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物驱
聚合物驱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3年内共计2266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30篇、会议论文150篇、专利文献969455篇;相关期刊236种,包括石油天然气学报、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石油地质与工程等;
相关会议64种,包括第三届五省(市、区)提高采收率技术研讨会、中国石油第六届化学驱提高采收率年会、第六届中国油田化学品开发与应用研讨会暨全国油田化学品行业联合年会等;聚合物驱的相关文献由4236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健、康晓东、唐恩高等。
聚合物驱—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969455篇
占比:99.82%
总计:971235篇
聚合物驱
-研究学者
- 张健
- 康晓东
- 唐恩高
- 叶仲斌
- 张贤松
- 谢晓庆
- 苟绍华
- 朱玥珺
- 薛新生
- 陈文娟
- 侯健
- 赵福麟
- 曾杨
- 王业飞
- 韩培慧
- 宋考平
- 未志杰
- 王旭东
- 高玉军
- 曹绪龙
- 檀国荣
- 靖波
- 施雷庭
- 李宜强
- 何春百
- 卢祥国
- 冯国智
- 姜汉桥
- 赵文森
- 孙福街
- 梁丹
- 程时清
- 岳湘安
- 杨光
- 赖南君
- 刘曼
- 孙刚
- 张立娟
- 戴彩丽
- 于波
- 元福卿
- 尹婷
- 李保振
- 刘丽
- 孔柏岭
- 曹瑞波
- 朱诗杰
- 李振泉
- 由庆
- 皮彦夫
-
-
钟会影;
沈文霞;
藏秋缘;
许严芮
-
-
摘要:
通过PEBI网格变尺度剖分方法,考虑注聚井在注入过程中会产生诱导裂缝的情况,综合聚合物溶液黏浓关系、剪切效应、渗透率下降以及吸附机理,建立了考虑诱导裂缝的聚合物驱垂直裂缝井数学模型。采用有限体积法对数学模型进行离散,从而得到井底压力数值解,进而绘制压力及压力导数双对数曲线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聚合物驱垂直裂缝井试井曲线可以分为5个流动阶段:纯井筒储集阶段、双线性流阶段、线性流阶段、椭圆流阶段与径向流阶段;聚合物浓度主要影响试井曲线后期阶段,浓度越大,双线性流及非牛顿径向流阶段曲线越靠上。(2)诱导裂缝半长越小,压力和压力导数曲线上翘越明显;通过与水驱诱导裂缝闭合压力动态曲线的对比,基于混合PEBI网格考虑诱导裂缝聚合物驱数值计算方法能够准确描述诱导裂缝闭合后的压力动态。(3)当裂缝闭合速度因子(delpat)为0时,裂缝瞬间闭合,压力发生突变,在压力导数图中表现为一个明显峰值;delpat越大,裂缝闭合速度越慢,压力导数的峰值越高,曲线越靠右。
-
-
罗明壮
-
-
摘要:
古城油田泌125断块自2017年4月全面投入聚驱开发以来,由于受沉积相影响,物性差异大,平面、纵向上非均质性强,聚驱过程中窜流加剧,造成驱油效率低,开发效果持续变差。本文在研究聚驱开发中见效特征、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重点针对平、剖面矛盾,通过注采联动调整,抑制窜流,控制含水上升率,从而改善区块整体开发效果。
-
-
赵东亮
-
-
摘要:
在现场调查的基础上,结合聚合物驱实验研究的调研,总结了聚合物驱地下情况的变化规律,其主要表现在地层压力、地层物性、地层孔隙流体性质等方面。聚合物驱后区块钻井固井,由于聚合物在地层中的滞留,造成在钻井过程中聚合物侵入,并污染钻井液和固井液,从而降低了顶替效率,导致聚合物驱区块或聚合物注入井段固井质量降低,主要表现在顶替效率降低、二界面问题突出、低渗高压层侵入加剧等。本文分析了聚合物驱后固井技术的研究方向,,可以指导聚合物驱后钻井固井技术的研究方法,并提出了聚合物驱后钻井固井技术的一些参考意见。
-
-
张海荣;
方小宇;
王思洋
-
-
摘要:
相对渗透率曲线是聚合物驱油数值模拟中描述油水渗流特征的重要基础。为综合表征聚合物驱油过程中聚合物特性如黏弹性、吸附性等对油水两相流动规律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基于归一化聚合物浓度的相渗曲线插值方法,并建立了相应的聚合物驱数学模型,编制了聚合物驱数值模拟软件。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采用本文提出的动态相渗曲线插值方法,聚驱的波及面积和驱油效率都有所增加。海上Z油田矿场实际应用表明,在聚合物驱过程中考虑了动态相渗曲线后,整体聚合物驱阶段含水率以及日产油拟合精度比ECLIPSE更高,说明了本文方法具有较好的适用性。本文研究成果可为聚合物驱数值模拟历史拟合及开发方案编制提供指导。
-
-
焦卫华;
李艳;
吴利超;
罗莹
-
-
摘要:
利用玻璃型微模型进行了一系列聚合物驱运行。制作的微模型具有均匀和非均匀的流型,在开始注入之前,他们被水平放置,并用从油田采集的重质原油样品饱和。研究使用了3种聚合物,整个过程用高分辨率摄像机连续拍摄,以监测微模型中聚合物溶液的位移。研究了聚合物溶液浓度、注入流量和非均质性等不同参数对聚合物驱动态的影响。在使用的规则均质和非均质流型的基础上,根据砂岩薄片(露头)的图像创建了模拟砂岩储层的非均质流型,并在注入过程中观察到聚合物前缘的移动。
-
-
张承丽;
韩中华;
孙铎;
刘灏亮
-
-
摘要:
经过40多年的开发,N区块一类油层含水率达到98%,单井日产量低,层间和层内矛盾日益加剧,亟须开展一类油层二次注聚开发。运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剩余油分布情况,在此基础上对聚驱注入参数进行设计及优选,预测聚驱提高采收率效果。结果表明:聚合物驱合理注入速度、注入量和注入质量浓度分别为0.16 PV·a^(-1)、1.0 PV和1600 mg·L^(-1);优化方案聚驱阶段采出程度为14.45%,最终采收率为63.66%,与常规水驱相比,采收率提高了12.71%。本研究为矿场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提供理论依据。
-
-
瞿朝朝;
刘斌;
李展峰;
张伟;
别梦君
-
-
摘要:
海上多层聚驱油井压裂渗流方面的研究相对缺乏。针对该问题,运用渗流力学、数学物理学、数值分析等方法,建立多层聚驱油井压裂解堵的试井模型,利用Laplace积分变换和有限余弦傅立叶变换求得压裂井拉氏空间解析解,并通过Stehfest数值反演方法计算井底压力、绘制井底压力双对数曲线。研究表明:海上多层聚驱油藏聚堵井压裂试井双对数曲线呈现7个典型渗流阶段。其中,线性流“双轨”特征是内区压裂裂缝的反映,两条近似水平的拟径向流段,反映内区为聚合物溶液、外区为油水混合物油藏的复合特征,导数曲线后期是多层合采井不同组合边界的特征响应。
-
-
张承丽;
阮国良;
孙铎;
刘灏亮
-
-
摘要:
针对G区块目前含水率较高、采收率低、剩余油储量大、水驱开发难度大的问题,下一步将采用聚合物驱挖潜剩余油。考虑梯次降浓段塞组合聚驱的方式,使用700万相对分子质量抗盐聚合物和2500万相对分子质量聚合物进行交替注入,设计3种不同段塞组合聚驱方案,预测并对比不同方案聚驱效果。根据数值模拟结果,优选出方案2为合理聚驱方案,与常规水驱相比,提高采收率8.41%,累积增油3.794×10^(5)t,经济效益最好。研究结果为G区块聚合物驱方案的制定提供技术支持和科学保障,更好地指导矿场聚合物驱试验的实施。
-
-
靳宝光
-
-
摘要:
海上油田多层段、强非均质性的典型储层特征,给以聚合物驱为主的提高采收率新开发模式带来极大的挑战,如何通过全过程动态优化注入方案,延长聚合物体系高效阶段变得尤为关键。通过长岩心并联驱替实验,考察单一段塞和组合段塞注入方式下的驱油效果,以找出影响聚合物驱高效性的关键问题。实验结果表明:非均质油藏注入聚合物体系高效性变差的机理在于同一注入体系的宏观流度控制能力对层间动态差异的适应性逐渐变弱,导致聚合物在高低渗层间分配不均衡状况加剧,注聚时间越早,注入体系黏度越大,其高效性持续时间越短,而组合段塞注入方式可以有效改善这一问题,延长注入聚合物的高效性。在分两段注入的情况下,先注入高黏体系后注入低黏体系的注入方式驱替效果更优。实验研究结果为油田聚合物驱实施全过程注入参数动态优化奠定了基础。
-
-
吴昊镪;
彭小龙;
朱苏阳;
冯宁;
张斯;
叶泽禹
-
-
摘要:
砾岩油藏非均质性较强,注水开发极易形成水流优势通道,注入水波及效率较低,含水率上升快,开发效果较差。为此,针对相变快、储集层连续性较差的浅层砾岩油藏,提出了采用弓形井多级水平缝压裂改造的方式,以提高聚合物驱的采收率。基于克拉玛依油田七东1区西北区块的地质模型,对高含水砾岩油藏进行生产动态历史拟合,在此数值模型的基础之上,选择剩余油较富集区块,建立多级水平缝压裂大位移弓形井和直井注采井网,进行提高采收率的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试验区的最优注聚强度约0.05 PV/a,角注井组的波及系数大于边注井组,弓形井压裂裂缝位于油层上部的注聚驱油效果最佳。弓形井不仅较好地利用了目的区块压裂裂缝多为水平缝的特点,改善了近井筒地带流体的渗流方式,还进一步发挥了聚合物的调剖作用,2种方式相辅相成,可以有效改善驱替前缘推进不均匀的情况,提高了浅层砾岩油藏的采收率。
-
-
-
冯立;
蒋国斌;
张学婧
- 《第五届全国石油经济学术年会》
| 2018年
-
摘要:
随着大庆油田聚合物驱开发逐年深入,储层的条件越来越差,开采难度逐渐加剧,采油成本逐年上升.为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开发效益,在聚合物驱采油方案设计中运用系统化管理方法,通过采取规范化管理包括制订《大庆油田采油工程方案设计模板》、建立方案统一管理平台等提高方案的运行效率、构建“二类油层完井分类优化设计模式+聚合物驱采油分层注入配套技术+聚合物驱采油井筒防偏磨设计模式”的应用技术配套模式、制订“调研先行、评价随后、推广跟迸”的“三步走”模式发挥技术经济优势等系统化管理方法,实现聚合物驱采油方案的降本增效作用.
-
-
Daoshan LI;
李道山;
Lijing CHENG;
程丽晶;
Jingchun ZHANG;
张景春;
Liguo XING;
邢立国
- 《第十四届全国流变学学术会议》
| 2018年
-
摘要:
使用德国HAAKE公司生产的(Interfacial Rheology with a BiCone)界面剪切流变仪,研究了不同浓度聚合物溶液与十二烷烃的界面剪切黏度和界面剪切黏弹性.结果表明,随着剪切速率升高,聚合物溶液与正十二烷界面剪切黏度降低,而随聚合物溶液浓度增加,界面剪切黏度升高.在动态界面剪切黏弹性测试结果表明,随着振荡频率提高和聚合物溶液浓度增加,聚合物溶液与正十二烷的界面储存模量和损失模量黏弹性逐渐增大,表明聚合物溶液的界面剪切黏弹性提高了.聚合物浓度越高,聚合物驱油效率越大,所以聚合物溶液和油间的界面剪切流变性和聚合物驱提高原油采收率建立一定关系.
-
-
朱桂芳;
程宏杰;
刘宝珍;
张菁
- 《第七届化学驱提高采收率技术年会》
| 2017年
-
摘要:
七东1区克下组砾岩油藏具有严重的非均质性,开发过程中聚合物溶液突进现象明显,含水上升快,日产油量持续下降.本文针对该油藏强非均质性的特点,运用多种技术手段精细识别了裂缝和不同级别优势通道的分布,制定了压裂裂缝与优势通道的识别标准.利用先导试验数据与理论公式相结合,建立了不同井距下产聚浓度上升规律图版,得出扩大区产聚浓度合理上升界限.制定聚窜井分类及其合理注入压力界限图版,从分类调剖和注采调控两方面分别对裂缝型、优势通道型井开展分类治理和调控,实施后聚窜得到有效控制.
-
-
唐可;
罗强;
白雷;
原风刚;
向小玲;
李凯
- 《第七届化学驱提高采收率技术年会》
| 2017年
-
摘要:
新疆油田七东Ⅰ区30×104t聚合物驱克下组砾岩油藏非均质强,在油井压裂和短井距条件下,Ⅰ区北,特别是转注井组聚窜严重.由于聚窜方向不明,前期单井组调剖控聚效果不理想.为了明确聚窜方向,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ICP-MS)建立了稀土元素检测方法.同时研发了一种注入性和封堵性好的ASG强凝胶.室内结果表明,选用的稀土元素具有很好的相关性(R2>0.9999),与油藏具有很好的配伍性.ASG凝胶在模拟油藏温度(34°C)时,注入黏度为低于200mPa·s,成胶时间4~26h,岩心突破压力15MPa,具有很好的注入性和封堵性.在七东Ⅰ区选择了两个井组进行试验.示踪剂试验表明,注入井T7-3与油井T7、注入井T8-2与油井T8之间存在明显的聚窜通道.50~80m3小剂量ASG封堵后,注入井压力平均上升了1MPa,吸水剖面得到改善,油井T7和T82生产动态明显好转.油井T7产出液中聚合物浓度从措施前的800mg/L降为400mg/L;含水从99%降为94%,含水率最低为84%;氯离子含量从500mg/L上升到2000mg/L;日产油从0.4t升为2.0t,最高为6.9t,有效期维持了6个月,取得了较好的降聚、降水、升氯离子和增油效果.因此,明确聚窜方向并开展针对性调剖是控制聚窜的有效方法.
-
-
-
-
-
-
ZHANG Guo-jun;
张国军;
SUN Tian-yi;
孙天一;
YUAN Zhen-zhe;
袁振哲;
ZHAO Ming-xuan;
赵明轩
- 《2020油气田勘探与开发国际会议(IFEDC2020)》
| 2020年
-
摘要:
由于沉积环境复杂多变,导致一个聚驱区块平面上不同井区受效差异较大.为解决这一差异,按照储层构型变化进行分类调整.研究区B12-W区块处于湖盆边缘且延伸较长,平面非均质性较强.首选,根据生产动态,注采压差等开发特征,划分区域类别.随后从沉积组合、构造位置、断层发育三种角度,寻找开发主控因素,针对性调整.区块一共划分为叠加河道区、隔层发育区、断层破碎区与长垣中心区四个储层构型区域.并且针对性总结了改善连通条件、促进均衡动用;精细层段措施、增强波及能力;缓解地层憋压、提升采出能力;提高注入能力、挖潜薄差层段四种措施调整方式.经过上述区域性调整后,B12-W区块注入PV数从0.28至0.42期间,含水下降1.5个百分点,平均增产原油70t/d.研究中划分出的四种不同的储层构型形成的综合调整方法不仅适用于研究区,还可以推广至整个大庆长垣.