区)提高采收率技术研讨会、第十六届五省(市、区)稠油开采技术研讨会等;采收率的相关文献由12502位作者贡献,包括郭平、张健、杨勇等。

采收率—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178 占比:32.09%

会议论文>

论文:1232 占比:9.46%

专利文献>

论文:7609 占比:58.45%

总计:13019篇

采收率—发文趋势图

采收率

-研究学者

  • 郭平
  • 张健
  • 杨勇
  • 卢祥国
  • 夏燕敏
  • 李应成
  • 蔡红
  • 侯吉瑞
  • 曹绪龙
  • 李强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汤勇; 张皓川; 何佑伟; 郭晓东; 范坤; 伍藏原; 周代余; 陶正武; 李金龙
    • 摘要: 基于童氏图版,考虑油、气、水三相的影响,提出以累计产气、产水量地下体积之和占总产出流体地下体积比例的含水气率替代含水率,将累计产气量纳入童氏水驱特征曲线图版中,推导了气驱特征曲线方程,建立了一种适用于气驱油藏采收率预测的新型图版,同时采用油田实际生产数据,结合油藏数值模拟预测数据,论证了新型图版的适用范围并用实例验证了预测结果的精度。结果表明,新型图版同时适用于水驱、气驱油藏采收率预测。当油藏不注气或未产气时,可忽略气相,仅考虑油、水两相,新型气驱特征曲线图版退化为童氏图版,可评价油藏水驱效果。当气驱油藏含水气率为60%~80%时,新型图版回归法预测采收率适用性较好。当气驱油藏含水气率大于80%时,新型图版回归法与赋值法均可较准确地预测气驱油藏最终采收率
    • 赵振峰; 叶亮; 李明瑞; 王文雄; 古永红; 牟春国; 吴文川; 于小荣
    • 摘要: 暂堵酸压技术是改造碳酸盐岩储层、提高储层渗透性、保证油井增产稳产的有效措施。其中,暂堵剂是暂堵酸压技术的关键。本文采用水溶液聚合法制备了一种酸压用自降解颗粒暂堵剂TDJ,通过室内实验对TDJ进行了配方优化、降解性、封堵性及解堵性等研究。结果表明:反应温度为60°C,30%丙烯酰胺,1%乙氧基化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0.3%过硫酸铵合成的TDJ性能最好。TDJ适用地层温度为60~120°C,其降解时间受HCl浓度和NaCl溶液浓度影响,在1%HCl中完全降解需要85 h,20%HCl中完全降解需要67 h;在10000 mg/L NaCl溶液中完全降解需要10 h,70000 mg/L NaCl中完全降解需要18 h。岩心实验表明:TDJ具有良好的封堵性能和解堵性能,暂堵率和解堵率分别达到90%和92%以上。
    • 摘要: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期刊主要讨论“油气勘探开发新理论、新方法”和“提高油气采收率技术”。文稿格式凡拟投本刊之文稿,务请参照本刊近期刊文格式。1题名:题名应紧扣文稿主题,不宜超过20个汉字。2作者及所属单位:作者姓名、单位全称、所在省市名及邮政编码(稿件作者不能超过6人,录用后谢绝更换作者)。3摘要:摘要应是对全文学术和技术要点的高度总结。
    • 胡章鹏
    • 摘要: 表面活性剂驱是以表面活性剂溶液作为驱油剂的一类常用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方法,表面活性剂能够显著降低两相的界面张力提高洗油效率,研究表面活性剂驱剩余油的分布情况对油藏开发及采收率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微流控模型实验,对比水驱和表面活性剂驱后的最终采收率及两种不同浓度的表面活性剂驱的微观剩余油分布进行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注入表面活性剂后采收率明显提高;两种浓度的表面活性剂最终采收率几乎相同。
    • 刘诚傲
    • 摘要: 本文主要研究海上油田高含水期综合调整后,如何提高采收率提出的几点思考。首先分析海上油田高含水期提高采收率的常用技术,其次分析海上油田高含水期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海上油田高含水期综合调整后提高采收率的方法手段。通过对海上油田高含水期综合调整后采收率提升进行简单的分析,保证我们国家的海上油田高含水期也可以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供其他工作人员做一定的理论参考。
    • 孙敬; 叶习文; 商玉锋; 刘德华; 孔垂显; 蒋庆平; 米热尼沙·吐尔逊
    • 摘要: 火山岩毛细管压力强,渗吸作用明显,明确火山岩渗吸规律对提高火山岩油藏采收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核磁共振技术,对新疆西泉井区火山岩油藏岩样开展渗吸作用下压裂液分布特征试验研究,通过监测静态自发渗吸过程中压裂液在火山岩岩样不同类型孔隙中的分布状况,分析了自发渗吸过程中油水变化特征,定量表征了不同孔隙在渗吸过程中的渗吸速率和采出贡献率。试验结果表明,火山岩发生自发渗吸作用的主要孔隙为毛细管束缚孔隙,孔隙区间为0.0017~0.0365μm;渗吸作用前14h毛细管束缚孔隙渗吸速率大,14h后渗吸速率逐渐减小,38h后渗吸作用基本结束,毛细管束缚孔隙渗吸速率与渗吸时间符合乘幂函数关系;毛细管束缚孔隙最终采收率较可动流体孔隙最终采收率高,毛细管束缚孔隙为渗吸产油主要贡献孔隙,在渗吸作用中占有主要地位。该研究结果对于火山岩油藏压裂后焖井优化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可为火山岩油藏高效开采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 高海云; 雷博
    • 摘要: 随着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在油气资源方面的需求量越来越高。只有保证对油田开发以及利用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才能更好地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开展油田采收工作的过程中,由于所应用的技术不够先进而经常出现采收率低下的问题,对油气资源造成了较为严重的浪费。这除了一定程度会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效益之外,也会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相应的限制。对此,需要能够结合油田采收的具体情况,通过加强对现代化先进采油技术的合理有效应用,保证在提高油气生产效率的同时,使对油田资源的应用效率能够得到更进一步的提升。基于此,主要在油田采收率的提高方面展开相应的分析和探讨。
    • 黄伟强
    • 摘要: 克拉玛依油田五区南上乌尔禾组油藏为低孔低渗稠油油藏,储集层物性差,注水开发产量递减快,地层能量保持程度低,后油井全面关停。近年来重新压裂复产,初期效果显著,但产量递减率高。为解决油井低产低效的问题,开展CO_(2)表面活性剂复合吞吐技术研究,并进行提产试验。在增油机理实验的基础上,应用多组分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对CO_(2)表面活性剂复合注入方式及参数进行优化;建立了增产油量随不同吞吐周期注入量、注气速度、焖井时间、开采强度等参数变化的响应关系,确定了复合吞吐的最佳注入参数。矿场实施后,单井自喷达240 d,增产原油630 t,补充地层能量、改善流动性的效果显著,可供同类油藏开发参考。
    • 杜安琪; 毛金成; 王鼎立; 蔡明金
    • 摘要: 如何大幅度提高中深层稠油采收率,实现降本增效,一直是稠油油藏开采的瓶颈和攻关的重点方向。化学降黏辅助热采技术因其降黏效果好、经济效益高,在中深层稠油油藏开采中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为此,对现有应用于中深层稠油油藏的化学降黏技术进行了全面回顾,并分别阐述了乳化降黏、油溶性降黏剂降黏、水热催化裂解降黏、纳米材料降黏这4个工艺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适用性和局限性,并提出了未来降黏技术的发展方向。研究结果表明:①乳化降黏成本低,降黏效果好,工艺简单,见效快,但是乳化剂对不同稠油的通用性及其自身的耐温耐盐性还需进一步提升;②油溶性降黏剂能耗低,可与稠油充分接触,但降黏效果有限且应用成本较高且降黏机理等方面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③水热催化裂解降黏技术大有可为,开发高效、低成本、高活性、高选择性、应用广泛的催化剂以适应不同稠油是应有之路,超分散纳米催化剂是未来研究重点;④纳米粒子作为吸附剂和催化剂在中深层稠油开采中具有很大潜力,但实际应用仍然不够成熟。结论认为,化学降黏技术发展现状与研究进展的梳理,明确了研发适用中深层稠油开采的降黏技术于对保障我国石油安全,提高国内中深层稠油采收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 赵洋; 刘凯; 王维波; 姚振杰
    • 摘要: CO_(2)驱油技术在低渗透油田中的研究已经越来越深入,无论室内实验还是现场试验证明都是可行的,不论是在高含水油藏还是低渗、特低渗油藏,注CO_(2)能够降黏膨胀,降低界面张力,改善地层渗透率,从而提高原油采收率。该技术能够有效解决低渗油藏注水开发难的问题。国内在该技术领域的研究也越来越多,研究还发现,工程上常利用水驱特征曲线方法预测CO_(2)驱动态指标,但水驱和CO_(2)驱在驱油机理、开发动态特征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导致预测结果不准确。为了增加低渗透油藏注CO_(2)方案可靠性,根据油藏工程基本原理建立气驱采收率计算公式,并利用采出程度、采油速度和递减率的相互关系提出了气驱增产比概念,建立气驱提高采收率增幅图版,形成了低渗透油藏注CO_(2)驱提高采收率指标预测方法。通过该油藏工程方法预测白豹油区吴26-75井区,注CO_(2)驱油20年可提高采收率8.12%。同时,对目标区块进行三维地质建模及数值模拟研究,通过数值模拟软件计算,预测区块CO_(2)注气速度20、30、40 t/d的情况下,20年可累计增油20.56万、22.48万、24.13万m^(3),可分别提高采收率7.82%、8.55%、9.18%。该油藏工程方法预测结果和数值模拟方法预测结果误差较小,可用于低渗透油藏CO_(2)驱油产量预测和开发方案优化设计。该方法可以简单快捷计算CO_(2)提高驱采收率指标,对区块下一步的开发及评价具有指导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